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àn

①二分之一:半圆。半百(五十,多指岁数)。②不完全的:多半。半岛。半透明。半脱产。③在中间:半空。半路上。半夜。④喻很少:一星点。

半半拉拉

bànbànlālā

不完整或未全部完成的。朱自清《论说话的多少》:“最麻烦的是人多的时候,说得半半拉拉的,大家或者交头接耳说他们自己的私话,或者打盹儿,或者东看看西看看,轻轻敲着指头想别的,或者勉强打起精神对付着你。”

半壁

bànbì

①指朝东的半面山崖。唐·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②半边。《说岳全传》:我那岳伯父拼身舍命与金人撕杀,才保全得半壁江山。

半壁江山

半壁河山

bànbìjiāngshān

bànbìhéshān

半壁:半边;江山:比喻国家疆土。指在敌人入侵后保存下来的或丧失掉的部分国土。清·蒋士诠《冬青树·提纲》:“半壁江山,比五季朝廷尤小。”清·吴梅《风洞山·阅兵》军声壮,阵法多,半壁江山全仗我。

半部论语

bànbùlúnyǔ

旧时对儒学经典之一《论语》的夸赞之辞,掌握半部《论语》,人的能力就会提高,就能治理国家。宋 罗大经《鹤林玉露》第七卷:“臣平生所知,诚不出此,昔以其半辅太祖定天下,今欲以其半辅陛下致太平。’清 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六十四回:况且从前古人以半部论语治天下,就是半部亦何妨。

半嗔半喜

bànchēnbànxǐ

有点生气也有点高兴,用来是指女孩子的又高兴又嗔怪的情绪。形容又怒又喜的样子

半筹不纳

bànchóubùnà

比喻一点办法也没有。元 马致远《汉宫秋》第一折:“若是越勾践姑苏台上见他,那西施半筹也不纳,更敢早十年败国亡家。”元 朱凯《昊天塔》第二折:万骑交驰,两军相见,咱手里半筹不纳。

半筹莫展

半筹不展

bànchóumòzhǎn

bànchóuzhǎn

半条计策也拿不出来,比喻一点办法也没有。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五十四回》:“周瑜虽能用计,岂能出诸葛亮之料乎?略用小谋,使周瑜半筹不展。”

半炊

bànchuī

做半顿饭的时间。《聊斋志异 仙人岛》弹半炊许,合殿寂然,无有咳者。参见“一炊”。

半铫子bàndiàozi在中国古代,铫子是一种煎药或烧水用的器具,形状像比较高的壶,口大有盖,旁边有柄,用沙土或金属制成。当三条腿的铫子少了一个吊臂,变成两条腿,看上去还能将就用,还能吊起来,但是装的东西少得多,因为实际上只能装原来的三分之一。因此,"半铫子"表示的是真实水平的三分之一还不到。也可以比喻性格怪癖乖张、不通情理的人,或者知识一知半解或技艺等半生不熟的人。也被用来指不太省事儿,似懂非懂的人,或者夸夸其谈的人。根据《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半铫子"还可以指不通事理、说话随便、举止不沉着的人,知识不丰富或技术不熟练的人,做事不仔细、有始无终的人。

半懂不懂

bàndǒngbùdǒng

不是全懂,一半懂一半不懂。鲁迅 《呐喊·孔乙己》:“他对人说话,总是满口之乎者也,教人半懂不懂的。“

半腹

bànfù

半腰。指山巅与山麓之中。唐 韩愈《谒衡岳庙遂宿岳寺题门楼诗》:“喷云泄雾藏半腹,虽有絶顶谁能穷。”唐 张祜《题苏州楞伽寺诗》:“楼臺山半腹,又此一经行。”

半规

bàn’ɡuī

指半圆形,有时借指太阳或月亮。南朝宋 谢灵运《游南亭》诗:“密林含馀清,远峯隐半规。” 宋 杨万里《海门残照》诗:“万里长江白,半规斜日黄。” 陈毅《泗宿道中》诗:“半规残月照,铁骑送长征。” 《聊斋志异 黄九郎》一日,日衔半规,少年至。

半饥半饱

bànjībànbǎo

用于饮食,指不求甚饱或吃不饱饭。·冯梦龙《醒世恒言第二十八卷》:“若论起吴衙内,只算做半饥半饱,未能趁心像意。”

半间不界

bànjiānbùjiè

间、界:今作:“尴尬”。比喻肤浅、不深刻,或做事不彻底。不三不四,不成体统。宋·朱熹《朱子语类第三十四卷》:“‘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泛说若是谦辞。然圣人之为人,自有不可及处,直要做到底,不做个半间不界底人。”宋·朱熹《朱子语类第一百二十九卷》其所引援,皆是半间不界无状之人,弄得天下之事日入于昏乱。

半截入土

bànjiérùtǔ

比喻人在世不久了。宋·苏轼《东坡志林卷十二》:“汝已半截入土,犹争高下呼?”老舍《谁先到了重庆第一幕》差多了,差多了!人到三十五,就半截入土了。李准《不能走那条路》:“他还不是为你们。他已经半截入土了,还不是为你们打算。”

半斤八面

半斤八两

bànjīnbāmiàn

bànjīnbāliǎng

比喻彼此一样,不分上下。旧制一斤合十六两,半斤等于八两。一个半斤,一个八两,重量相等。比喻彼此一样,不分上下。李凉《天涯侠侣 第三十三章》林寒青仗着手中短剑锋利,把一个蓝衣武士手中长剑削去了一截,使两人不敢和他剑势硬接,保持个半斤八面之局。

半酣

bànhān

酒喝一半,尚未尽兴,接近尽兴状态。半醉,酒兴正浓。唐 孟浩然《醉后赠马四》诗:秦城游侠客,相得半酣时。宋 郑文宝《柳枝词》:“亭亭画舸系春潭,直到行人酒半酣。”明 施耐庵《水浒》第七回《花和尚倒拔垂杨柳 豹子头误入白虎堂》吃到半酣里,也有唱的,也有说的,也有拍手的,也有笑的。正在那里喧哄,只听得门外老鸦哇哇的叫。明 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二回《张翼德怒鞭督邮 何国舅谋诛宦竖》:酒至半酣,何太后起身捧杯再拜曰:“我等皆妇人也,参预朝政,非其所宜。”清 李密庵《半半歌》:“酒饮半酣正好,花开半时偏妍。”

半纪

bànjì

古代纪年十二年为一纪,半纪就是六年。《警世通言·宋小官团圆破毡笠》:“因檀越心田慈善,上帝命延寿半纪。”《资治通鉴 梁纪五》丁亥,魏主下诏,称“太后临朝践极,岁将半纪,宜称‘诏’以令宇内。”

半济而击

bànjìérjī

半济:渡河渡过一半。当敌人渡河渡过一半的时候再去攻击。指善于捕捉有利时机攻击敌人。《孙子·行军篇》客绝水而来,勿迎之于水内,令半济而击之,利。《资治通鉴 唐纪六十八》防河都知兵马使、黎州刺史黄景复俟其半济,击之,蛮败走,断其浮梁。

半贾

bànjiǎ

亦作“半价”。原价的一半。《汉书·食货志上》:“当具有者半贾而卖,亡者取倍称之息,於是有卖田宅鬻子孙以偿责者矣。”颜师古注:“本直千钱者,止得五百也。贾读曰价。”《南史·孝义传上·郭原平》:“每出卖物,裁求半价。”唐 白居易《得甲牛觝乙马死,乙请偿马价判》:“当陪半价,勿听过求。”

半解

bànjiě

①剖分为二。《晋书 宣帝纪》以四击一,正令半解,犹当为之。②未全理解。一知半解。

半老徐娘

bànlǎoxúniáng

徐娘:指梁元帝妃徐氏。形容年长而颇有姿色的妇女,含有轻薄的意思。指尚有风韵的中年妇女。亦“徐娘半老”。《南史·后妃传下·梁元帝徐妃》:“萧溧阳马虽老犹骏,徐娘虽老犹尚多情。”李六如《六十年的变迁》第九章:虽是半老徐娘,皮肤白皙,显得很年轻。参见“徐娘”。

半路出家

bànlùchūjiā

年岁大点才离家去当和尚、尼姑或道士。原指成年后才出家做和尚或尼姑;后比喻中途改行从事某种非本行的工作。《京本通俗小说·错斩崔宁》:“先前读书,后来看看不济,却去改业做生意。便是半路出家的一般。”明·吴承恩《西游记第四十九回》八戒道:“我的儿,你真个有些灵感,怎么就晓得我是半路出家的。”公今度《长短录》他不理会内行的嗤笑,写啊改啊,改啊写啊,终于写出了好作品,成了一个颇有希望的半路出家的作家。

半路上杀出个程咬金

bànlùshàngshāchūgèchéngyǎojīn

比喻中途出现了意料不到的人或事。程咬金:唐初大将。旧时戏曲小说把他塑造成一个憨直莽撞的人物。比喻中途出现了意料不到的人或事。林予、谢树《咆哮的松花江五章》谁也没想到,酒足饭饱,谈兴正浓的时候,半路杀出了个程咬金,大队长陈庆山闯了进来。

半轮

bànlún

①指半圆的月亮。即上弦月或下弦月。唐 李白《峨眉山月歌》:“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②谓半圆形。

半面不忘

bànmiànbùwàng

半面:见过面。见过面就不遗忘。形容记忆力极强。《北齐书 杨愔传》:“其聪记强识,半面不忘。”

半面之交

半面之旧

半面之识

bànmiànzhījiāo

bànmiànzhījiù

bànmiànzhīshí

同别人只见过一面的交情;形容交情很浅。《后汉书》卷四十八第1607页《应奉传》注引:“奉年二十时,尝诣彭城相袁贺。贺时出行闭门,造车匠于内开扇出半面视奉,奉即委去。后数十年,于路见车匠,识而呼之。”晋·袁彦伯《三国名人序赞》:“且观世人之相论也,徒以一面之交,定臧否之决。”唐 白居易《与元九书》:“初应进士时,中朝无缌麻之亲,达官无半面之旧。”明·许仲琳《封神演义第六十二回》我与道友未半面之交,此语从何而来。清·张岱《陶庵梦忆·姚简叔画》:“简叔无半面交,访余,一见如平生欢,遂榻余寓。”

半面妆

bànmiànzhuāng

南朝梁元帝妃子徐昭佩因姿容不美,受元帝冷遇。徐妃亦因帝眇一目,每知帝将至,必仅饰半面以待之,帝见则大怒而出。唐 李商隐《南朝诗》:“休夸此地分天下,只得徐妃半面粧。”宋 宋祁《落花》:“将飞更作回风舞,已落犹成半面妆。”清 赵翼《又和荆州咏古诗之二》:“怕听项羽重瞳败,惭对徐妃半面粧。”

半明半暗

bànmíngbànàn

光线不充足。余华《活着》:“灯光在他脸上一闪一闪,那张脸半明半暗,他弓着背咳嗽连连。”

半亩方塘

bànmǔfāngtáng

半亩池塘,形容很小的地方。宋·朱熹《观书有感》:“半亩方塘一鉴开。”清·李渔《闲情偶寄》:“竟不得半亩方塘为立身之地”

半瓶醋

bànpíngcù

指介于懂与不懂之间,且喜欢炫耀。元 无名氏《司马相如题桥记》:“如今那街市上常人,粗读几句书,咬文嚼字,人叫他做半瓶醋。”清 曹雪芹《红楼梦第六十四回》:内中有嗟叹的,也有羡慕的,又有一等半瓶醋的读书人,说是丧礼与其奢易莫若俭戚的,一路纷纷议论不一。曹禺《雷雨第一幕》:“对于这方面,我自命比你这种半瓶醋的社会思想要彻底得多!”

半青半黄

bànqīngbànhuáng

指庄农作物还没有长好,青黄相接。比喻时机还没有成熟。眼下麦子半青半黄,还无法入口。既要学艺,就要学到底,学个半青半黄就撂了,还不如不学。《朱子全书卷一》:“只为明得不尽,若明得尽,私意自然留不得。若半青半黄,未能透彻,便是尚有渣滓,非所谓真知也。”参见“青黄不接”。

半晴半阴

bànqíngbànyīn

又半阴半晴。形容春天至初夏季节阴晴不定的天气。唐·刘禹锡《洛中早春》漠漠复霭霭,半晴将半阴。宋 万俟咏《三台 清明应制》:“正轻寒轻暖漏永,半阴半晴云暮。”

半三不四

bànsānbùsì

指心神不定,无精打采。《西湖二集·李凤娘酷妒遭天谴》:“勾引得官家一心在你身上,就在我身边,也是半三不四。”

半霎bànshà

极短的时间。《西游记第三十回》那呆子急纵云头,径回城里,半霎时,到了馆驿。

半晌bànshǎng

同义词:片刻,片时,片晌,半刻。许久,好久。半日。《水浒传第十五回》当日吃了半晌酒食,至三更时分,吴用起来洗漱罢,吃了些早饭,讨了些银两,藏在身边,穿上草鞋。

半生

bànshēng

人生的一半,半世。明 徐渭《题葡萄图》:“半生落魄已成翁,独立书斋啸晚风。”

半生不熟

bànshēngùshú

没有完全成熟或未烹煮至可食用的程度,比喻不熟悉;不熟练。元·元怀《拊掌录》:“北都有妓女美色,而举止生梗,土人谓之生张八……野(魏野)赠之诗曰:‘君为北道生张八,我是西州熟魏三,莫怪尊前无笑语,半生半熟未相谙。’座客大发一噱。”茅盾《过封锁线》五个中间的老徐能说几句半生不熟的广府话。

半食

bànshí

半顿饭的时间。《宋书 卷九 后废帝纪》(刘昱)好缘漆账竿,去地丈余,如此者半食久,乃下。

半丝半缕

bànsībànlǚ

缕:线。半根丝,半缕线。形容数量少,价值极其微小的东西。我们要爱惜家里的半丝半缕。清 朱柏庐《治家格言》:“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

半死不活

bànsǐbùhuó

指没有生机和活力;死又死不了,活着又受罪。汉·枚乘《七发》:“龙门之桐,高百尺而无枝……其根半死半生。”老舍骆驼祥子十八》想跑,裹住他的就那么半死不活的,低着头一步一步的往前曳。

半通不通

bàntōngbùtōng

不完全懂。虽然中学学了六年英语,但我还是半通不通。

半途而废

bàntúérfèi

废:停止。半路上停下来。比喻工作没做完就停止了。《礼记 中庸》君子遵道而行,半途而废,吾弗能已矣。韩愈《论淮西事宜状》陛下持之不坚,半途而罢,伤威损费,为弊必深。

半推半就

bàntuībànjiù

推:推开;就:接近,靠上去。意思是心里愿意,表面上却推辞的样子,一面推辞,一面靠拢上去。形容装腔作势假意推辞的样子。元·王实甫《西厢记第四本第一折》:“半推半就,又惊又爱,檀口揾香腮。”《二刻拍案惊奇》:李方哥半推半就的接了。程朝奉正是会家不忙,见接了银子,晓得有了机关。清 曹雪芹《红楼梦第四十回》:“鸳鸯也半推半就,谢了坐,便坐下。”清·李汝珍《镜花缘第三回》:与其学那俗态,半推半就,耽搁工夫;据俺主意,不如从实收了,倒也爽快。

半吞半吐

bàntūnbàntǔ

说一半留一半,形容说话含糊不清,不直截了当。元·汤显祖《紫钗记》:“半吞半吐话周章,定是青楼薄幸郎。”清·袁枚《随园诗话 第五卷》:“仿王孟以为高,而半吞半吐者,谓之贫贱骄人。”《镜花缘第二十八回》你这大汉毕竟为甚杀他?从实说来!你莫半吞半吐,俺不明白。

半仙戏

bànxiānxì

传说中仙人居住在高空,旧因称耍秋千的人为半仙,耍秋千为半仙戏。清 蒲松龄《聊斋志异 西湖主》:雅戏何人拟半仙?分明琼女敞金莲。广寒队里恐相妒,莫信凌波上九天。

半心半意

bànxīnbànyì

指不充分地或不完全地,不十分热心地,没兴致地。毛泽东《坚持艰苦奋斗,密切联系群众》:“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不要半心半意或者三分之二的心三分之二的意为人民服务。”

半新不旧

bànxīnbùjiù

指不新不旧。清 吴敬梓《儒林外史第五四回》:回家带了一卷诗,换了几件半新不旧的衣服,戴一顶方巾,到来宾楼来。清·曹雪芹《红楼梦第八回》:一色儿半新不旧的,看去不见奢华,惟觉雅淡。罕言寡语,人谓装愚;安分随时,自云守拙。

半信半疑

bànxìnbànyí

一半相信,一半怀疑。表示对真假不敢肯定。三国魏·嵇康《答释难宅无吉凶摄生论》:“苟卜筮所以成相,虎可卜而地可择,何为半信而半不信耶?”宋·朱熹《朱子语类》:“若他们听过了;半信半疑;若存若亡;安得不惰?”《孤本元明杂剧.洞天玄记.第二折》:师傅苦劝弟子回头,弟子半信半疑。若是形山好景,惟恐不实。清·曹雪芹《红楼梦第九十四回》:众人听了,也都半信半疑。

半夜三更

bànyèsāngēng

一夜分为五更,三更是午夜十二时。指深夜。元·马致远《青衫泪第三折》:“这船上是什么人,半夜三更,大呼小叫的。”明 施耐庵《水浒第二回》:“(史进)半夜三更起来演习武艺,白日里只在庄后射弓走马。”明 吴承恩《西游记 第四四回》:“半夜三更,口枯眼涩,有甚受用。”明 冯梦龙《喻世明言第一卷》:“三巧儿道:‘他就回,料道不是半夜三更。’”

半阴

bànyīn

①未全阴暗。南朝梁 沉约《登玄畅楼诗》:“云生岭乍黑,日下溪半阴。” 唐 孔德绍《夜宿荒村诗》:“风度谷餘响,月斜山半阴。”②谓天气多云。 唐 刘禹锡《洛中早春赠乐天诗》:“漠漠復靄靄,半晴将半阴。”宋 万俟咏《三台 清明应制》:“正轻寒轻暖漏永,半阴半晴云暮。”

半载

bànzǎi

即半年。《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三十九》(洪)适以文学受知,自中书舍人,半载四迁至右相,然无大建明以究其所学。

半真半假

bànzhēnbànjiǎ

一半真情,一半假意;不是完全真实的。元·范居中《金殿喜重重·秋思》套曲:“我这里千回右转自彷徨,撇不下多情数桩。半真半假乔摸样,宜嗔宜喜娇情况,知疼知热俏心肠。”康濯东方红第十三章》:“‘不过我觉着你们的积极性怕还不够高……气魄也不够大!’县长又半真半假地煽风点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