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ān

①求多,不知足:贪玩。贪杯(过分好喝酒)。贪婪。贪污(利用职权非法地取得财物)。贪恋(十分留恋)。贪心。贪图。贪财。贪求。贪权。贪欲。贪得无厌。贪赃枉法。《晋书 宣帝纪》故知贪于近者则遗远,溺于利者则伤名。宋 辛弃疾《西江月 遣兴》:“醉里且贪欢笑,要愁那得工夫。近来始觉古人书,信著全无是处。”②迫切希望。《晋书 宣帝纪》吾倍道疲劳,此晓兵者之所贪也。

贪暴

tānbào

贪婪暴虐。《墨子·所染》:“举天下之贪暴苛扰者,必称此六君也。”《后汉书 刘表传》袁术骄而无谋,宗贼率多贪暴。《旧唐书·薛登传》:“故名胜於利,则小人之道消;利胜於名,则贪暴之风扇。”明 李贽《答耿中丞书》:“夫天下之人得所也久矣;所以不得所者,贪暴者扰之,而仁者害之也。”《郁达夫游记·感伤的行旅》:“所以那些卑污贪暴的军阀委员要人们,大约总已经把人性灭尽了的缘故罢,他们只知道要打仗。”

贪鄙

tānbǐ

贪婪卑鄙。《荀子·解蔽》:“故以贪鄙背叛争权,而不危辱灭亡者,自古及今未尝有之也。”西汉·贾谊《过秦论秦王怀贪鄙之心,行自奋之智,不信功臣,不亲士民…杨恽《报孙会宗书》:“子弟贪鄙,岂习俗之移人哉。”《汉书 王莽传中》秦为无道,厚赋税以自供奉,罢民力以极欲,坏圣制,废井田,是以兼并起,贪鄙生。宋 王安石《上仁宗皇帝言事书》:“人之情不足於财,则贪鄙苟得,无所不至。”清 方文《啖椒堂 诗》:“胸怀尚洒落,慎勿习贪鄙。”《资治通鉴 汉纪二十九》秦坏圣制,废井田,是以兼并起,贪鄙生,强者规田以千数,弱者曾无立锥之居。叶圣陶《英文教授一》:“那些贪鄙的野心家,那些残酷的魔王,要吸人家的血滋养他们的身体。”

贪愎

tānbì

贪婪乖戾。《韩非子·十过》:“贪愎喜利,则灭国杀身之本也。”汉 王充《论衡·死伪》:“郑伯有贪愎而多欲。”《续资治通鉴 宋纪八十二》及蔡京帅蜀,(梁)焘曰:“元丰侍从可用者多,惟京轻险贪愎,不可用。”后竟如其言。《金史·后妃传下·章宗元妃李氏》:“纥石烈执中贪愎不法。”

贪残

tāncán

贪婪凶残。亦指贪婪凶残的人。贪残好胜。《逸周书·时训》:“岁有大寒,田鼠不化鴽,国多贪残。”《汉书·刑法志》:“至於末世,苟任诈力,以快贪残。”《汉书 王莽传中》县宰缺者,数年守兼,一切贪残日甚。《后汉书 袁绍传》历观古今书籍所载,贪残虐烈无道之臣,于操为甚。宋 王安石《本朝百年无事札子》:“废强横之藩镇,诛贪残之官吏。” 叶圣陶《倪焕之十九》:“他一方面愤恨执政的懦弱和卑污,列强的贪残和不义,一方面也痛恨同胞的昏顽和乏力。”

贪财好色

tāncáihǎosè

贪图财货,喜好女色。《汉书·高帝纪》:“沛公居山东时,贪财好色。”明·郭勋《英烈传》第十三回:廖永安数出多人,俱是贪财好色的,那里是英雄出世之主。

贪嗔痴tānchēnchī

佛教中的三毒,又称三垢、三火。指世间众生所染三种根本毒害,使人沉沦于生死轮回,是为恶根源,故又称“三不善根”。佛教认为贪、嗔、痴是众生沦入六道苦海受尽烦恼的根本原因。而戒、定、慧是针对这三毒而提出的修习方法,它能有效驱除三毒的毒害,是成佛的必由之路。《红楼梦第118回》我们生来已陷溺在贪嗔痴爱中,犹如污泥一般,怎么能跳出这般尘网!

贪吃懒做

tānchīlǎnzuò

谓又馋又懒。清·张南庄《何典》第七回:“看他如此贪吃懒做,真像有磨子在肚子里牵的一般。”胡祖德《沪谚外遍·新妇歌》:“贪吃懒做搬嘴舌,登在婆家淘气过时光。”

贪大求全

tāndàqiúquán

过分地贪图规模大而全面。我们选择上项目时,不能盲目贪大求全。

贪叨

tāndāo

贪得。《文子·上义》:“贪叨多欲之人,残贼天下。”刘向《列女传·赵悼倡后》:“赵悼倡后,贪叨无足。”《魏书·恩倖传·王叡》:“远谗佞则疑间絶,黜陟行则贪叨改。” 清 王夫之《读通鉴论·唐宣宗二》:“以赃吏论,古今无道之世,人士相习於贪叨,而其得免於逮问者,盖亦鲜矣。”《资治通鉴 汉纪四十四》大将军冀、河南尹不疑,以外威蒙恩,居阿衡之任,而专肆贪叨,纵恣无极

贪得

tānde

谓贪求财物或权益。《庄子·盗跖贪得忘亲,不顾父母兄弟,不祭先祖。文子·守平》:“故圣人食足以充虚,衣足以盖形御寒,适情辞餘,不贪得,不多积。”《吕氏春秋·务本》:“处官则荒乱,临财则贪得。”宋 王安石代王鲁公乞致仕表之三》:“将相之权,臣之所贪得。君亲之命,臣之所惮违。”许地山缀劳蛛》:“贪得而无智的小虫!自而今回溯到濛鸿。”

贪得无厌

tāndéwúyàn

贪:求多;得:获取;厌:满足。追求财物没有满足的时候。《四游记 三至岳阳飞度》:“洞宾叹曰:‘人心贪得无厌,一至于此!’”梁斌《红旗谱》八:他贪得无厌的性子,随着年岁的增长,更加残忍了。

贪黩

tāndú

贪污。亦指贪污者。性贪黩。唐 李冗《独异志 卷上》吴隐之为广州,旧有贪泉,人饮之则贪黩,隐之酌而饮之。《资治通鉴 唐纪七十一》高骈又曰:“王铎偾军之将,崔安潜在蜀贪黩,岂二儒士能戢强兵!”《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七十》侍御史金渊,言彭大雅贪黩残忍,蜀人衔怨,罪大罚轻;诏除名,赣州居住。清 唐甄《潜书·卿牧》去贪黩,如鹰鹯yīnɡzhān之逐鸟雀;去苛敛,如药石之攻疢疾。《清史稿卷七 圣祖本纪二》近见云、贵、川、广大吏,不善抚绥,颇行苛虐,贪黩生事,假借邀功。

贪蠹

tāndù

①贪赃害民。《北史·外戚传·皇甫度》然所历官,最为贪蠹。《辽史·太宗纪下》己丑,以南王府二刺史贪蠹,各杖一百。《续资治通鉴 元纪十三》曩者特们德尔贪蠹无状,汝等拱默不言。其人虽死,宜籍其家以惩后也。②指贪赃害民的官吏。清 汪琬《新修至德庙碑》公涖政未朞,亦既鉏豪强、惩贪蠹、崇师儒、兴学校矣。

贪多务得

tānduōwùdé

贪:求多;务:务必。原指学习上务求尽多地获得知识。后泛指对其他事物贪多并务求取得。唐·韩愈《进学解》:“贪多务得,细大不捐。”而泛观古人之文,则又博而寡要,且惧夫贪多务得,而遂溺于文。

贪惰

tānduò

贪婪怠惰。《三国志·魏志·张辽传》太祖大壮辽,拜征东将军。裴松之注引晋孙盛曰:“且彼众我寡,必怀贪墯,以致命之兵,击贪墯之卒,其势必胜。”《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六十八》命官分三道纠察官吏,立为程式,与为期会,黜贪惰,奖廉勤,官府始有纪纲,民得苏息。

贪而无信

tānérwúxìn

贪婪而又不守信用。汉·应劭《鲜卑胡市议》:“以为鲜卑隔在漠北,犬羊为群,无君长帅庐落之居,又其天性,贪而无信。”汉·应劭《鲜卑胡市议》:“以为鲜卑隔在漠北,犬羊为群,无君长帅庐落之居,又其天性,贪而无信。”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16回:“楚王为人,贪而无信。”

贪放

tānfàng

贪婪放纵。《后汉书·第五种传》:“中常侍单超兄子匡为济阴太守,负埶/贪放。”晋 袁宏《后纪·质帝纪》:“冀(梁冀)既贪放,而復纳赂遗,承事国家,左右宦者与之通为姦利,任其子弟宾客以为刺史二千石。”

贪夫

tānfū

贪婪的人。廉士失职,贪夫长利。《汉书·王吉贡禹等传序》:“孟子亦云:‘闻伯夷之风者,贪夫廉,懦夫有立志。’”宋 文莹《玉壶清话 卷五》:“功名者,贪夫之钓饵。”宋范仲淹《严先生祠堂记而使贪夫廉,懦夫立,是大有功于名教也。明 刘基《饮泉亭记》:“见贪夫,疾之如讎/chóu(同仇)。”清 查慎行《题邹舜五采蓴图卷子次陈眉公旧韵》:“未应泽畔少清流,却与贪夫供匕箸。”《资治通鉴 周纪三》今闭关绝约于齐则楚孤,秦奚贪夫孤国而与之商於之地六百里!

贪夫徇财

贪夫狥财

tānfūxùncái

徇:通“殉”。徇财:不顾性命以求财。爱财的人愿意为了钱财而死。形容人爱财如命。《鹖冠子 世兵》:“烈士徇名,贪夫徇财,至博不给,知时何羞。”唐·李商隐《太仓箴》:“贪夫徇财,有死无二。”

贪夫狥利

tānfūxùnlì

同“贪夫狥财”。

贪功起衅

tān’gōngqǐxìn

贪求事功而挑起争端。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45回:“孟明等贪功起衅,妄动干戈,使两国恩变为怨。”《清史稿·属国·缅甸》:“鄂宁复奏应琚贪功起衅,为朱仑等讳饰,又不令汤聘。”

贪贾tān指贪图小利的商人。汉书·货殖传》:“子贷金钱千贯,节駔侩,贪贾三之,廉贾五之,亦比千乘之家。”颜师古注引孟康曰:“贪贾,未当卖而卖,未当买而买,故得利少,而十得其三。廉贾,贵乃卖,贱乃买,故十得五也。”

贪官污吏

tānguānwūlì

贪赃枉法的官吏。抗战期间,国统区的老百姓本来就民不聊生,却还要受贪官污吏的盘剥。元 无名氏《鸳鸯被》第四折:“一应贪官污吏,准许先斩后闻。”

贪悍

tānhàn

贪婪凶横。《晋书 文帝纪》是以东夷西戎,南蛮北狄,狂狡贪悍,世为寇雠者,皆感义怀惠,款塞内附,或委命纳贡,或求置官司。《晋书·江统传》:“以贪悍之性,挟愤怒之情,候隙乘便,輒为横逆。”清 无名氏《王氏复仇记》:“陈赵势焰赫奕,而士锦尤贪悍肆兇虐。

贪贿tānhuì

贪图财贿《后汉书·隗嚣传》:“上下贪贿,莫相检考。”《旧唐书·薛登传》:“夫竞荣者必有竞利之心,谦逊者亦无贪贿之累。”《水浒传第二十四回》王婆贪贿说风情 郓哥不忿闹茶肆儿女英雄传第五回》:“才得了知县,怎的被那上司因不托人情,不送寿礼,忌才贪贿,便寻了个错缝子参了,革职拿问。”

贪贿无艺

tānhuìwúyì

贿:财物;艺:标准、准则,引伸为法度、限度。贪求财物没有限度。指反动的统治阶级无限制地搜刮民财。《国语 晋语八》:“及桓子骄泰奢侈,贪欲无艺。”毛泽东《向国民党的十点要求》彼辈不注意敌人而以对内为能事,杀人如麻,贪贿无艺,实谣言之大本营,奸邪之制造所。

贪秽

tānhuì

犹贪污。贪秽狼籍。恃势贪秽。《后汉书·宦者传·吕强》:“强兄弟所在并皆贪秽。”《晋书 武帝纪》若长吏在官公廉,虑不及私,正色直节,不饰名誉者,及身行贪秽,诌黩求容,公节不立,而私门日富者,并谨察之。《晋书·张天锡传》:“临清流,则贵廉洁之行;览蔓草,则贱贪秽之吏。”《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三十》(郑)仲熊素行贪秽,众所共闻。明史·黄宗昌传:“又劾周延儒贪秽数事,帝怒,停俸半年。” 

贪酷

tān’kù

①贪婪残酷。《封神演义第二十八回》使朝歌生民日不聊生,贪酷无厌。②指贪婪残酷的人。《后汉书 光武帝纪上》务进柔良,退贪酷,各正厥事焉。

贪赖

tānlài

贪图。《左传·昭公十二年》:“今郑人贪赖其田,而不我与。”杨伯峻注:“赖,利也。”

贪婪无厌

tānlánwúyàn

解释同“贪得无厌”。宋·苏轼《梁工说》:“治其诀,更增益剂量,其贪婪无厌。”曹禺《悲剧的精神》:“他的贪婪无厌的属下也看出他有不可测的野心。”

贪惏

tānlán

贪婪,不知足。《晋书 元帝纪》长吏有志在奉公而不见进用者,有贪惏秽浊而以财势自安者,若有不举,当受故纵蔽善之罪。

贪惏无餍

tānlánwúyàn

解释同“贪得无厌”。

贪乐

tānlè

①耽于逸乐。王符《潜夫论·交际》:“凡百君子,竞於骄僭,贪乐慢傲。”②贪恋喜爱。清 华广生《白雪遗音·马头调·望江楼儿》:“忽想起,寃家在外把欢乐恋,贪乐女嬋娟。”《资治通鉴 汉纪十》然尚贪乐关市,嗜汉财物 

贪戾

tānlì

①犹贪利。《礼记·大学》:“一人贪戾,一国作乱。”郑玄注:“戾之言利也。” 钱大昕《十驾斋养新录·贪戾》:“郑义本谓贪戾即贪利耳,故下注云:‘君若好货,而禁民滛于财利,不能止也。’一人贪利,而一国作乱,即下章‘财聚则民散,货悖而入,货悖而出’之义。”《韩诗外传 卷六》 :“如是则持厚者进而佞諂者止,贪戾者退而廉节者起。” 清 唐甄《潜书·除党》:“以贪戾之徒,一夕相亲,厚于兄弟者,岂以义固哉?将以取人之财也。”②贪婪暴戾。《吕氏春秋·义赏》:“姦伪贼乱,贪戾之道兴。”《史记·魏世家》:“秦与戎翟同俗,有虎狼之心,贪戾好利无信,不识礼仪德行。” 唐 李绅《忆寿春废虎坑 诗》:“休逐豺狼止贪戾,好为仁兽答皇明。”

贪利忘义

tānlìwàngyì

贪求财利,忘却道义。明 凌濛初《初刻拍案惊奇 姚滴珠避羞惹羞》:“我是此间良人家女儿,在姜秀才家为妾,大娘不容。后来连秀才贪利忘义,竟把来卖与这郑妈妈家了。”清·褚人获《隋唐演义》第53回:“邴醒元真贪利忘义小人,反置之左右。”

贪吝

tānlìn

贪婪吝啬。《后汉书·任城孝王尚传》:“安性轻易贪吝,数微服出入,游观国中,取官属车马刀劒,下至卫士米肉,皆不与直。”《南史·邓琬传》:“琬性鄙闇,贪吝过甚,财货酒食,皆身自量校。”《资治通鉴 梁纪五》(元义)既得志,遂自骄慢,嗜酒好色,贪吝宝贿,与夺任情,纪纲坏乱。清 昭槤《啸亭续录·王西庄之贪》:“先生学问富有,而乃贪吝不已,不畏后世之名节乎?”

贪禄

tānlù

贪恋禄位。刘向《说苑·臣术》:“安官贪禄,营於私家,不务公事。”唐 骆宾王《自叙状》:“靦容冒进,贪禄要君。”唐 王维《送友人归山歌之一》:“愧不才兮访贤,嫌既老兮贪禄。”唐 柳宗元《梓人传余甚笑之,谓其无能而贪禄嗜货者。

贪冒

tānmào

①贪得;贪图财利。贪冒无厌。《左传·成公十二年》:“诸侯贪冒,侵欲不忌。”《晋书 王羲之传》自今之后,敢渝此心,贪冒苟进,是有无尊之心而不子也。《隋书·炀帝纪下》:“贪冒货贿,不知纪极。” 唐 韩愈《寄崔二十六立之诗》:“仁者耻贪冒,受禄量所宜。” 明 徐光启《漕河议》:“公忠廉直之官可得见长,贪冒闒茸之伦可得著罪。”②指贪图财利的人。《旧唐书·职官志二》:“较之优劣,而定其留放,所以正权衡,明与夺,抑贪冒,进贤能。”

贪昧

tānmèi

贪财昧利。《左传·襄公二十八年》:“楚子将死矣,不脩其政德,而贪昧於诸侯,以逞其愿,欲久,得乎?” 杨伯峻注:“贪昧与昭三十年传‘贪冒无厌’之‘贪冒’同,言楚子贪诸侯之奉己也。”淮南子·兵略训:“贪昧饕餮之人,残贼天下,万人搔动,莫寧其所。” 《资治通鉴 后汉纪二》白再荣贪昧,猜忌诸将。明 归有光泰伯至德:“天下之情,天下之所同,而濡滞迂缓,贪昧隐忍,将有不得尽其情者。”

贪名tānmíng

贪图声名。《晏子春秋·杂上十八》:“臣闻大国贪于名,小国贪于实,此诸侯之公患也。”《史记·商君列传》:“非其位而居之曰贪位,非其名而有之曰贪名。”北齐 颜之推《颜氏家训·名实》以一伪丧百诚者,乃贪名不已故也!明 高明《琵琶记·孝妇题真》:“当初只道蔡伯喈贪名逐利,不肯回家,原来被人逗留在此。”

贪名逐利

tānmíngzhúlì

贪图好的名声,追逐个人私利。亦作“贪名图利”。明·高明《琵琶记·旌表》:“老夫当初也只道你贪名逐利,撇了父母妻室,不肯还家。”

贪墨

tānmò

墨:不洁;贪墨:官吏受贿。贪墨狼籍。官吏贪污受贿的风气盛行。形容吏治腐败。惩治贪墨。贪墨成风。《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二十七》殿中侍御史余尧弼,论适奸险强暴,得自家传,在台州贪墨逾滥。《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四十》冬,十月,己丑朔,金以戒谕百官贪墨诏中外。《续资治通鉴 元纪五》迁临安、广西道军民宣抚使,复创庙学于建水路,书清白之训于公廨,以警贪墨。

贪墨成风

tānmòchéngfēng

墨:不洁;贪墨:官吏受贿。官吏贪污受贿的风气盛行。形容吏治腐败。《左传·昭公十四年》:“贪以败官为墨。”

贪溺tānnì

谓贪于财货,溺于美色。北齐 颜之推《颜氏家训·养生》:“嵇康著养生之论,而以慠物受刑;石崇冀服饵之徵,而以贪溺取祸,往世之所迷也。”王利器集解引《晋书·石苞传》:“(石崇)财产丰积,后房百亩…… 崇有妓曰緑珠,孙秀使人求之,崇尽出数十人以示之,曰:‘任所择。’使者曰:‘本受命索緑珠。’崇曰:‘吾所爱,不可得也。’秀怒,乃矫詔收崇。緑珠自投楼下而死。崇母兄妻子,无少长,皆被杀害。”

贪佞

tānnìng

贪财巧佞。文选·李陵《答苏武书》:“亲戚贪佞之类,悉为廊庙宰。”吕延济注:“谓帝室亲戚及贪财巧佞之臣。”唐 韩愈《复志赋》:“嫉贪佞之洿浊兮,曰吾其既劳而后食。”曹禺等《胆剑篇 第一幕》:“太宰伯嚭,年约四十岁,是个诡诈贪佞,顺君之过的大臣。”

贪虐

tānnüè

贪婪暴虐。贪虐日甚。《汉书·五行志中之下》:"王莽贪虐而任社稷之重,卒成易姓之祸。"宋 司马光《十二等分职任差遣札子》:"因贪虐不公或昏懦废职坐除免停替之人,永不得复旧等差遣。"《续资治通鉴 宋纪五十二》帝(宋仁宗)谓辅臣曰:“(杨)景宗,章惠太后之弟,朕岂不念之!然性贪虐,老而益甚,今与郡,则一方之民受祸矣。”《元史·许有壬传》:“右族贪虐者惩之,冤狱虽有成案,皆平翻而释其罪,州遂大治。”

贪懦

tānnuò

贪婪庸。亦指贪婪庸懦者。贪懦庸鄙。三国蜀 诸葛亮《便宜十六策·考黜》:“进用贤良,退去贪懦。”《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二十九》宜亟加黜责,以为贪懦素餐之戒。《续资治通鉴 元纪二十七》礼部郎中成遵,奉使山东、淮北,察守令贤否,得循良者九人,贪懦者二十一人,奏之。《明史·范志完传》:“兵部劾志完疎防,廷臣亦言志完贪懦。”

贪求无厌

tānqiúwúyàn

贪图利益,无满足的时候。春秋鲁·左丘明《国语·晋语八》:“及桓子骄泰奢侈,贪欲无艺。”清·郑燮《范县署中寄舍弟墨第四书》:“天下无田无业者多矣,我独何人,贪求无厌,穷民将何所措足乎!”

贪求无已

tānqiúwúyǐ

解释见“贪求无厌”。明·瞿佑《剪灯新话·唐义士传》:“迩杨总统,势焰薰赫,贪求无已。”

贪泉

tānquán

泉名。在广东省南海县。晋吴隐之操守清廉,为广州刺史,未至州二十里,地名石门,有水曰贪泉,相传饮此水者,即廉士亦贪。隐之酌而饮之,因赋诗曰:“古人云此水,一歃shà怀千金;试使夷齐饮,终当不易心。”及在州,清操愈厉。事见晋书·良吏传·吴隐之》。唐 王勃《滕王阁诗序》:“酌贪泉而觉爽,处涸辙以犹欢。” 明 尹凤岐《送兄广东参政应奎》诗:“珍重平生清节在,不妨引满酌贪泉 。”

贪茸

tānróng

指贪婪而阘茸无能的官员。《清史稿·文宗纪》督抚大吏其加意考察,荐进廉平,锄斥贪茸。庶民困渐苏,以副朕望。

贪蛇忘尾

tānshéwàngwěi

比喻只图眼前利益而不考虑后果。宋·文莹《玉壶清话》:“贪蛇前行,必忘其尾。”

贪生怕死

tānshēngpàsǐ

贪:贪恋。贪图生存;惧害死亡。形容为了活命而失去正义的原则。东汉 班固《汉书 文三王传》:“今立自知贼杀中郎曹将,冬日迫促,贪生畏死,即诈僵仆阳病,徼幸得逾于须臾。”曲波《林海雪原》二:他们没有一个贪生怕死而逃跑的,他们知道多一个人多一分力量。

贪生畏死

tānshēngwèisǐ

贪恋生存,害怕死亡。东汉·班固《汉书·文三王传》:“今立自知贼杀中郎曹将,冬月迫促,贪生畏死,即诈僵朴阳病,侥幸得逾于须臾。”刘斯奋《白门柳·夕阳芳草》第二章:“对于此等贪生畏死、误国误民之辈,朝廷就当严加惩处。”

贪生恶死

tānshēngwùsǐ

贪恋生存,害怕死亡。又贪生畏死,贪生怕死。《汉书·司马迁传》:“夫人情莫不贪生恶死,念亲戚,顾妻子,至激于义理者不然,乃有不得已也。” 明·焦竑《玉堂丛语·行谊》:“贪生恶死,固人常情,然吾终不为不义屈。”

贪声逐色

tānshēngzhúsè

贪爱歌舞,追求女色。形容生活放荡。《敦煌变文集·父母恩重经讲经文》:“始从怀妊至孾婴孩,长得身躯六尺才;弃德背恩行不孝,贪声逐色纵心怀。”

贪势

tānshì

贪恋权势。杨恽《报孙会宗书》:“怀禄贪势,不能自退。”林纾《析廉》:“贪财为贪,贪权贪势尤贪,权势所极,货由之入。” 

贪饕

tāntāo

①贪得无厌。贪饕无餍。《战国策·燕策三》:“今秦贪饕之心,而欲不可足也。”《资治通鉴 汉纪三十》公府士驰传天下,考覆贪饕。王褒《洞箫赋》:“故贪饕者听之而廉隅兮,狼戾者闻之而不懟。”宋 王安石《风俗》:“淳朴之风散,则贪饕之行成。”《续资治通鉴 宋纪九十五》(宋徽宗)下诏罪己,其略曰:“言路壅蔽,导谀日闻,恩幸持权,贪饕得志。”清 唐孙华《时世公子行》:“家藏金穴自封闭,仰拾俯取仍贪饕。”②贪吃,嘴馋。唐 元稹《青云驿 诗》:“野鹤啄腥虫,贪饕不如鸡。”明 刘若愚《酌中志·逆贤擅政纪略》:“且性贪饕,善饮啗,尤好噉犬肉。”清 蒋深《蝇 诗》:“趋热性能惯,贪饕死亦轻。”

贪天之功

tāntiānzhīgōng

贪,贪取。天,天公,指自然界的主宰者。把天公的功劳据为己有。指将别人和集体的功绩,说成是自己的。常说“贪天之功,据为己有”。晋国公子重耳流亡19年后重新回国执政,成为晋文公。他对跟随他流亡的人论功行赏。唯独把割大腿肉熬汤给他喝的介子推给忘了。介子推很有气节,他称病回家隐居,侍奉老母,靠编草鞋为生,他认为那些受到奖赏的人是在贪上天的功劳。左传·僖二十四年》:“窃人之财,犹谓之盗,况贪天之功,以为己力呼!”亦可说“擅天之功”,参见“擅”。

贪猥

tānwěi

犹贪鄙;亦指贪鄙的人。《新唐书·元载传》:"京师要司及方面,皆挤遣忠良,进贪猥。"《资治通鉴 后晋纪一》(后晋高祖石敬瑭)车驾入宫,大赦:“应中外官吏一切不问,惟贼臣张朗、刘延皓、刘延朗奸邪贪猥,罪难容贷。"中曾有贪猥过犯者,不得令在宪秩,可改授它官。宋 司马光《张方平第一札子》:"方平文章之外,更无所长。奸邪贪猥,众所共知。"

贪猥无厌

tānwěiwúyàn

解释同“贪得无厌”。唐·张鷟《朝野佥载·夏文荣》:“又苏州嘉兴令杨廷玉,则天之表侄也,贪猥无厌。”

贪位慕禄

tānwèimùlù

贪恋权位,羡慕俸禄。明·李贽《焚书·答邓明府》:“而所以诏学者,则必曰专志道德,无求功名,不可贪位慕禄也,不可患得患失也。”清·褚人获《隋唐演义》第87回:“这些贪位慕禄趋炎附势之徒,奔走其门如市。”

贪污

tānwū

利用职权非法取得钱财。贪婪与污秽。占便宜。《庄子·秋水》事焉不借人,不多食乎力 ,不贱贪污。

贪污腐化

tānwūfǔhuà

利用职权;非法地取得财物;过着糜烂的生活。党政机关要经常不断地清除机关工作人员中的贪污腐化分子。《周恩来选集 上卷 抗战军队的政治工作》:“一切高傲的出头的空谈的恶习,以至贪污腐化的生活,必须克服与排除。”

贪污狼藉

tānwūlángjiè

谓贪财纳贿,行为不检,声名败坏。《晋书·何充传》:“敦兄含时为庐江郡,贪污狼藉。”

贪污受贿

tānwūshòuhuì

利用职权非法取得钱财。邓小平《坚决打击经济犯罪活动》:“盗窃国家财产,贪污受贿,这是现钱买卖,清清楚楚,不容易搞错。”

贪小失大

tānxiǎoshīdà

因为贪图小便宜而失掉大的利益。比喻只谋求眼前的好处而不顾长远的利益。战国 吕不韦《吕氏春秋 权勋》:“齐王怒曰:‘若残竖子之类,恶能给若金?’与燕人战,大败,达子死,齐王走莒。燕人逐北入国,相与争金于美唐甚多。此贪于小利以失大利者也。”明 凌濛初《初刻拍案惊奇》卷十六:这叫做“贪小失大”,所以为人切不可做那讨便宜苟且之事!

贪心不足

tānxīnbùzú

贪得无厌,永不满足。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十五回:“汝贪心不足!既得吴郡,而又强并吾界!”刘心武《钟鼓楼》第三章:“绝不是那种不知天高地厚、贪心不足的人。”

贪欲无厌

tānyùwúyàn

犹言贪得无厌。西汉·司马迁《史记·李斯列传》:“夫高,故贱人也,无识于理,贪欲无厌,求利不止,列势次主,求欲无穷,臣故曰殆。”蒲韧《二千年间》:“他们又终于成为从内部来腐蚀整个统治集团的贪欲无厌的蛀虫。”

贪欲无艺

tānyùwúyì

谓贪财的欲望没有限度。春秋鲁·左丘明《国语·晋语》:“及桓子骄泰奢侈,贪欲无艺。”

贪赃坏法

贪赃枉法

tānzānghuàifǎ

tānzāngwǎngfǎ

贪赃:官吏接受贿赂;枉法:歪曲和违背法律。指贪污受贿;违法乱纪。元·无名氏《陈州粜米》:“谁想那两个到的陈州,贪赃坏法,饮酒非为。”《聊斋志异 席方平》惟受赃而枉法,真人面而兽心!清·黄宗羲《子刘子行状》:“即皇上欲问贪赃坏法,欺君罔上者;亦不可不付之法司也。”

贪浊

tānzhuó

犹贪污。《后汉书·孔融传》:"时隐核官僚之贪浊者,将加贬黜,融多举中官亲族。"《晋书 武帝纪》二千石长吏不能勤恤人隐,而轻挟私故,兴长刑狱,又多贪浊,烦挠百姓。唐 吴兢《贞观政要政体》:"断决大事,得帝王之体。深恶官吏贪浊,有枉法受财者,必无赦免。"《续资治通鉴 宋纪七》帝(赵匡胤)因谓赵普曰:“五代方镇残虐,民受其祸,朕今选儒臣干事者百馀,分治大籓,纵皆贪浊”,亦未及武臣一人也。”《续资治通鉴 宋纪二十六》所至心察视囚禁,审详案牒,其官吏贪浊弛慢者,具名以闻。清 龙启瑞《答罗生书》:"谗佞贪浊之徒,屏而去之,此仆之所能。" 佛教语。谓世间凡人之身心有浊乱贪欲之烦恼。

贪纵

tānzòng

贪婪放纵。《资治通鉴 晋纪十九》日南太守夏侯览贪纵,侵刻胡商,又科调船材,云欲有所讨…《宋书·长沙景王道怜传》:“高祖虽遣将军佐辅之,而贪纵过甚,畜聚财货,常若不足。”《新唐书·象古传》:“象古,元和中,自衡州刺史擢安南都护,贪纵不法。”清 昭槤《啸亭杂录·禁抑宗藩》:“承平日久,诸王皆习尚骄慢,往往御下残暴,任意贪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