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ùn

①趋向同一个方向,与“”相对:顺风。顺水。顺境。顺水推舟。顺风使舵。孟子·公孙丑下且古之君子,过则改之;今之君子,过则顺之。②沿,循:顺城街。顺理成章。顺藤摸瓜。③依次往后:顺序。顺次。④随,趁便:顺便。顺势。顺手牵羊。⑤整理:理顺。顺修(整理修治)。⑥服从,不违背:顺从。顺应。孝顺。温顺。《孟子 富贵不能淫》: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⑦适合,不别扭;顺心满意:顺适。顺情。顺眼。顺差(chā)。《礼记·中庸子曰:父母其顺矣乎。⑧姓。

顺比

shùnbǐ

顺附,不抵触。《庄子·徐无鬼》:“遭时有所用,不能无为也。此皆顺比於岁,不物於易者也。”《荀子·礼论》:“若夫断之继之,博之浅之,益之损之,类之尽之,盛之美之,使本末终始,莫不顺比,足以为万世则,则是礼也。”《淮南子·兵略训》:“浸乎金石,润乎草木,宇中六合,振豪之末,莫不顺比。”

顺弟

shùndì

顺从兄长的弟弟。《晏子春秋·外篇上十一》:“父之孝子,兄之顺弟也。”荀子《修身篇》:端悫顺弟,则可谓善少者矣;加好学逊敏焉,则有钧无上,可以为君子者矣。②教育弟弟。大戴礼记·曾子立孝》:“故与父言,言畜子;与子言,言孝父;与兄言,言顺弟;与弟言,言承兄。”

顺非而泽

shùnfēiérzé

《荀子·宥坐》,意思是顺从错误言行且加以润饰。《荀子·宥坐》:“人有恶者五,而盗窃不与焉;一曰心达有险,二曰行辟而坚,三曰言伪为辨,四曰记丑而博,五曰顺非而泽。”《礼记·王制》:“学非而博,顺非而泽。”孔颖达疏:“顺非而泽者,谓顺从非违之事,而能光泽文饰。”

顺风吹火

shǔnfēngchuīhuǒ

比喻乘便行事,并不费力。汉 焦赣《易林 井之临》:“顺风吹火,幸附骥尾,易为功力,因权受福。”明·天然痴叟《石点头·感恩鬼三古传题旨》:“要举荐你广游大人门下,不过顺风吹火,不为难事。”

顺风而呼

shǔnfēngérhū

顺着风向呼喊,声音传得远,使人听得清。比喻凭借外力可有较好效果。《荀子·劝学》:“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西汉·司马迁《史记·游侠列传》:“比如顺风而呼,其势激也。”

顺风驶船

shǔnfēngshǐchuán

比喻自己没有主意,跟着别人说话或办事。清·文康《儿女英雄传》第八回:“但是凡那下坡走马、顺风驶船,以至买好名儿、戴高帽儿的那些营生,我都不会作。”

顺风转舵

shǔnfēngzhuǎnduò

随着风向转换舵位。比喻顺着情势改变态度(含贬义)。鲁迅《且介亭杂文 中国文坛上的鬼魅》:“于是民族主义文学家也只好顺风转舵,改为对于这件事的啼哭,叫喊了。”

顺轨

shùnguǐ

遵循运行的轨道。遵从礼制法度,归顺正道。《晋书 文帝纪》公镇靖宇宙,翼播声教,海外怀服,荒裔款附,殊方驰义,诸夏顺轨,是用锡公硃户以居。

顺赖

shùnlài

顺从依赖。唐 韩愈《柳子厚墓志铭》:“因其土俗,为设教禁,州人顺赖。”《新唐书·王方翼传》:“属牛疫,民废田作,方翼为耦耕法,张机键,力省而见功多,百姓顺赖。”

顺理

shùnlǐ

遵循道理。《管子·君臣上》:“是故别交正分之谓理,顺理而不失之谓道。”《韩诗外传 卷七》:“正直者顺道而行,顺理而言,公平无私,不为安肆志,不为危激行。”《晋书 宣帝纪》顺理而举易为力,背时而动难为功。晋 张华《鹪鹩四赋》:“委命顺理,与物无患。”《朱子语类 卷八》:“‘虚心顺理’,学者当守此四字。”有条理,不紊乱。南朝宋 朱昭之《难顾道士夷夏论》:“二贤推盪往反解材之势,纵復得解,非顺理之作,顺理析之,岂得推盪。”《敦煌变文集·降魔变文》:“君臣唱和,雅合顺理之仪。”《儿女英雄传 第十六回》:“那老头儿把那将及二尺长的白鬍子……收拾得十分洁浄光彩,根根顺理飘扬。”《小说选刊 1981年第7期》:“姑娘没曾这么冷静地顺理想过。”③方言。整理。十月1982年第5期:“这个烂摊子,不是那么容易就能拾掇好的,就像倒了一座大厦,光这碎石烂瓦、破檩糟椽,怎么个顺理?顺理完了,地基也得重新清理。这个担子,可非同小可!”

顺理成章

shùnlǐchéngzhāng

章:篇章;理:条理。指写文章或做事顺着条理就能做好。比喻某种情况自然产生某种结果。事情这样做顺理成章,既解决了问题,又受到群众的拥护。宋 朱熹《朱子全书 论语》:“文者,顺理而成章之谓也。”

顺流

shùnliú

①顺着地势而流动。顺着水流。比喻顺应社会潮流。指与前进方向一致的水流。汉·陆贾《新语·道基》:“百川顺流,各归其所。”《三国演义》第四五回:“竺领命,驾小舟顺流而下,径至周瑜大寨前。”《陈书 本纪卷六后主陈叔宝》佞谄之伦,承颜候色,因其所好,以悦导之,若下坂以走丸,譬顺流而决壅。②比喻安定的社会。汉·焦赣《易林·临之革》:“百川顺流,民安其居。”③顺利,顺当。④传说中的雷电名。

顺美匡恶

shùnměikuāng’è

歌颂美善,纠正过失。《孝经 事君》:“子曰:君子之事上也,进思尽忠,退思补过,将顺其美,匡救其恶。”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明诗》:“太康败德,五子咸怨;顺美匡恶,其来久矣。”

顺命

shùnmìng

顺从天命。服从命令。荀子《不苟》:夫此顺命,以慎其独者也。荀子·议兵》:“闻鼓声而进,闻金声而退,顺命为上,有功次之。”

顺墨

shùnmò

慎到、 墨翟的并称。顺,通“慎”。荀子·修身》:“体倨固而心执诈,术顺墨而精杂污。” 杨倞注:“‘顺墨’,当为‘慎墨’。 慎,谓齐宣王时处士慎到也…… 墨翟,宋人,号墨子 。”

顺逆

shùnnì

①顺正与邪逆。《管子·四称》循其祖德,辩其顺逆,推育贤人,谗慝不作。唐·杜甫《白水崔少府十九翁高斋三十韵》人生半哀乐,天地有顺逆。《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四十一》(辛弃疾)作《九议》并《应问》三篇、《美芹十论》献于朝,言顺逆之理,消长之势,技之长短,地之要害甚备。②指行星的顺行与逆行。行星朝东运动称为"顺行",朝西运动称为"逆行"。《史记·天官书》察日、月行以揆岁星顺逆。③指风向或水流与行进方向相同或相反。宋·洪迈《夷坚支志丁·南康神惠庙碑》久之,语曰:“吾今修行,子行归矣,当以顺风奉送。”又:“风之顺逆,亦非可私,特世人弗知之耳。”

顺亲

shùnqīn

①谓志趣一致而相顺相亲。三国魏 嵇康《与吕长悌绝交书》:“间令足下,因其顺吾,与之顺亲,盖惜足下门户,欲令彼此无恙也。”戴明扬校注:“吕安既顺叔夜之言而不发举,故叔夜乃令巽与安相顺相亲也。”②孝顺父母。《礼记·中庸不顺乎亲,不信乎朋友矣。顺乎亲有道:反者身不诚,不顺乎亲矣。宋 陈师道《代贺生皇子表 之二》:“臣闻王者之孝,以继体为先;人子之心,以顺亲为乐。”清 姜秉初《小螺庵病榻忆语 书后》:“余比年观人,颇以顺亲二字为的,而未尝不叹孝行之不可多得。”

顺权

shùnquán

谓顺从形势。贾谊《过秦论中》:“夫并兼者高诈力,安定者贵顺权,推此言之,取与守不同术也。”

顺刃

shùnrèn

谓不战而退。《荀子·议兵》:“以故顺刃者生,苏刃者死,犇命者贡。”杨倞注:“顺刃,谓不战,偝之而走者。

顺声

shùnshēng

指纯正的乐声。《礼记·乐记》:“正声感人而顺气应之,顺气成象而和乐兴焉” 《宋书本纪武帝上》故顺声一唱,二溟卷波;英风振路,宸居清翳。唐 孔颖达疏:“正声感动於人而顺气来应,既闻顺声,又感顺气,二者相合而成象,则和乐兴,若周室太平颂声作也。”

顺时

shùnshí

谓顺应时宜;适时。《左传·成公十六年》:“礼以顺时,信以守物。”文选·王粲《从军诗 之二》:“我军顺时发,桓桓东南征。”李善注:“顺时,应秋以征也。礼记曰:‘举事必顺其时。’”唐 元结《治风诗·至慈》:“故莫由莫已,顺时而理。”元 王实甫《西厢记第四本第三折》:“到京师服水土,趁程途节饮食,顺时自保揣身体。” 朱柏庐《朱子家训》守分安命,顺时听天;为人若此,庶乎近焉。李炳彦《三十六计新编·顺手牵羊》:“这里的‘微隙’,一般指突然新暴露出来的,‘微利’可能是原作战方案中没有具体考虑到的,具有来去顺路、夺之顺手、赢之顺时(有利于主要作战目标的完成,又出敌所料,能一举可歼)的特点,指挥员则应审时度势,灵活指挥。”参见“应天顺时”。

顺时而动

shùnshíérdòng

顺应时势而行动。先秦 左丘明《左传 隐公十一年》:“度德而处,量力而行之,相时而动,无累后人。”唐·王勃《益州夫子庙碑》:“顺时而动,用晦而明。”

顺始

shùnshǐ

谨慎于事情的开始。顺,通“慎”。《庄子·人间世》:“顺始无穷,若殆以不信厚言,必死於暴人之前矣!”于省吾《双剑誃诸子新证·庄子一》:“顺应读作慎……《左襄二十五年传》‘慎始而敬终’,是‘慎始’乃古人成语。‘慎始无穷’,穷,困也。”

顺手牵羊

shùnshǒuqiānyáng

顺:方便。指顺手把羊牵走。比喻顺便利用可乘之机施展手法或手腕。西汉 戴圣《礼记 曲礼上》:“效马效羊者右牵之。郑玄注:“用右手便。”元 尚仲贤《单鞭夺槊》第二折:“是我把右手带住马,左手揪着他眼札毛,顺手牵羊一般牵他回来了。”

顺受

shùnshòu

顺从地接受。《孟子·尽心上》:“莫非命也,顺受其正;是故知命者不立乎巖墙之下。”宋 周密《齐东野语·许公言》:“君手有直纹,未可量,但早年亦囏困,宜顺受之,寿可至六十九。” 清 蒲松龄《聊斋志异·邵女》:“但女奉侍谨,无可蹈瑕;或薄施訶谴,女惟顺受。” 巴金《家 三》:“这张美丽的脸上总是带着那样的表情:顺受的,毫不抱怨,毫不诉苦的。”

顺水人情

shùnshuǐrénqíng

利用机会顺便给人的好处。也指不费力的人情。明 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99回:“守将和军卒都受了贿赂,落得做个顺水人情。”周立波《山乡巨变》上卷:“他天天都要回去睡,落得做一个顺水人情。”

顺水推船

顺水推舟

shùnshuǐtuīchuán

shùnshuǐtuīzhōu

比喻顺应情势说话行事。元 关汉卿《窦娥冤第三折》:“天地也,做得个怕硬欺软,却元来也这般顺水推船。”《二刻拍案惊奇 卷十一》:“是他立性既自如此,留着也落得做寃家,不是好住手的;不如顺水推船,等他去了罢。”《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四回》:“那委员听见他这么説,也就顺水推船,薄薄的责了他的底下人几下就算了。”《歧路灯 第一○七回》:“他能顺水推舟,开笼放鸟,吾知此公子孙必然发旺。”《儿女英雄传 第三五回》:“不想这样一个顺水推舟的人情,也要等你们戴纱帽的来説才説的成!”周而复《上海的早晨第一部十三》:“徐义德看情势推却不了,只得顺水推舟,做个人情。”

顺颂时祺shùnsòngshíqí

传统书信的结尾语,是书信往来中的常用语。意为祝你时时吉祥或身体时时健康的意思。信写好以后,加上结尾语,俗称“关门”。有如“敬颂钧安”、“即问近好”、“敬祝健康”、“此致敬礼”,以及较古朴形式的春安、冬安、日祺,刻祉……在社交上用“专颂台安”。另有匆促草率语“匆匆不一”、“草草不尽”、“不尽欲言”、“恕不多写”等。用于祝福问安的有“顺颂大安”、“专此祝好”、“即问近祺”、“此请召绥”等。

顺遂

shùnsuì

顺其自然成长;事情合乎人愿,进展顺利。《红楼梦 第98回》:那宝玉心里虽不顺遂,无奈日里贾母王夫人及薛姨妈等轮流相伴,夜间宝钗独去安寝,贾母又派人服侍,只得安心静养。

顺藤摸瓜

shùnténgmōguā

摸:寻找。顺着瓜藤去摸瓜。比喻按照某个线索查究事情。《人民日报》1982.6.30:“由此顺藤摸瓜,很快破获了这起盗窃案。”孙犁《我的史部书》:“读书和买书的兴趣,都是这样引起,像顺藤摸瓜一样。”

顺天

shùntiān

遵循天道;顺从天的意旨。《易·大有》:“君子以遏恶扬善,顺天休命。”孔颖达疏:“顺奉天德。”《管子·形势》:“顺天者有其功,逆天者怀其凶。”《孟子·离娄上》顺天者存,逆天者亡。三国魏 阮籍《通易论》:“季叶既衰,非谋之获,应运顺天,不妄其作。”柳宗元《种树郭橐驼传》橐驼非能使木寿且孳也,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焉尔。茅盾《子夜八》:“他就觉得凡百无非天意,他亦只好顺天行事了。”

顺天应人

shùntiānyìngrén

应:适应,适合。顺应天命,合乎人心。旧时常用于颂扬建立新的朝代。《周易 革》:“天地革而四时成,汤武革命,顺乎天而应乎人,革之事大矣哉。”孙中山《军人精神教育》:“此为今日顺天应人之事,志士仁人不可不勉。”

顺文

shùnwén

和顺的形式。《庄子·缮性信行容体而顺乎文,礼也。汉·荀悦《申鉴·俗嫌》:“内有顺实,外有顺文。文实顺,理也。”

顺物

shùnwù

谓顺从物理。《资治通鉴 唐纪二十六》上(睿宗李旦)曰:“理身无为则高矣,如理国何?”(司马承祯)对曰:“国犹身也,顺物自然而心无所私,则天下理矣。”太平御览卷九引晋杨泉物理论:“气积自然,怒则飞沙扬砾,发屋拔树,喜则不摇枝动草,顺物布气,天地之性,自然之体也。” 宋 梅尧臣《林和靖先生诗集 序》:“其顺物玩情为之诗,则平澹邃美,读之令人忘百事也。”

顺详敌意shùnxiángdíyì

佯装顺从敌意,使敌出现错误,调敌就范。详:通“佯”,假装。《孙子兵法·九地篇》:“为兵之事,在于顺详敌之意,并敌一向,千里杀将,此谓巧能成事者也。”

顺心

shùnxīn

称心,符合心愿。凡事都很顺心,老太太乐了。东晋·陶渊明归去来兮辞因事顺心,命篇曰《归去来兮》。

顺正

shùnzhèng

和顺正直;不邪辟。《礼记·乐记》:“姦声、乱色,不留聪明、淫乐、慝礼,不接心术,惰慢、邪辟之气不设於身体,使耳、目、鼻、口、心知、百体皆由顺正以行其义。”孔颖达疏:“由,从也。皆从和顺以行其正直义理也。”孙希旦集解:“莫不顺而不逆,正而不邪,而所行皆合於义也。”清 方苞《狱中杂记》今天时顺正,死者尚稀,往岁多至日数十人。

顺指/顺旨

shùnzhǐ

谓曲意逢迎。汉 扬雄《谏不受单于朝书》:“季布曰:‘噲 可斩也,妄阿顺指!’”《汉书王莽传下》其或顺指,言“民骄黠当诛”。《后汉书·逸民传·严光》:“位至鼎足,甚善。怀仁辅义天下悦,阿諛顺旨要领絶。”三国志·吴志·王蕃传》:“蕃体气高亮,不能承颜顺指,时或迕意,积以见责。”《旧唐书·外戚传·吴凑》:“但人多顺旨不言,若再三启諫,必动宸情,则生民受赐。” 宋 朱熹《与周丞相札子》:“阿諛顺指以为固位之术,牢笼媢嫉以为植党之计。”《资治通鉴 汉纪二十》兴者,倾巧士,谓上疑堪,因顺指曰

顺志

shùnzhì

顺从自己或他人心意。《尚书·说命下》惟学逊志。孔传:“学以顺志,务是敏疾,其德之修乃来。”《楚辞·贾谊》梅伯数谏而致醢兮,来革顺志而用国。王逸注:“来革,纣佞臣也。言来革佞谀,从顺纣意,故得显用,持国权也。”《清史稿卷五·世祖纪二惟侍奉皇太后顺志承颜,且冀万年之后,庶尽子职,少抒前憾。清·蒲松龄《聊斋志异·周克昌》请仍去,彼顺志者且复来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