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主管,操作:司法。司机。司令。司南(古代用磁石做成的辨别方向的仪器,为现在指南针的始祖)。司空(a.古代中央政府中掌管工程的长官;b.复姓)。司徒(a.古代中央政府中掌管土地和徒役的长官,后为丞相;b.复姓)。司马(a.古代中央政府中掌管军务的长官;b.复姓)。司寇(a.古代中央政府中掌管刑狱、纠察的长官;b.复姓)。《庄子·齐物论》其发若机栝,其司是非之谓也。“司是非”犹言主宰是非,意思是“是”与“非”都由此产生。《资治通鉴 齐纪五》萧子显论曰:帝王之子,生长富厚,朝出闺,暮司方岳,防骄翦逸,积代常典。《聊斋志异 汤公》僧曰:“凡士子生死录,文昌及孔圣司之,必两处销名,乃可他适。” ② 官署名称:人事司。③视察:司日月之长短。④姓。

司败

sībài

①官名。即司寇。付之司败。《左传·文公十年》:“臣免於死,又有谗言,谓臣将逃,臣归死於司败也。”杜预注:“陈楚名司寇为司败。”②泛指司法机关。自拘司败。《周书·文帝纪上》:“臣不能式遏寇虐,遂使乘舆迁幸。请拘司败,以正刑书。”宋 岳飞《奏乞本军进讨刘豫札子》:“死有餘罪,敢逃司败之诛。”清 黄宗羲《子刘子行状下》:“先生言一旦遘此鞠凶,臣即不致死於贼,亦当归死,司败席藁以待。”参见“司寇”。

司察

sīchá

督察。司,通“伺”。《汉书·盖宽饶传》:“明主知君絜白公正,不畏彊御,故命君以司察之位,擅君以奉使之权。”《后汉书·光武帝纪上》:“於是置僚属,作文移,从事司察,一如旧章。”《后汉书·陈元传》:“诚不宜使有司察公辅之名。”李贤注:“司察,犹督察也。”三国魏 刘劭《人物志·材能》:“夫人材不同,能各有异:有自任之能……有司察纠摘之能。”刘昞注:“督察是非,无不区别。”

司存

sīcún

①执掌;职掌。《论语·泰伯》:“籩/biān豆之事(指祭祀),则有司存。”《晋书·桓冲传》:“臣司存閫kǔn外,輒随宜处分。” 宋 孙奕《履斋示儿编·经说·周礼六官》:“有六卿,分职率属,各有司存。” 明 谢肇淛《五杂俎·地部二》:“东方主生,西方主杀,各有司存,岂宜并用?”《资治通鉴 汉纪四十七》设官分职,各有司存。三公统外,御史察内。②有司;官吏。南朝陈 沉炯《为周弘正让太常表》:“儻九宾闕相,封禪失仪,责以司存,云谁之咎。” 唐 温大雅《大唐创业起居注 卷二》:“自餘常事,请付司存,巨细以闻,恐疲神思。”

司地

sīdì

掌管有关土地人民的事务。《国语·楚语下》:“顓頊受之,乃命南正重司天以属神,命火正黎司地以属民,使復旧常,无相侵瀆,是谓絶地天通。”韦昭注:“司,主也。”《史记 太史公自序》昔在颛顼,命南正重以司天,北正黎以司地。北周 庾信《三月三日华林园马射赋序》:“我大周之创业也,南正司天,北正司地。”

司过

sīguò

①掌纠察群臣过失的官吏。《晏子春秋·问上十》:“是以民神俱怨,而山川收禄,司过荐罪,而祝宗祈福,意者逆乎!”张纯一校注:“司过,官名,内史也。”《史记·赵世家》:“武灵王少,未能听政,博闻师三人,左右司过三人。”《汉书·陈胜传》:“以朱防为中正,胡武为司过,主司羣臣。”②纠正过失。《吕氏春秋·自知》:“汤有司过之士。”高诱 注:“司,主也。主,正也。正其过闕也。”《旧唐书·儒学传下·邢文伟》:“太子既冠成人,免於保傅之严,则有司过之史,彻膳之宰。史之义,不得不司过。”③伺察其过失。司,通“伺”。《三国志·吴志·孙晧传》:“晧每宴会羣臣,无不咸令沉醉。置黄门郎十人,特不与酒,侍立终日,为司过之吏。宴罢之后,各奏其闕失。迕视之咎,谬言之愆,罔有不举。大者即加威刑,小者輒以为罪。”

司衡

sīhéng

①主管;主宰。南朝宋 谢庄《宋明堂歌·歌赤帝》:“龙精初见大火中,朱光北至圭景同。帝在在离寔司衡,水雨方降木槿荣。” ②犹言宰衡。宋 罗泌《路史·后记九上·高辛氏》:“羿以善射服事先王,乃命司衡赐以累矰、彤弓、蒿矢。”参见“宰衡”。③负责评阅试卷。明 沈德符《野获编·科场一·榜后误失朱卷》:“同一失朱卷也,而评议异同如此,盖其时司衡者,物情有与有不与,故当事者之苛恕亦因之。”《聊斋志异 王子安》初失志,心灰意败,大骂司衡无目,笔墨无灵,势必举案头物而尽炬之。

司空

sīkōng

古代官名。古代中央政府中掌管工程的长官。《周文 单子知陈必亡》司徒具徒,司空视途,司寇诘奸,虞人入材。

司空见惯

sīkōngjiànguàn

司空:古代官名;见惯:常见而习惯了。原指司空看惯了某事以为平淡;后比喻常见之事;不足为奇。唐 孟棨《本事诗 情感》:“刘于席上赋诗曰:‘……司空见惯浑闲事,断尽江南刺史肠。’”郭沫若《革命春秋 创造十年续篇》“帝国主义”这种字样,在现今已是司空见惯了,但在当年却几乎是一种讳名。

司寇

sīkòu

古代官名。古代中央政府中掌管司法和纠察的长官。孔子尝为鲁司寇,因与季氏不合而去。清时别称刑部尚书为大司寇,侍郎为少司寇。《周文 单子知陈必亡》司徒具徒,司空视途,司寇诘奸,虞人入材。《史记·太史公自序周道衰废,孔子为鲁司寇,诸侯害之,大夫雍之。

司阃

sīkǔn

①指地方军事长官。《史记·张释之冯唐列传》:“阃以内者,寡人制之;阃以外者,将军制之。” 清 蒲松龄《聊斋志异·武孝廉》:“石赴都夤缘,选得本省司阃。” ②谓担任地方军事长官。 清 戴名世《道墟图诗序》:“惺村司阃江宁,多善政,而雅歌投壶,不改儒素。”

司里

sīlǐ

①管理城内街巷。《左传·襄公九年》:“九年春,宋灾,乐喜为司城以为政,使伯氏司里。”孔颖达疏:“此言司里,谓司城内之民。若今城内之坊里也。” ②春秋官名。掌授宾馆与民居。《国语·周语中》:“敌国宾至,关尹以告……司里授馆。” 《周文 单子知陈必亡》膳宰不置饩,司里不授馆,国无寄寓,县无旅舍。《国语·鲁语上》:“先臣惠伯以命於司里。” 汪远孙《发正》:“解言先臣惠伯受命於司里,居此宅也。胡氏匡衷曰:‘司里为司空之属,故又掌授民居。’”

司隶

sīlì

官名。周礼秋官之属。武帝置司隶校尉,领兵一千二百人,捕巫蛊,督察大奸猾。后罢其兵,改察三辅、三河、弘农七郡。哀帝时称司隶,东复旧称,仍察七郡。魏晋以后沿用,唐废。《后汉书 袁绍传》卓以为然,乃遣授绍勃海太守,封邟乡侯。绍犹称兼司隶。

司马

sīmǎ

①古代官名,古代中央政府中掌管军政和军赋的长官。大将军、将军、校尉之属官都有司马,专掌兵事。汉 司马迁《史记 项羽本纪》(项)梁部署吴中豪杰为校尉、候、司马。隋唐州府佐吏有司马一人,位在别驾、长史之下,掌兵事,或位置贬谪及闲散官员。唐 白居易《琵琶行(并序)》:元和十年,予左迁九江郡司马。“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②韦昭注:“司马,掌帅圉人养马,故陈芻。”《周文 单子知陈必亡》马陈刍,工人展车,百官以物至,宾入如归。③姓。

司马称好sīmǎchēnghǎo

指老好人是非不分,事理不明。五代李瀚《蒙求》诗:“司马称好。”徐子光集注:“(后汉司马徽)口不谈人之短。与人语,莫问好恶,皆言好。有乡人问徽安否,答曰好。有人自陈子死,答曰大好。妻责之曰:人以君有德,故相告,何忽闻人子死,便言好!徽曰:卿言亦大好。”

司马青衫

sīmǎqīngshān

唐白居易《琵琶行》末句为“就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后因用以形容悲伤凄切。清 林觉民《与妻书》:司马青衫,吾不能学太上之忘情也。

司马宣王

sīmǎxuānwáng

司马宣王一般指司马懿,三国时期曹魏政治家、军事谋略家、权臣,西晋王朝的奠基人之一。《三国志 吴书 吴主传》(孙)权谓魏明帝不能远出,而帝遣兵助司马宣王拒(诸葛)亮,自率水军东征。

司盟

sīméng

古代掌盟约之辞及其礼仪的官员,也指传说诸侯结盟时伺察盟者之神。《三国志 吴书 吴主传》“且古建大事,必先盟誓,故周礼有司盟之官,尚书有告誓之文。”“天高听下,灵威棐谌,司慎司盟,群神群祀,莫不临之。”

司命

sīmìng

神名。汉族神话传说中掌管人的生命的神。《庄子·至乐》吾使司命复生子形,为子骨肉肌肤,反子父母、妻子、闾里、知识,子欲之乎?《云笈七蕺》文昌星神君,字先常,天子司命之符也。《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四十一》由此言之,楚州实为两淮司命,愿朝廷留意。②决定命运的人物。《孙子兵法 作战篇故知兵之将,生民之司命,国家安危之主也。唐 李白与韩荆州书今天下以君侯为文章之司命,人物之权衡,一经品题,便作佳士。③掌握命运。亦指关系命运者。《孙子兵法 虚实》神乎神乎,至于无声,故能为敌之司命。

司牧

sīmù


①管理,统治。《左传·襄公十四年》:“天生民而立之君,使司牧之,勿使失性。”《三国志·魏志·夏侯玄传》:“古之建官,所以济育羣生,统理民物也,故为之君长以司牧之。”晋 刘琨《劝进表》:“臣闻天生蒸人,树之以君,所以对越天地,司牧黎元。”宋 王禹偁《贺南郡大赦表》:“伏惟尊号皇帝陛下,司牧黎元,敦崇孝治,言有父也。”清 黄六鸿《福惠全书·庶政·总论》:“夫州县司牧一方。”②君主;官吏。南朝齐《萧道成即位告天文》:“肇自生民,树以司牧。”《陈书 本纪卷二高祖武帝陈霸先下》夫肇有烝民,乃树司牧,选贤与能,未常厥姓。宋 王禹偁《端拱箴》:“天生蒸民,树之司牧。”清 唐甄潜《书·任相》:“百姓困穷,司牧不知,知而不为之所,国亡。”

司农

sīnóng

职官名。汉九卿之一,武帝时置大司农,主管钱粮。东汉末年改为大农,魏以后改为司农或大司农。历代沿置,至明初始废。清代因户部掌理钱粮田赋,所以户部尚书称为大司农,侍郎称为少司农。《汉书 霍光传》光忧懑,独以问所亲故吏大司农田延年。《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零一》时(苏)轼孙司农寺丞符,以轼政和中复职未尽,诉于朝,乃有是命。

司契

sīqì

谓文词能恰切传情达意     

司慎sīshèn古代传说诸侯结盟时伺察不敬者之神。司,通“伺”。详“司盟”。《三国志 吴书 吴主传》天高听下,灵威棐谌,司慎司盟,群神群祀,莫不临之。

司天

sītiān

①掌管有关天象的事务。《史记 太史公自序》昔在颛顼,命南正重以司天,北正黎以司地。②负责观察天象等自然现象以占断吉凶的人。③运气说术语。与“在泉”相对。意为掌握天上的气候变化。司天定居于客气第三步气位,统主上半年气候变化的总趋向。在泉象征在下,定居于客气第六步气位,值管下半年气候变化的总趋向。古代医家运用“司天”、“在泉”来预测每年的岁气变化并推断所患疾病。

司徒

sītú

官名。相传少昊始置,唐虞因之。周时为六卿之一,曰地官大司徒。掌管国家的土地和人民的教化。孟子·滕文公上圣人有忧之,使契为司徒,教以人伦。汉哀帝元寿二年,改丞相为大司徒,与大司马、大司空并列三公。东汉时改称司徒。历代因之,明废。后别称户部尚书为大司徒。《周文 单子知陈必亡》宗祝执祀,司里授馆,司徒具徒,司空视途,司寇诘奸。《汉书 王莽传》日德元厷右,司徒典致文瑞,考圜合规。《晋书 孝武帝纪》以司徒谢安为卫将军、仪同三司。《南史 本纪卷七梁武帝中》(大清元年二月)庚辰,东魏司徒侯景求以河南十三 州内属。清 孔尚任 桃花扇·听稗》:“先祖太常,家父司徒,久树东林之帜;选诗云间,征文白下,新登復社之坛。”②复姓。

司务sīwù

旧时对手艺匠人的尊称。厨司务。大司务。《笑林广记 偷肉》适为主人窥见,有意作耍他拜揖,好使帽内肉跌下地来。乃曰:“厨司务,劳动你,我作揖奉谢。”

司勋

sīxūn

官名,隋炀帝以侍郎为尚书副职的官名,改各司侍郎为郎,唐改为郎中,宋沿置,掌官员勋级,计算资历。《资治通鉴 唐纪五十四》翰林学士、司勋郎中李绛面陈吐突承璀专横,语极恳切。

司业

谓主管世子学业教育。国子监一种官衔祭酒一人,从三品;司业二人,从四品下。为监内的副长官,协助祭酒主管监务。唐 韩愈《送杨少尹序国子司业杨君巨源,方以能诗训后进,一旦以年满七十,亦白相去,归其乡。《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七十四》是日,国子司业叶梦鼎进对,言及三蜀易帅。《续资治通鉴 元纪十六》以国子监虞集言,升监丞吴澄为司业,与齐履谦同日并命,时号得人。明 宋廉《送东阳马生序》:有司业、博士为之师,未有问而不告、求而不得者也。

司载

sīzǎi

官名。负责考察天文。《国语·鲁语下》:“是故天子大采朝日,与三公、九卿祖识地德……少采夕月,与大史、司载纠虔天刑。”韦昭注:“载,天文也。司天文谓冯相、保章氏、与大史相儷偶也。因夕月而恭敬观天法,考行度以知妖祥也。”

司职

sīzhí

主管其事。唐 魏征《谏太宗十思疏何必劳神苦思,代下司职,役聪明之耳目,亏无为之大道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