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óng I.

①一样,没有差异;相同。同一(a.一致,统一;b.共同的一个或一种)。同侪(同辈)。同庚(同岁)。同年。同胞。同人(a.在同一单位工作的人;b.同行业的人)。同仁(同人)。同仇敌忾。同工异曲。同室操戈。情同手足。②共,在一起(从事):共同。同学。同步。殊途同归。同舟共济。③和,跟:同流合污。④统一。宋 陆游《示儿》:“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⑤姓。II.tòng胡同:见“”。

同伴

tóngbàn

①犹同伙。谓共同参与其事。《孔子家语·困誓》“吾之所伐者,不过四五人矣” 三国魏 王肃注:“本与叔孙同伴者也。”《元典章新集·刑部·获贼》:“诸盗未发而自首者原其能捕获同伴者,仍依例给赏。” ②伴侣,同行者。今指在一起工作或生活的人。 唐·温庭筠《西州词》:“回头语同伴,定复负情侬。”《初刻拍案惊奇 卷十七》:“内中一个女子正色道:‘法师做醮,如何却说恁地话?’拉了同伴,转身便走。” 瞿秋白《饿乡纪程》绪言:“我知我们黑甜乡里的同伴他们或者和我一样。”巴金《家 八》:“有一个在跟同伴讲话。”伙伴,但是不能完全代表“朋友”,却可以包含“朋友”的意思。“同伴”一般指和你一起经历事的大部分你熟悉的人。

同榜

tóngbǎng

古代科举考试,考中的张榜公布。在同一榜录取的称为同榜。明 沈德符《野获编·科场二·荐主同咨》:“二十年来,同咨之好,更胜同榜十倍,其子弟修通门之敬亦加严。”《聊斋志异 张鸿渐》月余,孝廉偕一同榜归,云是水平张姓,十八九少年也。

同胞共气

tóngbāogòngqì

喻指亲兄弟。《北齐书·孝昭帝纪》:“体道居宗,人雄之望,海内瞻仰,同胞共气,家国所凭。”宋·叶廷珪《海录碎事·人事》:“同胞共气,谓兄弟也。”

同敝相济

tóngbìxiāngjì

犹同恶相济。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宦者传序》:“同敝相济,故其有繁,败国蠹政之事,不可单书。”

同病相怜

tóngbìngxiānglián

比喻因有同样的遭遇或痛苦而互相同情。怜:怜惜。汉 赵晔《吴越春秋 阖闾内传》:“子不闻《河上歌》乎?同病相怜,同忧相救。”南朝梁 刘璠《广绝交论》同病相怜,缀河上之悲曲。

同波

tóngbō

①同其波澜。喻顺时而动。《庄子·刻意》:“静而与阴同德,动而与阳同波。”成玄英疏:“应感而动,与阳气同其波澜。动静顺时,无心者也。”《庄子·庚桑楚》:“行不知所之,居不知所为,与物委蛇,而同其波。”②同其波澜。喻混同于流俗。《魏书·高允传》:“潘符摽尚,杜熙好和;清不洁流,浑不同波。”唐 柳宗元《种术诗》:“悟拙甘自足,激清愧同波。”

同侪

tóngchái

指与自己在年龄、地位、兴趣等等方面相近的平辈。“领先同侪”、“傲视同侪”之类的词语往往被应用于企业、公司的简介宣传之中。因此“同侪”也多了“同行”的含义。《续资治通鉴 元纪十四》(刘敏中)尝与同侪各言志,曰:“自幼至老,相见而无愧色,是吾志也。”

同产

tóngchǎn

①同母所生。亦指同母所生者。《墨子·号令》:“归敌者,父母妻子同产皆车裂。”《史记 孝文本纪》今犯法已论,而使毋罪之父母妻子同产坐之,及为收帑,朕甚不取。《汉书·循吏传·黄霸》:“坐同产有罪劾免。”颜师古注:“同产,谓兄弟也。”《汉书·广川惠王刘越传》:“距怨王,乃上书告齐与同产姦。”颜师古注:“谓其姊妹也。”《魏书·薛怀儁传》:“真度诸子既多,其母非一,同产相朋,因有憎爱。”宋 王安石《许氏世谱》:“此三侯者同产昆弟也。”《资治通鉴 汉纪八》错当要斩,父母、妻子、同产无少长皆弃市。《资治通鉴 汉纪二十四》臣愚以为王少而父同产(指姑母)长,年齿不伦。②泛指同母之后。康有为《大同书戊部第一章》:“男女授受不亲,甚至姑姊妹本是同产,以古者无同姓为婚之禁,於是矫之,则已嫁而返,不与同坐同食。”

同车

tóngchē

①同乘一车。用以形容男女结为夫妇,相爱情深。语出《诗·郑风·有女同车》:“有女同车,颜如舜华。”毛传:“亲迎同车也。”《古诗十九首·凛凛岁云暮》:“愿得常巧笑,携手同车归。”三国魏 曹植《妾薄命诗》:“携玉手,喜同车。”②同乘一车。用以形容同心,同志。语出《诗·邶风·北风》:“惠而好我,携手同车。”明 李贽《史纲评要·后梁纪·末帝》:“承业是个人,竟与韩子房、晋元亮携手同车矣。”③同乘一车之人。《左传·哀公八年》:“公宾庚、公甲叔子与战於夷,获叔子与析朱鉏,献於王,王曰:‘此同车,必使能,国未可望也。’”杜预注:“同车能俱死,是国能使人,故不可望得。”唐 王维《西施咏》:“当时浣纱伴,莫得同车归。”

同尘

tóngchén

谓如灰尘之混杂异物。比喻混一﹑统一。②比喻与万物一体。三国魏 曹植《帝尧赞》:“克平共工,万国同尘。”③比喻混同于尘俗,不立异趣。《老子》:“和其光,同其尘,湛兮似或存。”魏源本义:“以尘之至杂而无所不同,则於万物无所异矣。”唐·钱起《题秘书王迪城北池亭》诗:“从宦辞人事,同尘即道心。”唐·杨炯《益州新都县学碑》:“道尊德贵,挫锐同尘。”参见“和光同尘”。④同路;同行。⑤指混同;混杂其中。宋·司马光《孟尝君歌》:“门下纷纷如市人,鸡鸣狗盗亦同尘。”

同尘合污

tóngchénhéwū

谓行为同于流俗之人,合于污浊之世。明·李贽《藏书·大臣传·狄仁杰》:“同尘合污,与世委蛇。”

同辰

tóngchén

指同一天生日,黛玉与袭人是同一天生日,所以黛玉说与她同辰。

同俦

tóngchóu

犹同伴。三国魏 曹植《节游赋》:“浮素盖,御驊骝,命友生,携同俦。”此指同行者。元 宋褧《至元三年六月八日史局赋五言十八韵》:“诘朝重赴局,持此诧同俦。”此指同一官署共事者。《聊斋志异 菱角》母自戎马戒严,同俦人妇奔伏涧谷。

同仇

tóngchóu

①谓共同赴敌;对敌人表示共同的愤慨。《诗·秦风·无衣》:“脩我戈矛,与子同仇。”《资治通鉴·献帝建安二十四年》:“初,鲁肃尝劝孙权以曹操尚存,宜且抚辑关羽,与之同仇,不可失也。”清 陈梦雷《李葆甫传》:“吾义不与贼俱生,孰能与我同仇者乎?”周恩来《彭杨颜邢四同志被敌人捕杀经过》:“审问毕,回至看守所,五同志齐唱国际歌,以赋同仇,直影响了全所。”指共同赴敌者。朱德《出太行诗》:“两岸烽烟红似火,此行当可慰同仇。”

同仇敌忾

同仇敌慨

tóngchóudíkài

指全体一致地抱着对敌人的仇恨和愤怒。清·梁章巨《归田琐记·卷五·讷亲》:“金川虽云小丑,而老师糜饷,克捷无期。凡在臣子,皆有同仇敌忾之念。” 现代文学家鲁迅《且介亭杂文二集·五论“文人相轻”—明术》:“因为读者大众的对于某一作者,是未必和‘批评’或‘批判’者同仇敌忾/同仇敌慨的。”

同出一辙

tóngchūyīzhé

两种言论或行为完全一样。这两种说法同出一辙。

同船合命

tóngchuánhémìng

比喻处境相同,利害相关。清·钱彩《说岳全传》第12回:“一齐扯住了宗爷的衣服道:‘老元戎,你我四人乃是同船合命的。’”高阳《胡雪岩全传·平步青云》上册:“现在大家同船合命,大人请放心。”

同窗

tóngchuāng

指在同一所学校里就读的人,现在因人口基数大多用为指同班同学。古代学习条件很艰苦,所以就把同学称做同窗,窗,有寒窗之含义,说同窗二字,也就显示出了说话者之间的亲密和尊重,比说同学要亲切许多。 吕祖谦 《与朱侍讲书》:“令嗣气质甚湻,已令就潘叔度舍傍书室……同窗者,乃叔度之弟景愈。”元 关汉卿 《金线池 第一折》:“我有个同窗故友,姓韩名辅臣。”清 李渔《比目鱼·入班》:“这等说,是敝同窓了。”郭沫若《女神·光海》诗:“我有个心爱的同窗,听说今年死了。”

同床各梦

tóngchuánggèmèng

比喻共同生活或共做一事而各有打算。宋·陈亮《与朱元晦秘书书·乙巳春书之一》:“同床各做梦,周公且不能学得,何必一一说到孔明哉!”梁启超《节本明儒学案》:“盖先生无处非学地,无人非学侣,同床各梦,岂二氏所能连染哉。”

同床共枕

tóngchuánggòngzhěn

谓同床并头而眠。多指夫妻生活。《明成化说唱词话丛刊·石郎附马传》:“我王若依小臣奏,休信同床共枕人。”叶圣陶《李太太的头发》以下就是本人,说女性蓄发挽髻,从男性方面而言,视觉嗅觉都有妙美的趣味,尤其是同床共枕的时侯。

同床异梦

tóngchuángyìmèng

睡在一张床上;做着不同的梦。原指夫妻感情不和。比喻同作一件事;各有各的打算。宋 陈亮《与朱元晦秘书书 乙巳春书之一》:“同床各做梦,周公且不能学得,何必一一说到孔明哉!”姚雪垠《李自成》第一卷第一章:但彼等乌合之众,同床异梦,一战即溃。

同垂不朽

tóngchuíbùxiǔ

一同流传,永不磨灭。《人民文学》1978年第7期:“烈士的纪念碑,同书写碑文的卓越的无产阶级文化战士,是同垂不朽的。”

同辞

tóngcí

①谓用语、称号相同。《公羊传·隐公七年》:“春秋贵贱不嫌同号,美恶不嫌同辞。”何休注:“若继体君亦称即位,继弑君亦称即位。”徐彦疏:“谓美恶不嫌者通其同辞,由是之故,春秋同其辞也。”《汉书·叙传上》:“十餘年间,外内骚扰,远近俱发,假号云合,咸称刘氏,不谋而同辞。”②犹言异口同声。意见一致。《国语·晋语九》:“(阎明 叔褒)同辞对曰:‘吾小人也。贪,馈之始至,惧其不足,故叹。’”《汉书 王莽传》诸生、吏民翕然同辞,连守阙庭,故下其章。《后汉书 光武帝纪上》群下百辟,不谋同辞。《三国志·吴志·诸葛恪传》:“明年春,復欲出军。诸大臣以为数出罢劳,同辞諫恪,恪不听。”《晋书·元帝纪》:“冠带之伦,要荒之众,不谋同辞者,动以万计。”《资治通鉴 汉纪三十四》武王伐殷,八百诸侯不期同辞,然犹还师以待天命。晋 刘琨《劝进表》冠带之伦,要荒之众,不谋同辞者,动以万计。

同德

tóngdé

①为同一目的而努力。《国语·吴语》:“戮力同德。”唐 吴兢《贞观政要·公平》:“夫以善相成,谓之同德;以恶相济,谓之朋党。”明 宋濂《昭鉴录 序》:“天子则元首,诸王则手足,是谓一体者也。其可不同心而同德者乎?”章炳麟《驳康有为论革命书》:“五百万人同德戮力,如生番之有社寮。”参见“同心同德 ”。 ②指同德的人。明 方孝孺《郊祀颂》:“上帝至仁,视民如伤,眷求同德,俾万邦。”③《国语·晋语四》:“同姓为兄弟。黄帝之子二十五人,其同姓者二人而已……同姓则同德。”韦昭注:“同父而生,德姓同者乃为兄弟。”后因以“同德”借指同姓。 宋 陈师道《谢田氏诗》:“顾我何堪能至此,正缘同德又同门。”④相同的本能和天性。

同德同心

tóngdétóngxīn

解释见“同心同德”。《旧唐书·马燧传》“长城压境,巨舰济川,同德同心,扶危持颠。”明·罗贯中《平山冷燕》第一回:“然君臣同德同心,于兹可见。”清·洪楝园《警黄钟》第十出:普劝国人,勿分尔我,同德同心,自成团体。

同德协力

tóngdéxiélì

为同一目标而共同尽力。铁郎《论各省宜速响应湘赣革命军》:“使其万众一心,同德协力,共逐白山之兽,追还我黄帝之魂。”

同德一心

tóngdéyīxīn

指全心全意为共同目标努力。独立苍茫子《东京学界告乡人书》:“为此说者,既不肯同德一心,以成人之美,使生者竟此外交之绪,则亦已矣。”

同调

tóngdiào

比喻志趣或主张相同的人。陈志岁《结交辞》: “人生交契求同调, 有缘异调也相交。”唐杜甫《徒步归行》:“人生交契无老少,论心何必先同调。”《聊斋志异 海公子》见张(生),笑曰:“妾自谓兴致不凡,不图先有同调。”

同恶相党

tóng’è’xiāngdǎng

共为恶者相结为党。《诗·大雅·皇矣》“维彼四国,爰究爰度。”唐 孔颖达疏:“言其同恶相党,共行虐政也。”参见“相党”。 

同恶共济

同恶相济

tóng’ègòngjì

tóng’è’xiāngjì

同恶:共同作恶的人;济:助。坏人互相勾结,共同作恶。《三国志·魏志·武帝操传》:"马超、成宜,同恶相济,滨据河、潼,求成所欲。"《左传·昭公十三年》有"同恶相求",《史记·吴王濞传》有'同恶相助",后《晋书·吕光载记》又作"同恶相救"。《晋书 文帝纪》(文)钦既同恶相济,必不便走。《晋书 文帝纪》“暨诸葛诞,滔天作逆,称兵扬楚,(文)钦、(唐)咨逋罪,同恶相济,帅其蝥贼,以入寿春,凭阻淮山,敢距王命。”《续资治通鉴宋纪七十一》中丞邓绾言:“吕惠卿执政逾年,所立朋党不一,然与惠卿同恶相济无如(章)惇。”《续资治通鉴 宋纪八十五》丁丑,诏:“程颐涪州编管。”坐与司马光同恶相济也。《“五四”爱国运动资料·曹汝霖》:“要之官官相护,同恶共济。”

同恶相求

tóng’èxiāngqiú

坏人与坏人相互勾结。《左传·昭公十三年》:“同恶相求,如市贾焉,何难?”吴晗《灯下集·郑国的商人》:“他们在社会上起互通有无的作用,所以有‘同恶相求,如市贾焉’的话。”

同恶相恤

tóng’èxiāngxù

解释见“同恶相助”。春秋·鲁·左丘明《左传·闵公元年》:“简书,同恶相恤之谓也。”

同恶相助

tóng‘èxiāngzhù

亦作“同恶相恤”。谓对共同憎恶者,必相互援助以对付之。西汉·司马迁《史记·吴王濞列传》:“同恶相助,同好相留,同情相成,同欲相趋,同利相死。”

同风

tóngfēng

①格调、风格相同。班固《两都赋序》:“而后大之文章,炳焉与三代同风。”三国魏 曹植《与杨德祖书》:“以孔璋之才,不闲於辞赋,而多自谓能与司马长卿同风。”《晋书 文帝纪》以为圣王作制,百代同风,褒德赏功,有自来矣。唐 刘知几《史通·鉴识》:“然此二书,虽互有修短,递闻得失,而大抵同风,可为连类。”②谓同受天子之教化。《汉书·王吉传》:“春秋所以大一统者,六合同风,九州共贯也。”《北史 本纪卷十北周武帝宇文邕八纮共贯,六合同风。《陈书 本纪卷一高祖武帝陈霸先》时危所以贞固,运泰所以光熙,斯乃千载同风,百王不刊之道也。明 屠隆《綵毫记·为国荐贤》:“九重临化日,万国喜同风。”

同符

tóngfú

①与……相合;相合。文选·扬雄《甘泉赋》同符三皇,录功五帝。李善注引文颖曰:“符,合也。”《东观汉记·马援传》今见陛下恢廓大度,同符高祖,乃知帝王自有真也。《明史卷七 成祖三》知人善任,表里洞达,雄武之略,同符高祖。②符命相同。《汉书 王莽传》“莽功德致周成白雉之瑞,千载同符。”“安公莽辅政三世,比遭际会,安光汉室,遂同殊风,至于制作,与周公异世同符。”

同符合契

tóngfúhéqì

比喻完全相合,完全相同。晋·陈寿《三国志·吴志·孙策传》:“术甚奇之,以坚部曲还策”裴松之注引《吴历》:“一与君同符合契,有永固之分,今便行矣。”北周·庾信《齐王进赤雀表》:“即事所观,同符合契。”

同甘共苦

tónggāngòngkǔ

共同享受幸福;共同承担苦难。比喻同欢乐;共患难。甘:甜;苦:苦难。西汉 刘向《战国策 燕策一》:“燕王吊死问生,与百姓同其甘苦。”明 李昌祺《剪灯余话 鸾鸾传》夫耕于前,妻耘于后,同甘共苦,相敬如宾。

同庚

tónggěng

宽泛一些的话,只要出生日期,相差不到一年,都可以称作同庚或同岁。《拟仿香山九老会引》弟等多属同庚,久称知己,数千里萍踪适合,三生早证前缘,

同功一体

tónggōngyītǐ

指功绩和地位相同。西汉 司马迁《史记 黥布列传》:“往年杀彭越,前年杀韩信,此三人者,同功一体之人也。”明 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二十九回:郑父与克,同功一体之人,克诛,郑父安得不惧。

同工异曲

tónggōngyìqǔ

本言乐调虽异而工妙则同。后比喻诗文的功底同样精深,而意趣却迥异。亦指文章主题相同,而事迹各异。 唐 韩愈进学解子云,相如,同工异曲。

同归殊涂

同归殊途

tóngguīshūtú

归:归宿;殊:不同;途:道路。通过不同的途径,到达同一个目的地。比喻采取不同的方法而得到相同的结果。指天下万事初虽异,然终究同归于一。一道题,往往有几种解法,但同归殊途,答案只能有一个。《易·系辞下》:“天下同归而殊涂,一致而百虑。”《史记 太史公自序》易大传:“天下一致而百虑,同归而殊涂。”《汉书·王莽传赞》:“昔秦燔《诗》《书》以立私议,莽诵六艺以文奸言,同归殊涂,俱用灭亡。”三国魏 嵇康《琴赋》:“其馀触类而长,所致非一;同归殊途,或文或质。”参见“殊途同归”。

同归于尽

tóngguīyújìn

一同走向死亡或共同毁灭。归:走向;尽:灭亡。战国郑 列御寇《列子 王瑞》:“天地终乎?与我偕终”卢重玄解:“大小虽殊,同归于尽耳。”清 姬文《市声》第十四回:只图自己安逸,那管世事艰难,弄到后来,不是同归于尽吗?

同轨

tóngguǐ

①车辙宽度相同。《礼记·中庸》:"今天下车同轨,书同文,行同伦。"《汉书·韦玄成传》:"四方同轨,蛮貊贡职。" 颜师古注:"同轨,言车辙皆同,示法制齐也。"《晋书 愍帝纪总论》天下书同文,车同轨,牛马被野,余粮委亩,故于时有“天下无穷人”之谚。②引申为同一、一统。《资治通鉴·齐武帝永明十一年》:"承平之主,所以不亲戎事,或以同轨无敌,或以懦劣偷安。"胡三省注:"天下混一,则车同轨书同文。"③指古代华夏诸侯国。《左传·隐公元年》:"天子七月而葬,同轨毕至。"杜预注:"言同轨,以别四夷之国。"汉 班固《白虎通·崩薨》:"天子七月而葬,同轨必至。"《资治通鉴 唐纪五十七》而《礼经》著三年之制,犹服心丧。遵同轨之始离京,告远夷之使未复命。

同奖

tóngjiǎng

共同辅助。《三国志·蜀志·杨洪传》:“及其来还,委付大任,同奖王室。” 南朝 陈徐陵《王太尉僧辩答贞阳侯书》:“明公傥能入朝,同奖王室,伊吕之任,佥曰仰归。”《资治通鉴 唐纪七十七》李茂贞、韩建皆致书于李克用,言大驾出幸累年,乞修和好,同奖王室,兼乞丁匠助修宫室;克用许之。

同进士出身

tóngjìnshìchūshēn

殿试分三甲录取。第一甲赐进士及第,第二甲赐进士出身,第三甲赐同进士出身。宋德富《简明中国通史故事第160篇》道光十八年(1838年),已经二十八岁的曾国藩再次参加会试,终于中试,赐同进士出身

同科

tóngkē

①犹同等。《论语·八佾》:“为力不同科,古之道也。”何晏集解引马融曰:“为力,力役之事,亦有上中下,设三科焉,故曰不同科。”朱熹集注:“盖以人之力有强弱不同等也。”《魏书·食货志》:“赋税齐等,无轻重之殊;力役同科,无众寡之别。”《太平广记卷三一○》引 唐 李玫《纂异记》:“帝曰:‘孔圣人也,朕知久矣。孟是何人?得与孔同科而语。’”清 陈天华《论中国宜改创民主政体》:“至于社会上之待遇,则不特不能与日本兵士同科,且适成反比例。”②同一种类。唐 元稹《有鸟诗之四》:“鶻缘暖足怜不喫,鷂为同科曾共游。”③同罚;同等判处。《资治通鉴 齐纪一》若有虚昧,州县同科。南朝陈 徐陵《与王僧辩书》:“孤子三危是摈,四罪同科。” 清 黄六鸿《福惠全书·刑名·问拟》:“今因其捕而敢拒之,是无畏之心矣,虽欲不与强同科,得乎?”④科举时代称同榜考中。宋 王安石《酬冲卿见别诗》:“同官同齿復同科,朋友婚姻分最多。”清 叶廷琯《鸥陂渔话·葛苍公传》:“初,湻燿避兵石冈,有同科孝廉丹阳葛麟,与二力士至。”

同类相从

tónglèixiāngcóng

谓物之同类者互相依从。战国宋·庄周《庄子·渔父》:“同类相从,同声相应,固天之理也。”

同类相妒

tónglèixiāngdù

形容同类者不易相处。

同类相求

tónglèixiāngqiú

指物之同类者互相聚合。西汉·司马迁《史记·伯夷列传》:“同明相照,同类相求。”

同里

tónglǐ

同乡。《逸周书·大武》:“四戚:一内姓,二外婚,三友朋,四同里。”《史记·韩信卢绾列传》:“卢綰者,丰人也,与高祖同里。”宋 陈师道《别月华严 诗》:“寓世生同里,随方去有情。”梁启超《新中国未来记第三回》:“这两位生同里,少同学,长同游,壮同事。”《资治通鉴 汉纪三》绾家与上同里,绾生又与上同日;上宠幸绾,群臣莫敢望,故特王之。

同力

tónglì

①力量相等。《尚书·泰誓上》:“同力度德,同德度义。”孔传:“力钧则有德者胜。”同事功。《吕氏春秋·应同》:“王者同义,霸者同力。”毕沅校正:“文子、淮南竝作‘同功’。” ③齐心协力;共同出力。《管子·重令》:“众寡同力,则战可以必胜,而守可以必固。”《公羊传·僖公五年》:“灭者,上下之同力者也。”何休注:“言灭者臣子与君戮力一心共死之辞也。”《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今将军诚能命猛将统兵数万,与豫州协规同力,破操军必矣。”北齐 颜之推《颜氏家训·慕贤》:“羣小不得行志,同力迁之。”唐 罗隐《筹笔驿诗》:“时来天地皆同力,运去英雄不自由。”明 李贽《又与周友山书》:“我塔事无经营之苦,又无抄化之劳,听其自至,任其同力,只依我规制耳。”

同力协契

tónglìxiéqì

犹言同心协力。《南史·宋纪·武帝》:“同力协契,所在蜂起。”

同利相死

tónglìxiāngsǐ

谓有共同利益,就能舍命相助。西汉·刘安《淮南子·兵略训》:“同利相死,同情相成。”

同量

tóngliàng

与……器量相同。三国魏 曹植《七启》:“世有圣宰,翼帝霸世,同量乾坤,等曜日月。” 等量齐观。气量。《战国策·乐毅报燕王书子胥不蚤见主之不同量,故入江而不改。晋 陆机《演连珠》之二一:“性之所期,贵贱同量;理之所极,卑高一归。”同样数量,等量。薛暮桥 《社会主义经济理论问题·关于社会主义的经济核算》:“用同量的活劳动和物化劳动创造出更多的社会产品。” 

同僚

tóngliáo

亦作"同撩",“同寮”。①旧时称同朝或同官署做官的人。《诗·大雅·板》我虽异事,及尔同寮。毛传:“寮,官也。”《续资治通鉴 元纪十》汉人为同寮者,尝为奸人捃摭其罪,由是不敢尽言,请于近侍中择人用之。②泛指在机关任职的同事。明 冯梦龙《东周列国志 第四十七回》吾与士伯为同僚,不敢不尽吾心。

同列

tóngliè

①同一班列;同等地位。亦指地位相同者。《商君书·错法》同列而相臣妾者,贫富之谓也。汉 贾谊《过秦论上》(秦)招八州而朝同列,百有馀年矣。《续资治通鉴 元纪十》是月,陕西旱、饥,行省右丞许扆议发廪赈之,同列以未经奏请,不可。②犹同僚。《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上官大夫与之同列,争宠而心害其能。

同流合污

tóngliúhéwū

思想、言行与恶劣的风气、污浊的世道相合。多指跟着坏人一起做坏事。流:流俗。战国 邹 孟轲《孟子 尽心下》:“同乎流俗,合乎污世。”清 陈忱《水浒后传》第二十二回:此数贼者,同流合污,败坏国政。

同伦

tónglún

①同一等第。《穀梁传·文公十八年》:“秋,公子遂、叔孙得臣如 齐,使举上客,而不称介,不正其同伦而相介,故列而数之也。”②同类。 贾谊《新书·等齐》:“君臣同伦,异等同服,则上恶能不眩於其下?” 清 龚自珍《发大心文》:“当念众生现富单那形、鳩槃荼形、夜迦形,或人生中粗弊如畜,福力轻微,或生疣赘,五官不全,同伦讥厌,己亦厌苦,我当巧术而以度之。”③同一道德标准。《礼记·中庸》:“今天下车同轨,书同文,行同伦。”孔颖达疏:“行同伦,伦,道也,言人所行之行皆同道理。”

同美相妒

tóngměixiāngdù

妒:忌妒。指容貌或才情好的人互相忌妒。《素书·安体》:“同美相妒,女则武后、韦庶人、萧良娣是也;男则赵高、李斯是也。”清·翟灏《通俗编·交际》:“同美相妒,同业相仇。”

同门

tóngmén

同师受业;亦指同师受业者。《汉书·孟喜传》同门梁丘贺疏通证明之。《初刻拍案惊奇卷十二》扬州司理乃是王生乡举同门,置酒相待,王生赴席。②同乡里的人。

同门异户

tóngményìhù

名义一样,实质不同。汉·扬雄《法言·君子》:“至于子思孟轲诡哉,曰吾于孙卿与,见同门而异户也。”

同明相照

tóngmíngxiāngzhào

二光相互映照而愈明。比喻杰出人物得贤者揄扬而声名更显。西汉·司马迁《史记·伯夷列传》:“同明相照,同类相求。” 清·曾国藩《湘乡县宾兴堂记》:“同明相照,同气相求,何其翕应若此!”

同命

tóngmìng

①同生死;一同死。②同一命令。北齐 颜之推《颜氏家训·序致》夫同言而信,信其所亲;同命而行,行其所服。③鸟名。也叫共命鸟。

同幕

tóngmù

同僚。指在同一幕府任职者。唐 康骈《剧谈录·道流相夏侯谯公》:“张侍郎为河阳乌司徒从事,同幕皆是名辈。”《旧五代史·晋书·郑受益传》:“(郑受益)又素恃门望,陵轢同幕,内奸外直,羣情无相洽者。”宋周密《癸辛杂识别集·男不授女状》:“林靖之共甫,初筮越之民曹,尝直议舍,同幕东莱吕延年后仲在焉。” 《聊斋志异 周生》脱稿,示同幕凌生,凌以为亵,戒勿用。

同年

tóngnián

同时;年岁相同;科举时代称同榜或同一年考中者。《后汉书·乐成靖王党传》:“(刘党)肃宗同年,尤相亲爱。”明 归有光《吴山图记余同年友魏君用晦为吴县,未及三年,以高第召入为给事中。《聊斋志异 男妾》适浙中同年某来访,因为告诉。某便索观,一见大悦,以原价赎之而去。

同年而校

tóngniánérxiào

犹言相提并论。章炳麟《文学说例》:“体若骈枝,语反简核;岂与夫苏轼陈亮苟为辞费者同年而校乎?”

同年而语

tóngniánéryǔ

犹言相提并论。贾谊《过秦论 上》:“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比权量力,则不可同年而语矣。”宋 苏轼《书蒲永昇画后》:“如往时董羽,近日常州戚氏画水,世或传宝之。如董戚之流,可谓死水,未可与永昇同年而语也。”梁启超《立宪政体与政治道德》:“然正以权限严明故,故行政部有莫大之威权,非他种政体所可同年而语。”亦省作“同年语”。清 周亮工《袁周合刻稿序》:“知圣衣於仍叔,其所期在千载以上矣,岂世俗所称师弟子者可同年语哉!”清 赵翼《瓯北诗话·吴梅村诗》:“(吴梅村)比之自讳失节,反託於遗民故老者,更不可同年语矣。” 清 冯桂芬《重儒官议》:“独有朝夕与居之人,责之以保举,其有滥焉倖焉者鲜矣,岂与夫一人之荐牘,一日之文字所可同年语哉!”同“同日而语”。常与“不可”连用,即“不可同日而语”,特指:强调不同时间的比较。

同辇

tóngniǎn

指与天子同车。辇,天子之车。《汉书·梁孝王刘武传》:“入则侍帝同輦,出则同车游猎上林中。”《汉书·外戚传下·孝成班倢伃》:“(成帝)尝欲与倢伃同輦载,倢伃辞曰:‘观古图画,贤圣之君皆有名臣在侧,三代末主乃有嬖女,今欲同輦,得无近似之乎?’”南朝 梁元帝《班婕妤诗》:“何言飞燕宠,青苔生玉墀。谁知同輦爱,遂作裂紈诗。”唐 杜甫《哀江头》:“昭阳殿里第一人,同辇随君侍君侧。”

同盘而食

tóngpánérshí

同吃一个盘中的食物。形容兄弟之间骨肉情深。《魏书 杨椿传》:“吾兄弟,若在家,必同盘而食,若有近行,不至,必待其还,亦有过中不食,忍饥相待。”

同袍

tóngpáo

①《诗·秦风·无衣》:“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后军人用以互称。指战友。②犹同衾。古用于夫妻间的互称。《古诗十九首.凛凛岁云暮》:“锦衾遗洛浦,同袍与我违。”③谓兄弟。《聊斋志异 田七郎》武(承休)以同袍义,致书索林儿,某弟竟置不发。④泛指朋友、同年、同僚、同学等。

同袍同泽

tóngpáotóngzé

袍:长衣服的通称;泽:内衣。原形容士兵互相友爱,同仇敌忾。比喻共事的关系(多指军人)。也指有交情的的友人。《诗经·秦风·无衣》:“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

同平章事

tóngpíngzhāngshì

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简称同平章事,同平章事初用于唐太宗时。自高宗永淳元年(公元682年)始,实际担任宰相者,或加以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的名义。亦省称同平章事。《薄熙来传》:月余,熙来亦废为庶人,下锦衣卫狱。同平章事家宝斥之曰“文革余孽”。

同栖

tóngqī

栖息、住宿,亦指同住者。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如是我闻二》(旭升与姑)一日同栖古庙,夜闻殿上厉声曰:“尔何不避孝妇,使受阴气发寒热?”

同气

tóngqì

①气质相同;气类相同。《易·乾》:“同声相应,同气相求。”《吕氏春秋·应同》:“帝者同气,王者同义。” 高诱注:“同元气也。”晋 杨方《合欢诗之一》:“同声好相应,同气自相求。”②有血统关系的亲属,指兄弟姊妹。《后汉书·东平宪王苍传》:“凡匹夫一介,尚不忘簞食之惠,况臣居宰相之位,同气之亲哉!”三国魏 曹植《求自试表》:“而臣敢陈闻於陛下者,诚与国分形同气,忧患共之者也。”南朝宋 鲍照《请假启》:“臣实百罹,孤苦风雨,天伦同气,实惟一妹。”《资治通鉴 唐纪二十六》太子(李隆基)引与同榻坐,泣曰:“主上(睿宗李旦)同气,唯有太平,言之恐伤主上之意,不言为患日深,为之奈何?”宋 周煇《清波杂志卷四》:“唐太宗以藩王夺长嫡,推刃同气。”③犹同志。曹亚伯《武昌日知会之破案》:“﹝黄冈军学界讲习社﹞初为黄冈人之结合,迨成立半月以后,则不分县界,而广结同气,故其宣传甚有力。”

同气连枝

tóngqì-liánzhī

比喻兄弟之亲,骨肉相连。《古今小说·滕大尹鬼断家私》:“何况兄弟行中,同气连枝,想到父母身上去,那有不和不睦之理?”冰心《寄小读者》十八:“我自然爱我的弟弟,我们原是同气连枝的。”《喻世明言 第22卷》:贾濡道:“我今尚无子息,同气连枝,不是我领去,教谁看管?”

同气相求

tóngqìxiāngqiú

“同声相应,同气相求。” 孔颖达疏:“‘同气相求’者,若天欲雨,而础柱润是也……言天地之间,共相感应,各从其气类。”后以比喻志趣相同或气质相类者互相吸引、聚合。清 曾国藩《湘乡县宾兴堂记》:“其官斯土者……又皆一时贤俊,有循良之绩,与邦人士讲求吏治将略,互相称美,訢合无间。同明相照,同气相求,何其翕应者与!” 孙犁 澹定集·金梅《文海求珠集序》:“要视作家如友朋,同气相求,体会其甘苦,同情其遭际,知人论世。”

同契

tóngqì

①契合。《晋书 宣帝纪》昔周公旦辅成王,有素雉之贡。今君受陕西之任,有白鹿之献,岂非忠诚协符,千载同契,俾乂邦家,以永厥休邪!②犹同志;同心。

同衾

tóngqīn

①谓共被而寝。比喻亲近。徐干《中论·亡国》:“苟得其心,万里犹近;苟失其心,同衾为远。”晋 张华《女史箴》:“出其言善,千里应之;苟违斯义,同衾以疑。”②谓结为夫妻。《二刻拍案惊奇·卷三十五》欲望其钻穴之身,反遂夫同衾之乐。清 姚燮《双鸩篇诗》:“生不同衾死同穴,妾虽无言妾已决。”《恨海第五回》:“(棣华)默念虽未成礼,今日奉了母命,先用了他的衾枕,或者是他日‘同衾’之兆,也未可知。”

同寝

tóngqǐn

共眠。元 白朴《梧桐雨第一折》:“夜同寝,昼同行,恰似鸞凤和鸣。”清 徐喈凤《会仙记》:“(淑贞)与丹忱竝坐,而不復与同寝。”

同群

tóngqún

共处;为伍。《论语·微子》:“夫子憮然曰:‘鸟兽不可与同羣,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 宋 孙光宪《女冠子词》:“勿以吹簫伴,不同羣。” 康有为《大同书戊部第一章》:“女子亦人也,岂鸟兽不可与同羣哉!” 老舍《四世同堂四五》:“他又想到乌鸦都是黑的,他既与乌鸦同群,还有什么资格看不起他们呢?”犹同伴。 唐 李商隐《失猿诗》:“莫遣碧江通箭道,不教肠断忆同羣。”郁达夫《曼兄书来作此答之诗》:“非将苦语诉同羣,为恨幽兰未吐芬。”参见“同伴”。

同然

tóngrán

犹相同。《孟子·告子上》:“至于心,独无所同然乎?心之所同然者何也?谓理也,义也。” 金 王若虚《滹南诗话卷下》:“物有同然之理,人有同然之见。”鲁迅《集外集拾遗补编·致 近代美术史潮论 的读者诸君》:“只要一比较,许多事便明白;看书和画,亦复同然。” 朱自清《中国歌谣二》:“至于‘忘疲’一层,则是唱歌者同然的心理。”

同然一辞

tóngrányīcí

犹异口同声。唐 韩愈《讳辩》:“听者不察也,和而唱之,同然一辞。”明 李贽《答刘晋川书》:“何乃同然一辞,效儿女故态也?”

同日而道

tóngrìérdào

解释同“同日而论”。西汉·司马迁《史记·张耳陈余列传》:“夫臣与主岂可同日而道哉!”

同日而论

同日而言

同日而语

tóngrìérlùn

tóngrìéryán 

tóngrìéryǚ

犹言相提并论。《史记·苏秦列传》:“夫破人之与破於人也,臣人之与臣於人也,岂可同日而论哉!”《战国策·赵策二》:“夫破人之与破于人也,臣人之与臣于人也,岂可同日而言之哉?”徐干《中论·智行》:“高祖数赖张子房权谋以建帝业,四皓虽美行而何益夫倒悬?此固不可同日而论矣。”《后汉书·李固传》:“明公踵伯成之高,全不朽之誉,岂与此外戚凡辈耽荣好位者同日而论哉!”《晋书·郗鉴传》:“及愍怀太子之废,可谓柔而有正。武秋失节之士,何可同日而言!”宋 苏轼《放鹤亭记由此观之,其为乐未可以同日而语也。

同舍生

tóngshěshēng

犹同学。舍,学舍。《后汉书·光武帝纪上》:“行至鄗,光武先在长安时同舍生彊华自关中奉赤伏符,曰:‘刘秀发兵捕不道,四夷云集龙鬭野,四七之际火为主。’”宋 陶穀《清异录·五窟》:“老拙幼学时,同舍生 刘垂尤有口材。”

同生共死

tóngshēnggòngsǐ

生死与共,形容情谊极深。《隋书·郑译传》:“郑译与朕同生共死,间关危难,兴言急此,何日忘之。”罗广斌、杨益言《在烈火中永生》一对同生共死的战友,肩并着肩;火热的手,紧紧地握在一起。

同声共气

tóngshēnggòngqì

比喻亲密无间,志趣相合。清·李渔《蜃中楼·耳卜》:“我想世上的人,同声共气的也有,谁似我们两个德性、才华,不争分寸。”

同声同气

tóngshēngtóngqì

解释见“同声共气”。清·黄小配《廿载繁华梦》第四回:“故小弟要进京里寻个知己,代他干营,好来任这海关监督,这时同声同气,才好做事。”

同声相应

同气相求

tóngshēngxiāngyìng

tóngqìxiāngqiú

指同样的声音能产生共鸣,同样的气味会相互融合,即同类的事物相互感应。指志趣、意见相同的人互相响应,自然地结合在一起。《易·乾》:“同声相应,同气相求。水流湿,火就燥。”清·岭南羽衣女士《东欧女豪杰 第一回》此外都是同声相应,同气相求,日夕过从,纵谈甚乐。

同耆

tóngqí

相同的嗜好。《孟子·告子上》:“口之於/于味,有同耆也。”

同声相求

tóngshēngxiāngqiú

谓志趣相同者互相吸引、聚合。唐·萧颖士《江有归舟》:“同声相求,尔后我先,安得而不问哉?”

同声相应

tóngshēngxiāngyìng

指乐声相和。《易·乾》:“同声相应,同气相求。”孔颖达疏:“同声相应者,若弹宫而宫应,弹角而角动是也。”三国魏 嵇康《答释难宅无吉凶摄生论》:“夫同声相应,同气相求,自然之分也。音不和,则比絃不动;声同,则虽远相应。”②比喻同类事物互相感应。唐 吴兢《乐府古题要解·合欢诗》:“妇人言虎啸风起,龙跃云浮,磁石引针,阳燧致火,皆以同声相应,同气相求。”宋 秦观《十二经相合义说》:“同声相应,同气相求,所谓同类而相感者也。”③比喻志趣相同者互相呼应。《庄子·渔父》同类相从,同声相应,固天之理也。《三国志·魏志·王粲等传论》:“昔文帝、陈王以公子之尊,博好文采,同声相应,才士并出。”《水浒传第八五回》:“江乃鄆城小吏,逃罪上山……同声相应,同气相求,恩如骨肉,情若股肱。”续范亭《号召山西人民推翻万恶无耻军阀阎锡山》:“我们过去都是续李两烈士的革命同志,参加过国民军的战友,同声相应,同气相求,心心相印,脉脉相通。”

同声一辞

tóngshēngyīcí

犹言众口一辞。指大家说得都一样。清·陈确《死节论》:“何至使八百诸侯同声一辞,冠带之伦服膺新命!”

同室操戈

tóngshìcāogē

自家人动刀枪。泛指内部相争。操:拿;戈:古代的一种兵器。南朝 宋 范晔《后汉书 郑玄传》:“康成入我室操吾矛以伐我乎?”清 江藩《宋学渊源记序》卷上:为宋学者,不第攻汉儒而已也,仰且同室操戈矣。

同俗

tóngsú

风俗相同、使风俗同一、随顺世俗。《战国策·赵策二》:“儒者一师而礼异,中国同俗而教离。”《礼记·王制》:“齐八政以防淫,一道德以同俗。”《晏子春秋·问上十八》:“古者百里而异习,千里而殊俗。故明王修道,一民同俗。”宋 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人习於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於众为善。”宋 戴复古《哭涧泉韩仲止》诗之一:“雅志不同俗,休官二十年。”金·王若虚《滹南诗话》卷上:“夫屈子(屈原)所谓独醒者,特以为孤洁不同俗之喻耳,非真言饮酒也。”

同宿

tóngsù

一处住宿,一同住宿。《晋书·孝友传·桑虞》:“(桑虞)尝行,寄宿逆旅,同宿客失脯,疑虞为盗。”唐 白居易《司马厅独宿诗》:“官曹冷似冰,谁肯来同宿?”宋 姜夔《疏影词》:“苔枝缀玉,有翠禽小小,枝上同宿。”《初刻拍案惊奇卷十七》:“那任道元其日与梁鯤同宿斋舍。”清 李渔《慎鸾交·拒托》:“到那一晚,若肯拉他同宿,他除嫖金之外,还要重重相酧。”谓同一星位。《宋书·律历志中》:“日月五星,聚於星纪,发自星纪,并而行天,迟疾留逆,互相逮及。星与日会,同宿共度,则谓之合。”

同堂

tóngtáng

同处一堂;同居一家。《史记·袁盎晁错列传》:“盎素不好鼂错,鼂错所居坐,盎去;盎坐,错亦去:两人未尝同堂语。”三国魏 曹植《当来日大难》诗:“今日同堂,出门异乡。别易会难,各尽杯觞。”谓同一祖父。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赏誉》:“羊长和父繇与太傅祜同堂相善。”《聊斋志异 乐仲》先是仲殷饶,同堂子弟争奉事之,凡有任其取携,莫与较。③犹同门,同学。元乔吉《金钱记 第四折》:“小官有一同堂故友,乃是韩飞卿。”

同堂兄弟

tóngtángxiōngdì

同祖的兄弟,即堂兄弟。《北史 公孙表传》:“二公孙,同堂兄弟耳。”

同条共贯

tóngtiáogòngguàn

条:枝条;贯:钱串。长在同一枝条上。比喻事理相通,脉络连贯。东汉 班固《汉书 董仲舒传》:“夫帝王之道,岂不同条共贯与?”章炳麟《文学说例》:“同条共贯,无取于甘辛相忌也。”

同文

tóngwén

同用一种文字。礼记·中庸 第二十八章》:“今天下车同轨,书同文行同伦。”《汉书·艺文志》:“古制,书必同文,不知则闕。”《晋书 愍帝纪总论》天下书同文,车同轨,牛马被野,余粮委亩,故于时有“天下无穷人”之谚。唐 骆宾王《兵部奏姚州破贼设蒙俭等露布》:“四隩同文,五方异色。”犹言国人。因其所用文字同,故称。《陈书·吴明彻传》:“风威慴於异俗,功效著於同文。” 夏衍《乐水》:“所以他们的作品也变成了只供‘同文’欣赏的‘技艺’,而失却了领导民众精神生活的作用。”③通译文字。 梁启超《变法通议·论科举》:“今内之有同文、方言之馆舍,外之有出洋学习之生徒,行之数十年,而国家不获人才之用,盖有由也。”

同文共规

tóngwéngòngguī

解释见“同文共轨”。南朝·梁·江淹《恨赋》:“削平天下,同文共规。”

同文共轨

tóngwéngòngguǐ

同文:全国所用的文字相同;共轨:全国车辙阔狭相同。统一文字,统一车辙。比喻国家统一。西汉 戴圣《礼记 中庸》:“今天下车同轨,书同文,行同伦。”唐·玄奘《大唐西域记·序论》:“同文共轨,至治神功。”

同恶相济

tóngwùxiāngjì

同恶:共同作恶的人;济:助。坏人互相勾结,共同作恶。汉 潘勗《册魏公九锡文》:“马超、成宜,同恶相济。”《南史 梁本纪》惟此群凶,同恶相济。

同心

tóngxīn

①思想或认识一致.同心同德。②共一中心或核心。同心圆。同心度。③共同的心愿,心思相同。神佛原有同心。④志同道合,情投意合。指夫妻。古代婚礼的一种仪式,新郎新娘用彩缎结同心,并相挽而行。昔时同心人,今日两离分。《古诗十九首·涉江采芙蓉》::“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唐 王维《送綦毋潜落第还乡》:“置酒临长道,同心与我违。”

同心毕力

tóngxīnbìlì

齐心尽力。《东观汉记·任隗传》:“永元初,外戚秉权,朝臣畏悚,莫敢抗者,惟隗与袁安同心毕力,数犯颜谏。”

同心并力

tóngxīnbìnglì

团结一致,共同努力。汉 贾谊《过秦论下》:“且天下尝同心并力而攻秦矣,然困于险阻而不能进者。”宋 苏轼《策别十三》:“有寇而战,则同心并力。”

同心敌忾

tóngxīndíkài

同怀强烈的愤恨以对付敌人。清·魏源《圣武记》第八卷:“勉以同心敌忾,为长庚雪雠愤。”《辛亥革命前十年间时论选集·论国会为治本外交之本》:“是故政府之对国民也,当公听并观,以收同心敌忾,而不可过事猜防。”

同心断金

tóngxīnduànjīn

《易·系辞上》:“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后以“同心断金”形容心齐力量大。明·张凤翼《灌园记·法章闻变》:“感吾师同心断金,愧吾身有戈难枕。”

同心共胆

tóngxīngòngdǎn

亦作“同心合胆”。心志一致。南朝宋·范晔《后汉书·郑太传》:“不肯同心共胆,与齐进退。”元·无名氏《马陵道》第四折:“哥哥,咱和你是同心共胆的好朋友,绕过我者。”

同心共济

tóngxīngòngjì

亦作“同心协济”。谓齐心协力,克服困难。宋·欧阳修《朋党论》:“以之修身,则同道而相益;以之事国,则同心共济。”清·吴璿《飞龙全传》第58回:“吾与公以肺腑之交,为国家大将,同心共济,何用相疑?”

同心合德

tóngxīnhédé

解释同“同心同德”。清·李渔《蜃中楼·献寿》:“我有两个同胞兄弟,一个是洞庭君,一个钱塘君。洞庭与俺同心合德。”

同心合胆

tóngxīnhédǎn

解释见“同心共胆”。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八十八回:“若丞相肯放回去,就当招安本部人马,同心合胆,方可归顺。’”明·冯梦龙《警世通言》第三十一卷:娘子,你夫妻是一世之事,莫要冷眼相看,须将好言谏劝丈夫,同心合胆,共做人家。

同心合力

tóngxīnhélì

团结一致,共同努力。《书·泰誓中》:“予有乱臣十人,同心同德。”浩然《山水情》:“我们得同心合力地干出个样儿来,给别人看看,争一口气!”

同心合意

tóngxīnhéyì

同“同心一意”。《汉书·匡衡传》:“朕嘉与君同心合意,庶几有成。”《水浒传 第六十回》:“小可今日权居此位,全赖众兄弟扶助,同心合意,共为股肱,一同替天行道。”

同心结

tóngxīnjié

①旧时用锦带编成的连环回文样式的结子,用以象征坚贞的爱情。南朝梁 武帝《有所思诗》:“腰中双綺带,梦为同心结。”唐 刘禹锡《杨柳枝词》:“如今綰作同心结,将赠行人知不知?”宋 林逋《长相思 吴山青》:“君泪盈,妾泪盈,罗带同心结未成,江边潮已平。”《初刻拍案惊奇卷三二》:“(唐卿)开了箱子,取出一条白罗帕子来,将一个胡桃繫着,綰上一个同心结,抛到女子面前。”清 梁国正《温柔乡记卷一》:“乡人重心结而轻紈扇,欲与缔交,以同心结通欵曲,可得其欢心。”②状如两心相连的装饰品。李大我《同心结》:“我打开小布包,一个同心结项练立刻呈现在眼前,两颗紧紧连在一起的金质的心,在阳光下闪着耀眼的光芒。”

同心竭力

tóngxīnjiélì

解释同“同心毕力”。宋·司马光《交趾献奇兽赋》:“陛下诚有意于此,臣等敢不同心竭力,对扬而行之。”清·褚人获《隋唐演义》第95回:“众人闻言感激,愿同心竭力,以守此城。”

同心共济

tóngxīn’gòngjì

齐心协力,克服困难。欧阳修《朋党论》以之事国,则同心而共济。

同心戮力

同心僇力

tóngxīnlùlì

齐心合力。《晋书 元帝纪》令在事之人,仰鉴前烈,同心戮力,深思所以宽众息役,惠益百姓,无废朕命。晋 袁宏《后纪·灵帝纪》:“太后新摄政,政之巨细,多委陈蕃、竇武,同心戮力,以奬王室。”《宋史·礼志十七》:“与其束手待毙,曷若并计合谋,同心戮力,奋励而前,以存国家。”《明史·王直传》:“陛下宵衣旰食,征天下兵,与群臣兆姓同心僇力,期灭此朝食,以雪不共戴天之耻。”《水浒传 第八八回》:“全靠你等众弟兄同心僇力,来日必行。”童第周《有感诗之一》:“八亿神州,同心戮力,坚无不摧,胜利可期。”

同心同德

tóngxīntóngdé

指思想统一,信念一致。《尚书·泰誓》:“受有亿兆夷人,离心离德。予有乱臣十人,同心同德。”

同心协德

tóngxīnxiédé

解释同“同心同德”。唐·颜真卿《祭伯父豪州刺史文》:“与杲卿同心协德,亦著微诚。”

同心协济

tóngxīnxiéjì

解释见“同心共济”。清·陈忱《续资治通鉴·宋高宗绍兴四年》:“故仁宗皇帝时,虽有西夏元吴之叛,而晏然若无事者,以韩琦、范仲淹同心协济也。”

同心协力

tóngxīnxiélì

团结一致;共同努力。协:合。只要我们大家同心协力,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梁书 王僧辩传》:“讨逆贼于咸阳,诛叛子于云梦,同心协力,克定邦家。”

同心叶力

tóngxīnyèlì

解释同“同心协力”。宋·欧阳修《论乞主张范仲淹富弼等行事札子》:“臣闻自古帝王致治,须待同心叶力之人。”

同心一德

tóngxīnyīdé

解释同“同心同德”。明·李东阳《跋鹤山魏先生书真迹》:“君臣上下同心一德,则平居有所裨益,缓急有所倚仗。”高阳《胡雪岩全传·平步青云》下册:“里面是一叠旧簿子,封面上写着四个大字:‘同心一德’。”

同心一力

tóngxīnyīlì

解释同“同心协力”。晋·袁宏《后汉纪·光武帝纪》:“近欲徙水北营,合于水南,同心一力,人自为战,何有不克哉?”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吴汉传》:“若能同心一力,人自为战,大功可立。”

同心一意

tóngxīnyīyì

心志一致。《三国志·吴志·鲁肃传》:“肃请得奉命吊表二子……及说备使抚表众,同心一意,共治曹操。”明·李贽《代常通病僧告文》同心一意,顿兴灸艾分痛之真情;因病生怜,遂起借花献佛之妄念。

同休等戚

tóngxiūděngqī

解释见“同休共戚”。晋·陈寿《三国志·蜀志·费诗传》:“同休等戚,祸福共之。”

同休共戚

tóngxiūgòngqī

亦作“同休等戚”。“休戚与共”。①谓同欢乐共忧患。形容关系密切,利害一致。②偏指共患难。《周书·尉迟迥传》:“吾居将相与国舅甥,同休共戚,义由一体。”清·李渔《巧团圆·防辱》:“指望他早去早回,毕了婚姻之事,也有个同休共戚之人。”

同穴

tóngxué

①《诗·王风·大车》:“穀则异室,死则同穴。谓予不信,有如皦日!”后以“同穴”指夫妻合葬。亦用以形容夫妇相爱之坚。晋 潘岳《寡妇赋》:“要吾君兮同穴,之死矢兮靡佗。”唐 陈子昂《唐故袁州参军李府君妻清河张氏墓志铭》:“永惟同穴之仪,仰遵归祔之。”唐·元稹《遣悲怀三首 其三》:同穴窅冥何所望,他生缘会更难期。惟将终夜长开眼,报答平生未展眉。”清 戴名世《汪烈妇传》:“亡夫尚在浅土未葬,异日得一抔之土,与同穴可也。”②谓共同穴居。晋 左思《魏都赋》:“搉惟庸蜀与鴝鹊同窠,句吴与鼃黽同穴。”《后汉书·文苑传上·杜笃》:“於是同穴裘褐之域,共川鼻饮之国,莫不袒跣稽顙,失气虏伏。”

同训

tóngxùn

同义词。北齐 颜之推《颜氏家训·风操》:“凡避諱者,皆須得其同訓以代换之。”

同砚

tónɡyàn

同学。语本《汉书·张安世传》:“彭祖又小与上同席研书。”研,通“砚”。后因称同学为同砚。《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好在我们同砚,彼此不必客气。”《恨海第四回》:“我与他若是向不相识的,倒也罢了;偏又是从小同居同砚过的。”

同然一辞

tóngrányīcí

犹异口同声。指大家说得都一样。唐·韩愈《讳辩》:“听者不察也,和而唱之,同然一辞。”明·李贽《答刘晋川书》:“何乃同然一辞,效儿女故态也。”

同业相仇

tóngyèxiāngchóu

犹言同行是冤家。形容同行业的人不易相处。清·翟灏《通俗编·交际》:“同美相护,同业相仇。”

同异

tóngyì

战国时名家惠施提出的名辩论题,认为事物中存在小同异和大同异两种。人们对不同事物的认识有一致的和不一致的,这种认识上的同或异,为小同异;而万物具有完全相同的一面,即都离不开存亡变化,又有完全相异的一面,即各自的变化又不一样,此为大同异。庄子·天下》:“(惠施曰)大同而与小同异,此之谓小同异;万物毕同毕异,此之谓大同异。”成玄英疏:“物情分别,见有同异,此小同异也。死生交谢,寒暑递迁,形性不同,体理无异,此大同异也。”参见“坚白同异 ”。荀子《修身篇》:夫“坚白”、“同异”、“有厚无厚”之察,非不察也,然而君子不辩,止之也。倚魁之行,非不难也,然而君子不行,止之也。庄子·胠箧》:“知诈渐毒、頡滑坚白、解垢同异之变多,则俗惑於辩矣。”《庄子·秋水》合同异,离坚白;然不然,可不可;困百家之知,穷众口之辩:吾自以为至 达已。②差异,不同。《晋书 谢安传》时孝武帝富于春秋,政不自己,(桓)温威振内外,人情噂沓,互生同异。

同邑

tóngyì

同县。汉书·贾谊传》:“文帝初立,闻河南守吴公治平为天下第一,故与李斯同邑,而尝学事焉,徵以为廷尉。”《聊斋志异 李伯言》又一起,为同邑王某,被婢父讼盗占生女。

同义词

tóngyì

意义相同的一组词语,意义相同的同义词也叫等义词。

同义复词

tóngyìfùcí

意思相同的两个(或两个以上)词连用,表示同一个意思的复合词。“假借”就是“借”;“爱怜”, “爱”和“怜”都是“爱、疼爱”的意思;“斧斤”,“斧”和“斤”指的都是“斧子,伐木的工具”;“反归”,“反”和“归”指的是“返回”。

同音共律

tóngyīngònglǜ

音律相同。比喻关系密切。汉·赵晔《吴越春秋·夫差内传》:“且吴与越,同音共律,上合星宿,下共一理。”

同寅

tóngyín

①同僚;旧称在一个部门当官的人。《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五十六》尚期中外之同寅,勉辅眇冲之不逮,庶销谴异,式迓休祥。《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七十七》卿(商挺)在关中、怀孟,两著治效,而毁言日至,岂同寅有沮卿者邪,抑位高而志怠邪?《红楼梦 第一○六回》贾政又在同寅相好处托情。②年岁相同。我俩同寅。

同寅协恭

tóngyínxiégōng

《尚书·皋陶谟》:“百僚师师,百工惟时……同寅协恭,和衷哉。”孔传:“使同敬合恭而和善。“此皋陶在帝舜前对禹所说的话。后用为同僚恭谨事君,共襄政事之典。《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十二》帝(宋高宗)曰:“与其去位,曷若同寅协恭,交修不逮,思所以克厌天心者!”吕颐浩等乃复视事。清 吴敬梓《儒林外史》第七回:“可见你我都是天榜有名。将来同寅协恭,多少事业都要同做。”

同忧相救

tóngyōuxiāngjiù

谓忧患相同者互相救助。汉·赵晔《吴越春秋·阖闾内传》:“子不闻《河上歌》乎?同病相怜,同忧相救。”明·杨慎《祭玉垒王舜卿文》:“古语有之:‘同病相怜,同忧相救’。”

同浴讥裸

tóngyùjīluǒ

在一起洗澡却讥笑别人赤身露体。比喻自己跟别人有同样的问题,却以此而讥嘲别人。

同源共流

tóngyuángòngliú

有同一源头、流向。比喻同一,统一。东汉·班固《答宾戏》:“是以六合之内,莫不同源共流,沐浴玄德,禀仰大龢。”

同源异流

tóngyuányìliú

谓起始、发端相同而趋向、终结不同。明·何景明《寄粹夫》诗之一:“君就河内栖,予从关西役;同源异流止,抚事乘心迹。”清·陈田《明诗纪事丁签·何景明》(仲默)惟七言律与献吉同源异流。

同源异派

tóngyuányìpai

解释见“同源异流”。 清·李渔《闲情偶寄·词曲·结构》:“填词非末技,乃与史传诗文同源而异派者也。”

同载

Tóngzǎi

共同乘坐车或船。汉 司马迁《报任少卿书》:"昔卫灵公与雍渠同载,孔子适陈。"南朝宋 刘义庆《世说新语·排调》:“晋文帝与二陈共车过,唤钟会同载。”(章)惇素闻其(陈瓘)名,独邀与同载,访当世之务。

同泽

tóngzé

《诗·秦风·无衣》:“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脩我矛戟。”郑玄笺:“泽,褻衣近污垢。”后以“同泽”用于军人相称或借指军中共事。清 孙枝蔚《北山诗》:“山中还仗义,同泽见斯人……战士从来苦,谁曾达紫宸!”《中国近代史料丛刊辛亥革命·关于南北议和的清方档案》:“我辈同泽有年,敢不忠告?”

同枝连理

tóngzhīliánlǐ

又称连理枝,是指两棵树的枝干在生长过程中合生在一起的自然现象。这种现象在自然界中较为罕见,常被用来比喻夫妻恩爱或亲密无间的关系。《红楼梦第六十四回》“只为同枝贪色欲,致教连理起干戈。”

同知

tóngzhī

①共知。见解相同。知,“智”的古字。《庄子·知北游》:“不形之形,形之不形,是人之所同知也。”王充《论衡·死伪》:“与世俗同知,则死人之实未可定也。”②犹参佐。《北齐书·高隆之传》:“仪同三司崔孝芬以结婚姻不果,太府卿任集同知营构,颇相乖异, 瀛州刺史元晏请託不遂,前后构成其罪,并诛害之。”③明清时期的官名。同知为知府的副职,正五品,因事而设,每府设一二人,无定员。康熙后,一些派驻在外分管某一事务的同知,逐渐成为主持当地政务的实际长官,此区域递为“厅”,是为“散厅”。这些散厅级别等同于州县,同知视如州县官,不再是副职。清朝的地方机构是省、府、县三级。“府”相当于现在的地级,地市级,府的首长就是知府,副职就是同知。《聊斋志异 一员官》济南同知吴公,刚正不阿

同志

tóngzhì

①志趣相同;志向相同。指志趣相同的人。《晋书 王羲之传》尝与同志宴集于会稽山阴之兰亭,羲之自为之序以申其志。②指为共同理想、事业而奋斗的人,特指同一个政党的成员。③同心人。指夫妻。④指结为夫妇。⑤今用为彼此之间的通称。

同舟敌国

tóngzhōudíguó

同舟共济的人成了敌人。《史记·孙子吴起列传》:“若君不修德,舟中之人尽为敌国也。”明 冯梦龙《醒世恒言》卷三十六:饮恨亲冤已数年,枕戈思报叹无缘。同舟敌国今相遇,又隔江山路几千。

同舟共济

tóngzhōugòngjì

同坐一条船过河;比喻同心协力;共同渡过难关。舟:船;济:渡水。先秦 孙武《孙子 九地》:“夫吴人与越人相恶也,当其同舟而济。遇风,其相救也若左右手。”曲波《林海雪原》二十七:通常在林海里人与人相遇,和在远洋航海中同舟共济一样,为什么他竟这样势不两立。

同舟共命

tóngzhōugòngmìng

比喻命运相同,利害一致。清·吴研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一百二回:“占光又催着道:‘我们此刻,统共一十四个人,真正同舟共命,务求大家想个法子,脱了干系才好。’”

同舟遇风

tóngzhōuyùfēng

比喻同遭逆境。宋·苏轼《钟子翼哀辞》引:“同舟遇风,胡越可使为左右手,况吾民乎!”

tóng I.

幼稚;无知。II.dòng侗族。III.tǒng①一样,没有差异:相侗。侗一(a.一致,统一;b.共同的一个或一种)。侗侪(同辈)。侗庚(同岁)。侗年。侗胞。侗人(a.在同一单位工作的人;b.同行业的人)。侗仁(同人)。侗仇敌忾。侗工异曲。侗室操戈。情侗手足。②共,在一起(从事):共侗。侗学。侗步。殊途侗归。侗舟共济。③和,跟:侗流合污。④姓。

tóng I.

垌冢tóngzhǒng:地名,在湖北。II.dòng田地(多用于地名):麻垌(在广西)。儒垌(在广东)。

tóng

茼蒿:一年生或二年生草本植物。叶长形,有香气。嫩茎、叶可食用。

tóng I.

地名,山西洪洞县。京剧《苏三起解》:苏三离了洪洞县。II.dòng ①洞穴;窟窿。②透彻;清楚晓。若观火。③数目“0”的另一种说法。

tóng I.

炀yáng地名,水名均在安徽省。②热气。II.dòng火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