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甦蘇 甦醒;江蘇 | sū | ①植物名(“紫苏”或“白苏”的种子,称“苏子”)。②指须头下垂物:流苏。③昏迷中醒过来:苏生。苏醒。死而复苏。《魏书 皇后列传 卷一》后(冯太后)悲叫自投火中,左右救之,良久乃苏。《聊斋志异 焦螟》婢又仆绝,良久始甦。④缓解,解除:以苏其困。《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五十》更愿陛下(宋孝宗)不惜少裨版曹,以苏民力。⑤特指“江苏省”、“苏州市”:苏剧。苏绣(苏州的刺绣)。⑥前“苏联”的简称。中国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曾把当时的工农民主政权组织称为“苏维埃”;把当时的根据地称为“苏区”。⑦割草;拾柴火。《庄子·天运》行者践其首脊,苏者取而爨之而已。⑧见“噜”字“噜苏”。⑨指干旱后的禾苗因雨水复苏了。宋 曾几《苏秀道中》苏秀道中,自七月二十五日夜大雨三日,秋苗以苏,喜而有作。⑩姓。 |
苏白 | sūbái | 苏州话,也指昆曲中用苏州话的道白。《孽海花第二回》谁知轿子里面坐着一个丽人,一见肇廷、菶如,就打着苏白招呼道:“顾老爷,陆老爷,从啥地方来?…” |
苏隄/苏堤 苏公堤 | sūgōngdī | 浙江省杭州市西湖中。北宋元祐年间,苏轼知杭州时,疏浚西湖,堆泥筑堤,南起南屏山,北接岳王庙,分西湖为内外两湖。其间有桥六座,夹道杂植花柳,有“六桥烟柳”之称。《续资治通鉴 宋纪八十一》南北径十三里,植芙蓉、杨柳于其上,望之如画图,杭人名曰苏公堤。宋 刘辰翁《兰陵王 送春去》:“苏堤尽日风和雨。叹神游故国,花记前度。”明 皇甫涍《西湖歌寄方思道》:“青山荡漾春风来,苏公堤边花正开。”《西湖志·名胜一》:“苏隄春晓,为十景之首。”清 赵翼《西湖晤袁子才喜赠》诗:“苏堤二月春如水,杜牧三生髩有丝。” |
苏瑰有子 李峤无儿 | sūguīyǒuzi lǐqiáowúér | 唐中宗对宰相苏瑰和李峤的儿子的评价。在当时的情境中,唐中宗召见了苏瑰的儿子苏颋和李峤的儿子,通过与他们的对话,唐中宗表达了对苏颋的建议和智慧的赞赏,而对比之下,李峤的儿子则未能给出令人满意的回答。因此,唐中宗说出了“苏瑰有子,李峤无儿”的评价,意在强调苏颋的聪明和有能力,同时也暗示了李峤的儿子在智慧和才能上的不足。《花月痕第五十回》请过圣安,与小珠见面,真有虎贲重逢、苏瑰有子之感,不觉睫泪盈盈。 |
苏枯 | sūkū | 为使枯萎的草木复活。比喻使困顿﹑灾难中的人得到拯救。宋·岳飞《奉诏移伪齐檄》:“我今奉辞伐罪,拯溺苏枯,惟务安集,秋毫无犯。”清·朱仕琇《与林穆菴书》:“故苏枯嘘槁,培植俊茂,使士憔悴而得所托,真仁人君子之责也。” |
苏武牧羊 | sūwǔmùyáng | 苏武宁死不屈情愿牧羊也不投降匈奴。西汉时期,汉武帝派大臣苏武等为使者出使西域同匈奴单于修好,由于汉朝降将鍭侯王的反叛,单于大怒,扣押了苏武等人,劝其投降。苏武宁死不屈,坚决不降,被迫沦为匈奴的奴隶在茫茫草原上放羊,十九年后才回到汉朝。清·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三十八回》:“他取笔就画了一幅苏武牧羊,画了又要我题。” |
苏息 | sūxī | ①休养生息。《尚书·仲虺之诰》“后来其苏”孔传:“待我君来,其可苏息。”《明史·李贤传》:“帝用其言,四方得苏息。”②复活;苏醒。《三国志·魏志·杜袭传》“祖父根,著名前世”裴松之注引《先贤行状》:“诛讫,车载城外,根以扑轻得苏息,遂闭目不动摇。”唐 杜甫《喜雨》诗:“谷根小苏息,沴气终不灭。”③犹休息。三国 魏 嵇康《难自然好学论》:“操笔执觚,足容苏息。”(晋王赵光义)尝病殆,不知人,帝(赵匡胤)亟往问,亲为灼艾,王觉痛,帝亦取艾自灸,自辰至酉,至汗洽苏息,帝乃还。宋 曾敏行《独醒杂志》卷七:“吾军方自远来,曾未苏息。”许地山《危巢坠简·春桃》:“她每天的疲劳就是这样含着一点微笑,在小油灯底闪烁中,渐次得着苏息。” |
苏小小 | sūxiǎoxiǎo | (479年~约502年),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南朝齐时期著名歌伎。自小能书善诗,文才横溢,但不幸幼年时父母双亡,寄住在钱塘西泠桥畔的姨母家。她虽身为歌伎,却很知自爱,不随波逐流。一日,沿湖堤而行,邂逅少年阮郁,一见钟情,结成良缘。但不久阮郁在京做官之父派人来催归。阮郁别后毫无音讯。苏小小情意难忘,时时思念。苏小小同情书生鲍仁的贫困遭遇,慷慨解囊,资助他上京赴试。后苏小小受人陷害入狱,身染重病,临终前,向身边侍候的人嘱咐道:“我别无所求,只愿死后埋骨西泠。”应试登第的鲍仁后来遵照苏小小“埋骨西泠”的遗愿,就出资在西泠桥畔择地造墓,墓前立一石碑,上题“钱塘苏小小之墓”。宋 寇准《柳》:“长条别有风流处,密映钱塘苏小家。” |
苏子 | sūzǐ | ①紫苏和白苏的种子。可以入药、榨油。②苏轼自称。宋 苏轼《赤壁赋》: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
甦 | sū | 同“苏”。《明史卷六 本纪第六》永乐六年六月庚辰,诏罢北京诸司不急之务及买办,以甦民困。《聊斋志异白秋练》后半月,慕翁至,生急如其教,浸一时许,渐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