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ā I.

①使人或动物失去生命:杀生。杀敌。杀鸡取卵。杀一儆百。②战斗,搏斗:杀出重围。③消减:杀风景。④药物等刺激身体感觉疼痛:肥皂水杀了眼睛。⑤收束:杀价。杀尾。⑥勒紧,扣紧:杀车。⑦用在动词后,表示程度深:笑杀人。恨。⑧裁剪。《论语·乡党》:“非帷裳,必杀之。”II. shài等级,差别。《礼记·中庸子曰:“仁者人也,亲亲为大。义者宜也,尊贤为大。亲亲之杀,尊贤之等,礼所生也。”

杀才shācái佯嗔之词。常用于称呼所爱者。詈词。犹言该杀的。《醒世恒言·乔太守乱点鸳鸯谱》刘公被他羞辱不过,骂道:“老杀才,今日为甚赶上门来欺我?”指待宰杀的牲畜。

杀伐

shāfá

①杀戮。互相杀伐。《后汉书 刘表传》(公孙度)在职敢杀伐,郡中名豪与己夙无恩者,遂诛灭百余家。②攻打,泛指征战。杀伐之声。孟子·滕文公下救民于水火之中,取其残而已矣。太誓曰:‘我武惟扬,侵于之疆,则取于残,杀伐用张,于汤有光。’《庄子·让王今周见殷之乱而遽为政,上谋而下货,阻兵而保威,割牲而盟以为信,扬行以说众,杀伐以要利。③指整治人,使吃苦头。他们乱扣帽子,打棍子,大行杀伐之能事。④指处事果断的魄力。他是个有杀伐决断的人。

杀伐决断

shāfájuéduàn

伐:进攻。泛指处事作出决断的能力。清·曹雪芹《红楼梦》第13回:“若说料理不开,从小儿大妹妹玩笑时就有杀伐决断,如今出了阁在那府里办事,越发历练老成了。”

杀鸡哧猴

shājīchīhóu

解释见“杀鸡骇猴”。

杀鸡炊黍

shājīchuīshǔ

杀鸡作黍饭,盛情款待宾客。论语·微子》:“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元·宫大用《范张鸡黍》楔子:“哥哥,您兄弟在家杀鸡炊黍等待哥哥相会。哥哥,你休失信也。”《聊斋志异 河间生》挽生臂,疾如乘风,可炊黍时,至一城市。

杀鸡骇猴

shājīhàihóu

杀鸡给猴子看。比喻惩罚一人以恐吓或警戒其它人。清 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53回:“俗话说得好,叫做'杀鸡骇猴',拿鸡子宰了,那猴儿自然害怕。”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五十三回:俗语说的好,叫做“杀鸡骇猴”,拿鸡子宰了,那猴儿自然害怕。

杀鸡儆猴

shājījǐnghóu

杀鸡给猴子看。比喻用惩罚一个人的办法来警告别的人。他现在玩的就是杀鸡儆猴的把戏。司马文森《风雨桐江》第七章:“他们用的是杀鸡儆猴法,有意叫大哥难堪。”

杀鸡抹脖

shājīmǒbó

形容心里着急而无法可想的神态。清·曹雪芹《红楼梦》第21回:“一席话说的贾琏脸都黄了,在凤姐身背后,只望着平儿‘杀鸡儿抹脖子’的使眼色,求他遮盖。”

杀鸡取蛋

杀鸡取卵

shājīqǔdàn

shājīqǔluǎn

杀了鸡取出鸡蛋。比喻贪图眼前的一点好处;而损害长远的利益。杀鸡取蛋的做法不可取。希腊《伊索语言 生金蛋的鸡》:一个蠢人想杀了鸡从鸡肚子里取出金块,从而一下子发大财,结果却一无所得。李云德《沸腾的群山》:“日本人为了掠夺富矿,采用杀鸡取蛋的办法,到处乱采乱掘。”姚雪垠《李自成》第二卷第三十二章:请皇上勿再竭泽而渔,杀鸡取卵,为小民留一线生机。

杀鸡为黍

shājīwéishǔ

谓殷勤款待宾客。春秋鲁·孔丘《论语·微子》:“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73回:“专诸复出其妻子相见,杀鸡为黍,欢如骨肉。”

杀鸡吓猴

shājīxiàhóu

杀掉鸡来吓唬猴子。比喻惩罚一个;警戒其余。清 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53回:“俗话说的好,叫做‘杀鸡骇猴’,拿鸡子宰了,那猴儿自然害怕。”姚雪垠《李自成》第二卷第二十一章:猜到皇上有杀鸡吓猴之意,心中七上八下,半天没有做声。

杀敌致果

shādízhìguǒ

致:使得到;果:果敢除敌。勇敢杀敌,建立战功。先秦 左丘明《左传 宣公二年》:“杀敌为果,致果为毅。”鲁迅《且介亭杂文附集 “立此存照”》要知道这种举动,和战士在战争时的杀敌致果,功罪是绝对相反的。

杀礼shālǐ

减省礼仪。《三国志·吴书·吴主传》至於有事,则杀礼以从宜,要绖而处事。

杀戮

shālù

大量杀害,屠戮。惨遭杀戮。《三国志 吴书 吴主传》然性多嫌忌,果於杀戮,暨臻末年,弥以滋甚。《隋书 帝纪卷一高祖杨坚下》君子潜逃,小人得志,家家隐杀戮,各各任聚敛。唐 杜甫《佳人》:“关中昔丧乱,兄弟遭杀戮。”

杀掠

shālǜe


屠杀抢掠。日军大肆杀掠中国同胞,犯下了滔天罪行。《魏书 卷四 世祖纪上》八月,蠕蠕率六万骑入云中,杀掠吏民,攻陷盛乐宫。唐 元结《贼退示官吏》癸卯岁,西原贼入道州,焚烧杀掠,几尽而去。

杀略

杀掠

shālǜe

杀戮掳掠。《史记·匈奴列传》:“匈奴日已骄,岁入边,杀略人民畜产甚多。”《汉书 王莽传中》匈奴单于求故玺,莽不与,遂寇边郡,杀略吏民。《后汉书 董卓列传》因掠陈留、颍川诸县,杀略男女,所过无复遗类。晋 袁宏《后纪·质帝纪》:“六月,鲜卑寇代郡,杀掠民吏。”《资治通鉴·宋文帝元嘉二十三年》:“魏人遂寇兗、青、冀三州,至清东而还,杀掠甚众,北边骚动。”宋 苏轼《司马温公行状》:“明年西戎犯边,杀略吏士。”《金史·斡者传》:“璘走险,璋急击之,杀略殆尽。”范文澜 蔡美彪等《中国通史第三编第五章第一节》:“唐军收复洛阳,回纥入城大肆杀掠。”

杀回马枪

shāhuímǎqiāng

比喻出其不意的回头一击。柯岗《逐鹿中原》第八章:“七连给他来了这么个回马枪,他却委实恼怒了。”金玉舟《赵匡胤》第十章:“二山子恐怕是搬兵来杀回马枪的吧?”

杀马毁车

shāmǎhuǐchē

《后汉书 周燮传》:“扞冯良呴年三十,为尉从佐。奉檄迎督邮,即路慨然,耻在厮役,因坏车杀马,毁裂衣冠,乃遁至犍为,从杜抚学。”后以“杀马毁车”喻弃官归隐。《后汉书·周燮传》:“宋·苏轼《捕蝗》诗之二:杀马毁车从此逝,子来何处问行藏。

杀妻求将

shāqīqiújiàng

春秋时,吴起杀掉妻子以求得到鲁国的信任和重用。比喻为了追求名利而不惜做灭绝人性的事。西汉 司马迁《史记 孙子吴起列传》:“齐人攻鲁,鲁欲将吴起。吴起取齐女为妻,而鲁疑之。吴起于是欲就名,遂杀其妻,以明不与齐也,鲁卒以为将。将而攻齐,大破之。”明·程登吉《幼学琼林》第二卷:“杀妻求将,吴起何其忍心;蒸梨出妻,曾子善全孝道。”

杀气

shāqì

①凶恶吓人的气势。杀气腾腾。②发泄气愤,出气。你有委屈就说出来,不该拿别人杀气。③阴气,寒气。《史记·匈奴列传》匈奴处北地,寒,杀气早降。④战场上杀伐之气,借指战事。杀气腾空。唐 高适《燕歌行》:“杀气三时作阵云,寒声一夜传刁斗。”

杀气腾腾

shāqìténgténg

杀气:凶恶的气势;腾腾:气势旺盛的样子。指杀伐之气很盛;凶神恶煞的样子。《前汉书平话》:“战尘郁郁,杀气腾腾,遮笼四野、蔽塞五方。”杨沫《青春之歌》第一部第七章:监狱内杀气腾腾,突然充满了火药气味。

杀人放火

shārénfànghuǒ

指无法无天的强暴行为。元 无名氏《黄花峪》第二折:“听的道杀人放火偏精细,显出我些英雄神威。”清 钱彩《说岳全传》第五十五回:“他本是杀人放火为生的主儿,被杨元帅收伏在麾下。”清 李汝珍《镜花缘》第九十九回:也有钻穴逾垣在那里偷窃的,也有杀人放火在那里抢劫的。

杀人灭口

shārénmièkǒu

杀害证人以毁灭口供。为了防止凶手杀人灭口,目击证人正受警方严密保护。《新唐书·王义方传》:“杀人灭口,此生杀之柄,不自主出。”

杀人如草

shārénrúcǎo

形容杀人多,极轻视人命。清·冒襄《影梅庵忆语》:“群横日劫,杀人如草。”鲁迅《坟·再论雷峰塔的倒掉》:“同胞张献忠杀人如草。”

杀人如蒿

shārénrúhāo

同“杀人如麻”。宋·苏轼《朱亥墓志》:“世之勇夫,杀人如蒿,及其所难,或失其刀。”

杀人如麻

杀人如蓺

shārénrúmá

shārénrúyì

形容杀人极多。这是一个杀人如麻的惯匪。唐·李白《蜀道难》朝避猛虎,夕避长蛇。磨牙吮血,杀人如麻。《新唐书·黄巢传》:“观察使韦岫战不胜,弃城遁,贼入之,焚室庐,杀人如蓺。”

杀人盈野

shārényíngyě

被杀死的人布满原野。形容杀人极多。争已经远去,那种杀人盈野的场面再也不会重演了。战国·邹·孟轲《孟子·离娄上》:“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

杀人越货

shārényuèhuò

抢夺财物。指盗匪行为。《尚书·康诰》:“杀越人于货,暋不畏死,罔弗憝。”孔传:“杀人,颠越人,於是以取货利。”蔡东藩《五代史演义 第三六回》:“贫民亦乘势闯入富家,杀人越货,抢劫至两昼夜。”亦省作“杀越”。宋曾巩《饮归亭记》:“其不幸杀越剽攻,骇惊閭巷。” 参见“颠越”。

杀身

shāshēn

舍生;丧生。《史记 太史公自序》忘其昭穆,或杀身陨国。汉书·苏武传》:“今将杀身自効,虽蒙斧钺汤镬,诚甘乐之。”

杀身报国

shāshēnbàoguó

不惜牺牲生命来报答国家。亦作“杀身救国”。唐·杨炯《中书令汾阴公薛振行状》:“臣又多幸天皇任之以股肱,誓期杀身报国,致一人于尧舜。”元·曾瑞《哨遍·羊诉冤》:“舍命于家,就死成仁,杀身报国。”

杀身成仁

shāshēnchéngrén

为正义而牺牲生命,为历代儒客推崇。后泛指为了维护正义事业而舍弃自己的生命。成:成全;仁:仁爱,儒家道德的最高标准,为历代儒客推崇。《论语·卫灵公》:“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明 冯梦龙东周列国志 第一百一回》:“虽不得其死,然大丈夫杀身成仁,视死如归,功在当时,名垂后世,何不可愿之有哉?”《汉书 苏武传》孔子称“志士仁人,有杀身以成仁,无求生以害仁”,“使于四方,不辱君命”,苏武有之矣。闻一多《文艺与爱国——纪念三月十八》若得着死难者的热情的全部,便可以追他们的踪迹,杀身成仁了。

杀身成义

shāshēnchéngyì

犹言杀身成仁。《晋书·阎欑传》:“假令如今,吕后必谓昌已反,夷其三族,则谁敢复为杀身成义者哉。”《北史·崔鉴崔模等传论》:“模雄壮之烈,楷忠贞之操,杀身成义,临难如归,非大丈夫亦何能若此矣。”

杀生之权

shāshēngzhīquán

掌管生死大权。汉·扬雄《法言义疏·渊骞》:“夫四豪者,又六国之罪人也,况于郭解之伦,以匹夫之细,窃杀生之权,其罪已不容于诛矣。”《北史·道武七王传》:“时叉执杀生之权,拜受之日,送者倾朝,有识者为之致惧。”

杀手锏

shāshǒujiǎn

又撒手锏。意为小说中搏斗时出其不意地用锏投杀敌人的绝招,比喻在关键时刻使出的最拿手的本领。出自章诒和《往事并不如烟·正在有情无思间》:“这其中既有从一开始就积极投入的吴晗、邓初民,也有半路甩出杀手锏的史良。” 

杀威棒shāwēibàng

旧时为压倒犯人的气焰,用棍棒打刚抓到或解到的犯人的腿或臀,叫“打杀威棒”。《杨家将 第五回》仁美曰:“先皇誓书:但遇招伏强人下山,皆要决一百杀威棒,以禁其后。汝今亦当如是。”《水浒传》先皇太祖武德皇帝圣旨事例,但凡新入流配的人,须先吃一百杀威棒。

杀无赦

shāwúshè

杀人者罪不得赦。近义词:格杀勿论。唐 柳宗元《驳复仇议》:“若曰:无为贼虐,凡为子者杀无赦。”意思是:倘若说不能让杀人者逍遥法外,那么凡是作儿子的为报父母之仇而杀了不应当算作仇人的人,就必须处死,不能予以赦免。

杀一儆百

shāyījǐngbǎi

处死一个人,借以警戒许多人(儆:使人警觉,警戒)。也泛指惩处或批评一人以警戒众人。也作“杀一警百”。东汉·班固《汉书·尹翁归传》:“其有所取也,以一警百,吏民皆服,恐惧改行自新。”“杀一儆百”由句中的“以一警百”演变而来。曹靖华《飞花集》:“那两个小伙子,为着杀一儆百,叫它们不敢再来胡闹,把杀了的两只猴头,挂到大桦栎树上。参见“惩一百”。

杀一利百

杀一砺百

shāyīlìbǎi

犹言杀一儆百。《周书·苏绰传》:“若有深奸巨猾,伤化败俗,悖乱人伦,不忠不孝,故为背道者,杀一砺百,以清王化。”《周书·苏绰传》:“若有深奸巨猾,伤化败俗,悖乱人伦,不忠不孝,故为背道者,杀一利百,以清王化,重刑可也。”

杀衣缩食

shàiyīsuōshí

犹节衣缩食。明·宁濂《故丽水叶府君墓铭》:“家虽贫,杀衣缩食,葬宗党十余丧。”

杀彘教子

shāzhìjiàozǐ

彘:猪。父母说话算数,教子诚实无欺。先秦 韩非《韩非子 外诸说左上》:“曾子之妻之市,其子随之而泣,其母曰:‘女还,顾反为女杀彘。’妻适市来,曾子欲捕彘杀之。……‘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所以成教也。’遂烹彘也。”

shā

摧残,伤残:铩羽(羽毛掉落,喻失意受挫折)。铩羽之鸟/而归。古代一种长矛。西汉·贾谊《过秦论》:锄耰棘矜,非铦于钩戟长铩也。

铩翅shāchì

折翅。明 刘基《郁离子·螇螰》:“罔罟所及,鎩翅而灭足者,嘈嘈聒聒,蔽野揜谷。”《西游记第六三回》那怪急铩翅,掠到边前,要咬二郎

铩羽暴鳞

shāyǔbàolín

飞鸟羽毛脱落,养鱼之水已干涸。用以比喻不得志,处境极为困难。南朝宋·鲍照《侍郎上疏》:“铩羽暴鳞,复见翻跃。”

铩羽而归

shāyǔérguī

铩羽:羽毛摧落,比喻失败或不得志。指失败或不得志而归。南朝宋·鲍照《拜侍郎上疏》:“铩羽暴鳞,复见翻跃。”秦牧《手莫伸》这一批被斩了魔爪,“铩羽而归”,另一批又破门出来。

铩羽涸鳞

shāyǔhélín

解释见“铩羽暴鳞”。明·杨慎《高泉临行再赋此以别》:“铩羽涸鳞去安所,缳飞川咏几时同。”

shā .

止住:刹车。刹住这股歪风。Ⅱ.chà 梵语“刹多罗”的简称,寺庙佛塔:古刹。宝刹。《资治通鉴 唐纪二十三》狄仁杰上疏谏又曰:“梁武(帝)、简文(帝)舍施无限,及三淮沸浪,五岭腾烟,列刹盈衢,无救危亡之祸,缁衣蔽路,岂有勤王之师!”

shā .弊摋:杂糅,如“不与物相弊摋。”。II.sà①侧手击。②按揉。③抛散。④灭除。⑤中药炮制法,雷公炮制法之一。III.shǎi摆摋:抖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