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ì

①古代统治阶级中次于卿大夫的一个阶层:士族。士大夫。②旧时指读书人;人才:士子。士民。学士。《周文 敬姜论劳逸》士朝受业,昼而讲贯,夕而习复,夜而计过,无憾,而後即安。《孟子·尽心下》望见冯妇,趋而迎之。冯妇攘臂下车。众皆悦之,其为士者笑之。参见“冯妇”。西汉 贾谊《过秦论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致天下之士,合从缔交,相与为一。晋 陶渊明《桃花源记》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③未婚的男子,泛指男子:士女。《诗经·卫风·氓》: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④对人的美称:志士。烈士。女士。⑤军衔的一级,在尉以下;亦泛指军人;上士。士兵。士卒。士气。汉 贾谊《过秦论》: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⑥称某些专业人员:医士。护士。⑦掌管刑法的官。掌管刑狱的官员,狱官。《孟子·告子下》“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宋 苏轼《刑赏忠厚之至论当尧之时,皋陶为士。将杀人,皋陶曰“杀之”三,尧曰“宥之”三。⑧勇士,门客。晋 陶渊明《咏荆轲》:“燕丹善养士,志在报强嬴。”⑨ 借为恃。《孙膑兵法 见威王》夫兵者,非士恒势也。(意谓军事上没有永恒不变的有利形势可以依赖)⑩姓。

士饱马腾

shìbǎomǎténg

军粮充足,士气旺盛。唐 韩愈《平淮西碑》:“士饱而歌,马腾于槽。”清·冯桂芬《与吉抚部书》:“且两年中士饱马腾,支应不匮,亦有微劳。”

士臣

shìchén

犹言将士。《墨子·兼爱下》:“昔者越王勾践好勇,教其士臣三年,以其知为未足以知之也。”《孟子·梁惠王上》:“抑王兴甲兵,危士臣,搆怨於诸侯,然后快於心与?”

士籍

shìjí

①魏晋南北朝时门阀士族的名籍谱系。《晋书 符坚载纪上》复魏、晋士籍,使役有常,闻诸非正道,典学一皆禁之。②各地科考应试士人的名籍簿。③明洪武二十一年命进士立石题名于太学,以记载进士名籍,称士籍。唐代称进士登科记,宋代称进士小录。

士节

shìjié

士大夫应有的节操。司马迁《报任少卿书》:“传曰:‘刑不上大夫。’此言士节不可不勉励也。”宋 陆游《自责诗》:“未掛衣冠惭士节,免输薪粲荷君恩。”明 沉德符《野获编·刑部·廷杖》:“今上则斥为编氓,使被笞者优游养创,无靦颜视事之耻。且赐环寻亦相继。其保完士节更胜前朝云。”《醒世姻缘传 第三三回》:“如今的官府,你若有甚么士气,又説有甚么士节,你就有韩柳欧苏的文学,苏黄米蔡的临池,且请你一边去闲坐。”

士君子

shìjūnzǐ

周制,“士”指州长、党正,“君子”指卿、大夫和士。古代指上层统治人物。③旧时指有学问而品德高尚的人。墨子《兼爱》然而今天下之士君子曰:“然,乃若兼则善矣。虽然,天下之难物于故也。”④泛指读书人。

士类

shìlèi

文人﹑士大夫的总称。《聊斋志异 辛十四娘》轻薄之词,多出于士类,此君子所悼惜也。

士林

shìlín

指文人士大夫阶层、知识界。东汉 陈琳《为袁绍檄豫州》:“自是士林愤痛民怨弥重,一夫奋臂,举州同声。”《聊斋志异 连城》以故士林益重之,而家由此益替。士林馆。《陈书·虞荔传》:“梁武帝於城西置士林馆,荔乃制碑,奏上,帝命勒之于馆,仍用荔为士林学士。”

士论

shìlùn

士大夫间的评论﹑舆论。(温)仲舒黜废累年,(吕)蒙正居中书,极力援引;及被任用,反攻蒙正,士论薄之。

士马

shìmǎ

兵马。引申指军队。《汉书·西南夷传》:“阴敕旁郡守尉练士马,大司农豫调穀积要害处。”《后汉书袁绍传》曹操士马不敌,君何惧焉?《北齐书·高乾传》:“乃率河北流人反於河济之间,受葛荣官爵,屡败齐州士马。”元 无名氏《桃花女第一折》:“俺则见田野田畴,禾苗丰茂。登场后,鼓腹歌謳。现如今无士马,絶征鬭。”《警世通言·计押番金鳗产祸》:“时遇靖康丙午年间,士马离乱。因此计安家夫妻女儿三口,收拾随身细软包裹,流落州府。”清 张际亮《传闻诗》:“翁山士马伤亡尽,支海夷獠笑舞来。”

士民

shìmín

古代四民之一。泛指士大夫阶层和普通读书人。《穀梁传·成公元年》:“古者有四民:有士民,有商民,有农民,有工民。”范宁注:“学习道艺者。”《孝经·孝治》:“治国者,不敢侮於鰥寡,而况於士民乎!”唐玄宗注:“鰥寡,国之微者,君尚不敢轻侮,况知礼义之士乎!”战国 宋玉《对楚王问》:“楚襄王问於宋玉曰:‘先生其有遗行与?何士民众庶不誉之甚也?’”《韩非子·五蠹》:“士民纵恣於内,言谈者为势於外,外内称恶以待强敌,不亦殆乎!”《清史稿·食货志一》:“旋令士民垦地二十顷,试其文理优者,以县丞用;百顷以知县用。” 士大夫和普通百姓的并称。犹言士庶。《荀子·尧问》:“繒丘之封人见楚相孙叔敖曰:‘吾闻之也:处官久者士妒之,禄厚者民怨之,位尊者君恨之。今相国有此三者而不得罪楚之士民,何也?’”《荀子·致士》:“川渊者,龙鱼之居也;山林者,鸟兽之居也;国家者,士民之居也。”《汉书 王莽传》下惠士民鳏寡,恩泽之政无所不施。③泛指人民、百姓。《荀子·议兵》:“士民不亲附,则汤武不能以必胜也。”《三国志·吴志·吴主传》:“夫讨恶翦暴,必声其罪,宜先分裂,夺其土地,使士民之心,各知所归。”东方朔《答客难》:“夫天地之大,士民之众,竭精驰説,并进辐凑者,不可胜数。”南朝宋《鲍照 河清颂》:“士民殷富,繁軼五陵;宫宇宏丽,崇冠三川。”宋 叶适《宣教郎夏公墓志铭》:“既而闻其在闽,思不出位,而以事至者常立决,是非少所徇,诸司及士民亦爱之。” 清 无名氏《王氏复仇记》:“於是丹阳 诸生奋臂一呼,邑中士民响应数千百人。” ④犹言军民。《诗·大雅·瞻卬》:“邦靡有定,士民其瘵。”郑玄笺:“天下骚扰,邦国无有安定者,士卒与民皆劳病。” 孔颖达疏:“以‘士’‘民’连文,故云‘士卒与民’。士卒即从军者也。”《三国志·吴志·吴主传》:“天下未定,孽类犹存,士民勤苦,诚所贯知。”

士女

shìnǚ

①青年男女。有时指未婚的青年男女。②泛指人民、百姓。《尚书·武臣》:“有攸不惟臣,东征,绥厥士女。”《资治通鉴 晋纪十五》五月,以陶侃为征西大将军、都督荆湘雍梁四州诸军事、荆州刺史,荆州士女相庆。《资治通鉴 晋纪二十九》明公(指吕光)方开建大业,景行尧、舜,犹惧不济;乃慕(吴)起、(商)鞅之为治,岂此州士女所望哉!《续资治通鉴 宋纪九十》罪同罚异,士论咸疑。③士族和宫中女眷。《晋书 文帝纪》以刘禅之暗,而边城外破,士女内震,其亡可知也。

士穷见节

shìqióngjiànjié

士:读书人;穷:困窘;节:节操。读书人在困境中才能看出节操来。唐·韩愈《柳子厚墓志铭》:“呜呼!士穷乃见节义。”

士人

shìrén

①士大夫;儒生。亦泛称知识阶层。《史记·佞幸列传》:“孝文时中宠臣,士人则邓通,宦者则赵同、北宫伯子。”按,通官至上大夫。《晋书·刘颂传》:“今世士人决不悉良能也,又决不悉疲软也。”《资治通鉴 晋纪三十四》(拓跋深海悔之,自是士人有过,颇见优容。北齐 颜之推《颜氏家训·归心》:“俗僧之学经律,何异士人之学诗礼。”清 曾国藩:“盖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章炳麟《与人论文书》:“苻秦王嘉作拾遗记,已造其端。嘉本道士,不足论,唐时士人乃多为之。”②人民;百姓。《后汉书·袁术传》:“术问曰:‘昔周室陵迟,则有桓文之霸;秦失其政,接而用之。今孤以土地之广,士人之众,欲徼福於齐桓,拟迹於高祖 ,可乎?’”唐 樊宗师《绛守居园池记》:“世説总其土田士人,令无磽杂扰。” 清 魏源《圣武记卷一》“李成栋师溃于信丰,成栋坠水死”自注:“成栋悉众十餘万赴之,攻具仗械尽行,多拘人夫舁过岭,士人不免,道死颇众。”③士卒;将士。《孙子·九地》:“投之无所往,死且不北。死焉不得,士人尽力。”梅尧臣注:“士安得不竭力以赴战。”

士师

shìshī

亦作“士史”。古代执掌禁令刑狱的官名。《周礼·秋官·士师》:“士师之职,掌国之五禁之灋,以左右刑罚:一曰宫禁,二曰官禁,三曰国禁,四曰野禁,五曰军禁。”《论语·微子篇》柳下惠为士师,三黜。《论语·子张篇》孟氏使阳肤为士师,问于曾子。《孟子·公孙丑下》:“今有杀人者,或问之曰:‘人可杀与?’则将应之曰:‘可。’彼如曰:‘孰可以杀之?’则将应之曰:‘为士师,则可以杀之。’”孟子·公孙丑下子之辞灵丘而请士师,似也,为其可以言也。《鹖冠子·王鈇》:“不待士史,苍頡作书,故后世莫能云其咎。” 陆佃注:“士,李官也。太古无法而治,不立士史,不造书契,而至德玄同,使由之者不能知,知之者不能名,尚何议其咎也哉。”《孔子家语·致思》:“季羔为卫 之士师,刖人之足。” 王肃注:“狱官。”孟子·梁惠王下》曰:“士师不能治士,则如之何?”王曰:“已之。”章炳麟《官制索隐》:“盖太古治民之官,独有士师而已……邦国有狱,士师遣其属官就地听之。”②兵众,军队。《礼记·曲礼上》:“前有车骑,则载飞鸿;前有士师,则载虎皮。”郑玄注:“士师,谓兵众。” 孔颖达疏:“士师,兵众也。虎是威猛,亦兵众之象。若见前有兵众,则举虎皮於竿首,使兵众见以为防也。”孙希旦集解:“愚谓既言车骑,又言士师,则士师谓徒兵也。”南朝宋 颜延之《阳给事诔》:“士师奔扰,弃军争免,而瓚 誓命沉城,佻身飞鏃,兵尽器竭,毙于旗下。”

士庶

shìshù

①士人和普通百姓。亦泛指人民、百姓。士庶阗咽。草泽士庶。管子·大匡》:“君有过,大夫不諫;士庶人有善而大夫不进,可罚也。”《资治通鉴 周纪一》是故天子统三公,三公率诸侯,诸侯制卿大夫,卿大夫治士庶人。《晋书 武帝纪》士庶有好学笃道,孝弟忠信,清白异行者,举而进之。《晋书 怀帝纪》百官士庶死者三万余人。《晋书 载记第十三章符坚传》慕容垂,燕之戚属,世雄东夏,宽仁惠下,恩结士庶,燕、赵之间咸有奉戴之意。《资治通鉴 晋纪三十四》番禾太守(吕)超顺人心而除之,以安宗庙,凡我士庶,同兹休庆!《宋书 本纪武帝上》加以士庶疲于转输,文武困于造筑,父子乖离,室家分散。《南史 本纪卷四高帝纪上》时(刘)休范典签许公与诈称休范在新亭,士庶惶惑,诣垒期赴休范,投名者千数,及至,乃是帝(萧道成)。《北史 本纪卷十北周武帝宇文邕是月,遣使简视京城及诸州士庶女,充选后宫。《续资治通鉴 宋纪五十四》(宋仁宗)诏:“士庶之家尝更佣雇之人,自今毋得与主人同居亲为婚;违者离之。”②士族和庶族。《宋书·恩幸传论》:“周汉之道,以智役愚,台隶参差,用成等级;魏晋以来,以贵役贱,士庶之科,较然有辨。”南朝梁 沉约《奏弹王源》风闻东海王源,嫁女与富阳满氏 ……窃寻(满)璋之姓族,士庶莫辨。《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一十》金主诏曰:“昔辽人分士庶之族,赋役皆有等差,其悉均之。”

士俗不可医

shìsúbùkěyī

俗:庸俗;医:医治。俗气已深,不可救药。宋·苏轼《于潜僧绿筠轩》诗: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医。明·杨慎《升庵诗话 卷八》余戏谓此二诗绝妙,“十里莺,俗人添一撇坏了,“草未凋“,俗人减一画坏了,甚矣士俗不可医也。

士众

shìzhòng

众士兵。指部队的普通战斗成员。《穀梁传·昭公八年》:“禽虽多,天子取三十焉,其餘与士众。”《孔子家语·相鲁》:“费人攻之,及臺侧,孔子命申句须、乐倾勒士众下伐之,费人北,遂隳三都之城。”墨子《兼爱》:今若夫攻城野战、杀身为名,此天下百姓之所皆难也,苟君说之,则士众能为之。《三国志 魏书 武帝纪》观贼众群辈相随,军无辎重,唯以钞略为资,今不若畜士众之力,先为固守。《三国志·蜀志·法正传》:“郑度説璋曰:‘左将军县军袭我,兵不满万,士众未附,野穀是资,军无輜重。’”宋 王谠《唐语林·补遗三》:“蕃兵大呼,士众鼓而前。”

士子

shìzǐ

男子的美称,多指年轻人②学子,读书人。嗟尔士子,勿怠勿荒。《续资治通鉴 卷第五十六》时士子尚为险怪奇涩之文,号太学体,(欧阳)修痛排抑之。③豪门士族的子弟。④将士家的子弟。


士卒

shìzú

甲士和步卒。后泛指士兵。汉 司马迁《史记 鸿门宴》:项羽大怒曰:“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晋书 武帝纪》赐诸散吏至于士卒丝各有差。《宋书 本纪武帝上》高祖常被坚执锐,为士卒先,每战辄摧锋陷阵,贼乃退还浃口。《魏书 卷四 世祖纪上》临敌常与士卒同在矢石之间,左右死伤者相继,而帝神色自若。参见“身先士卒”。

士族shìzú

①世族。东汉以后在地主阶级内部逐渐形成的世家大族。在政治、经济各方面都享有特权。士族制度于南北朝时最盛,至唐末渐趋消亡。《北史·裴让之传》:“杨愔每称叹曰:‘河东士族,京官不少,唯此家兄弟,全无乡音。’”②泛指读书人,士类。北齐 颜之推《颜氏家训·文章》:“近在并州,有一士族,好为可笑诗赋。”唐 孟棨《本事诗·情感》:“朱滔括兵,不择士族,悉令赴军。自閲於毬场,有士子容止可观,进趋淹雅。滔召问之曰:‘所业者何?’曰:‘学为诗。’问:‘有妻否?’曰:‘有。’即令作寄内诗,援笔立成。”

shì

做官:出仕。仕宦。学而优则仕。仕途。仕女(a.宫女,贵族妇女;b.以社会上层妇女为题材的中国画。均亦作“士女”)。《论语·公冶长篇》子使漆雕开(姓漆雕,名开,字子若)仕,对曰:“吾斯之未能信。”子说。孟子·滕文公下周霄问曰:“古之君子仕乎?”《蜀书 先主传》先主祖雄,父弘,世仕州郡。《三国演义 第六十六回》“刘备所倚仗者,诸葛亮耳。其兄诸葛瑾今仕于吴,何不将瑾老小执下,使瑾入川告其弟,令劝刘备交割荆州。 

仕版shìbǎn

旧指记载官吏名籍的簿册;亦借指仕途或官场。《花月痕》第一回:“读书人做秀才时,三分中却有一分真面目。自登甲科,入仕版,蛇神牛鬼麕至沓来。”

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

shìéryōuzéxué

xuééryōushì

子夏说:“做官的事情做好了还有余力,就更广泛地去学习以求更好;学习学好了还有余力,就可以去做官以便给更好地推行仁道。”子夏说:“做官的事情做好了还有余力,就更广泛地去学习以求更好;学习学好了还有余力,就可以去做官以便给更好地推行仁道。”其中的“仕”,清代文字学家段玉裁在《“说文解字注”》中指出:“训仕为入官,此今义也。”他引《毛诗传》为据,认为:“仕,事也。”朱熹在《四书集注》中写道:“优,有余力也。士与学,理同而事异,故当其事者,必先有以尽其事,而后可及其余。然仕而学则所以资其仕者益深,学而仕则所以验其学者益广。”用现代的语言来表达,当时子夏说的“学”与“仕”的关系,是学习与实践的关系(而不是学习与做官的关系)

仕宦

shìhuàn

出仕;为官。引申为仕途,官场。指官员。汉 佚名《古诗 孔雀东南飞》汝是大家子,仕宦于台阁。宋 欧阳修《相州昼锦堂记仕宦而至将相,富贵而归故乡。宋 陆游《醉歌》:读书三万卷,仕宦皆束阁。宋 陆游《老学庵笔记 卷五:“谚谓:‘三世仕宦,方解著衣喫/饭。’”明 孙仁孺《东郭记·妾妇之道》:“无阳气,不丈夫,朝中仕宦尽如奴。”清 采蘅子《虫鸣漫录 卷二:“(素楼)絶无青楼习气,所交皆仕宦。” 

仕进

shìjìn

①入仕,做官。《晋书 谢安传》及(谢)万黜废,安始有仕进志,时年已四十余矣。《资治通鉴 唐纪二十二》宜令王公以下子弟,皆入国学,不听以他岐仕进。清 刘大櫆《书唐学士德侠传后》:“古之君子,其所以汲汲於仕进,而不甘闭户以终老者,固非为一己之宫室妻妾肥甘轻暖计也。”②指在仕途中进取。《南史·王秀之传》:“秀之先为诸王长史、行事,便叹曰:‘仲祖之识,见於已多。’便无復仕进,止营理舍亭山宅,有终焉之志。”《续资治通鉴 宋纪四十》时吕夷简执政,仕进者往往出其门。③谓求取功名之路。唐 封演《封氏闻见记·铨曹》:“贞观中,天下丰饶,士子皆乐乡土,不窥仕进。”

仕路

shìlù

进身为官之路。《三国演义 第五九回》:“操曰:‘吾与将军之父,同举孝廉,吾尝以叔事之。吾亦与公同登仕路,不觉有年矣。’”《聊斋志异 续黄粱》一日,念微时尝得邑绅王子良周济,我今置身青云,渠尚蹉跎仕路,何不一引手?指官场。宋 施彦执《北窗炙輠 卷下》:“(陆虞仲)自登第后,愈篤学。其在仕路,以风节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