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è I.

用于若干书面语词:闭塞。阻塞。搪塞。塞责。顿开茅顿开茅塞。唐 李白《行路难 其一》:“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宋史 周必大传》(周)必大曰:“上(宋孝宗)欲通下情,而吾侪阻隔之,何以塞公论!” ②堵住器物口的东西:活塞。塞子。II.sài边界上险要地方:要塞。关塞。塞外。边塞。塞翁失马。III. sāi堵,填满空隙:堵塞漏洞。塞尺。塞规。

塞道

sèdào

边塞要道。北魏 郦道元《水经注·河水三》:“闕口有城,跨山结局,谓之高闕戍。自古迄今,常置重捍,以防塞道。”②动宾词组,堵塞大道。《庄子·庚桑楚彻志之勃,解心之谬,去德之累,达道之塞。…去就取与知能六者,塞道也。

塞责

sèzé

尽责;补过。韩诗外传卷十:“及母死三年, 鲁兴师,卞庄子请从。至见於将军曰:‘前犹与母处,是以战而北也,辱吾身。今母没矣,请塞责。’”史记·平津侯主父列传》:“弘(公孙弘)病甚,自以为无功而封,位至宰相,宜佐明主填抚国家,使人由臣子之道。今诸侯有畔逆之计,此皆宰相奉职不称,恐窃病死,无以塞责。”唐柳宗元 《寄许京兆孟容书》:“此人虽万被诛戮,不足塞责。”《资治通鉴 汉纪四》贯高曰:“所以不死、一身无馀者,白张王不反也。今王已出,吾责已塞,死不恨矣。…” 对自己应尽的责任敷衍了事。可用作谦词。汉司马迁《史记 项羽本纪》彼赵高素谀日久,今事急,亦恐二世诛之,故欲以法诛将军以塞责,使人更代将军以脱其祸。《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零四》执政晚朝,至漏舍,(王)世修持军中请复辟奏状纳(朱)胜非,胜非进呈,皇太后(隆祐太后)极喜,曰:“吾责塞矣!”《明史·张逵传》:“会疏则删削忌讳以避祸,独疏则毛举纤微以塞责。”儒林外史 第二九回:“杜慎卿笑道:‘这是一时应酬之作,何足掛齿?况且那日小弟小恙进场,以药物自随,草草塞责而已。’”清 蒲松龄《聊斋志异 促织》:上于盆而养之,蟹白栗黄,备极护爱,留待限期,以塞官责。鲁迅 《且介亭杂文末编·曹靖华译 苏联作家七人集 序》:“我久生大病,体力衰惫,不能为文,以上云云,几同塞责。”

①不光滑,不滑溜:轮轴发涩。②一种使舌头感到不滑润不好受的滋味:苦涩。这个柿子很涩。③文字难读难懂,不流畅:晦涩。生涩。涩讷。④(道路)不平坦。《聊斋志异 云翠仙》山路涩,母如此蹜蹜,妹如此纤纤,何能便至?

涩訥

涩讷

sènè

亦作“涩吶”。说话、写文章迟钝。南朝宋 刘义庆世说新语·轻诋》“王右军少时甚涩訥。在大将军许,王庾二公后来,右军便起欲去,大将军留之,曰:‘尔家司空、元规,復可所难?’”宋书·刘怀肃传》:“怀肃次弟怀敬,涩訥无才能。”资治通鉴·陈宣帝太建七年》:“齐主言语涩呐,不喜见朝士。”宋 苏轼《谢吕龙图》之二:“临纸涩訥,情不能宣。”

涩于言论

sèyúyánlùn

形容说话迟钝。《宋书·南郡王义宣传》:“生而舌短,涩于言论。”

涩滞

sèzhì

①险阻;不通畅。《晋书·郄超传》:“僶俛秋冬,船道涩滞。”渐及秋冬,水更涩滞。 元 王恽《挽漕 诗》:“必资州县力,澁滞方可度。”②指不滑润。《红楼梦 第四四回》:“扑在面上,也容易匀净,且能润泽,不像别的粉涩滞。”③言语、思路等迟钝,不流畅。《古今小说·陈御史巧勘金钗钿》:“眼见得礼貌粗疏,语言涩滞。”清 钱泳《履园丛话·科第·异事》:“(餘姚邵二云﹞是日忽文思涩滞,至夜半而首艺尚未成,心甚慌惚。” 鲁迅《书信集·致曹白》:“我也这样,翻译多天之后,写评论便涩滞。”

苦涩;艰涩之意。

①弦乐器,似琴。长近三米,古有五十根弦,后为二十五根或十六根弦,平放演奏:参见“鼓瑟”。②瑟瑟:a.形容轻微的声音;b.形容颤抖。参见“瑟”。

瑟踧

sècù

局促。形容拘束的样子。清 蒲松龄《聊斋志异·霍女》:“黄(生)瑟踧不自安,而女殊坦坦。”

瑟弄琴调

瑟调琴弄

sènòngqíntiáo

sètiáoqínnòng

比喻夫妇感情融洽。《诗小雅常棣》:“妻子好合,如鼓琴瑟。”明 汪廷讷《狮吼记·谈禅》瑟弄琴调,好合诚堪慰。《群音类选·<红拂记·红拂寄讯>》想那日瑟调琴弄,叹中途付与东风。

瑟琴

sèqín

瑟与琴。《诗·小雅·鹿鸣》:“我有嘉宾,鼓瑟鼓琴。” 晋 成公绥《啸赋》:“清激切於竽笙,优润和於瑟琴。”《宋书·乐志二》:“庭列宫县,陛罗瑟琴。” 元 张昱《留别姻家吴子道理问诗》:“明年不待梧桐雨,来听高堂鼓瑟琴。”②琴瑟之音和谐,因以喻和合友好。《诗·小雅·常棣》:“妻子好合,如鼓瑟琴。” 晋 潘岳《夏侯常侍诔》:“子之友悌,和如瑟琴。”③指夫妻和好。 宋 罗烨《醉翁谈录·张氏夜奔吕星哥》:“虽未通币帛之仪,料必作瑟琴之眷。”

瑟瑟

sèsè

形容颤抖,瑟瑟发抖。瑟缩:身体因寒冷、惊恐等而蜷缩、抖动。蒲松龄《聊斋自志》萧斋瑟瑟,案冷疑冰。②形容风声或其他轻微的声音。秋风瑟瑟。东汉 刘桢《赠从弟 其二》:“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唐 白居易《琵琶行 并序》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聊斋志异 夜叉国》母子方徊徨间,忽见布帆南动,其声瑟瑟。指碧绿色。唐 白居易《暮江吟》:“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瑟缩

sèsuō

象声词。元 揭傒斯《黄鹄山听雨得清字》诗:“潇洒松上来,瑟缩花间鸣。”王闿运《到广州与妇书》:“乳枝磬落,松风瑟缩。” ②指身体因寒冷、受惊等而蜷缩抖动。清 姚燮卖菜妇》诗:“棉衣已典,无钱不可赎,娇儿瑟缩抱娘哭。”《聊斋志异 蛇人》小蛇虽不去,然瑟缩不敢食。二青含哺之,宛似主人之让客者。指迟缓;迟疑。明 宋濂《恭跋御赐诗后》:“臣举觞至口端,又复瑟缩者三。上笑曰:‘男子何不慷慨为!’”

瑟”古字。古文瑟。玩古文琴瑟二字。似先造瑟字、而琴从之。

(玉)鲜艳光洁的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