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è

免除和减轻刑罚:赦书。赦令。赦免。赦恕。大赦。特赦。十恶不赦。罪在不赦。足支一岁以上,可时赦,勿收农民租。《论语·子路篇》仲弓为季氏宰,问政,子曰:“先有司,赦小过,举贤才。”《庄子·则阳其(楚文王)于罪也,无赦如虎。《资治通鉴 汉纪二十五》其他饮药伤坠者无数事,皆在四月丙辰赦令前。《资治通鉴 汉纪四十四》(李)固到,遣吏劳问境内,赦寇盗前衅,与之更始。《资治通鉴 宋纪二十》(侯)景闻之,甚惧,下诏赦湘东王(萧)绎、王僧辩之罪,众咸笑之。明·冯梦龙《卷三 上智部·诸葛亮有言诸葛丞相惜赦者。亮答曰:“治世以大德,不以小惠。故匡衡、吴汉不愿为赦。

赦除

shèchú

犹赦免。《后汉书·光武帝纪下》:“自殊死以下,皆赦除之。”《陈书·高祖纪下》:“夫罪无轻重,已发觉未发觉,在今昧爽以前,皆赦除之。”《旧五代史·唐书·庄宗纪三》:“罪无轻重,咸赦除之。”

赦过宥罪

shèguòyòuzuì

谓赦免过错,宽恕罪行。《易·解》:“雷雨作,解,君子以赦过宥罪。” 孔颖达疏:“赦谓放免,过谓误失,宥谓宽宥,罪谓故犯。过轻则赦,罪重则宥,皆解缓之义也。”《晋书·孝武帝纪》:“思所以议狱缓死,赦过宥罪,庶因大变,与之更始。”明 张居正《请宥言官疏》:“将仰庇量调外任,或降边方杂职,令其省改图报,则我皇上天宽地容之量、赦过宥罪之仁,将传之万世而有光矣。”

赦令

shèlìng

旧时君主发布的减免罪刑或赋役的命令。《史记·越王句践世家》:“楚王大怒曰:‘寡人虽不德耳,奈何以朱公之子故而施惠乎!’令论杀朱公子,明日遂下赦令。”《汉书 王莽传上》莽前不广尊尊之义,抑贬尊号,亏损孝道,当伏显戮,幸蒙赦令,不宜有爵土,请免为庶人。《资治通鉴 宋纪十五》又以赦令长奸,故自延兴以后,不复有赦。宋 秦观《财用上》:“数因赦令而弛逋负,大出廪廥以振乏絶。” 姚华《论文后编·目录上》:“敕戒州部,詔誥百官,制施赦令,策封王侯,皆用之天子。”

赦书

shèshū

颁布赦令的文告。《魏书·高恭之传》:“及尒朱荣之死也,帝召道穆付赦书,令宣於外。”唐 韩愈《八月十五夜赠张公曹诗》:“赦书一日行万里,罪从大辟皆除死。”宋 赵昇《朝野类要·文书》:“赦书,常制恕刑之命也。”《二刻拍案惊奇 卷十一》:“满生听得此言,就是九重天上飞下一纸赦书来,怎不满心欢喜?”清 丁澎《风霾行》:“黄麻如飞赦书下,父老涕泣祈昇平。”

赦宥

shèyòu

宽恕;赦免。《资治通鉴 汉纪四十七》曾无赦宥而并被残戮,天下之人咸知其冤。《北史 本纪卷九北周明帝宇文毓自周有天下以来,虽经赦宥,事迹可知者,有司宜即推穷。《贵妃艳史演义第八章》:话说杨贵妃平日恃宠惯了,不道天威今日忽然震怒,此时正欲面谢恩情,哀求赦宥,恐盛怒之下,祸有不测。《续资治通鉴 宋纪二》先是辽南京留守萧思温,以老人星现,乞行赦宥,辽主许之。《赵太祖三下南唐 第二回》不若待阁部词臣草檄文一道,命使驰往晓谕他一番,倘或彼君臣醒悟,差人谢罪,正当赦宥之,足见我主以德宣化而治,各邦靡不欣服矣。明·冯梦龙《卷三 上智部·诸葛亮若刘景升父子岁岁赦宥,何益于治乎?《天讨·军政府 讨满洲檄》一遭俘虏,或得赦宥;至於再三,杀无赦。 

赦原

shèyuán

赦宥。三国魏 曹操《短歌行》:后见赦原,赐之斧钺,得使征伐。《续资治通鉴 宋纪六十三》(韩)琦言:“故事,失仪不以赦原。”帝(宋英宗)曰:“失仪,薄罚也,然使士大夫以酒食得过,难施面目矣。”卒赦之(王易知)。《金史·刑志》:乞取之赃,若以赦原,予者何辜。

赦罪

shèzuì

在告罪礼仪中教士向告罪人宣布罪过的宽免。赦免罪行。《左传 吕相绝秦》犹愿赦罪于穆公,穆公弗听,而即楚谋我。东汉 班固《苏武传》剑斩虞常已,(卫)律曰:“汉使张胜谋杀单于近臣,当死。单于募降者赦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