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é

①人或动物嘴里辨别滋味、帮助咀嚼和发音的器官:舌头。舌耕(a.指读书勤奋;b.旧时学者授徒,依口说谋生,好像农夫耕田得粟)。唇枪舌剑。南北朝 佚名《陇头歌辞 三首》:“朝发欣城,暮宿陇头。寒不能语,舌卷入喉。”②语言辩论的代称:舌战(激烈议论)。唐 柳宗元《贺进士王参元失火书及为御史尚书郎,自以幸为天子近臣,得奋其舌,思以发明足下之郁塞。③像舌头的东西:帽舌。火。④铃或释中的锤。⑤指箭靶两旁上下伸出的部分。

舌弊

shébì

亦作“舌敝”。谓说话很多,舌为之疲。《战国策·秦策一》:“繁称文辞,天下不治;舌弊耳聋,不见成功。”《明史·吴道南传》:“他若储宫出讲:诸王豫教……补言官诸事,廷臣舌敝以请者,举皆杳然,岂陛下简置臣等意。”

舌敝耳聋

shébìěrlóng

讲的人舌头破了,听的人耳朵聋了。形容议论多而杂,别人不予理睬。《战国策·秦策一》:“舌敝耳聋,不见成功。”

舌端月旦

shéduānyuèdàn

指常在谈话中议论别人。宋·叶廷圭《海录碎事·人事》:“舌端月旦,皮里阳秋。”

舌锋如火

shéfēngrúhuǒ

比喻话说得十分尖锐。

舌耕

shégēng

旧时称以授徒讲学谋生。王嘉《拾遗记·后汉》谓贾逵门徒甚多,“赠献者积粟盈仓。或云:逵非力耕所得,诵经口倦,世所谓舌耕也。”元 张之翰《为郭迁庵寿》:“舌耕三十载,不救室悬磐。”《镜花缘 第二七回》:“况令郎身入黉门,目前虽以舌耕为业……焉知令郎不联捷直上?” 清 蒲松龄《聊斋志异·云萝公主》:“彼虽周亲,然舌耕谓何也?” ②指说书。宋 罗烨 《醉翁谈录·小说引子》:“由是有说者纵横四海,驰骋百家,以上古隐奥之文章,为今日分明之议论。或名演史,或谓合生,或称舌耕,或作挑闪,皆有所据,不敢谬言。” ③指读书勤奋。宋 晁载之 《续谈助》卷一引《洞冥记》:“黄安,代郡人也。早自卑猥,不处人间,执鞭荆而欲书,乃画地以记其数,一夕,地成池。时人曰:黄安舌耕。”

舌剑唇枪

shéjiànchúnqiāng

舌如剑,唇象枪。形容争辩激烈,言词锋利,针锋相对,各不相让。元 刘唐卿《降桑椹》第一折:“平日之间,别无甚么买卖,全凭着舌剑唇枪,说嘴儿哄人的钱使。”元 武汉臣《玉壶春》第二折:显吹弹歌舞,论角徵宫商,使心猿意马,逞舌剑唇枪。

舌蹇

shéjiǎn

又名舌涩。系指舌体转动不灵语言蹇涩之病证。《聊斋志异 宫梦弼》迨觉果危急,欲告子,子至,已舌蹇不能声,惟爬抓心头,呵呵而已。 

舌挢shéjiǎo

舌头举起。形容惊异的样子。《花月痕第四六回》一篇都有数万字,读之令我小儒舌挢。梁启超《新历史·论纪年》:“昔上海强学会之初开也,大书孔子卒后二千四百七十三年。当时会中一二俗士闻之,舌撟汗下色变。”

舌挢不下

shéjiǎobùxià

挢:翘起。翘起舌头,久久不能放下。形容惊讶或害怕时的神态。《史记·扁鹊苍公列传》:“中庶子闻扁鹊言,目眩然而不瞚,舌挢然而不下。”清 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卷十:次日长闻报,仰面视天,舌挢不能下。

舌举

shéjǔ

舌翘起而不能动。指理屈词穷。《庄子·秋水》:“公孙龙口呿而不合,舌举而不下,乃逸而走。” 南朝梁 陆倕《答释法云书难范缜 神灭论》:“於是杨墨之党,舌举口张;六师之徒,辙乱旗靡。”

舌战群儒

shézhànqúnrú

舌战:激烈辩论。儒:儒生,旧指读书人。原指与众多的儒生谋士争辩,驳倒对方的议论。后泛指与许多人激烈争辩并驳倒对方。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43回:“诸葛亮舌战群儒。”冯玉祥《我的生活》第32章:诸葛亮舌战群儒,薛综谓刘玄德乃织席败履之徒。

shé I.

①断,绳子折了。②亏损:折本生意。③姓。II.zhē翻转,倒腾:折腾。折跟头。折个儿。III.参见zhé。

折北

shéběi

败北,败走。《鹖冠子·世兵》:“避我所危,就我所生……故士不折北,兵不困穷。”《史记 淮阴侯列传》汉王将数十万之众,距巩、雒,阻山河之险,一日数战,无尺寸之功,折北不救,败荥阳,伤成皋,遂走宛、叶之间,此所谓智勇俱困者也。《汉书·蒯通传》:“王将数十万众……一日数战,亡尺寸之功,折北不救。”颜师古注:“折,挫也。北,奔也。”明 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史书占毕三》:“光武悉将之良,以围天水而折北。”《续资治通鉴·宋太祖建隆二年》:“会周师大举,寄任多非其人,折北不支。”

折本shéběn赔本,亏本。《二刻拍案惊奇卷十五》运退时,撞着就是折本的,潮水也似退下去。古代由长卷折迭成的书本。即奏折。

折辩

折辨

shébiàn

争辩,分辩。明·施耐庵《水浒传第三十二回》这一件容易,便依着你。就叫刘知寨一同去州里折辩明白,休要枉害人性命。《西游记第十回》你出来,你出来!我与你到阎君处折辨折辨!《初刻拍案惊奇》卷二三:“我声张起来,去告诉了父亲,当官告你,看你如何折辨?”

折帛

shébó

南宋初将上供、和买、夏税绸绢改为折价输钱,称为折帛。宋 叶适《上孝宗皇帝札子》自漕司造船、督府犒军而酒价十倍,和买、折帛行而民有二赋。宋 洪迈《容斋续笔·宋齐丘》所谓和买、折帛,尤为名不正而敛最重。《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三十九》帝(宋孝宗)曰:“朕常有志放免和买及折帛等钱以宽民力,但于今未暇。”

折齿

shéchǐ

①折断牙齿。《左传·哀公六年》:“女忘君之为孺子牛而折其齿乎!”杜预注:“孺子,荼。景公尝衔绳为牛,使荼牵之,荼顿地,故折其齿。”后用为为人民操劳的典实。 赵朴初《感遇--为周总理而作诗》:“回首丘山,折齿孺子。” ②指备受挫辱。 邹阳《狱中上梁王书》:“范雎摺脇折齿於魏,卒为应侯 。”参见“折胁”。③《晋书·谢鲲传》:“邻家高氏女有美色,鯤尝挑之,女投梭,折其两齿。时人为之语曰:‘任达不已,幼舆折齿。’”后用为调戏妇女被拒而受惩的故。唐 韩偓《香奁集 序》:“麄得捧心之态,幸无折齿之慙。”清 葆光子《物妖志·琴瑟琵琶》:“踰墙已成,折齿唯命。”

折冲樽俎

shéchōngzūnzǔ

在杯酒之间取得胜算,现亦指与各国进行外交谈判或以高明的谈判手段制胜对方。核子战争的危险使得国与国之间的争端要通过谈判来解决,折冲樽俎是唯一的途径。《战国策·齐策五》:“此臣之所谓比之堂上,禽将户内,拔城於尊俎之间,折冲席上者也。”晋·张协《杂诗》之七:“何必操干戈,堂上有奇兵,折冲樽俎间,制胜在两楹。”

折除

shéchú

犹减损。宋 陆游《小饮房园》诗:“疏索故人缘病酒,折除厚禄为看花。”《明史·食货志二》:“其科则最重与最轻者,稍以耗损为推移。重者不能尽损,惟减耗米,派轻賫折除之。” 《聊斋志异 仙人岛》偶遇一道士,视之(王勉)曰:“子相极贵,然被‘轻薄孽’折除几尽矣。以子智慧,若反身修道,尚可登仙籍。”清 平步青《霞外攟屑·时事·玉魫生言志》:“不才如仆,以此折除半生福禄。”

折挫shécuò挫折;挫败;挫伤。《初刻拍案惊奇第十卷》不如嫁了公孙楚,虽然小小有些折挫,久后可以长保富贵。压制;抑制。折磨。谓折价抵偿。

折堕

shéduò

折磨;毁坏 梁锦松喜欢说的那句话:有多久风流,有多久折堕!

折槛

shékǎn

直言谏诤的典故。汉槐里令朱云朝见成帝时,请赐剑以斩佞臣安昌侯张禹。成帝大怒,命将朱云拉下斩首。云攀殿槛,抗声不止,槛为之折。经大臣劝解,云始得免。后修槛时,成帝命保留折槛原貌,以表彰直谏之臣。《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六十三》言有不从,虽引裾、折槛、断鞅、轫轮有不惜焉者。

折纳

shénà

指按钱折价交纳粟帛。唐时实行两税法,称按钱折价交纳粟帛为折纳,宋时亦称以产业偿还。《续资治通鉴 宋纪八十九》州郡告歉,则折纳上等价钱,谓之额斛。《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六十九》户部下诸路州军,应税赋征榷,其一半见钱,听民间以全会折纳,严戢欺抑等弊。

折难

shénán

①消除患难。《史记·范雎蔡泽列传》:“君之设智,能为主安危修政,治乱彊兵,批患折难。”《三国志 蜀书 先主传》汉兴之初,割裂疆土,尊王子弟,是以卒折诸吕之难,而成太宗之基。②诘难;争辩。《资治通鉴·齐明帝建武四年》:“丕在并州,隆等以其谋告之。丕外虑不成,口虽折难,心颇然之。”元 刘祁《归潜志 卷九》:“每相见辄谈儒佛异同,相与折难。”郑振铎 《桂公塘》三:“那两位贵酋,也高高兴兴的和天祥折难,攻驳。”

折辱

shérǔ

侮辱。《史记·项羽本纪》:“及秦军降诸侯,诸侯吏卒乘胜多奴虏使之,轻折辱秦吏卒。”唐 吴兢《贞观政要·论纳谏》:“纵其小有不是,越王何得輙加折辱。”明 陶宗仪《辍耕录·待士》:“整虽贵,卖国叛臣也,故折辱之。”

折席shéxí

谓用金钱抵充酒席。多借此名义向人赠送金钱。《水浒传第八十回》:“再设筵宴送行,抬出金银綵缎之类,约数千金,专送太尉为折席之礼。”《二刻拍案惊奇 卷二七》:“又请喫了一日酒,俱有金帛折席。”《官场现形记 第四五回》:“这里头是四块折席,不成意思,不过送老父台喫杯酒的。”

折胁

shéxié

受诬遭辱的典实。《史记·范雎蔡泽列传》战国时,魏范雎随须贾使齐,因齐王喜雎有辩才,致以金、牛、酒。 雎虽未受,但须贾疑其以魏国阴事告齐。魏相知之,大怒,使人笞击雎,折胁折齿几死。后奔秦,得重用。西汉 《狱中上梁王书范雎胁折齿于魏,卒为应侯。

折旋

shéxuán

①曲行。古代行礼时的动作。②形容舞姿。《北史 本纪卷七北齐文帝高洋》时复雅舞,折旋中节;傍人见者,莫不寒心。③返回;转身。④形容来回奔逐。⑤周旋。⑥形容山势的曲折盘旋。

折杨

shéyáng

古俗曲名。《庄子·天地》大声不入于里耳,折杨、皇荂,则嗑然而笑。宋 苏轼《次韵王郎见庆生日并寄茶》:“折杨新曲万人趋,独和先生于蔿于。”章炳麟《国故论衡·辨诗》:“皇华,即小雅之篇,而里巷袭其语;折杨,以后李延年二十八解復有云折杨柳者,此皆转相因袭者也。”

折意

shéyì

谓忍性屈情。《后汉书·董卓传论》:“夫以刳肝斮趾之性,则羣生不足以厌其快,然犹折意縉绅,迟疑陵夺。”李贤注:“折,屈也。谓忍性屈情。”宋 曾巩《亡妻宜兴县君文柔晁氏墓志铭》:“於与人居,未尝见其喜愠,折意降色,约己以法度。”

折狱

shéyù

断案;折进大狱;判决进狱。《论语·颜渊篇》子曰:“片言可以折狱者,其由也与?”子路无宿诺。(参见“宿诺”)。孔稚圭《北山移文》常绸缪于结课,每纷纶于折狱。《聊斋志异 郭安》此不奇于僮之见鬼,而奇于陈之折狱也。《聊斋志异 折狱》世之折狱者,非悠悠置之,则缧系数十人而狼藉之耳。《聊斋志异 太原狱》时淄邑孙进士柳下令临晋,推折狱才,遂下其案于临晋。

折辕

shéyuán

《后汉书·张堪传》:“堪去职之日,乘折辕车,布被囊而已。”折辕,车辕折断。形容车的破旧。后以“折辕”为仕宦清廉之。《汉书·苏武传》:“前长君为奉车,从至雍棫阳宫,扶辇下除,触柱折辕,劾大不敬,伏剑自刎。”《宋书·良吏传·陆徽》:“是以衣囊挥誉於西京,折辕延高於东帝。”《梁书·王亮传》:“苞篚罔遗,而假称折辕。”

折阅

shéyuè

谓商品减价销售。谓买主杀价。纸币贬值。荀子《修身篇》故良农不为水旱不耕,良贾不为折阅不市,士君子不为贫穷怠乎道。《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四十四》缘朝廷以金银换收会子,桩管不用,金银价低,军人支请折阅,所以思用会子。《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五十九》以会子折阅不行,遣官体访江、浙诸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