湍 | tuān | “水”与“山而”联合起来表示“打转转的水”。本义:水流急速,碰到岸边石块就出现打转转的水涡。(引申义:水流急速)。急流,急流的水:湍急。湍流。湍溪。湍濑(lài石滩上的急流)。平静之下时有湍流。南北朝 郦道元《三峡》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李白《蜀道难》:飞湍瀑流相喧豗,砅崖转石万壑雷。王羲之《兰亭序》: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金 元好问《台山杂咏》:“湍溪已作风雷恶,更在云山气象中。”明 王鏊《亲政篇》通政司引奏,上特视之,谢恩见辞,湍湍而退,上何尝治一事,下何尝进一言哉? |
湍悍 | tuānhàn | 谓水势急猛。《史记·河渠书》:"於是禹以为河所从来者高,水湍悍,难以行平地,数为败,乃厮二渠以引其河。"《续资治通鉴 宋纪十二》先是淮河西流三十里,曰山阳湾,水势湍悍,运舟所过,多罹覆溺。《续资治通鉴 元纪二十六》浑河之水,湍悍易决,足以为害。清魏源《畿辅河渠议》:"黄河湍悍,宜防而不宜泄。" |
湍濑 | tuānlài | 水浅流急处。石上的急流。水浅流急处。李善注引应劭曰:“濑,水流沙上也。”亦谓水浅流急貌。 清 魏源《岱麓诸谷诗·岱谷原岭山汶源》:“百里石槎枒,千里水湍濑。” 汉 王充《论衡·状留》:“是故湍濑之流,沙石转而大石不移。” 《洛神赋》:“壤皓腕于神浒兮,采湍濑之玄芝。” |
湍水 | tuānshuǐ | 急而萦回的水。《孟子·告子上》告子曰:“性犹湍水也,决诸东方则东流,决决诸西方则西流。人性之无分于善不善也,犹水之无分于东西也。”南朝梁 王僧孺《春怒诗》:“四时如湍水,飞奔竞廻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