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 | shēn | ①人、动物的躯体,物体的主要部分:身躯。人身。身材。身段。船身。树身。②指人的生命或一生:身世。献身。《老子·第四十四章》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 ③亲自,本人:自身。亲身。身教。身体力行。《礼记·中庸》故为政在人。取人以身。修身以道。修道以仁。汉 司马迁《史记 项羽本纪》(宋义)乃遣其子宋襄相齐,身送之至无盐,饮酒高会。西汉 杨恽《报孙会宗书》是故身率妻子,戮力耕桑,灌园治产,以给公上,不意当复用此为讥议也。《南史 本纪卷四高帝纪上》刘休范父子先昨皆已死,戮尸在南冈下,身是萧平南(萧道成),诸君善见观。汝等名(帖)皆已焚除,勿惧也。④统指人的地位、品德:出身。身分(fèn)。身败名裂。⑤孕,娠:身孕。⑥量词,指整套衣服:做了一身儿新衣服。 |
身安抵万金 | shēnāndǐwànjīn | 谚语,意思是指身心安定最宝贵。身安便是无量福。《庄子·至乐》所乐者,身安厚味美服好色音声也。元·关汉卿《陈母教子》楔子:“等闲赢得食天禄,但得身安抵万金。” |
身败名裂 | shēnbàimíngliè | 身:身分,地位;败:毁坏;裂:破损。地位丧失,名誉扫地。宋·辛弃疾《贺新郎·别茂嘉十二弟》词:“将军百战身名裂,向河梁,回头万里,故人长绝。” |
身不由己 | shēnbùyóujǐ | 受外界或内心的影响;自身的活动由不得自己;不受自己的支配。我到这儿也是身不由己,既然是国家需要,就只好服从分配了。《宋元戏文辑佚 陈巡检梅岭失妻》:“瓜期信通,为着功名,奔走西东。见说出路自觉心慵,身不由己,意冲冲。” |
身不由主 | shēnbùyóuzhǔ | 身体不由自己作主。清 曹雪芹《红楼梦》第52回:“‘哎哟’了一声,就身不由主睡下了。”叶圣陶《一个练习生》:“冲在人群的波浪里,我身不由主,只能应合着大众的步调朝西跑。” |
身单力薄 | shēndānlìbáo | 人少力量不大。你身单力薄怎么还拿这么重的东西。柯云路《衰与荣》:“嗳,年轻人,你们怎幺瞎挤?夏平站在后面护他,身单力薄,也护不住。” |
身丁钱 身丁 | shēndīngqián | 人口税。封建时代政府向成年男子征收的一种赋税。宋 李心传《建炎以来朝野杂记甲集·财赋二·身丁钱》:"身丁钱者,东南淮、浙、湖、广等路皆有之。自马氏据湖南,始取永道郴州桂阳军茶陵县民丁钱绢米麦。"宋陆游《丰年行》:"县前归来传好语,黄纸续放身丁钱。"《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十八》建康府、太平、宣州绍兴五年以前税赋及五等户今年身丁钱并放。《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四十八》(朱熹)又乞预放来年身丁钱,帝曰:“朕方欲如此宽恤。” |
身分 | shēnfèn | ①身段,体态。舞出身分来。②东西的质量。《儒林外史》这酒也还有些身分。③勾当。《初刻拍案惊奇》(那婆子)所以闲常也与人做些不伶俐的身分。④指人在社会上或法律上的地位、资格,也指人受尊敬的地位。医生的身分。北齐 颜之推《颜氏家训·省事》吾自南及北,未尝一言与时人论身分也,不能通达,亦无尤焉。老舍《四世同堂》对有点身分的街坊四邻,他相当的客气。 |
身故 | shēn’gù | 指人死;身亡。《水浒第三回》母亲在客店里染病身故。《水浒传第九十八回》又值丧偶,续娶平遥县宋有烈女儿为继室,生下琼英。年至十岁时,宋有烈身故。 |
身后 | shēnhòu | 过世之后。垂名于身后。唐·元稹《遣悲怀三首 其二》:“昔日戏言身后意,今朝都到眼前来。衣裳已施行看尽,针线犹存未忍开。”明·张溥《五人墓碑记》赠谥美显,荣于身后。 |
身后萧条 | shēnhòuxiāotiáo | 形容死后家境冷落、贫困。曾朴《孽海花》第13回:“后来长卿死了,不但身后萧条,还有一笔大亏空,这报销就是直蜚替他办的。”鲁迅《两地书》:“我的父母一生都是这样傻,以致身后萧条,子女窘迫。” |
身怀六甲 | shēnhuáiliùjiǎ | 六甲:传说为上帝造物的日子。指妇女怀孕。《隋书·经籍志三》载有《六甲贯胎书》。清 李汝珍《镜花缘》第十回:偏偏媳妇身怀六甲,好容易逃至海外,生下红蕖孙女,就在此处敷衍度日。 |
身计 | shēnjì | 为自身打算。唐·方干《客行》诗:"乡心日落后,身计酒醒时。"宋·洪迈《容斋五笔·人生五计》:"二十为丈夫,骨强志健,问津名利之场,秣马厉兵,以取我胜,如骥伏枥,意在千里,其名曰身计。"《续资治通鉴 宋纪五十九》比年中外臣僚,或因较量差遣,或因辩论身计,或因进以干誉,或因罪而觊免,肆为妄谈,辄形奏章。明·康海《王兰卿》第三折:"便活到百岁千秋索一死,则不如另寻个身计。"清·吴伟业《矾清湖》诗:"生涯免沟壑,身计谋樵渔。" |
身家 | shēnjiā | ①本人和家庭。清 朱柏庐《朱子家训》读书志在圣贤,非徒科第;为官心存君国,岂计身家?②指家产。③指身份地位。④指家世,家庭出身。 |
身家性命 | shēnjiāxìngmìng | 本人和全家人的生命。明 施耐庵《水浒传》第108回:“身家性命,都在权奸掌握之中。”丁玲《水》:“我带起人出去,是担着身家性命的危险呢!” |
身价百倍 | shēnjiàbǎibèi | 身价:一个人的社会地位。指名誉地位一下子大大提高。她刚刚唱了几支歌,赢得了一些掌声,但一见报,马上就身价百倍,似乎成了歌星了。明 娄绍书《无声诗史》:“碑碣铭志之石,非公笔不重;断楮残煤,声价百倍。” |
身经百战 | shēnjīngbǎizhàn | 指亲身经历过很多次战斗。亲身经历过很多次战斗。比喻况历多,经验丰富。《资治通鉴·后唐纪·庄宗同光三年》:“且群臣或从陛下岁久,身经百战,所得不过一州。”唐 郎士元《塞下曲》:“宝刀塞下儿,身经百战曾百胜。”《古今小说·葛令公生遣弄珠儿》:“梁朝中一员虎将,姓葛名周,生来胸襟海阔,志量山高;力敌万夫,身经百战。”茅盾《子夜》十:“ 吴荪甫以及他的同志孙吉人他们,都是企业界身经百战的宿将,难道就怕了什么? |
身临其境 | shēnlínqíjìng | 身:亲自。临:到、进入。境:境地。亲身面临那种境地。也作身历其境。明·袁宏道《八识略说序》:“向非身临其境,恶能穷其边崖,指其归宿者哉!”鲁迅《华盖集续编·记“发薪”》:“但这不过是一个大意,此外的事,倘非身临其境,实在有些说不清,” |
身名 | shēnmíng | ①身体和名誉。《列子·说符》:“仁义使我身名并全。”三国魏 曹植《求自试表》:“坟土未乾,而身名并灭。”宋·辛弃疾《贺新郎·别茂嘉十二弟》:“将军百战身名裂。向河梁、回头万里,故人长绝。”(将军:汉武帝时李陵。“向河梁”:引用李陵别苏武事。)②声誉;名望。南朝宋 谢灵运《游山诗》:“身名竟谁辩,图史终磨灭。”唐 白居易《妻初授邑号告身诗》:“倚得身名便慵墯,日高犹睡緑窗中。”清 秋瑾《敬告姊妹们》:“智识也长了,见闻也广了,学问也高了,身名是一日一日的进步了。”参见“身败名裂”。 |
身畔 | shēnpàn | 亦作“身伴”。犹身边。《新编五代史平话·史上》:“第一病是爱赌钱,第二病是爱喫酒,第三病是爱贪花。沾惹这三病,身畔怎生着得钱?”《水浒传第八九回》:“兀颜统军见身畔没了羽翼,拨回马望北而走。” |
身骑箕尾 | shēnqíjīwěi | 传说商朝武丁贤相傅说死后升天,《庄子·大宗师》有“傅说……乘东维,骑箕尾,而比于列星”等句,后因以指称大臣之死。 |
身强力壮 | shēnqiánglìzhuàng | 身体强健;精力旺盛。明 施耐庵《水浒传》第14回:“最爱刺枪使棒,亦自身强力壮,不娶妻室,终日只是打熬筋骨。”梁斌《红旗谱》十:那时,忠大伯还身强力壮,墩实个子,红脸庞,短胡子黑里带黄。 |
身轻言微 | shēnqīngyánwēi | 身轻:身价低下,地位低;微:任用小。地位低下者说的话不为人所重视。请听听我们这些身轻言微的忠告。《后汉书·孟尝传》:“尚书同郡杨乔上书荐尝曰:‘臣前后七表言故合浦太守孟尝,而身轻言微,终不蒙察。区区破心,徒然而已。’” |
身荣 | shēnróng | 参见“荣身”。 |
身事 | shēnshì | ①指人的经历和遭遇。南朝宋 鲍照《游思赋》:“抚身事而识苦,念亲爱而知乐。”前蜀 韦庄《与东吴生相遇诗》:“十年身事各如萍,白首相逢泪满缨。”②指行踪。唐 杜甫《楼上诗》:“皇舆三极北,身事五湖南。”③自身的事情。 唐 赵嘏《寄归诗》:“早晚粗酬身事了,水边归去一閒人。”④亲身事奉。《太平广记卷一八三》引 宋 孙光宪《北梦琐言·陆扆》:“扆为宰相韦昭度所知,欲身事之速了,屡告昭度。”《资治通鉴 周纪三》先生视可者,得身事之! |
身世 | shēnshì | 指人生的经历、遭遇。你能否告诉我一些关于那位女士的身世。宋·文天祥《过零丁洋》:“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
身手 | shēnshǒu | ①身和手。借指本领;武艺。他身手不凡。北齐 颜之推《颜氏家训·诫兵》顷世乱离,衣冠之士,虽无身手,或聚徒众,违弃素业,徼幸战功。唐 杜甫《哀王孙》诗:朔方健儿好身手,昔何勇锐今何愚。《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四十五》军士皆好身手,教阅甫三数月,事艺已精熟,弓弩手自可比殿司之数。②身体;体魄。元 刘祁《归潜志 卷七》金朝兵制最弊,每有征伐或边衅……其民家有数丁男好身手,或时尽拣取无遗,号泣怨嗟,阖家以为苦。③身上手头,指家当。清 姚燮《双鸩篇》爷娘怨郎身手穷,囚妾不使郎衾同。④身段手势。李木庵《秧歌舞吟》多少儿女笑妙才,身手色相一齐来。周振甫注:身手,身段手势。 |
身首 | shēnshǒu | ①躯干和头颅。陈琳《为袁绍檄豫州》:“身首被梟悬之诛,妻孥受灰灭之咎。”晋 潘岳《西征赋》:“分身首於锋刃,洞胸腋以流矢。”元 关汉卿《窦娥冤》:念窦娥葫芦提当罪愆,念窦娥身首不完全,念窦娥从前已往干家缘。②指身体。《二刻拍案惊奇卷三三》:“元来昨夜那妇人身首,已斫做三段,鲜血横流,热腥扑鼻。”③借指生命。南朝宋 刘义庆《世说新语·方正》:“(郭淮)乃命左右追夫人还,於是文武奔驰,如徇身首之急。”④指魁梧高大的身材。宋 王溥《五代会要·京城诸军》:“选武艺超絶及有身首者,分署为殿前诸班。” |
身首异处 | shēnshǒuyìchù | 身体和头颅分在不同地方。指被杀头。《水浒传第一一○回》:“如今身首异处,又连累了若干家属。”亦作“身首异地”。 郭沫若《一只手四》:“假使人一不注意,一甩挂着了它们,那不是断手折臂,便是要使你身首异地的。”《天安门诗抄·警告丑类》:“丑类敢越雷池,小心身首异地。” |
身死人手 | shēnsǐrénshǒu | 指被他人杀死。汉 贾谊《过秦论》: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 |
身体发肤 | shēntǐfàfū | 本指身躯、四肢、须发、皮肤,后亦泛指自己身体的全部,自身。《孝经 开宗明义》:“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清·侯方域《万孝子割股议》:“夫身体发肤,不敢毁伤,圣人之训也。” |
身体力行 | shēntǐlìxíng | 一般多用来表示努力实践,亲身体验。《淮南子·氾论训》:“圣人以身体之。”《礼记·中庸》: “力行近乎仁。”清·张惠言《承拙斋空传》先生以致知格物为基阯(址),以身体力行为堂奥。 |
身外 身外事 | shēnwài shēnwàishì | 自身之外。指无足牵挂的世事。杜甫《绝句漫兴九首》“莫思身外无穷事,且尽尊前有限杯”宋 周邦彦《满庭芳 词》:“且莫思身外,长近尊前。”宋 宋自逊《蓦山溪 自述》:“身外事,不关心,自有天公管。”明 刘基《旅兴诗之四五》:“但愿长若斯,拨置身外事。” |
身外之物 | shēnwàizhīwù | 个人身体以外的东西;指名誉、地位、权力、金钱等。名利终究是身外之物,一个人的品行才是要紧的。唐 吴兢《贞观政要》:“明珠是身外之物,尚不可弹雀,何况性命之重,乃以博财物耶?” |
身无长处 | shēnwúchángchù | 除一身之外再没有多余的东西。原指生活俭朴。现形容贫穷。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德行》:“(王恭)对曰:‘ 丈人不悉恭,恭作人无长物。’” |
身无长物 | shēnwúchángwù | 指除自身外再没有多余的东西。形容贫穷。常误用来形容没有特长。指除自身外在没有多余的东西。形容贫穷。长物:原指多余的东西,后也指像样儿的东西。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德行》:“对曰:‘丈人不悉恭,恭作人无长物。’”茅盾《归途杂拾・韩江船》 身无长物的文言文里,反映了王恭是一个怎样的人?现意:除自身外再没有多余的东西。形容贫穷。 |
身先士卒 | shēnxiānshìzú | 指作战时将领亲自带头,冲在士兵前面。现代也指领导带头,走在群众前面。汉·司马迁《史记·淮南衡山列传》:“当敌勇敢,常为士卒先。”又《史记·黥布传》:“项王伐齐,身负板筑,以为士卒先。”后人将上述文献概括为成语“身先士卒”。参见“躬先士卒”。 |
身心健康 | shēnxīnjiànkāng | 健康的身体和愉快正常的心态。教育要注意到孩子们的身心健康。沈从文《八骏图》:“因为他自以为是个身心健康的人。” |
身心交病 | shēnxīnjiāobìng | 交:一齐,同时;病:困乏。身体和精神都很困乏。鲁迅《而已集·答有恒先生》:“我再斗下去,也许会‘身心交病’。” |
身心交瘁 | shēnxīngjiāocuì | 身体和精神都过度疲劳。石三友《金陵野史 谭鑫培的“绝唱”》:“因为身心交瘁的谭鑫培自此便一病不起,匝月之间,与世长辞。”王朔《动物凶猛》:“这种身心交瘁的想入非非搞得我身心交瘁,常常睡了一夜起来仍没精打采。” |
身行 | shēnxíng | ①操行;品行。《荀子·富国》:“仁人之用国,将脩志意,正身行。”汉·贾谊《新书·辅佐》:“正身行,广教化,修礼乐,以美风俗。”②亲自执行。《庄子·渔父》孔氏者,性服忠信,身行仁义,饰礼乐,选人伦。《史记·李斯列传》:“昔者司城子罕相宋,身行刑罚,以威行之,朞年遂劫其君。”宋·苏轼《龟山》诗:“身行万里半天下,僧卧一菴初白头。”③只身行走。清·翁方纲《欧阳文忠明妃曲和王介甫作》:“身行不遇中国人,马上自作思归曲。” |
身战气咽 | shēnzhànqìyè | 身体颤抖,呼吸急促,通常用来形容人在极度紧张或恐惧时的状态。《红楼梦第八十回》薛姨妈听说,气的身战气咽道:“这是谁家的规矩?婆婆这里说话,媳妇隔着窗子拌嘴。” |
身正令行 | shēnzhènglìngxíng | 《论语·子路篇》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
身自 | shēnzì | 犹亲自。《史记·吴王濞列传》:“(吴王)乃身自为使,使於胶西,面结之。”《资治通鉴 晋纪二十七》(符)丕闻垂北来,疑其欲为乱,然犹身自迎之。《后汉书·独行传·范式》:“乃营护平子妻儿,身自送丧於临湘。”《宋书·鲁爽传》:“爽身自奋击,虏乃退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