坦 | tǎn | ①宽而平:平坦、坦荡、坦直(a.平坦笔直;b.坦率)、坦途。②心地平静,没有隐瞒,无所顾虑:坦白、坦然、坦挚、坦诚、坦率(shuài )。《北史 本纪卷七北齐文帝高洋》又特明吏事,留心政术,简靖宽和,坦于任使。③“坦腹”的简称,一指女婿,如坦床、令坦。另一指露出(腹部),如《世说新语·雅量》中“唯有一郎在东床上,坦腹卧。” |
坦荡 | tǎndàng | ①宽且平。一片坦荡的苇丛。②喻人心地正直,心胸开阔。胸襟坦荡。《论语·述而》:“君子坦荡荡。”唐 李颀《送陈章甫》:“陈侯立身何坦荡,虬须虎眉仍大颡。” |
坦腹 | tǎnfù | ①舒身仰卧;坦露胸腹。《晋书 王羲之传》惟一人在东床坦腹食,独若不闻。②比喻赤诚。 |
坦腹东床 | tǎnfùdōngchuáng | 旧作女婿的美称。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雅量》:“王家诸郎,亦皆可嘉,闻来觅婿,或自矜持,唯有一郎在东床上,坦腹卧,如不闻。”清·褚人获《隋唐演义》第61回:“弟想姑夫声势赫赫,表弟青年娇娇,怕没有公侯坦腹东床?” |
坦怀 | tǎnhuái | ①开诚相见;敞开胸怀。《宋书·张永传》:“时萧思话在彭城,义宣虑二人不相谐缉,与思话书,劝与永坦怀。”《续资治通鉴·宋徽宗宣和七年》:“朝廷虑其交恶,命蔡靖代度。靖至,坦怀待之。”郭沫若《十批判书·韩非子的批判》:“韩非在先秦诸子中为最后起,他的思想中摄收有各家的成分,无论是作为亲人而坦怀地顺受,或作为敌人而无情地逆击。”②谓胸怀坦荡。南朝齐 王俭《禇渊碑文》:“自非坦怀至公,永鉴崇替,孰能光辅五君,寅亮二代者哉?” |
坦然 | tǎnrán | ①坦白,心安。神情坦然。宋 苏辙《黄州快哉亭记》使其中坦然,不以物伤性,将何适而非快? ②平直广阔的样子。 |
坦然自若 | tǎnránzìruò | 态度安详,一如常态。清·曹雪芹《红楼梦》第二十二回:“宝钗原不妄言轻动,便此时亦是坦然自若。”? 郭澄清《大刀记》第七章:这时的小锁柱,尽管手中平端着匣子枪,匣枪张着大机头,可是,他的脸上,却是一派坦然自若的神色。 |
坦坦 | tǎntǎn | 平坦,广阔;普通,平常;安定,泰然。《易·履》:履道坦坦,幽人贞吉。王弼注:故履道坦坦,无险厄也。高亨注:坦坦,平也……足踏大路坦坦而平,比喻人进入平安之环境。《管子·枢言》:坦坦之利不以功,坦坦之备不为用。尹知章注:坦坦,谓平平,非有超而异者,故不能立功而成用也。清 蒲松龄《聊斋志异·霍女》:女嫂呼之, 黄瑟踧不自安,而女殊坦坦。 |
坦涂 | tǎntú | 亦作“坦途”。 ①平坦的道路。唐 韩愈《寄卢仝诗》:“往年弄笔嘲同异,怪辞惊众谤不已。近来自説寻坦涂,犹上虚空跨緑駬。”宋 苏轼《刘壮舆长官是是堂诗》:“作堂名是是,自説行坦途。” 冯牧《沿着澜沧江的激流》:“但是,前面也不是坦途,一座陡峭的石壁正笔立在急流冲去的方向。”②比喻顺利的形势或境况。 毛泽东《论持久战四十》:“跨过战争的艰难路程之后,胜利的坦途就到来了,这是战争的自然逻辑。” 魏巍《东方第五部第八章》:“最初几天,他的冷枪不算得手,接着就跨入胜利的坦途,每天都可以打死一两个甚至两三个敌人。”③平坦和堵塞。《庄子·秋水》:“明乎坦涂,故生而不説,死而不祸,知终始之不可故也。”参见“涂⑦” |
坦夷 | tǎnyí | ①地势平坦。《资治通鉴 唐纪四十八》神策将马有麟奏:“土梨树多阻险,恐吐蕃设伏兵,不如平凉川坦夷。”时论泣赞已还,丁未,(德宗李适)遣使追告之。②坦率平易。清 先著 张南邨先生传:“南邨为人,坦夷近情,不为矫激之言,不为崖异之行。”《续资治通鉴 宋纪八十一》(范)镇清白坦夷,表里洞达,遇人以诚,口不言人过。 |
袒襢 | tǎn | ①脱去上衣,露出身体的一部分:袒露。汉 司马迁《史记 陈涉世家》:袒右,称大楚。为坛而盟,祭以尉首。(露出右臂)《史记 吕太后本纪》“为吕氏右襢,为刘氏左襢。”军中皆左襢为刘氏。②不公正地维护一方:袒护。偏袒。左袒。 |
袒臂挥拳 | tǎnbìhuīquán | 挽袖露臂,挥动拳头。形容准备动武的样子。元 关汉卿《拜月亭》第四折:“我特故里说的别,包弹遍,不嫌些蹬弩开弓,怎说他袒臂挥拳。” |
袒露 | tǎnlù | 毫无掩饰的表露,也指暴露,无遮盖;露在外面,没有东西遮盖。《北史 本纪卷七北齐文帝高洋》或袒露形体,涂傅粉黛,散发胡服,杂衣锦彩,拔刃张弓,游行市肆。 |
袒免 | tǎnmiǎn | ①袒衣免冠。古代丧礼:凡五服以外的远亲,无丧服之制,唯脱上衣,露左臂,脱冠扎发,用宽一寸布从颈下前部交于额上,又向后绕于髻,以示哀思。《续资治通鉴 宋纪六十七》袒免之子,更不赐名授官,许令应举。②《唐律疏议 卷第十四》:高祖亲兄弟,曾祖堂兄弟,祖再从兄弟,父三从兄弟,身四从兄弟、三从侄、再从侄孙,并缌麻绝服之外,即是“袒免”。 |
袒免亲 | tǎnmiǎnqīn | 指五服以外的远亲,如高祖的亲兄弟、曾祖的堂兄弟、祖父的再从兄弟、父亲的三从兄弟、自己的四从兄弟及三从侄、再从侄孙等。《唐律·户婚下·为袒免妻嫁娶》:“诸尝为袒免亲之妻而嫁娶者,各杖一百。”《续资治通鉴 宋纪七十二》丁酉,诏礼部:“又,祖宗袒免亲已授官者,听锁应;及非袒免亲,许应举国子监及礼部,别为一甲,试两场,五分为额,发解所取不得过五十人。” |
袒裼 | tǎnxì | 亦作“襢裼”。①脱去上衣左袖,露出内衣。《礼记·内则》:“不有敬事,不敢袒裼。”陈澔《集说》:“袒与裼皆礼之敬,故非敬事不袒裼也。”宋 苏洵《心术》袒裼而案剑,则乌获不敢逼。②脱去上衣,裸露肢体。《诗·郑风·大叔于田》:“襢裼暴虎,献于公所。”毛传:“襢裼,肉袒也。” 陆德明释文:“襢,本又作袒。”《汉书·晁错传》:“兵不完利,与空手同;甲不坚密,与袒裼同。”唐 刘禹锡《武夫词》:“酣歌高楼上,袒裼大道旁。”清 纪昀《阅微草堂笔记·滦阳消夏录六》:“有陈生,读书神祠,夏夜袒裼睡廡下。” |
袒裼裸裎 | tǎnxìluǒchéng | ①赤身露体。谓粗野无礼。《孟子·公孙丑上》:“尔为尔,我为我,虽袒裼裸裎於我侧,尔焉能浼我哉?” 朱熹集注:“袒裼,露臂也。裸裎,露身也。” 宋 陈亮 《送叔祖主筠州高安簿序》:“盖昔者伯夷羞与乡人处,而柳下惠至不以袒裼裸裎为浼,事固有大异不然者,名从其心之所安也。”②谓无拘无束。李大钊《青春》:“袒裼裸裎,去来无罣,全其优美高尚之天。”亦省作“袒裸”。《宋史·外国传七·流求国》:“旁有毗舍邪国,语言不通,袒裸盱睢,殆非人类。” 清 戴名世 《岳荐传》:“平日晏安危坐,如对神明,虽盛暑未尝袒裸。” |
袒跣 | tǎnxiǎn | ①谓脱袜赤足。古人致敬谢罪的一种礼节。《史记·吴王濞列传》:“胶西王乃袒跣,席稾,饮水,谢太后。”《后汉书·文苑传上·杜笃》:“於是同穴裘褐之域,共川鼻饮之国,莫不袒跣稽顙,失气虏伏。”②袒胸赤足。袒跣奔跃。唐 白居易《不出门诗》:“披衣腰不带,散髮头不巾。袒跣北窗下,葛天之遗民。”明 徐渭《避暑豁然堂大雨诗》:“止取醉饱为,安能谨趋避。袒跣择树依,叫号枕砖睡。”清 东轩主人 述异记·记桃核念珠:“得念珠一百八枚,以山桃核为之,圆如小樱桃,一枚之中,刻罗三四尊,或五六尊,行者、坐者……袒跣曲拳和南而前趋而后侍者,合计之为数五百。” |
袒胸露背 | tǎnxiōnglùbèi | 敞开上衣,露出胳膊。蔡东藩《南北史演义》第71回:“湛越加咆哮,迫令宫女褫李氏衣,使她袒胸露背,然后取鞭自挞。”、张贤亮《习惯死亡》第三部:“在袒胸露背的西方女士里你包裹得如同一辆轻型坦克。” |
袒胸露乳 | tǎnxiōnglùrǔ | 袒:脱去或敞开上衣,裸露出胸腹。佛堂里的弥勒佛袒胸露乳,一副悠闲自在的样子。明 魏学洢《核舟记》: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 |
钽 | tǎn | 一种具有极高的抗腐蚀性的金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