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 | shān | ①地面形成的高耸的部分:土山。山崖。山峦。山川。山路。山头。山明水秀。山雨欲来风满楼(喻冲突或战争爆发之前的紧张气氛)。②形状像山的:山墙(人字形房屋两侧的墙壁。亦称“房山”)。③形容大声:山响。山呼万岁。④姓。 |
山包海容 | shānbāohǎiróng | 比喻器量宏大,胸襟开阔。宋·释惠洪《韩廉使奉御赞》:“究其心胸,山包海容,表里不隔,八窗玲珑。” |
山崩川竭 | shānbēngchuānjié | 亦作“山崩水竭”。山岳崩塌,河川干枯。古代认为是重大事变或其征兆。春秋鲁·左丘明《国语·周语》:“夫国必依山川。山崩川竭,亡之征也。”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二回:“山崩川竭,其象为脂血俱枯,高危下坠,乃国家不祥之兆。” |
山崩地坼 | shānbēngdìchè | 山岳崩塌,大地裂开。亦用以形容响声强烈巨大。《宋书 五行志》:“六月,寿春大雷震,山崩地坼,家人陷死,上庸郡亦如是。”《警世通言·乐小舍拚生觅偶》忽听得说潮来了。道犹未绝,耳边如山崩地坼之声,潮头有数丈之高,一涌而至。 |
山崩地裂 | shānbēngdìliè | 山崩塌;地开裂。多为地震所引起。原用来指灾难性的巨大事变。后比喻声势之大;变化剧然。东汉 班固《汉书 元帝纪》:“山崩地裂,水泉涌出。天惟降灾,震惊朕师。”明 吴承恩《西游记》第十二回这正是山崩地裂有人见,捉生替死却难逢! |
山崩地塌 山崩地陷 | shānbēngdìtā shānbēngdìxiàn | 山岳崩倒,大地塌陷。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九十四回:“忽然一声响,如山崩地陷,羌兵俱落于坑堑之中。”清·曹雪芹《红楼梦》第一回:士隐意欲也跟了过去,方举步时,忽听一声霹雳,有若山崩地陷。鲁迅《华盖集续编·马上日记》:“革命时代总要有许多文艺家萎黄,有许多文艺家向新的山崩地塌般的大波冲进去。”莫应丰《将军吟》第19章:“轰隆轰隆像山崩地塌,压顶而来。” |
山崩海啸 | shānbēnghǎixiào | 山岳崩塌,海水奔腾咆哮。宋·周密《癸辛宋识前集·炮祸》:“诸炮并发,大声如山崩海啸,倾城骇恐,以为急兵至矣。”茅盾《为<亲人们>》:“神往于山崩海啸,绚烂辉煌,而对于朴素平易不感兴趣的人们,是不会感到的。” |
山崩水竭 | shānbēngshuǐjié | 解释见“山崩川竭”。汉·荀悦《汉纪·成帝纪》:“蜀郡本汉所兴,今所起之地山崩水竭,殆必亡矣。” |
山崩钟应 | shānbēngzhōngyìng | 比喻同类事物相感应。南朝宋 刘敬叔《异苑》第二卷:“此蜀郡铜山崩,故钟鸣应之耳。”清·黄宗羲《<范熊岩文集>序》:“先生不论友与未友,知其为名士,山崩钟应,便欲为之分痛。” |
山鄙 | shānbǐ | 犹鄙陋。自谦之辞。 |
山长水阔 | shānchángshuǐkuò | 即“山长水远”。 宋 晏殊《蝶恋花》:“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 |
山长水远 | shānchángshuǐyuǎn | 比喻道路遥远艰险。唐 许浑《寄宋邧》诗:“山长水远无消息,瑶瑟一弹秋月高。”清·郭小亭《济公全传》第61回:“倘若老太太有一个山长水远,怎得办事?” |
山城 | shānchéng | ①依山而筑的城市。北周 庾信《奉和泛江》:“岸社多乔木,山城足迴楼。” 唐 白居易《郡中诗》:“乡路音信断,山城日月迟。”宋 欧阳修《霁后看雪走笔呈元珍判官诗之二》:“山城岁暮惊时节,已作春风料峭寒。”宋 欧阳修《戏答元珍》:“春风疑不到天涯,二月山城未见花。”谢觉哉《观花小记》:“重庆是一个美丽的山城。”②指依山固守的营垒。《六韬·鸟云山兵》:“衢道通谷,絶以武车,高置旌旗,谨勑三军,无使敌人知吾之情,是谓山城。” |
山吃海喝 | shānchīhǎihē | 放肆地大吃大喝。路遥《平凡的世界 第五卷第一章》:“因而形成了既敢山吃海喝,又能勤俭节约的双重生活方式。” |
山重水复 | shānchóngshuǐfù | 谓山峦重迭,水流盘曲。宋 陆游《游山西村诗》:“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清 戴名世《意园制义自序》:“其或为山重水复,幽径相通,明月青松,清冷欲絶也。” |
山川 | shānchuān | ①指山岳、江河。如:祖国壮丽的山川。山地中,出露地表高高耸立的是山,山与山之间的跨越区地带便是川。山岳、江河。人心险于山川。《易·坎》天险,不可升也,地险,山川丘陵也,王公设险以守其国。南北朝 陶弘景《答谢中书书》: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唐 司空曙《云阳馆与韩绅宿别》“故人江海别,几度隔山川。”唐 高适《燕歌行》:“山川萧条极边土,胡骑凭陵杂风雨。”唐 卢纶《和张仆射塞下曲之四》:“野幕敞琼筵,羌戎贺劳旋。醉和金甲舞,雷鼓动山川。”宋 朱淑真《蝶恋花 送春》:“绿满山川闻杜宇。便做无情,莫也愁人苦。”②借指景色。唐 杜甫《陪郑广文游何将军山林》诗之六:只疑淳朴处,自有一山川。③指名山大川。《尚书·舜典》望于山川,徧于羣神。孔传:九州名山大川,五岳四渎之属,皆一时望祭之。 |
山川米聚 | shānchuānmǐjù | 谓从高处下望山川起伏,如米之聚集。语本《后汉书 马援传》:“扞援呴又于帝前,聚米为山谷,指画形势,开示众军所从道径往来,分析曲折,昭然可晓。”《后汉书·马援传》:“扞援呴又于帝前,聚米为山谷,指画形势,开示众军所从道径往来,分析曲折,昭然可晓。”清·洪昇《长生殿·神诉》:“俯视尘寰,山川米聚。” |
山川相缪 | shānchuānxiāngliáo | 形容山与河流相互交错。山水环绕,一片翠绿。宋 苏轼《赤壁赋》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
山巅 | shāndiān | 亦作“山颠”。山顶。战国楚 宋玉《高唐赋》:“仰视山颠,肃何千千。”《诗·小雅·渐渐之石“维其卒矣”》郑玄笺:“卒者崔巍也。谓山巔之末也。”唐 杜甫《夔州歌十绝句之四》:“赤甲白盐俱刺天,閭阎繚绕接山巔。”宋 欧阳修《梅圣俞诗集序》凡士之蕴其所有,而不得施于世者,多喜自放于山巅水涯之外…鲁迅《集外集拾遗·怀旧》:“山颠乔木虽略负日脚,而山趺之田禾已受夜气。”萧乾《初冬过三峡》:“过瞿塘峡,山巅积雪跟云絮几乎羼在一起。” |
山东 | shāndōng | ①山的东坡。参见“山西”。②战国、秦、时称崤山或华山以东地区,又称关东。亦指战国时秦以外的六国。《战国策·赵策二》:“六国从亲以摈秦,秦必不敢出兵於函谷关以害山东矣。”汉·贾谊《过秦论》:“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比权量力,则不可同年而语矣。”南朝宋 鲍照《数诗》:“一身仕关西,家族满山东。”唐 章碣《焚书坑诗》:“坑灰未冷山东乱,刘项元来不读书。”唐王维当时独自一人漂泊在洛阳与长安之间,他是蒲州(今山西永济)人,蒲州在华山东面,所以称故乡的兄弟为山东兄弟。《三国演义 第四回》:“且袁氏树恩四世,门生故吏遍於天下;倘收豪杰以聚徒众,英雄因之而起,山东非公有也。”③称太行山以东地区。《史记·晋世家》:“冬十二月,晋兵先下山东。”唐 杜甫《洗兵行》:“中兴诸将收山东,捷书夜报清昼同。”仇兆鳌注:“山东,河北也。安禄山反,先陷河北诸郡。”明 王鸣盛《十七史商榷·新旧五代史三》:“义儿李存孝传:晋已得泽潞,岁出山东,与孟方立争邢、洛、磁。《死事·张源德传》:晋已先下全燕,而镇定皆附于晋,自河以北、山以东皆归晋。此‘山东’谓太行山之东,即以河北为山东也。”④时称古齐鲁地区。清 钱大昕《十驾斋养新录·山东》:“时亦有称齐鲁为山东者,如酷吏传:‘御史大夫宏曰:臣居山东,为小吏时,寧成为济南都尉。’儒林传:‘伏生教齐鲁之间,学者由此颇能言尚书,山东大师,亡不涉尚书以教。’则齐鲁之号‘山东’,非无因矣。”⑤省名。因在太行山以东,故称。唐属河南河北道,宋属京东路,金改京东路为山东路,明置山东布政使司,清至今相沿称山东省 。 |
山斗 | shāndǒu | ①泰山、北斗的合称。犹言泰斗。比喻为世人所钦仰的人。②敬称。用来称呼对方。久仰山斗。《聊斋志异 二班》是良医殷先生也,仰山斗久矣! |
山阿 | shān’ē | 山岳;小陵。晋 淘潜《挽歌》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南朝齐 孔稚珪《北山移文》山阿寂寥,千载谁赏! 唐 韩愈《石鼓歌》:“从臣才艺咸第一,拣选撰刻留山阿。” |
山樊 | shānfán | 山旁。亦指山中茂林。《庄子·则阳》:“冬则擉鳖於江,夏则休乎山樊。” 成玄英疏:“樊,傍也;亦茂林也。”陈鼓应今注:“山樊,山傍。”文选·王僧达《和琅邪王依古》:“隆周为藪泽,皇成山樊。”吕向注:“樊,林也。” 宋 王安石《寄杨德逢诗》:“山樊老惮暑,独寤无所适。”清 杜岕《游嘉善寺诗》:“山樊结烟雾,沙渡鸣涧水。” |
山肤水豢 | shānfūshuǐhuàn | 《乐府诗集 燕射歌辞三 隋元会大飨歌》:“道高物备食多方,山肤既善水豢良。”本指山上水中出产的美味食物。后泛称美味。《乐府诗集·燕射歌辞三·隋元会大飨歌》:“道高物备食多方,山肤既善水豢良。”明·王志坚《表异录·饮食》:“食之美曰山肤水豢。” |
山甫 | shānfǔ | 即仲山甫。周宣王时的贤臣。后因用以代称贤臣。三国魏 曹操《善哉行》:“智哉山甫,相彼宣王。”《晋书·景帝纪》:“是故文武以吕召彰受命之功,宣王倚山甫享中兴之业。”晋 卢湛《赠刘琨诗》:“伊陟佐商,山甫翼周。”唐 魏知古《春夜寓直凤阁怀群公诗》:“夙夜怀山甫,清风咏所思。” |
山复整妆 | shānfùzhěngzhuāng | 明月高悬,青山辉映,更为秀丽,如同重整妆饰。 |
山高水长 | shān’gāoshuǐcháng | 像山一样高耸,像水一样流长。比喻人品德高尚,声誉流传久远,也比喻恩德、情谊深厚。宋 范仲淹《严先生祠堂记》又从而歌曰∶“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 |
山高水低 | shān’gāoshuǐdī | 同义词:三长两短;反义词:安然无恙。喻指意外不幸之事。《水浒传第四回》赵员外道:“若是留提辖在此,诚恐有些山高水低,教提辖怨怅。”《初刻拍案惊奇卷二三》夫人知道了,恐怕自身有甚山高水低,所以悲哭了一早起了。 |
山高水险 | shān’gāoshuǐxiǎn | 比喻前进路上的种种艰难险阻。司机对我说:“青藏公路不是城市大马路,山高水险,你得作好心理准备。明 吴承恩《西游记》:“上西天拜佛走一遭,怕什么山高路险,水阔波狂。” |
山根 | shān’gēn | ①鼻梁的别名。古人认为可作心望诊的参考,因其位于阙庭之下,又称为下极。《续资治通鉴 宋纪十八》有峨嵋贼山僧茂贞者,以术得幸,尝言于帝(赵光义)曰:“赵昌言鼻折山根,此反相也,不宜委以蜀事。”②山脚。 |
山公倒载 | shāngōngdǎozǎi | 谓醉酒后躺倒在车上。形容烂醉不醒。唐·白居易《酬裴相公题兴化小池见招长句》诗:“山公倒载无妨学,范蠡扁舟末要追。”金·元好问《与张杜饮》诗:“山公倒载群儿笑,焦遂高谈四座惊。” |
山谷 | shān’gǔ | ①两山之间狭窄低凹的地方。(杨树)不论在河滩、平原、丘陵、山谷或高山都能生长。②“山谷之人“为隐居山谷的隐士。《庄子·刻意》此山谷之士,非世之人,枯槁赴渊者之所好也。 |
山骨 | shāngǔ | ①山中岩石。明 袁宏道《祝雨诗》:“洗山山骨新,洗花花色故。”《西游记第八八回》此时光景如梭,又值深秋之候,但见:水痕收,山骨瘦。②山的内在神韵。指绘画而言。 元 夏文彦《图绘宝鉴卷三》:“(范宽)卜居终南、大华,徧观奇胜,落笔雄伟老硬,真得山骨,而与关 李并驰方驾也。” |
山光 | shān’guān | 山的景色。南朝梁 沉约《泛永康江诗》:“山光浮水至,春色犯寒来。”唐 岑参《郡斋平望江山诗》:“山光围一郡,江月照千家。”唐 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
山光水色 | shān’guāngshuǐsè | 山水的景色。唐 李白《鲁郡尧祠送窦明府薄华还西京诗》:“笑夸故人指絶境,山光水色青於蓝。”叶圣陶《坐羊皮筏到雁滩》:“看那山光水色随着朝晚阴晴而变化,简直是精神上洗一回澡。”参见“湖光山色” |
山郭 | shān’guō | 山城;山村。唐 杜甫《秋兴诗之三》:“千家山郭静朝暉,日日江楼坐翠微。”唐 杜牧《江南春绝句》:“千里鶯啼緑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明 杨慎《拨不断曲》:“山郭微风弄酒帘,林坰落日回樵担。”清 王士禛《池北偶谈·谈艺三·摘句图》:“江桥红树外,山郭夕嵐边。” |
山光 | shān’guāng | ①山的景色。南朝梁 沉约《泛永康江诗》:“山光浮水至,春色犯寒来。”唐 岑参《郡斋平望江山诗》:“山光围一郡,江月照千家。”唐 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宋 黄庭坚《鄂州南楼书事》:“四顾山光接水光,凭栏十里芰荷香。”②山上的日光。唐 孟浩然《夏日南亭怀辛大》:“山光忽西落,池月渐东上。” |
山海 | shānhǎi | ①山与海。高低差异。北齐 颜之推《颜氏家训·归心》一披法服,已堕僧数,岁中所计,斋讲诵持.比诸白衣,犹不啻山海也。②喻指荒远偏僻之处。③比喻高深、繁多或重大。④指山珍海味。 |
山河 | shānhé | 山岭和河流,指国家的疆土。锦锈山河。唐 杜甫《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宋 辛弃疾《太常引 建康中秋夜为吕淑潜赋》:“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南宋 文天祥《过零丁洋》:“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宋 文天祥《南安军》:山河千古在,城郭一时非。金 元好问《壬辰十二月车驾东狩后即事二首》:“高原水出山河改,战地风来草木腥。”明 夏完淳《别云间》:“三年羁旅客,今日又南冠。无限山河泪,谁言天地宽。” |
山河表里 | shānhébiǎolǐ | 《左传·僖公二十八年》:“楚师背酅而舍。晋侯患之,听舆人之诵曰:‘原田每每,舍其旧而新是谋。’公疑焉。子犯曰:‘战也!战而捷,必得诸侯;若其不捷,表里山河,必无害也。’”后以“山河表里”形容形势险要。元 张养浩《山坡羊·潼关怀古曲》:“峯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 |
山呼 | shānhū | ①封建时代对皇帝的祝颂仪式,叩头高呼“万岁”三次。《水浒传第一百零一回》侯蒙读罢丹诏,陈瓘及宋江等山呼万岁,再拜谢恩已毕。②高声吹呼。③鸟名。 |
山花 | shānhuā | ①山间野花。北周 庾信《咏画屏风诗》:“水流平涧下,山花满谷开。”唐 杜甫《早花诗》:“腊日巴江曲,山花已自开。”金 赵秉文《仿摩诘“独坐幽篁里”诗》:“石上多古苔,山花间红碧。”宋 欧阳修《画眉鸟诗》:“百囀千声随意移,山花红紫树高低。始知锁向金笼听,不及林间自在啼。”宋 严蕊《卜算子 不是爱风尘》:“去也终须去,住也如何住!若得山花插满头,莫问奴归处。”毛泽东《卜算子咏梅》:“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陈毅《枣园曲》:“喜四面山花无数,延河水伴秧歌唱,看诗词大国推盟主。”②植物名。唐 段公路《北户录·山花燕支》:“山花,丛生。端州山崦间多有之。其叶类蓝。其花似蓼,抽穗长二三寸,作青白色。正月开。土人採含苞者卖之,用为燕支粉,或持染绢帛,其红不下蓝花。” |
山回路转 | shānhuílùzhuǎn | 回:环绕,旋转。形容山势回环,道路盘旋曲折。唐·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
山积波委 | shānjībōwěi | 谓堆积如山高,如波涛重迭。形容数量极多。宋·文莹《玉壶清话》第三卷:“后邀钜货于楼,山积波委,岁入万计。”明·何良俊《四友斋丛说摘抄·正俗》:“上司文移之庞杂,山积波委,日勤职业,犹惧不逮。” |
山鸡舞镜 | shānjīwǔjìng | 山鸡对镜起舞。比喻自我欣赏。南朝宋·刘敬叔《异苑》卷三:“山鸡爱其毛羽,映水则舞。很武时,南方献之,帝欲其鸣舞无由。公子苍舒令置大镜其前,鸡鉴形而舞,不知止。”清 李汝珍《镜花缘》第二十回:丹桂岩山鸡舞镜,碧梧岭孔雀开屏。 |
山鸡映水 | shānjīyìngshuǐ | 山鸡映水起舞;比喻自我欣赏。三国时期,南方有人捕到一只美丽的山鸡献给曹操。曹操喜欢山鸡,命手下人逗山鸡跳舞,他们不懂山鸡的习性,怎么逗也不能让其跳舞。聪明伶俐的曹冲让人抬来一面大镜子,把山鸡放在镜子面前,山鸡面对镜子忘情地跳起舞来。曹操十分满意。南朝·宋·刘敬叔《异苑》第三卷:“山鸡爱其羽毛,映水则舞。魏武时,南方献之,帝欲其鸣舞而无由。公子黄舒令置大镜其前,鸡鉴形而舞不知止。”南朝·陈·徐陵《鸳鸯赋》:“山鸡映水那自得,孤鸾照镜不成双。”
|
山际 | shānjì | ①山边。北魏 郦道元《水经注·沁水》:“丹水又东南出山,逕鄈城西,城在山际。”唐 储光羲《临江亭五咏之四》:“山际空为险,江流长自深。” 明 李梦阳《题黄公东庄草堂诗》:“休夸水际兼山际,且醉松旁与竹旁。”②山中;山间。南朝梁 吴均《山中杂诗》:“山际见来烟,竹中窥落日。鸟向簷上飞,云从窗间出。”唐 李白《游泰山诗之二》:“清晓骑白鹿,直上天门山;山际逢羽人,方瞳好容颜。”明 蒋一葵《长安客话·红螺山》:“山巔有潭,相传潭中有二螺,大如斗,其色殷红,时吐光燄,照映林木,山缘得名。仪真冯文卿诗:‘……山际翠眉呈秀气,潭中螺髻照灵巔。’” |
山涧 | shānjiàn | 亦作“山磵”。山间的水沟。《资治通鉴 宋纪三》魏主(拓跋焘)常使(夏王)赫连昌侍从左右,与之单骑共逐鹿,深入山涧。唐 韦应物《答僴奴重阳二甥诗》:“山涧依磽塉,竹树荫清源。” 明 刘基《题画梅诗》:“争似罗浮山磵底,一枝清冷月明中。” 浩然《艳阳天第一一二章》:“下边是个深不见底的山涧。” |
山节藻棁 | shānjiézǎozhuō | 古代天子的庙饰。山节,刻成山形的斗拱;藻棁,画有藻文的梁上短柱。后用以形容居处豪华奢侈,越等僭礼。《礼记·明堂位》:“山节藻棁……天子之庙饰也。”郑玄注:“山节,刻欂卢为山也;藻棁,画侏儒柱为藻文也。”《论语·公冶长》:“臧文仲居蔡,山节藻棁。”何晏 集解引包咸曰:“言其奢侈。”荀悦《纪·文帝纪上》:“及至周室道衰,礼法隳坏,诸侯刻桷丹楹,大夫山节藻棁。”元 李翀《日闻录》:“山节藻棁,丹楹刻桷,以诸侯大夫而越等用之,犹见讥誚,则庶人之家,其屋当白屋也。” |
山经 | shānjīng | ①山海经的简称。《山经·南山经》南山经之首曰䧿山。②泛指记录山脉的舆地之书。 |
山荆 | shānjīng | 对人称谓自己妻室的谦词。说本《太平御览》七一八引《列女传》:“梁鸿妻孟光,荆钗布裙。”《聊斋志异 陆判》山荆,予结发人,下体颇亦不恶,但头面不甚佳丽。《聊斋志异 凤仙》刘(赤水)亟赞之,少年拱手笑曰:“太过奖矣!此即山荆也。”刘惶愧谢过。 |
山径 | shānjìng | ①山间小路。唐 储光羲《幽人居》诗:“幽人下山径,去去夹青林。”唐 玄奘《大唐西域记·鸡足山》:“山径既开,逐路而进,槃纡曲折,回互斜通,至于山顶。”唐 吴巩《白云溪》:山径入修篁,深林蔽日光。夏云生嶂远,瀑水引溪长。宋 王禹偁《村行》:“马穿山径菊初黄,信马悠悠野兴长。”②山岭。《孟子·尽心下》:“山径之蹊间,介然用之而成路,为间不用,则茅塞之矣。”赵岐注:“山径,山之领。”一说,山径即山坡。 |
山扃 | shānjiōng | 指山中。南朝齐 孔稚珪《北山移文》:“虽情投於魏阙,或假步於山扃。” |
山砠水厓 | shānjūshuǐyá | 泛指荒僻的处所。宋·欧阳修《张子野墓志铭》:“山砠水厓,穷居独处;思从曩人,邈不可得。” |
山口 | shānkǒu | 连绵的山岭中间的较低处。唐古拉山口。唐 王维《桃源行》:“山口潜行始隈隩,山开旷望旋平陆。” |
山枯石死 | shānkūshísǐ | 极言年代久远。明·刘基《沁园春》词:“任龙蛇歌怨,桑榆烟尽,山枯石死,毕竟何成。” |
山亏一篑 | shānkuīyīkuì | 《书 旅獒》“为山九仞,功亏一篑”的节缩。喻功败垂成。梁启超《过渡时代论》语曰:‘行百里者半九十。’井掘九仞,犹为弃井;山亏一篑,遂无成功。 |
山林 | shānlín | 有山和树木的地方。山林地区。隐居好去处。《庄子·知北游》山林与,皋壤与,使我欣欣然而乐与!唐 元结《贼退示官吏》:“昔岁逢太平,山林二十年。”唐 柳宗元《溪居诗》:“闲依农圃邻,偶似山林客。”(山林客:隐者)宋 欧阳修《释秘演诗集序》而智谋雄伟非常之士,无所用其能者,往往伏而不出,山林屠贩,必有老死而世莫见者,欲从而求之不可得。 |
山林隐逸 | shānlínyǐnyì | 隐居山林的士人。即隐士。我宁愿做山林隐逸,也不想当这个官。清·孔尚任《桃花扇·馀韵》:“听他说话,像几个山林隐逸。” |
山陵 | shānlíng | ①山岳。《左传·襄公十年》:“兆如山陵,有夫出征,而丧其雄。”晋 葛洪《抱朴子·尚博》:“合錙銖可以齐重於山陵,聚百十可以致数於亿兆。”郭沫若《六亿神州尽舜尧 诗》:“战胜了冲断桥梁、吞食山陵的滔天洪水!”②帝王或皇后的坟墓。《孔子家语·辩政》:“大王万岁之后,起山陵於荆臺之上,则子孙必不忍游於父祖之墓以为欢乐也。”《晋书 愍帝纪》公宜思弘谋猷,勖济远略,使山陵旋反,四海有赖。《魏书·皇后传·文成文明皇后冯氏》又山陵之节,亦有成命。北魏 郦道元《水经注·渭水三》:“秦名天子冢曰山,曰陵,故通曰山陵矣。”《武王伐纣平话 卷中》:“大王思小臣之言,斩了妲己,散粮赡国之贫民,修姜太后之山陵,宣太子,立为东宫,此是大王圣治。”《资治通鉴 宋纪十二》甫过山陵,(刘)义恭与柳元景、颜师伯等声乐酣饮,不舍昼夜清。袁枚《随园随笔·古无墓祭而墓祭亦可》:“魏晋以前臣子不謁山陵,惟王导以布衣之交始行之,皆古不祭墓的证也。”③借指本朝先帝。《后汉书·乐恢传》:“今陛下思慕山陵,未遑政事。”《资治通鉴 梁纪八》吾(尔朱荣)欲帅铁骑赴哀山陵(北魏孝明帝),翦除奸佞,更立长君,何如?参见“山陵崩”。 |
山陵崩 | shānlíngbēng | 诸侯帝王死亡的委婉语。《战国策·秦策五》:“王之春秋高,一日山陵崩,太子用事,君危於累卵,而不寿於朝生。” 高诱注:“山陵,喻尊高也;崩,死也。”《战国策·赵策四 触詟说赵太后》:“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託於赵 ?” |
山溜穿石 | shānliùchuānshí | 山里的滴水可以把石头滴穿。比喻只要有决心有毅力,事情就可以成功。汉·枚乘《上书谏吴王》:“泰山之溜穿石。” |
山麓 | shānlù | 山脚下。明 王守仁《瘗旅文》就其傍山麓为三坎,埋之。 |
山眉水眼 | shānméishuǐyǎn | 形容女子眉目清秀水灵。亦作“水眼山眉”。 |
山门 | shānmén | ①佛寺的大门。清·纪昀《河中石兽》: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②指佛教。 |
山盟 | shānméng | 指山为喻的盟誓。多指男女相爱之深,坚定不移。宋 陆游 《钗头凤》词:“桃花落,闲池阁。山盟虽在,锦书难托。莫、莫、莫!” |
山盟海誓 | shānménghǎishì | 盟誓坚定,好像山和海一样永恒不变。多指男女忠贞相爱。亦“盟山誓海”。 |
山鸣谷应 | shānmínggǔyìng | 形容回声响亮。亦喻此呼彼应。宋 苏轼《后赤壁赋》:“划然长啸,草木震动,山鸣谷应,风起水涌。”元 刘壎《隐居通议·古赋一》:“畴昔谈词如云,山鸣谷应,今则无復此奇士矣。”李大钊《Bolshevism的胜利》:“这种世界的社会力,在人间一有动荡,世界各处都有风靡云涌、山鸣谷应的样子。”刘伯承《回顾长征》:“一军团趁黑夜从西侧插入敌人大队中,号声四起,山鸣谷应,敌人腹背受敌,顿时大乱,仓惶南逃。” |
山明水秀 | shānmíngshuǐxiù | 山光明媚;水色秀丽。形容风景优美。宋 黄庭坚《蓦山溪 赠衡阳陈湘》:“眉黛敛秋波,尽湖南,山明水秀。”杨沫《青春之歌》第二部第八章:在一个山明水秀的村庄里,她认识了一个佃户的女儿名叫黑妮,接着她们成了好朋友。 |
山木自寇 | shānmùzìkòu | 山上的树木,因长成有用之材,而被人砍伐。比喻因有用而不免于祸。《庄子·人世间》:“山木自寇也,膏火自煎也。” |
山南海北 | shānnánhǎiběi | 指遥远不能确指的地方或指四面八方。清 曹雪芹《红楼梦》第57回:“比如你姐妹两个的婚姻,此刻也不知在眼前,也不知在山南海北呢?”老舍《女店员》第一幕:“不押着长长的一列火车的,或是一大轮船的货物,山南海北地各处去呢?” |
山妻 | shānqī | 同义词:拙荆,山荆。内人,内子。隐士之妻。《西游记第十三回》伯钦道:“此是家母、山妻。” |
山栖谷隐 | shānqīgǔyǐn | 在山中栖身,到谷中喝水。形容隐居生活。我还真想过着山栖谷隐的生活。《魏书·肃宗纪》:“其怀道丘园,昧迹板筑,山栖谷饮,舒卷从时者,宜广戋帛,缉和鼎饪。” |
山栖谷饮 | shānqīgǔyǐn | 栖息于山中,汲取山谷的泉水来喝。形容隐居生活。《魏书 肃宗纪》:“其怀道丘园,昧迹版筑,山栖谷饮,舒卷从时者,宜广戋帛,缉和鼎饪。”唐 王维《与魏居士书》:“仆见足下裂裳毁冕,二十余年,山栖谷饮,高居深视。” |
山气 | shānqì | ①山中的云雾之气。西汉 淮南小山《招隐士》:“山气巃嵸兮石嵯峨,谿谷崭巖兮水曾波。”晋 陶渊明《饮酒》:“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唐高宗《九月九日诗》:“野浄山气歛,林疏风露长。” 金 元好问《僧寺阻雨诗》:“山气森岑入葛衣,砧声偏与客心期。”曹禺《北京人 第三幕》:“石牌楼后面的夕阳在西方一抹淡紫的山气中隐没下去。”②山中气候;山中空气。明 袁宗道《夏日小斋杂兴诗之三》:“最怜山气爽,徙榻傍窗纱。”郭沫若《游里加湖》:“傍晚在湖边林际散步,山气肃穆,沁人心脾。” |
山峤 | shānqiáo | 尖而高的山。李善注:“《尔雅》曰:‘山锐而高曰峤。’”元 杨载《孝思亭诗为王心田作》山峤霭苍苍,盘旋卫古藏。《续资治通鉴 元纪十一》山峤小夷,辽绝万里,可谕之使来,不足以烦中国。 |
山清水秀 | shānqīngshuǐxiù | 清:纯净;秀:秀丽。形容风景优美。我的家乡是个山清水秀的好地方。宋 黄庭坚《蓦山溪 赠衡阳陈湘》:“眉黛敛秋波,尽湖南,山明水秀。” |
山穷水尽 | shānqióngshuǐjìn | 山和水都到了尽头;已没有路可走。比喻陷入绝境。清 蒲松龄《聊斋志异 李八缸》:“苟不至山穷水尽时,勿望给与也。”毛泽东《敦促杜聿明等投降书》你们已经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 |
山曲 | shānqǔ | 山势弯曲隐蔽处。北魏 郦道元《水经注·沽水》:“又东南逕温泉东,泉在山曲之中。”南朝梁 江淹《别赋》怨复怨兮远山曲,去复去兮长河湄。唐 元结《游潓泉示泉上学者》诗:“草堂在山曲,澄澜涵阶除。”元 杨载《奉题伯父双峰樵隐》诗:“山曲两三家,相过路不赊。” |
山人 | shānrén | ①指隐士。山人墨客。南朝齐 孔稚珪《北山移文》:“蕙帐空兮夜鵠怨,山人去兮晓猨惊。”唐 王勃《赠李十四》野客思茅宇,山人爱竹林。②旧称以卜卦、算命为职业的人;方士。元 罗国宾《罗李郎》也不索唤师婆擂鼓邀神,请山人占卦揲蓍。 |
山色 | shānsè | 山的景色。唐 岑参《宿岐州北郭严给事别业诗》:“郭外山色溟,主人林馆秋。”唐 韩翃《同题游仙观》:“山色遥连秦树晚,砧声近报汉宫秋。”宋 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宋 欧阳修《朝中措·平山堂词》:“平山栏槛倚晴空,山色有无中。”宋 周邦彦《虞美人 疏篱曲径田家小》:“天寒山色有无中。野外一声钟起、送孤蓬。”宋 向子諲《忆秦娥》:“芳菲歇,故园目断伤心切。伤心切,无边烟水,无穷山色。”宋 谢逸《江神子》:“望断江南山色远,人不见,草连空。”清 纳兰性德《秣陵怀古》:“山色江声共寂寥,十三陵树晚萧萧。”(山色江声指钟山和长江)叶圣陶《从西安到兰州》:“一会儿出了隧道,又看见窗外的天光山色。” |
山墅 | shānshù | ①山中别墅。宋 司马光《肥水之战》(谢)安遂命驾出游山墅,亲朋毕集,与围棋赌墅。宋 杨万里《西溪先生和陶诗序》:“余山野远城邑,復不近虚市。”②山野。墅,同“野”。汉 蔡邕《琴操·龙蛇歌》:“龙虵同行,身辨山墅。” |
山水 | shānshuǐ | ①山上流下来的水。②山和水,指山明水秀的自然风景。山水相连。唐 孟浩然《自洛之越》:“皇皇三十载,书剑两无成。山水寻吴越,风尘厌洛京。”宋 朱敦儒《鹧鸪天 西都作》:“我是清都山水郎,天教分付与疏狂。曾批给雨支风券,累上留云借月章。”③指山水画。泼墨山水。唐·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吴道玄因写蜀道山水,始创山水之体,自为一家。④隔山隔水。远隔千山万水。唐 王维《桃源行》:“出洞无论隔山水,辞家终拟长游衍。” |
山水相连 | shānshuǐxiānglián | 指边界连接在一起。我们与俄罗斯是山水相连的邻邦。 |
山寺 | shānsì | 山中寺院。北周 庾信《陪驾幸终南山和宇文内史》:“戍楼鸣夕鼓,山寺响晨钟。”唐 韦应物《游灵岩寺诗》:“始入松路永,独忻山寺幽。”唐 孟浩然《夜归鹿门山歌》:“山寺钟鸣昼已昏,渔梁渡头争渡喧。”唐 白居易《忆江南 三首之二》:“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何日更重游?”唐 白居易《大林寺 桃花》:“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元 何中《南居寺诗》:“峰峰看不足,山寺已鸣鐘。” |
山薮 | shānsǒu | ①山深林密的地方。《左传·宣公十五年》:“川泽纳污,山藪藏疾。” 东汉 马融《广成颂》:“乃储精山藪,歷思河泽。” 明 刘基《郁离子·枸橼》:“鸟兽以山藪为家,而豢养於樊笼之中,非其情也。”②山林与湖泽。《后汉书·梁冀传》:“多拓林苑,禁同王家,包含山藪,远带丘荒,周旋封域,殆将千里。”文选·卢谌《赠刘琨一首并书》:“大雅含弘,量苞山藪。” 张铣注:“言量度广远,可以苞/包括山藪。”《资治通鉴 卷五十》臣闻仁君广山薮之大,纳切直之谋。③犹言山野草莽。与“朝廷”、“廊庙”相对。《后汉书·谢弼传》:“臣山藪顽闇,未达国。”《三国志·魏志·管宁传》“既已西渡,尽封还之” 裴松之注引晋傅玄傅子:“唯陛下听野人山藪之愿,使一老者得尽微命。”南齐《书·明僧绍传》:“山藪之人,政当凿坏以遁,若辞不获命,便当依戴公故事耳。” |
山田 | shāntián | ①山中狩猎。《周礼·地官·山虞》:“若大田猎,则莱山田之野。”贾公彦疏:“若田在山,则山虞芟莱草木於可陈之处。”②指下等田。对高田(上等田)、间田(中等田)而言。《管子·山国轨》:“山田以君寄币振其不赡,未淫失也。”③山间的田地。《汉书·楚元王刘交传》:“免为庶人,屏居山田。”北魏 郦道元《水经注·汶水》:“林木緻密,行人鲜有能至矣。又有少许山田,引灌之踪尚存。”清 姚鼐《山行诗》:“千层石树遥行路,一带山田放水声。”清 顾炎武《江上诗》:“岁旱耕山田,抱瓮禾不长。” |
山庭 | shāntíng | ①山林庭园。南朝 宋武帝《拜衡阳文王义季墓诗》:“昧旦凭行軾,濡露及山庭。”南朝齐 孔稚珪《北山移文》:“钟山之英,草堂之灵;驰烟驛路,勒移山庭。”北周 庾信《思旧铭》:“嵇叔夜之山庭,尚多杨柳。”唐 杜甫《暝诗》:“日下四山阴,山庭嵐气侵。”②鼻子。文选·任昉《王文宪集序》:“况乃渊角殊祥,山庭异表。”李善注:“摘辅像曰:‘子贡山庭斗绕口。’谓面有三庭,言山在中,鼻高有异相也。”北周 王褒《太保吴武公尉迟纲碑铭》:“珠角膺期,山庭表德;出忠入孝,自家刑国。” 清 钱谦益《颜子疏解 叙》:“山庭绕斗,端门授书,天子将以夫子为木鐸。” |
山颓木坏 | shāntuímùhuài | 山:泰山;颓:倒塌;木:梁木。泰山倒塌,梁木折断。比喻众所仰望的人物逝世。《礼记·檀弓上》:“泰山其颓乎?梁木其坏乎?哲人其萎乎?” |
山隈 | shānwēi | 山的弯曲处。山隈崖壁。晋 潘岳《杨仲武诔》:"朝济洛川,夕次山隈。"宋 欧阳修《永州万石亭》诗:"作诗示同好,为我铭山隈。"清 洪亮吉《夜宿茅山元符宫下饮石坛作》诗:"树杪下石坛,山隈面平麓。" |
山翁 | shānwēng | 一作“山公”,指山简,晋代竹林七贤之一山涛的幼子,西晋将领,镇守襄阳,有政绩,好酒,每饮必醉。参见“醉倒山公”。唐 王维《汉江临泛/汉江临眺》:“襄阳好风日,留醉与山翁。”宋 周邦彦《齐天乐词》:“醉倒山翁,但愁斜照歛。”宋 叶梦得《水调歌头秋色渐将晚》:“为问山翁何事,坐看流年轻度,拚却鬓双华。”(作者自称)明 冯惟敏《二犯傍妆台·此景亭雨酌曲》:“儿童莫笑山翁醉,麴米能消杜甫愁。” |
山西 | shānxī | ①山的西坡。《尔雅·释山》:“山西曰夕阳,山东曰朝阳。”邵晋涵正义:“山西暮乃见日,故曰夕阳,山东朝乃见日,故曰朝阳。”②战国、秦、汉时称崤山、华山以西地区。又称关西。《史记·太史公自序》:“萧何填抚山西。”张守节 正义:“谓华山之西也。”宋 苏辙《六国论》:“窃怪天下之诸侯,以五倍之地,十倍之众,发愤西向,以攻山西千里之秦,而不免於灭亡。”③称太行山以西黄河以东地区。隋末置山西河东黜陟讨捕大使,元置河东 山西道宣慰使司,明置山西行中书省,清至今皆为山西省。 |
山溪 | shānxī | 亦作“山谿”。①山川;山河。《孟子·公孙丑下》:“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谿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三国志·魏志·牵招传》:“若欲潜袭,则山溪艰险,资粮转运,难以密办。”②山中溪水。晋 张华《博物志卷二》:“江南山谿水中有射工虫,甲虫之类也。”唐 戴叔伦《宿灵岩寺诗》:“雨急山溪涨,云迷岭树低。”宋 杨万里《三江小渡》:“交情得似山溪渡,不管风波去又来。”明 李梦阳《门前溪诗》:“山溪信清浅,入海作洪波。” |
山崦 | shānyān | 山坳;山曲。唐 许浑《岁暮自广江至新兴往复中题峡山寺》诗之一:树随山崦合,泉到石棱分。《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三十五》敌始谓采石无兵,且诸将尽伏山崦,未之觉也,一见,大惊,欲退不可。元 马致远《黄粱梦 第三折》君子,你过的山崦儿,你望见草团标,你问那先生路去。《三国演义 第七六回》山崦内又有两军撞出:左边丁奉,右边徐盛。" |
山阳公国 | shānyánggōngguó | 公元220年,魏文帝曹丕逼迫汉献帝刘协禅位后,曹丕封刘协为山阳公,建立山阳公国(今河南省焦作市山阳区东),位于司州河内郡,国都浊鹿城。西晋末年五胡乱华时,山阳公国的国土被胡人占领,山阳公的爵位被废除。《晋书 武帝纪》:“罢山阳公国督军,除其禁制。”《晋书 武帝纪》(泰始四年)二月庚子,增置山阳公国相、郎中令、陵令、杂工宰人、鼓吹车马各有差。 |
山摇地动 | shānyáodìdòng | 山和地都在动摇。形容声势或力量的巨大。《宋书 五行志五》:“大明六年七月甲申,地震,有声自河北来,鲁郡山摇地动。”姚雪垠《李自成》第一卷第11章:“帐外一呼百应地向远处传去,真是威风凛凛,杀气森森,说句话山摇地动。” |
山肴野蔌 | shānyáoyěsù | 亦作“山殽野蔌”。野味和蔬菜。宋 欧阳修《醉翁亭记》:“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清 孔尚任《桃花扇·馀韵》:“你的东西,一定是山殽野蔌了。” |
山野 | shānyě | ①山岭原野。鲜花开遍了山野。②指粗俗鲁莽。山野村夫。《封神演义 第一百回》但臣等恬淡性成,山野素志,况师命难以抗违,天心岂敢故逆。③指民间。求还于山野。 |
山阴 | shānyīn | ①山坡背阴的一面;山的北侧。②会稽山阴指绍兴。东晋·王羲之《兰亭集序/兰亭序》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③晋王羲之的代称。王羲之曾居会稽山阴,故以代指。 |
山右 | shānyòu | 山西省旧时别称。中国古代,坐北朝南。“坐于”太行山,则太行山右侧为山西省。故也将山西称为山右。类似的例子有“江左”,坐北朝南,则长江下游为江左。《聊斋志异 青娥》仲仙喜曰:“弟赴都时,父嘱文场中如逢山右霍姓者,吾族也,宜与款接,今果然矣。顾何以名字相同如此?” |
山雨欲来 | shānyǔyùlái | 预示有事情发生。唐 许浑《咸阳城东楼》:”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 |
山原 | shānyuán | 山陵与原野。《后汉书·庞参传》:“三辅山原旷远,民庶稀疏,故县丘城,可居者多。”晋 嵇喜《答弟叔夜诗之三》:“都邑可优游,何必栖山原。”唐 王勃《滕王阁诗序》:“山原旷其盈视,川泽盱其骇瞩。”唐 柳宗元《永州韦使君新堂记》夫然,则是堂也,岂独草木土石水泉之适欤?山原林麓之观欤?宋 温卷《乡村四月》:“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郭沫若《中国古代社会研究第四篇四》:“此以山原林木为界,一封之,二封之,三封之,作种种界标,实与今人定田界之方法了无差异。” |
山岳 | shānyuè | 又高又大的山。天台山者,盖山岳之神秀也。唐 杜甫《赠卫八处士诗》:“明日隔山岳,世事两茫茫。”宋 范仲淹《岳阳楼记》:日星隐曜,山岳潜形。 |
山岳崩颓 | shānyuèbēngtuí | 大山倒塌崩坏,常用来比喻国家衰亡。 |
山泽 | shānzé | ①山林与川泽。《易·说卦》:“天地定位,山泽通气。”《史记·货殖列传》:“兴,海内为一,开关梁,弛山泽之禁,是以富商大贾周流天下。”《史记 高祖本纪》高祖即自疑,亡匿,隐於芒、砀山泽岩石之间。宋 沉括《梦溪笔谈·象数一》:“山泽焦枯,草木凋落。” 明 吴承恩《介祉颂》:“乃若沉母太安人者,其天人之交会,而山泽之钟灵者乎!”②泛指山野。《孟子·滕文公上》舜使益掌火,益烈山泽而焚之,禽兽逃匿。《后汉书·冯衍传上》:“虽则山泽之人,无不感德,思乐为用矣。”北魏 郦道元《水经注·洧水》:“司马彪曰:华阳,亭名,在密县。嵇叔夜常采药于山泽,学琴于古人,即此亭也。”元 柯丹邱《荆钗记·参相》:“小生一介寒儒,久困山泽。”清 龚自珍《皇朝硕辅颂序》:“愳山泽之癯,有不尽知,用敢仰衷国史,作赞二十有一。” |
山珍海错 | shānzhēnhǎicuò | 海错:指各种海味。山野和海里出产的各种珍贵食品。泛指丰富的菜肴。唐 韦应物《长安道》诗:“山珍海错弃藩篱,烹犊炮羔如折葵。”茅盾《脱险杂记》:“虽然只有一荤一素,但我觉得比什么八大八小的山珍海错更好,永远忘记不了。” |
山珍海味 | shānzhēnhǎiwèi | 山珍:山里产的珍异食品;海味:海里的美味食品。指山里和海里出产的各种珍贵食品。现泛指各种美味佳肴。清 曹雪芹《红楼梦》第39回:“姑娘们天天山珍海味的,也吃腻了。”闻一多《邓以蛰〈诗与历史〉题记》调补剂不一定象山珍海味那样适味可口。 |
山枕 | shānzhěn | 枕头。古代枕头多用木、瓷等制作,中凹,两端突起,其形如山,故名。唐 温庭筠《更漏子词》:“山枕腻,锦衾寒,觉来更漏残。”宋 李清照《蝶恋花 词》:“乍试夹衫金缕缝,山枕斜欹,枕损钗头凤。”明 无名氏《鸣凤记·邹慰夏孤》:“寳猊烟未冷,山枕梦成空。”清 纳兰性德《虞美人词》:“羊生已分孤眠过,山枕檀痕涴。” |
山止川行 | shānzhǐchuānxíng | 喻坚不可摧,行不可阻。清·唐甄《潜书·两权》:“诚能自固如是,是山止川行之势也;以战必胜,以攻必取者也。” |
山中宰相 | shānzhōngzǎixiàng | 南朝梁时陶弘景,隐居茅山,屡聘不出,梁武帝常向他请教国家大事,人们称他为“山中宰相”。比喻隐居的高贤。《南史·陶弘景传》:“国家每有吉凶征讨大事,无不前以咨询。月中常有数信,时人谓为山中宰相。”明·西湖渔隐主人《欢喜冤家》第24回:“在家丰衣足食,肥马轻裘,紫蟹黄鸡,山肴海味,称不得是个山中宰相!” |
山陬海澨 | shānzōuhǎishì | 山隅和海边。泛指荒远的地方。天涯海角。天各一方。清·王晫《今世说·德行》宦辙所至,山陬海澨,有以读书能为文者,必枉车骑过之。《清史稿卷十 高宗本纪一》朕以继志述事之心,际重熙累洽之后,欲使海澨山陬,俱沾大泽,为是特颁谕旨,丙寅年直省应徵钱粮,其通蠲之。 |
舢 | shān | 字从舟,从山,山亦声。"山"意为"伟岸"、"庞大"。"舟"与"山"联合起来表示"山一般的大船"、"巨舟"。本义:远洋船只。辨析:舢和舨bǎn。"舢"原指海船,大船。"舨"原指在大型海船之间,或大型海船与码头之间往返的交通艇,通常附属于大船。现代海船上的"救生艇"其实就是"舨"。后因二字关系密不可分而最终合成为双字词,统一指称小船。《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零三》金人之未至也,公私所载,舢舻相衔。 |
舢舨 舢板 | shānbǎn | “舨”为通假字,通“板”。是一种小船,也叫"三板",原意是用三块板制成。它是一种木结构船 。一般较小,民用舢板常乘坐2-3人,军用则为10人左右。舢板至今仍在一些地方使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