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ē/xī失物。

sè I.

①由物体发射、反射的光通过视觉而产生的印象:颜色。色彩。色相(xiàng)。色调(diào)。②脸上表现出的神气、样子:脸色。气色。表面。色厉内荏。《论语·颜渊篇》夫闻也者,色取仁而行违,居之不疑。孟子·梁惠王上》王变乎色,曰:“寡人非能好先王之乐也,直好世俗之乐耳。”孟子·尽心下》:“好名之人能让千乘之国,苟非其人,簞食豆羹见於色。”参见“色难”。参见“辞色”。③情景,景象:行色匆匆。景色宜人。④种类:各色用品。⑤品质,质量:音色。成色。足色纹银。⑥妇女美貌:姿色。色艺。《礼记·中庸去谗远色,贱货而贵德,所以劝贤也。⑦情欲:色情。好(hào)色。⑧佛教中对于有形质的能感触到的东西的统称为“色”,精神领域的东西称为“心”。“色即是空”即“物质”是虚空的,体现了佛教的唯心主义观点。II.shǎi同“色(sè)”。用于一些口语词,如“落(lào)色”“捎(shào)色”等。参见“色shǎi I

色变sèbiàn

脸色改变。表示惊惶不安。《史记·刺客列传》:“至阶,秦舞阳 色变振恐,羣臣怪之。”南朝梁 江淹《别赋》金石震而色变,骨肉悲而心死。宋 陆游 《老学庵笔记》卷三:“杲还,亡钗,不敢言而色变。”

色胆如天

色胆包天

sèdǎnrútiān

sèdǎnbāotiān

形容贪恋淫欲胆量很大。你真是色胆如天,敢吃老娘豆腐?《水浒传第四五回》这妇人也嘻嘻的笑着看这和尚。人道色胆如天,却不防石秀在布帘里张见。清·李宝嘉《文明小史》第三十九回:“常言道:色胆包天,这回钮逢之竟要把天来包一包。”

色即是空

sèjíshìkōng

佛家语。指世家一切色法(物质)的本性(内在真实性)都是空无所有。明·伏雌教主《醋葫芦》第12回:“本庵法名,向以‘色即是空’四字为则,如前岁收的几个小徒。”周立波《山那面人家》:“既是和尚,应该早已看破红尘,相信色即是空了。”

色厉

sèlì

表情强硬、严肃。《三国志 魏书 武帝纪》公曰:吾知绍之为人,志大而智小,色厉而胆薄。《三国演义.第二一回》:袁绍色厉胆薄,好谋无断。

色厉内荏

sèlìnèirěn

色:神色,模样。厉:威严、凶恶。内:内心。荏:软弱、怯懦。外表强硬,内心虚弱。《论语·阳货》:“色厉而内荏,譬诸小人,其穿窬之盗也与。”东汉 王充《论衡 卷十 非韩篇第二十九》)∶“奸人外善内恶,色厉内荏,作为操止象类贤行,以取升进,容媚于上,安肯作不孝、著身为恶,以取弃殉之咎乎?”

色目

sèmù

①种类名目。《资治通鉴 唐纪四十二》比来新旧徵科色目,一切罢之。《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四十四》时内旨取拨南库缗钱,色目浸广。《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四十四》尔后却有增收鹾钱色目,粗可支吾。②人品;身份。宋 孟元老《东京梦华录·民俗》其士农工商诸行百户衣装,各有本色,不敢越外……街市行人,便认得是何色目。

色目人

sèmùrén

色目人(各色名目之人)是元代时对来自中西亚的各民族的统称,也是元代人民的四种位阶之一,广义上的来讲,一切除蒙古、汉人、南人以外的西北民族都算是色目人。《续资治通鉴 元纪五》凡色目人有马者三取其二,汉民悉入官,敢匿与互市者罪之。

色难

sènán

①对父母和颜悦色,是最难的。多指对待父母要真心实意。不能只做表面文章。《论语·为政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面有难色,不愿之意。唐 杜甫《寄韩谏议注诗》:“国家成败吾岂敢,色难腥腐餐枫香。”

色挠

sènáo

面露胆怯之色。《战国策 魏策 唐雎不辱使命》: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 

色情sèqíng

①道教语。指物欲。②男女情爱;性欲。《西游记第六十回》酒至数巡,罗刹觉有半酣,色情微动,就和孙大圣挨挨擦擦

色然

sèrán

变色貌。《公羊传·哀公六年》:“诸大夫见之,皆色然而骇。”何休注:“色然,惊骇貌。”《孔子家语·正论解》:“季孙色然悟曰:‘吾诚未达此义。’”清 蒲松龄《聊斋志异·黄九郎》:“事已,九郎至。女色然怒让之。” 

色仁行违

sèrénxíngwéi

表面上主张仁德,实际行动却背道而驰。先秦 孔子《论语 颜渊》:“夫闻也者,色取仁而行违,居之不疑。”唐·白居易《有木诗》序:“见色仁行违,先德后贼,如王莽辈者。”

色若死灰

sèruòsǐhuī

比喻脸色惨白难看。《庄子·盗跖》:“孔子再拜趋走,出门上车,执轡三失,目茫然无见,色若死灰。”亦作“色如死灰”。 唐 皇甫枚《三水小牍·王知古》:“保母忽惊叫仆地,色如死灰。”

色色俱全

sèsèjùquán

各种各样的东西都很齐全。清·韩邦庆《海上花列传》第12回:“掌柜的招呼进内,先把那包首饰秤准分两,再拣取应用各件,色色俱全。”鲁迅《伪自由书·战略关系》:“现在一切准备停当,行都陪都都色色俱全。”

色身

sèshēn

佛教一种术语,在一般人叫做身体,它是揽父精母血及四大种的地水火风所构成。《聊斋志异·绩女》:“我偶堕情障,以色身示人,遂被淫词污亵,此皆自取,於汝何尤。”

色授

sèshòu

用神色传递内心的感情。多指男女之间的情爱。唐 张柬之《大堤曲》诗:“魂处自目成,色授开心许。” 清 蒲松龄《聊斋志异·仙人岛》:“每作房中之戏,招与共事,两情益篤,时色授而手语之。”参见“色授魂与 ”。

色授魂与

sèshòuhúnyǔ

色,容貌。魂,精神,内心。用眉目传情,心意投合。汉·司马相如《上林赋》:“长眉连娟,微睇绵藐,色授魂与,心愉于侧。” 清·蒲松龄《聊斋志异·娇娜》得此良友,时一谈宴,则‘色授魂与’,尤胜于‘颠倒衣裳’矣。

色衰爱弛

sèshuāiàichí

色:姿色。弛:减退。女子因姿色衰退而使受到的宠爱减退。《资治通鉴·唐玄宗开元十年》:“初,上之诛韦氏也,王皇后颇预密谋,及即位数年,色衰爱弛,武惠妃有宠,阴怀倾夺之志。”

色斯

sèsī

《论语·乡党》:“色斯举矣,翔而后集。”何晏集解引 马融 曰:“见顏色不善则去之。”后因以“色斯”指远遁以避世。《后汉书·左雄传》:“或因罪而引高,或色斯以求名。”《三国志·魏志·崔琰传》:“哲人君子,俄有色斯之志。” 晋 葛洪《抱朴子·嘉遯》:“古人所以或避危乱而不肯入,或色斯而不终日者,虑巫山之失火,思芝艾之并焚耳。”

色喜

sèxǐ

喜悦流露在脸上。唐 韩愈《争臣论》:“人皆以为华,阳子(指阳城)不色喜。” 清 侯方域《明都察院左都御史陈公墓志铭》:“既长,有器量,举於乡,不色喜。”

色夷

sèyí

神色平和。明·宋濂《送东阳马生序》:与之论辨,言和而色夷。

色艺双全

sèyìshuāngquán

指姿色和技艺都有,非常美妙。又“色艺无双”,“色艺两绝”李师师色艺双全,貌若天仙,同时琴棋书画无所不通。宋·胡仔《啭春莺》:“王晋卿都尉既丧蜀国,贬均州,姬侍尽逐。有一歌者,号‘啭春莺’,色艺两绝。”《聊斋志异 瑞云》瑞云,杭之名妓,色艺无双。

色欲sèyù性欲;男女间的性爱。一个色欲旺盛的人。《封神演义 第十九回》纣王虽是帝王之相,怎经色欲相亏,形容枯槁。

色泽

sèzé

颜色和光泽。宋 陆游《过小孤山大孤山》嵌岩窦穴,怪奇万状,色泽莹润,亦与它石迥异。

色中饿鬼

sèzhōng’èguǐ

比喻极其贪色的人。明·施耐庵《水浒传》第45回:“一个字便是僧,两个字是和尚,三个字鬼乐官,四字色中饿鬼。”熊召政《张居正》第一卷第二回:“怎奈这个皇上是个色中饿鬼。”

色庄

sèzhuāng

面色严肃庄重。《论语·先进》:“论篤是与,君子者乎?色庄者乎?”宋 孔平仲《续世说·直谏》:“白居易为翰林学士,尝因论事,言陛下错。 宪宗色庄而罢,密召承旨李絳谓曰:‘居易小臣不逊,须令出院。’”宋 叶适《宝谟阁待制徐公墓志铭》:“公諫曰:‘若是,则人主日圣,人臣日愚,陛下谁与共功!’上色庄。”

一种金属元素,色白质软,在空气中容易氧化。是制造真空件器、光电管等的重要材料,化学上用做催化剂

sè I.指小雨零落。II.qì古水名,在今中国甘肃省。III.zì古同“渍”,浸,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