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聽 | tīng | ①用耳朵接受声音:听力。听写。听觉。聆听。洗耳恭听。②顺从,接受别人的意见:言听计从。③任凭,随:听任(rèn)。听凭。听之任之。④治理;判断:听讼(审理案件)。听政。《孟子·离娄下》子产听郑国之政,以其乘舆济人于溱洧。⑤量词,指马口铁密封成筒状以贮藏食物、饮料等:一听可口可乐。⑥《广韵》:待也。《晋书 武帝纪》: “始制大臣听终丧三年。” |
听采 | tīngcǎi | 听而采纳之。南朝陈 徐陵《司空徐州刺史侯安都德政碑》:“听采民讼,昏晓必通,召引轩欞,躬亲辩决。”《资治通鉴 魏纪四》戊申,(隋炀帝)诏曰:“听采舆颂,谋及庶民,故能审刑政之得失;…” 宋 司马光《学士院试李清臣等策问》:“庸人之情,喜因循而惮改为,可与乐成,难与虑始,纷紜之议,不足听采。”《续资治通鉴 宋纪九十二》今臣(王安中)所论,事关宗社,倘陛下(宋徽宗)少留听采,幸甚! |
听察 | tīngchá | 《周礼·秋官·乡士》:“听其狱讼,察其辞。”后因以“听察”谓探听审察。《后汉书·党锢传·李膺》:“今膺等投身彊御,毕力致罪,陛下既不听察,而猥受譖诉,遂令忠臣同愆元恶。”《魏书 卷四 世祖纪下》雅长听察,瞬息之间,下人无以措其奸隐。《资治通鉴·唐高祖武德元年》:“兰成亦与其徒负担蔬米、烧器,诈为抄者,择空而行听察,得其号及主将姓名。”清 蒲松龄《聊斋志异·画壁》:“倾耳佇立,若有听察。” |
听断 | tīngduàn | 听取陈述而作出决定。常指听讼断狱。《荀子·荣辱》:“政令法,举措时,听断公。” |
听而不闻 视而不见 | tīngérbùwén shìérbùjiàn | 看见了同没有看见一样,听见了同没有听见一样。形容不重视,不注意,不过问。战国·宋·庄周《庄子·知北游》:“终日视之而不见,听之而不闻,搏之而不得也。”《庄子·徐无鬼》其于国有不闻也,其于家有不见也。 |
听风听水 | tīngfēngtīngshuǐ | 形容善于赏玩自然景色。相传龟兹国王与乐人于大山间倾听风和水声,感兴而制乐。唐 王建《霓裳辞》之一:“弟子部中留一色,听风听水作《霓裳》。”《霓裳曲》,前世传记论说颇详,不知听风听水为何事也。宋 欧阳修《六一诗话》白乐天有《霓裳歌》甚详,亦无风水之说,第记之,或有遗亡者尔。 |
听鼓 | tīnggǔ | ①古代官府卯刻击鼓,入值;午刻再鼓,下值。因称官吏赴衙值班为“听鼓”。《北史·王晧传》:“(晧)为司徒掾,在府听午鼓,蹀躞待去。”唐 李商隐《无题》诗:“嗟余听鼓应官去,走马兰台类转蓬。”②官吏赴缺候补。清 黄轩祖《游梁琐记·张勤果轶事》:“弱冠随父听鼓汴垣。”③上班。唐 李商隐《无题》:“嗟余听鼓应官去,走马兰台类转蓬。” |
听婚 | tīnghūn | “听”,有“顺从”之意。婚嫁,结婚嫁娶的意思。“听婚嫁”即为“顺从结婚嫁娶”之意。《北史 本纪卷十北周武帝宇文邕》其母族绝服外者,听婚。 |
听览 | tīnglǎn | 听事览文。谓处理政务。晋 潘岳《西征赋》:“於是孟秋爰谢,听览餘日,巡省农功。”《宋书·后废帝纪》:“朕以煢眇,夙膺寳歷,永言民政,未接听览,眷言乃顾,无忘鉴寐。”《北史·魏纪三·孝文帝》:“听览政事,从善如流。”《资治通鉴 齐纪七》(南齐明帝萧鸾)初有疾,甚秘之,听览不辍。《北史 本纪卷十北周武帝宇文邕》及诛(宇文)护之后,始亲万机,克己励精,听览不怠。《旧唐书·颜真卿传》:“陛下捨此不为,使众人皆谓陛下不能明察,倦於听览,以此为辞,拒其諫諍。”《资治通鉴 唐纪四十六》陆贽上奏:“以一人之听览而欲穷宇宙之变态,以一人之防虑而求胜亿兆之奸欺,役智弥精,失道弥远。”《宋史·真宗纪三》:“朕听览之暇,以翰墨自娱,虽不足垂范,亦平生游心於此。” |
听纳 | tīngnà | 听从采纳;听谏纳善。《后汉书·桓谭传》:“臣谭伏闻陛下穷折方士黄白之术,甚为明矣;而乃欲听纳讖记,又何误也!”《晋书 武帝纪》“凡关言人主,人臣所至难,而苦不能听纳,自古忠臣直士之所慷慨也。”《新唐书·李绛传》:“玄宗尝歷试官守,知人之艰难,临御初,任用姚崇、宋璟,励精听纳,故左右前后皆正人也。”宋 苏轼《代张方平谏用兵书》:“诚见陛下圣德宽大,听纳不疑。”明 张居正《请戒谕群臣疏》:“有言责者,公是公非,各宜奋讜直,以资听纳。” |
听其言 而观其行 | tīngqíyán érguānqíxíng | 指听了他的话,还要看他的行动。指不要只听言论,还要看实际行动。《论语·公冶长篇》子曰:“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于予与改是。” |
听其自流 听其自便 听其自然 | tīngqízìliú tīngqízìbiàn tìngqízìrán | 指不加约束、引导,听任自由发展。听任它自然发展,不去过问。《淮南子·修务训》:“听其自流,待其自生,则鲧禹之功不立,而后稷之智不用。”《宋史·食货志上》:“凡客户身故,其妻改嫁者,听其自便,女听其自嫁。”清·吴敬梓《儒林外史第四十八回》:“王玉辉也不懊悔,听其自然,每日在牛公庵看书。” |
听人穿鼻 | tīngrénchuānbí | 听:任凭;穿鼻:牛鼻子穿桊。比喻听凭别人摆布。《南史 张弘策传》:“徐孝嗣才非柱石,听人穿鼻。”蔡东藩《五代史演义》第十回:“天子愚暗,听人穿鼻。” |
听视 | tīngshì | 犹见闻。《荀子·不苟》:“君子位尊而志恭(洪),心小而道大,所听视者近,而所闻见者远。”《淮南子·原道训》:“夫任耳目以听视者,劳形而不明。” |
听受 | tīngshòu | 听从接受。《陈书 本纪卷六后主陈叔宝》朕将虚己听受,择善而行,庶深鉴物情,匡我王度。 |
听赎 | tīngshú | 指官位九品以上可以用金银赎罪。《唐律疏议》规定:"诸应议、请、减及九品以上之宫,若官品得减者之祖父母、妻、子、孙犯流罪以下听赎"。泛指赎罪。《续资治通鉴 宋纪二十》乙未,虑囚,老幼、疾病流以下听赎,杖以下释之。《续资治通鉴 宋纪五十四》未仕而尝受朝廷赐者,所犯非凶恶,亦听赎。《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七十六》蒙古(忽必烈)诏军中所俘儒士,听赎为民。 |
听讼 | tīngsòng | 听理诉讼;审案。《论语·颜渊篇》子曰:“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史记·酷吏列传序》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西汉·贾谊《治安策》孔于曰:“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毋讼乎!”《晋书 元帝纪》新作听讼观。《晋书 符坚载纪上》及王猛卒,坚置听讼观于未央之南。 |
听天由命 | tīngtiānyóumìng | 听任事态自然发展变化;不作主观努力;这是一种宿命论思想。听:任凭;由:顺随。我们应当与命运抗争,而不应听天由命地生活。清 无名氏《说唐》:“公主遵兄之命,在彩楼上,抛球择婿,对天祝道:‘姻缘听天由命。’” |
听听 | tīngtīng | ①齗齗。斤斤计较,争辩不休。唐 柳宗元《梓人传》:“窃取六职百役之事,听听於府廷,而遗其大者远者焉,所谓不通是道者也。”②欢欣貌。清 钱谦益《赵灵均墓志铭》:“灵均入而翫其妻,施丹调粉,写生落墨,画成手为题署,以别真贗。日晏忘食,听听如也。” |
听望 | tīngwàng | 犹声望。《宋书·长沙景王道怜传》:“(刘)道怜年长,不亲其事,於听望不足。” |
听许 | tīngxǔ | 听而许之。《汉书·终军传》:“军遂往説越王,越王听许,请举国内属。”《三国志 蜀书 先主传》若使君不见听许,(陈)登亦未敢听使君也。唐 韩愈《论孔戣致仕状》:“今戣幸无疾疹,但以年当致事,据礼求退,陛下若不听许,亦无伤於义而有贪贤之美。”宋 曾巩《福州奏乞在京主判闲慢曹局或近京一便郡状》:“比来群臣之中,有欲便于养亲者,并蒙听许。”宋 洪迈《夷坚志补·王千一姐》:“周谢其听许,议酬以官券千緡。”《资治通鉴 汉纪五十三》若使君不见听许,(陈)登亦未敢听使君也。《续资治通鉴 宋纪六十四》(西夏)谅祚久悖慢,当乘此听许,以蛮夷攻蛮夷,中国之利也。 |
听言 | tīngyán | 諫劝,听取谏劝之言。《诗·大雅·桑柔》:“听言则对,诵言如醉。”郑玄笺:“见道听之言,则应答之。”高亨注:“言,指諫劝的话。”《韩非子·扬权》:“听言之道,溶若甚醉。”《后汉书·申屠刚传》:“臣闻成王幼少,周公摄政,听言下贤,均权布宠,无旧无新,唯仁是亲。”宋 刘炎《迩言》:“听言用諫之道,惟文帝得之。”《资治通鉴 汉纪四十四》太后委政宰辅,李固听言,太后多从之。 |
听言观行 | tīnɡyánɡuānxínɡ | “听其言而观其行”之省。意指要观看他的行动和说的话是否一致。《晋书 元帝纪》其次听言观行,明试以功。 |
听荧 | tīngyíng | 亦作“听营” “听莹”。惶惑。“荧”同“萤”,“听萤”是说看着萤火虫闪光心生疑惑,就想听听它是否同时发声,结果始终不明白。《庄子·齐物论》:“是皇帝之所听荧也,而丘也何足以知之!” 成玄英疏:“听荧,疑惑不明之貌也。”《北史·甄琛传》:“至使朝廷识者,听营其间。” 唐 韩愈《送文畅师北游诗》:“僧时不听莹,若饮水救暍。” 清 刘銮《五石瓠·孔相国救复社》:“姜公曰广时家居,曾语邑令郝锦云:‘孔此举最得体,但惜其乡人曾思索贿耳。’此则姜公之听荧也。” |
听政 | tīngzhèng | 坐朝处理政务;执政。《南史 本纪卷四高帝纪上》丞相乙浑谋逆,显祖年十二,居于谅暗,太后密定大策,诛浑,遂临朝听政。 |
听之任之 | tīngzhīrènzhī | 任凭事物存在发展而不去过问。听:听凭;之:文言代词;代人或事物。毛泽东《反对自由主义》:“见损害群众利益的行为不愤恨,不劝告,不制止,不解释,听之任之,这是第八种。” |
听治 | tīngzhì | 断狱治事。《周礼·天官·太宰》:“王眡治朝,则赞听治。”郑玄注:“王视之,则助王平断。”《墨子·非乐上》:“与君子听之,废君子之听治;与贱人听之,废贱人之从事。”《史记·孝文本纪》:“此细民愚无知抵死,朕甚不取。自今以来,有犯此者勿听治。”《史记 孝武本纪》事在二年前,皆勿听治。 |
厅廳 | tīng | ①聚会或招待客人用的大房间:厅堂。客厅。②政府机关办事部门:办公厅。教育厅。 |
汀 | tīng | ①水边平地,小洲:汀洲。绿汀。汀线(海岸被海水侵蚀而成的线状痕迹)。花汀渔浦。唐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宋 范仲淹《岳阳楼记》:岸芷汀兰,郁郁青青。宋 吴潜《满江红 送李御带珙》:“湖海上、一汀鸥鹭,半帆烟雨。报国无门空自怨,济时有策从谁吐。”参见“鹤汀”。宋 吴文英《八声甘州 灵岩陪庾幕诸公游》:“水涵空、阑干高处,送乱鸦斜日落渔汀。”②用于地名。福建长汀。 |
汀洲 | tīngzhōu | 水中小洲。唐 刘长卿《饯别王十一南游》:“长江一帆远,落日五湖春。谁见汀洲上,相思愁白蘋。”唐 刘长卿七律《自夏口至鹦鹉洲夕望岳阳寄源中丞》:“汀洲无浪复无烟,楚客相思益渺然。”(指鹦鹉洲)唐 许浑《咸阳城东楼》:“一上高城万里愁,蒹葭杨柳似汀洲。”宋 道潜《临平道中》:“五月临平山下路,藕花无数满汀洲。”宋 柳永《安公子》:“远岸收残雨。雨残稍觉江天暮。拾翠汀洲人寂静,立双双鸥鹭。”宋 刘过《唐多令》:“芦叶满汀洲,寒沙带浅流。二十年重过南楼。柳下系船犹未稳,能几日,又中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