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ěn I.

①详细,周密:审慎。审视。明 方孝孺《深虑论此其人皆有出人之智、盖世之才,其于治乱存亡之几,思之详而备之审矣。②仔细思考,反复分析、推究:审查。审定。审订。审核。审美。审计。审评。审时度势。西汉·贾谊《治安策此亡它故矣,汤武之定取舍审而秦王之定取舍不审矣。《晋书·葛洪传》:“自卜者审,不能者止,又岂敢力苍蝇而慕冲天之举,策跛鳖而追飞兔之轨。”③讯问案件:审理。审判。审讯。公审。④知道,明白;觉察:不审近况如何?陶渊明归去来兮辞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⑤一定地,果然:审如其言。宋 苏轼《潮州韩文公庙碑没而有知,其不眷恋于潮也,审矣。询问,打听清楚。《聊斋志异 封三娘》十一娘亦审里居。女笑言:“妾封氏,第三,近在邻村。”⑦固定,安定;相守。《庄子·徐无鬼》:故水之守土也审,影之守人也审,物之守物也审。循本曰:“言此理相守,未尝相离,如水之守土,影之守人,物之守物,审定而不移也。”《庄子·让王知足者,不以利自累也;审自得者,失之而不惧;行修于内者,无位而不怍。II. pán通“潘”,水回流处;一说通“沈”,水深处。《庄子·应帝王》:鲵桓之审为渊,止水之审为渊,流水之审为渊。

审备

shěnbèi

周密准备,充分准备。《国语·吴语》:“大夫蠡进对曰:‘审备则可以战乎?’”唐 韩愈《与崔群书》:将息之道,当先理其心,心闲无事,然后外患不入,风气所宜,可以审备,小小者,亦当自不至矣。明 方孝孺《深虑论此其人皆有出人之智、盖世之才,其于治乱存亡之几,思之详而备之审矣。

审察

shěnchá

①仔细地察看;审查。《管子·版法解》故能审察,则无遗善,无隐奸。唐 韩愈《与少室李拾遗书》由拾遗公而使天子不尽得良臣,君子不尽得显位,庶人不尽得惠利,其害不为细,必望审察而远思之。《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四十六》帝曰:“审察之法,岂辄可废!若以为正当防秋,可令至来年中春准法赴枢密院审察,给降付身。”《再生缘 第二六回》如有番营奸细者,立时审察与追拿。②明晰。汉 刘向《说苑·臣术》君耳目聪明,思虑审察,君其得圣人乎? 

审处

shěnchǔ

①审慎处理。《史记·鲁仲连邹阳列传》:“而齐无南面之心,以为亡南阳之害小,不如得济北之利大,故定计审处之。”《宣和遗事 后集》:“外廷之议,命相於金人喜怒之间,更望审处。”明 张居正《答河漕按院林云源言为事任怨》:“练湖开復,奔牛建闸,及清查滩占,俱修举水利实政,向来未有如执事之留心审处者也。” 郑观应《盛世危言·传教》:“夫贬异端即所以崇政体,泯嫌疑即所以重邦交,秉国钧者其熟思而审处之!”《资治通鉴 汉纪二十五》使尚书令赐君上尊酒十石,养牛一,君审处焉!②审讯处理。 毛泽东《关于目前党的政策中的几个重要问题二》:“对于过去混进我政权机关中来、实际上一贯是坏人、对人民并无好处而为广大群众所极端痛恨者,则照一般处理恶霸分子的办法交由人民法庭审处。”③指审查处理。毛泽东《关于诗的一封信》:“遵嘱将记得起来的旧体诗词……一共十八首,抄寄如另纸,请加审处。”

审谛

shěndì

①慎密。《尚书大传 卷五》:“帝者任德设刑,以则象之,言其能行天道,举错审諦也。”②详备,周备。班固《白虎通·封禅》:“五帝禪於亭亭之山,亭亭者,制度审諟,道德著明也。”③精当;确当。宋 陆游《南唐书·徐锴传》:“少精小学,故所讎书尤审諦。” 徐特立《国文教授之研究第一章》:“用字审諦,则文章精确,於属文有益。”④仔细考察或观察。《资治通鉴 齐纪五》为内应者未得审谛,不宜轻动。宋 程大昌《演繁露·寝庙游衣冠》:“陆机作文以讥切之,但知搜剔其过,不復审諦其自也。”《聊斋志异 聂小倩》审谛之,肌映流霞,足翘细笋,白昼端相,娇艳尤绝清 蒲松龄《聊斋志异·促织》:“徘徊四顾,见虫伏壁上。审諦之,短小,黑赤色,顿非前物。”蔡元培《在北京通俗教育研究会演说词》:“就教育家之眼光审諦小説,固必取隐恶扬善之意。”参见“申谛”。

审定

shěndìng

审查决定。计划已由委员会审定。《北史 本纪卷七北齐文帝高洋》瞻视审定,不好戏弄,深沈有大度。

审决

shěnjué

审察决定。续资治通鉴 元纪二十一泰定三年)三月,乙巳朔,帝以不雨自责,命审决重囚,遣使分祀五岳、四渎之神及名山大川并京城寺观。明 沈德符《野获编·内阁二·新郑论事矛盾》高公主笔审决,在隆庆四年九月。

审克

shěnkè

犹审核,察实。《尚书·吕刑》五过之疵:惟官,惟反,惟内,惟货,惟来。其罪惟均,其审克之。孙星衍疏:克与核声相近……或今文‘克’作‘核’也。《汉书·刑法志》引作“核”。宋王安石《宣诏·赐敕奖谕权大理少卿蔡冠卿》天下之狱,决于大理,汝能审克,以蔽厥成。《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三十九》卿等其革玩习之弊,明审克之公,使奸不容情,罚必当罪,用迪于刑之中。

审时度势

shěnshíduóshì

度:审。观察分析时势;估计情况的变化。一个出色的指挥员,必须从客观情况出发,审时度势,适时修订作战方案。明 沈德符《野获编》:“刘欲华试以完大典,俱审时度势,切中事理。”

审问

shěnwèn

详细地问;仔细询问。正在进行审问。《礼记·中庸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审谳

shěnyàn

谳:审判定罪:问(审问)。定(定案,定罪)。《清史稿·太宗纪二》六部或断事偏谬,审谳淹迟,尔其察奏。

审食其

shěnyìjī

审食其(?—前177年),是刘邦的同乡,沛县人。以舍人身份照顾刘邦的妻子儿女,渐为吕雉所亲信。后被封为辟阳侯,因得幸于吕后,被汉惠帝发现,想要诛杀之。但其朋友朱建帮助他躲过一劫。吕后死后,诸吕被杀,淮南王刘长伺机杀了他,死后谥号幽侯。《史记 孝文本纪》淮南王长与从者魏敬杀辟阳侯审食其。

审知

shěnzhī

由审察而明白。亦指清楚地知道,确知。《管子·君臣下》:“昔者,圣王本厚民生,审知祸福之所生,是故慎小事。”《汉书 王莽传 上》考迹雅素,审知白黑。《后汉书·冯衍传上》:“永衍审知更始已殁,乃共罢兵,幅巾降於河内 。”唐 韩愈《答杨子书》:“审知足下之才,充其容也。”清 姚鼐《宋双忠祠碑文》:“昔蜀霍弋罗宪据郡不降魏,及审知后主内附,然后释兵归命。”

审重

shěnzhòng

慎重;审慎持重。《续资治通鉴·宋太祖乾德元年》:“帝谓宰相曰:‘北门深严,当择审重士处之。《续资治通鉴 宋纪七十四》但其(苏轼)性资疏率,阙于审重,出位多言,以速尤悔。宋 岳飞《奏乞本军进讨刘豫札子》:“陛下审重此举,累年於兹,虽尝分命将臣,鼎峙江汉,而皆仅令自守以待敌,不敢远而求胜。”

审注

shěnzhù

仔细观察,细看。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嫦娥》:方作态时,有婢自外至,不复能识,惊问其僚;既而审注,恍然始笑。

shěn

①同“”。②规谏,劝告。勉励。晓谕。春秋 左丘明《里革断罟匡君》使有司藏之,使吾无忘谂。宋 李觏《袁州州学记舍菜且有日,盱江李觏谂于众曰…明 王守仁《稽山书院尊经阁记阁成,请予一言,以谂多士。③思念。

shěn

①叔父的妻子:婶子。婶母。娘。②称呼与母亲同辈而年龄较轻的已婚妇女:张大儿。

shěn

①古同“”。《清史稿卷二十四 德宗本纪二》近者情事益迫,北可逼辽、渖,南可犯畿疆。②汁。墨渖未干。常用于谴责对方在作出书面的协议或声明之后,很快就违背了诺言。《新唐书·崔仁师传》“食饮汤渖”。《聊斋志异 种梨》好事者于临路店索得沸渖,道士接浸坎处。《聊斋志异 酒狂》是日苏,大呕,呕出黑渖数斗,臭不可闻。《聊斋志异 八大王》伸颈攒眉,引杯若鸩;倾渖碎觥,拂灯灭烬。《聊斋志异 李象先》母以米渖间枣粟哺之,得长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