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ǎo I.

①拿笤帚等除去尘土或垃圾:扫地。②清除,消灭:扫雷。扫盲。扫荡。一扫而空。③全,尽,尽其所有:扫数(shù)。④低落,丧失:扫兴(xìng)。⑤描画:扫描。扫眉。⑥迅速横掠而过:扫射。扫视。⑦结束,了结:扫尾。⑧祭奠:扫墓。祭扫。II.sào帚:以竹枝等扎成的扫地用具。

扫除天下

sǎochútiānxià

扫除:消除,肃清。肃清坏人,安定社会。男子汉当以扫除天下为己任。《后汉书·陈蕃传》:“大丈夫处世,当扫除天下,安事一室乎?”

扫地出门

sǎodìchūmén

原指把一切杂物都扫出门去;室内干干净净;不留任何东西。后比喻全部家产都被处理;连人也被赶出家门。清 李绿园《歧路灯》第84回:“有七八年的,也有三四年的,也有昨年的,也还有几次利息还过的。要是清白扫地出门,总得两千两。”冯德英《迎春花》第二章:这次扫地出门的政策很明确,除了个别实在开明、对抗战有功的地主分子外,其他一律不放过。

扫地俱尽

sǎodìjùjìn

像扫地一样都没有了,形容破坏净尽。《汉书·魏豹田儋等传赞》秦灭六国,而上古遗烈扫地俱尽矣。《晋书·儒林传序》惟怀逮愍,丧乱弘多,衣冠礼乐,扫地俱尽。《隋书·高祖纪下》圣人遗训,扫地俱尽,制礼作乐,今也其时。

扫地无遗

sǎodìwúyí

指彻底干净,毫无存留。《晋书 惠帝纪》魏晋已来之积,扫地无遗矣。同“扫地无餘”。

扫地无餘

扫地无余

sǎodìwúyú

全数摧毁,荡然无存。南朝梁.任昉《天监三年策秀才文》:衣冠礼乐,扫地无余。宋.苏轼《代张方平谏用兵书》:数年以来,公私窘乏,内府累世之积,扫地无余。

扫地以尽

sǎodìyǐjìn

比喻破坏得彻底。也比喻面子、威风丢失干净。清 梁启超《新民议 禁早婚议》:“一群之道德法律,且将扫地以尽。”毛泽东《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把几千年封建地主的特权,打得个落花流水。地主的体面威风,扫地以尽。

扫轨

sǎoguǐ

扫除车轮痕迹。比喻隔绝人事。《后汉书·党锢传·杜密》:“同郡刘胜,亦自蜀郡告归乡里,闭门扫轨,无所干及。”李贤注:“轨,车迹也。言絶人事。”宋 陆游《穷途诗》:“全躯希碌碌,扫轨厌纷纷。”清 黄宗羲《刘伯绳先生墓志铭》:“塞门扫轨,隣右莫窥其面。”

扫锅刮灶

sǎoguōguāzào

谓倾其所有。洪深《香稻米》第三幕:“我们已经是扫锅刮灶的都拿了出来,不瞒你说,家里连一块钱都不剩了。”

扫迹

sǎojì

亦作“扫蹟”。①扫帚扫过的痕迹。晋 左思《娇女诗》:“明朝弄梳臺,黛眉类扫跡。”②扫除车轮痕迹。表示谢绝宾客。南朝齐 孔稚珪《北山移文》:“或飞柯以折轮,乍低枝而扫跡。” ③指绝迹。宋 陆游《山园杂咏之三》:“俗客年来真扫迹,清樽日暮独忘归。”

扫眉才子

sǎoméicáizǐ

扫眉:妇女画眉毛。旧指有才华的女子。唐 王建《寄蜀中薛涛校书》诗:“扫眉才子知多少,管领春风总不如。”郁达夫《日本谣》:“扫眉才子众三千,万里桥边起讲筵。”

扫墓望丧

sǎomùwàngsàng

扫除墓地,以待人死入葬。谓酷吏必当有恶报,指日可待。《汉书 酷吏传 严延年》:严延年迁河南太守,其母从东海来,欲从延年腊,到洛阳,适见奏报引决囚人。母大惊,谓延年曰:“我不自意当老见壮子被刑戮也!行矣!去女东归,扫除墓地耳!”后岁余,延年果败。《隋书·隐逸传·李士谦》:“积善余庆,积恶余殃,高门待封,扫墓望丧,岂非休咎应邪?”

扫数

sǎoshù

指全部,全数。茅盾《清明前后》第二幕:“明天我就扫数还清他妈的债。”《解放日报》1942.1.13:“宁夏于八月一日开征,十一月底即已扫数解清。”宋德富《简明中国通史故事第158篇》不料湘军一破城,见人即杀,见屋即烧,子女玉帛扫数[4]悉入官军,而金陵遂永穷矣!

扫榻以待

sǎotàyǐdài

榻:床。把床打扫干净等待客人到来。对客人表示欢迎的意思。清 张集馨《道咸宦海见闻录 朋僚函札 向荣来函》:“如阁下允为留营,弟当于营中扫榻以待。”章炳麟《致伯中书一》:“君以暇时能来相就,则扫榻以待也。”

扫穴犁庭

sǎoxuélítíng

扫荡其居处,犁平其庭院。比喻彻底摧毁敌方。清·魏秀仁《花月痕》第42回:“有此机会,扫穴犁庭,指顾间事。”高阳《胡雪岩全传·红顶商人》:“炮车轰击,一举而廓清之,最是扫穴犁庭的利器!”

扫穴擒渠

sǎoxuéqínqú

扫荡巢穴,擒拿贼首。

sǎo I.

同“扫”。《史记·项羽本纪》:“且国兵新破,王坐不安席,埽境内而专属於将军,国家安危,在此一举。”II.参见 sào

sǎo

①哥哥的妻子:嫂嫂。嫂子。兄嫂。②泛称年岁不大的已婚妇女:大嫂。夫人(对朋友妻子的尊称)。

嫂溺叔援

sǎonìshūyuán

《孟子 离娄上》:“男女授受不亲,礼也;嫂溺,援之以手者,权也。”后以“嫂溺叔援”喻视实际情况而变通做法。清·名教中人《好逑传》第六回:“恐怕人拘泥小节,伤了大义,故紧接一句道:‘嫂溺叔援,权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