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 | tóng | 一种金属元素,富延展性。导电性和导热性都很强,它的合金是电气、机械和国防工业的重要原料:紫铜(纯铜。亦称“红铜”)。青铜。黄铜。铜矿。铜器。铜币。铜臭(xiù)(指铜钱的臭味,用以讥讽唯利是图的人,如“浑身铜臭”)。铜墙铁壁(喻十分坚固,不可摧毁的事物。亦称“铁壁铜墙”)。 |
铜城铁壁 | tóngchéngtiěbì | 解释见“铜墙铁壁”。清·严如熤《三省边防备览·策略》:“民间之作寨堡者,亦饬令仿效为之,处之铜城铁壁矣。” |
铜臭熏天 | tóngchòu/xiùxūntiān | 充满难闻的铜钱气味。贿赂公行,败坏风气。熏天:形容气势极盛;形容气味浓重;常用以讥刺有钱人品行丑恶。《释常谈·铜臭》:“将钱买官,谓之铜臭。”《聊斋志异 席方平》铜臭熏天,遂教枉死城中全无日月。 |
铜唇铁舌 | tóngchúntiěshé | 比喻雄辩的口才。明·施耐庵《水浒传》第33回:“不得贤弟自来力救,便有铜唇铁舌,也和他分辩不得。” |
铜打铁铸 | tóngdǎtiězhù | 形容非常牢靠、稳固。张恨水《啼笑姻缘》第七回:“现在只要你把书念的好好儿的,让大爷乐了,你的终身大事就是铜打铁铸的了。” |
铜鞮 | tóngdī | ①春秋晋邑名。在今山西省沁县南。 晋平公曾筑铜鞮宫于此。置县,治所在今山西省沁县南。北魏以后屡有迁移。 明洪武初废入沁州。《左传·成公九年》:“秋,郑伯如晋,晋人讨其贰於楚也;执诸铜鞮。”杜预注:“铜鞮,晋别县,在上党。”杨伯峻注:“据嘉庆一统志,铜鞮在今山西沁县南。” ②春秋晋离宫名。《左传·襄公三十一年》:“今铜鞮之宫数里,而诸侯舍于隶人。门不容车,而不可逾越。”杜预注:“铜鞮,晋离宫。”杨伯峻注:“铜鞮宫在山西沁县南二十五里。” ③指襄阳。唐 李端《代弃妇答贾客诗》:“玉垒城边争马走,铜鞮市里共乘舟。”宋 张孝祥《醉落魄词》:“桃花庭院光阴速,铜鞮谁唱大堤曲。归时想是樱桃熟。” 清 王士禛《池北偶谈·谈艺一·公文介公诗》:“襄阳云……林鶯送客巖花笑,曾见铜鞮歌舞无?” |
铜符 | tóngfú | ①见“铜虎符”。 ②见“铜鱼符”。 ③铜制的封门板。明 刘若愚《酌中志·内府职掌纪略》:“如不幸病故,则各有送终内官,启铜符出北安门。”④道士所用的符契之类的法物。《汉书 王莽传》臣与太保安阳侯舜等视,天风起,尘冥,风止,得铜符帛图于右前,文曰:天告帝符,献者封侯。承天命,用神令。”《警世通言·旌阳宫铁树镇妖》:“我只问你取金丹寳鑑,铜符铁券并灵章等事。你若献我,万事皆休。” |
铜壶滴漏 | tónghúdīlòu | 用铜壶盛水滴漏来计时刻。唐·温庭筠《鸡鸣埭歌》:“铜壶漏断梦初觉,宝马尘高人未知。”《白雪遗音·马头调·好梦儿》静听得铜壶滴漏,夜月微残。《花月痕第四十一回》这一夜,别泪铜壶共滴,愁肠兰焰同煎,不待说了。 |
铜虎符 | tónghǔfú | 汉代发兵所用的铜制虎形兵符。后亦借指官印。 |
铜华/铜花 | tónghuá | 生了铜锈。宋 张元干《贺新郎·寄李伯纪丞相词》:“谩暗涩,铜华尘土。” |
铜浇铁铸 | tóngjiāotiězhù | 形容体格非常强壮。亦“铜铸铁浇”。清·无垢道人《八仙全传》第七回:“二郎神忙使个定水诀向下一指,水合海冰,宛如铜浇铁铸一般。”王朔《人莫予毒》:“你岂不知我现在已如铜浇铁铸,任何方向射来的矢石都不能裂穿我心灵的甲胄。” |
铜筋铁骨 | tóngjīntiěgǔ | 如铜一样的筋,如铁一样的骨。比喻十分健壮的身体。也指能负重任的人。元 杨暹《西游记》第二本第九出:“我盗了太上老君炼就金丹,九转炼得铜筋铁骨,火眼金睛。”朱自清《哀互生》他本来是一副铜筋铁骨,黑皮肤衬着那一套大布之衣,看去象个乡下人。 |
铜筋铁肋 | tóngjīntiělèi | 解释见“铜筋铁骨”。明·宋濂《秦士录》:“天生一具铜筋铁肋,不使立勋万里外,乃槁死三尺蒿下,命也,亦时也。”清·魏秀仁《花月痕》第四回:“毋论回民不是铜筋铁肋,试想草枯水涸,人马如何走得去呢?” |
铜匮 | tóngkuì | 铜制的柜。《汉书·王莽传上》:“见莽居摄,即作铜匱,为两检,署其一曰‘天帝行璽金匱图’,其一署曰‘赤帝行璽某传予黄帝金策书’。”参见“金匱”。 |
铜龙 | tónglóng | 铜制的龙形器物。①装饰品。《汉书·成帝纪》“太子出龙楼门”颜师古注引三国魏张晏曰:“门楼上有铜龙,若白鹤、飞廉之为名也。”②喷水器。 晋 陆翽《邺中记》:“华林园中,千金堤上,作两铜龙,相向吐水,以注天泉池。”唐 李绅《题法华寺五言二十韵》“龙喷疑通海,鲸吞想漏川”自注:“寺内有梁朝铜龙吐泉,铜鲸饮水,以注诸院。”③漏器的吐水龙头。亦借指漏壶。唐 李商隐《深宫诗》:“金殿销香闭綺櫳,玉壶传点咽铜龙。”唐 薛逢《宫词》:“锁衔金兽连环冷,水滴铜龙昼漏长。”明 李东阳《送进士归省诗》:“宵辞禁漏铜龙尽,晓散朝行白鷺稀。”清 王韬《变法上》:“铜龙沙漏,璿璣玉衡,中国已有之於唐虞之世。”④受水器。北魏 郦道元《水经注·穀水》:“晋文王欲修九龙堰, 阮步兵举陈协,文王用之,掘地得古承水铜龙六枚,堰遂成。”⑤笔架、笔套之类文具。南朝梁 庾肩吾《谢赉铜砚笔格启》:“管抚铜龙,还笑王生之璧。”⑥铜制曲柄小喇叭状吹奏乐器。清 袁枚《续新齐谐·吹铜龙送枉死魂锅上有守饭童子》:“铜龙以铜为之,曲其柄,如今之马上小叭喇状,声甚凄切。”参见“铜龙门”。 |
铜龙门 | tónglóngmén | 汉太子宫门名。门楼上饰有铜龙。亦借指帝王宫阙。唐·王维《寓言》诗之一:“骊驹从白马,出入铜龙门。”明·陈子龙、南朝梁·萧纲《上昭明太子集别传表》:“出入铜龙,瞻仰故实。”明·陈汝元《金莲记·控代》:“敢叩铜龙,要把孤忠控。”清·吴伟业《赠同年嘉定王进士内三》诗:“曲江细柳新蒲绿,回首铜龙对策年。” |
铜琶铁板 | tóngpátiěbǎn | 铜琶、铁板:两种伴奏乐器。用铜琵琶、铁绰板伴唱。形容气慨豪迈,音调高亢的文辞。宋 俞文豹《吹剑续录》:“柳郎中词只好十七八女孩儿执红牙拍板,唱‘杨柳外晓风残月’。学士词,须关西大汉持铁板,唱‘大江东去’。” 清 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四十九回:铜琶铁板声声恨,剩馥残膏字字哀。 |
铜盘重肉 | tóngpánzhòngròu | 贵重的食器,丰盛的饭菜。引申指特殊恩宠。《北齐书·杨愔传》:“汝辈但如遵彦谨慎,自得竹林别室,铜盘重肉之食。”清·俞蛟《潮嘉风月记·佚事》:“此余家贤宅相,有北齐杨遵彦之风,真消受竹林别室,铜盘重肉者也。” |
铜盆铁帚 | tóngpéntiězhǒu | 犹言钉对钉、铁对铁。比喻两强相辅,正好相配。《水浒传第一○四回》:“三娘的八字,十分旺夫,适才曾合过来,铜盆铁帚,正是一对好夫妻。” |
铜铺/铜舖 | tóngpù | 铜质铺首。中国传统建筑大门上衔着门环的底座。参见“铺首”。唐 李贺《宫娃歌》:“啼咕弔月钩阑下,屈膝铜舖锁阿甄。”宋 姜夔《齐天乐词》:“露湿铜铺,苔侵石井,都是曾听伊处。”清 黄景仁《春风怨诗》:“桂馆铜铺四望通,浓装冶服出当风。” |
铜钱 | tóngqián | ①古代铜质辅币。圆形,中有方孔,价值最小。历代通用,但形制不一。清代末年使用铜元后,逐渐停止流通。②泛指钱财、钞票。《水浒传第一○四回》那里管什么一姓两姓,好人歹人,一味撮合山,骗酒食,赚铜钱。 |
铜墙铁壁 | tóngqiángtiěbì | 铜做的城墙;铁打的营垒。比喻坚固而不可摧毁的事物。也比喻坚固严密的防御。亦“同城铁壁”元 无名氏《谢金吾》楔子:“孩儿此一去,随他铜墙铁壁,也不怕不拆倒了他的。”明 施耐庵《水浒传》第四十八回:宋江自引了前部人马,转过独龙岗后面来看祝家庄时,后面都是铜墙铁壁,把得严整。 |
铜雀 | tóngquè | ①铜制的鸟雀。《三辅黄图·建章宫》:“古歌云:‘长安城西有双闕,上有双铜雀,一鸣五穀成,再鸣五穀熟。’”南朝梁简文帝《和藉田诗》:“鳐鱼显嘉瑞,铜雀应丰年。”②指铜雀台。南朝陈 张正见《铜雀台诗》:“凄凉铜雀晚,摇落墓田通。”清 叶廷琯《鸥陂渔话·蒋珊渔残稿》:“泪尽英雄公一笑,魏家铜雀晋铜驼。”参见“铜雀臺”。③亦作“铜爵”。传说中的秦始皇名马名。晋 崔豹《古今注·鸟兽》:“秦始皇有七名马:追风、白兔、躡景、犇电、飞翮、铜爵、神鳧。”五代 马缟《中华古今注·秦始皇马》:“有七名马……六曰铜雀。” |
铜雀分香 | tóngquèfēnxiāng | 指临死时对妻妾的眷恋。同“分香卖履”“香迷铜雀”。曹操临死立下遗嘱,叫嫔妃宫女常到铜雀台去,瞭望他西陵的墓田;所馀的香料分给各个夫人;姬妾无事可做,可以学织鞋卖。《孽海花第二四回》等到小燕叫稚燕来看雯青,却已到了香迷铜雀、雨送文鸳的时候。 |
铜雀臺 | tóngquètái | 三国时期,曹操击败袁绍后营建邺都,修建了铜雀、金虎、冰井三台,即史书中之“邺三台”,是建安文学的发祥地,台高10丈,有屋百余间,历代名人题咏甚多而名。临漳古称邺,西晋为避愍帝司马邺讳,将邺城易名“临漳”,因北临漳河而得名。唐 杜牧《赤壁诗》:“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
铜雀砚 | tóngquèyàn | 从三国魏铜雀台遗址掘取古瓦研制的砚台。后遂为砚台的美称。清·袁于令《西楼记·检课》:“悄书斋树阴满窗,铜雀砚墨花轻漾。”亦省称“铜研”、“铜砚”。《北史·齐纪中·显祖文宣帝》:“四月,夜,禾生於魏帝铜研,旦长数寸,有穗。”元·倪瓒《走笔次陶蓬韵送叶参谋归金华》:“手调白羽箭,陋彼磨铜砚。” |
铜山金穴 | tóngshānjīnxué | 比喻极其富有。清·蒋士铨《临川梦·访梦》:“少甚獐头鼠目,拥着铜山金穴,驷马高车?” |
铜山铁壁 | tóngshāntiěbì | 形容坚固的防御物。比喻可信赖的坚强人物。《宋史·李伯玉传》:“赵汝腾尝荐八士,各有品目,于伯玉曰:‘铜山铁壁。’立朝风节,大较似之。”元 尚仲贤《柳毅传书》第二折:则教你心如铁石也怕恐,便有那铜山铁壁都没用。 |
铜头铁臂 | tóngtóutiěbì | 解释见“铜头铁额”。 巴金《旅途通讯·广州在轰炸中》:“住在这里每个人都有被炸死的机会,没有谁能做一个铜头铁臂的人。” |
铜头铁额 | tóngtóutiěé | 铜铸的头,铁打的额。形容人勇猛强悍。《海内十洲记 聚窟洲》:“及有狮子辟邪凿齿天鹿,长牙铜头铁额之兽。”宋 释普济《五灯会元》卷四:问:“如何是出家人?”师曰:“铜头铁额,乌觜鹿身。” |
铜驼/铜駞 | tóngtuó | ①铜铸的骆驼。多置于宫门寝殿之前。晋 陆翙《邺中记》:“二铜駞如马形,长一丈,高一丈,足如牛,尾长三尺,脊如马鞍,在中阳门外,夹道相向。”唐 段成式《酉阳杂俎·物异》:“元帝竟陵元年,长陵铜驼生毛,毛端开花。”元 萨都剌《梅仙山行》:“咸阳秋色压宫树,金人夜泣铜驼悲。”清 唐孙华《读梅村先生 鹿樵纪闻 有感题长句六句之一诗》:“铜驼堙没宫门草,金狄摩挲海上尘。”②即铜驼街。南朝陈 徐陵《洛阳道诗之一》:“东门向金马,南陌接铜驼。”宋 秦观《望海潮词》:“金谷俊游,铜驼巷陌,新晴细履平沙。”金 元好问《送张君美往南中诗》:“阳平城边握君手,不似铜駞洛阳陌。”清 顾炎武《洛阳诗》:“金谷荒烟合,铜駞蔓草縈。”参见“铜驼街”。③借指京城,宫廷。《陈书 本纪卷六后主陈叔宝》趋铜驼以观国,望金马而来庭。明 许潮《龙山宴》:“洛阳禾黍西风乱,铜驼王气朝云散。”清 秋瑾《日人石井君索和诗》:“铜驼已陷悲回首,汗马终惭未有功。” |
铜驼草莽 | tóngtuócǎomǎng | 解释同“铜驼荆棘”。明·汪廷讷《种玉记·促晤》:“顾不得宗社丘墟,铜驼草莽。” |
铜驼街 | tóngtuójiē | 地名。在今河南省洛阳市故洛阳城中。以道旁曾有汉铸铜驼两枚相对而得名。为古代著名的繁华区域。《太平御览》卷一五八引晋陆机《洛阳记》:“洛阳有铜驼街,汉铸铜驼二枚,在宫南四会道相对。俗语曰:‘金马门外集众贤,铜驼陌上集少年。’” |
铜驼荆棘 | tóngtuójīngjí | 铜驼:铜制的骆驼,古代置于宫门外。形容国土沦陷后残破的景象。《晋书 索靖传》:“靖有先识远量,知天下将乱,指洛阳宫门铜驼,叹曰:‘会见汝在荆棘中耳?’”清·况周颐《蕙风词话》第三卷:“神州陆沉之痛,铜驼荆棘之伤,往往寄托于词。” |
铜围铁马 | tóngwéitiěmǎ | 比喻坚固的阵势。梁启超《意大利建国三杰传》:“奔突飘忽于铜围铁马之中,为意大利国民一天然之陆军学校。” |
铜心铁胆 | tóngxīntiědǎn | 形容人的意志坚定。明·贾仲名《萧淑兰》第二折:“秀才每自古眼睛馋,不似这里忒铜心铁胆。” |
铜研 | tóngyán | 即铜雀砚。《北史 本纪卷七北齐文帝高洋》四月,夜,禾生于魏帝铜研,旦长数寸,有穗。 |
铜鱼符 | tóngyúfú | 铜制的鱼形符信。古代官员用以证明身份和征调兵将的凭证。后周世宗显德六年废除﹐但后世仍以'铜鱼符'﹑'铜符'作为郡县长官或官职的代称。 |
铜铸铁浇 | tóngzhùtiějiāo | 解释见“铜浇铁铸”。张英《老年突击队》:“大炮师傅,我们年轻人是铜铸铁浇的,这点辛苦算得什么!” |
桐 | tóng | ①泡(pāo)桐:落叶乔木,叶大,开白色或紫色花,木材可做琴、船、箱等物。宋 苏轼《卜算子词》:“缺月挂疎桐,漏断人初静。”②梧桐,见“梧”。 |
桐宫 | tónggōng | ①商代桐地的宫室。相传为汤葬地。伊尹曾放太甲于此。故址在今河北省临漳县。《汉书 王莽传》昔殷成汤既没,而太子蚤夭,其子太甲幼少不明,伊尹放诸桐宫而居摄,以兴殷道。②借指被贬的帝王或幽禁帝王的地方。《晋书·景帝文帝纪论》桐宫胥怨,或所不堪。 |
桐棺 | tóngguān | 指桐木做的棺材,因其质地朴素,故表示薄葬。《左传·哀公二年》:“桐棺三寸,不设属辟。”《墨子·节葬下》:“(禹)葬会稽之山,衣衾三领,桐棺三寸,葛以缄之。”《庄子·天下》今墨子独生不歌,死不服,桐棺三寸而无椁,以为法式。《史记 太史公自序》其(墨者)送死,桐棺三寸,举音不尽其哀。《后汉书·周磐传》:“若命终之日,桐棺足以周身。”清·田兰芳《哀袁信菴(袁可立孙)》:“七尺桐棺停啸史,一杯黄土瘗昂之。” |
桐华 | tónghuá | ①即桐花。②谓桐树开花。《汉书 王莽传中》冬,雷,桐华。北周 庾信《三月三日华林园马射赋》:“羔献冰开,桐华萍生。”倪璠注引礼记·月令:“(仲春之月)桐始华。” |
桐江 | tóngjiāng | 富春江的上游。即钱塘江流经桐庐县境内一段,亦桐庐江,唐 孟浩然有五律《宿桐庐江寄广陵旧游》唐 陆龟蒙《钓车诗》:“洛客见诗如有问,辗烟衝雨过桐江 。”宋 杨万里《甲午出知漳州晚发舩龙山暮宿桐庐诗之一》:“海潮也怯桐江浄,不遣涛头过富春。”元 萨都剌《钓台夜兴诗》:“仙茶旋煮桐江水,坐客遥分石壁灯。”明 张居正《应制题画渔人诗之二》:“若非渭水持竿客,定是桐江把钓人。” |
桐阶月暗 | tóngjiēyuèàn | 桐树下面的台阶,月色昏暗。“月暗”象征着不完美与残缺,而梧桐树的落叶则暗示了生命的流逝与无常。《红楼梦芙蓉女儿诔》桐阶月暗,芳魂与倩影同销;… |
桐庐 | tónglú | 桐庐县,是浙江省杭州市辖县,位于浙江省西部、杭州市中部低山丘陵区,素有“钟灵毓秀之地、潇洒文明之邦”的美誉。南北朝 吴均《与朱元思书》: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
桐叶封弟 | tóngyèfēngdì | 《史记·晋世家》:“成王与叔虞戏,削桐叶为珪以与叔虞,曰:‘以此封若。’史佚因请择日立叔虞。成王曰:‘吾与之戏耳。’史佚曰:‘天子无戏言。言则史书之,礼成之,乐歌之。’於是遂封叔虞於唐 。”后因以“桐叶封弟”指帝王封拜。唐 柳宗元《有桐叶封弟辩》。亦省作“桐封”。清 徐开任《送仲兄司理邵陵诗》:“忆昔邵陵全盛时,桐封爱子万年枝。” |
桐梓 | tóngzǐ | 桐木与梓木。两者皆良材。《诗·鄘风·定之方中》:“树之榛栗,椅桐梓漆,爰伐琴瑟。”朱熹集传:“椅、桐、梓、漆,四木皆琴瑟之材也。”《孟子·告子上》:“拱把之桐梓,人苟欲生之,皆知所以养之者。”宋 叶适《科举》:“去四患,得四利,所谓养之於始,自拱把而至於桐梓,古人之言不可忽也。” |
峒 | tóng I. | 崆峒:见“崆”。II.参见“峒dòng”。 |
詷 | tóng | 古同“同”,共同。《续资治通鉴 元纪三十七》傅友德度兵寡不敌,遂坚壁,詷其出掠。 |
酮 | tóng | 有机化合物的一类,是羰基的两个单键分别和两个烃基连接而成的化合物。 |
鲖 | tóng | 鲖城tóngchéng,地名,在安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