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 sān | ①数名,二加一(在钞票和单据上常用大写“叁”代):三维空间。三部曲。三国(中国朝代名)。②表示多次或多数:三思而行。三缄其口。 |
三巴 | sānbā | ①古地名。巴郡、巴东、巴西的合称。相当今四川嘉陵江和綦江流域以东的大部地区。晋 常璩《华阳国志·巴志》:“建安六年,鱼復蹇允白璋争巴名,璋乃改永寧为巴郡,以固陵为巴东,徙羲为巴西太守,是为三巴。”《资治通鉴·晋安帝元兴三年》:“玄以桓希为梁州刺史,分命主将戍三巴以备之。”胡三省注:“三巴,巴郡、巴东、巴西也。杜佑曰:渝州,古巴国,谓之三巴。以閬、白二水东南流,曲折三迴,如‘巴’字也。”唐 李白《长干行 其一》:“早晚下三巴,预将书报家。”唐 崔涂《除夜》:“迢递三巴路,羁危万里身。乱山残雪夜,孤烛异乡人。”②多泛指四川。唐 杨炯《后周明威将军梁公神道碑》:“遵文翁之遗训,学富三巴。”明 施敬《巴阳夜泊诗》:“独棹三巴夜,秋高片月孤。”黄钧《自成都归舟中作诗》:“久客三巴事可哀,锦江七月放船回。” |
三百瓮齑 | sānbǎiwèngjī | 指长期以咸菜度日,生活清贫。齑,咸菜。三百瓮,极言其多,一时吃不完。宋·赵与颜《娱书堂诗话》上卷:“旧传一贫士死,见阴更,为言‘当年生,汝有三百瓮齑禄未尽。’”陆放翁《病愈》:“镜中无复旧朱颜,一笑衷翁乃尔顽。三百瓮齑消未尽,不知更著几年还?” |
三般两样 | sānbānliǎngyàng | ①多个。②耍手段,弄花样。宋·朱熹《朱子语类》第67卷:“天下只是一个道理,更无三般两样。”清·曹雪芹《红楼梦》第60回:唱戏的小粉头们都三般两样,掂人的分量。 |
三班六房 | sānbānliùfáng | 三班:指皂、壮、快班,均为差役;六房:指吏、户、礼、兵、刑、工房,均为书办胥吏。明、清时州县衙门中吏役的总称。清 吴敬梓《儒林外史》第二回:“想这新年大节,老爷衙门里,三班六房,那一位不送帖子来?”李劼人《死水微澜》第五部:“你能直接同两县衙门里三班六房的朋友,或各街坐卡子的老总们,打堆顽耍。” |
三榜定案 | sānbǎngdìng’àn | 三次张榜,广求意见,再作最后决定。极言行事慎重。 |
三板 三版 | sānbǎn | 古代筑墙、坟所用的板,每块高二尺,三板为六尺。《战国策·赵策一》智伯从韩、魏以攻赵,围晋阳而水之,城下不沉者三板。宋 苏轼《徐州谢奖谕表》百堵皆作,盖僚吏之劬劳;三板不沉,本朝廷之威德。清 吴伟业《清江闸》诗:“石高三板浸,鼓急万夫争。” |
三宝 | sānbǎo | 佛教语。指佛、法、僧。《释氏要览·三宝》:“三宝,谓佛、法、僧。” 三国吴 康僧会 《安般守意经序》:“佛教三宝,众冥皆明。”后以指佛教。有福方登三宝地 无缘难入一乘门 |
三边 | sānbiān | ①汉时指匈奴、南越、朝鲜。《史记·律书》:“高祖有天下,三边外畔。”②指东、西、北边陲。《后汉书·杨震传》:“羌虏钞掠,三边震扰。”《资治通鉴·安帝延光二年》引此文,胡三省注云:“三边,东、西、北也。”③明时指延绥、甘肃、宁夏三地区。《明史·宪宗纪一》:“(成化十年正月)癸卯,王越总制延绥、甘肃、寧夏三边,驻固原。”④原安边及定边、 靖边三县的合称。抗日战争时期为陕甘宁边区的行政分区,简称三边。毛泽东《组织起来》:“我希望你们回到关中去,回到陇东去,回到三边去……领导人民,领导群众,把工作做得更好。”⑤泛指边境,边疆。唐 辛常伯《军中行路难诗》:“但令一被君王知,谁惮三边征战苦。”唐 刘长卿《送李中丞之襄州》:“独立三边静,轻生一剑知。茫茫江汉上,日暮欲何之。”宋 刘克庄《宫春·丞相生日乙丑词》:“但管取,三边无警,活他百万生灵。”元 无名氏《昊天塔第一折》:“可怜死战三边上,不得生封万户侯。” |
三病四痛 | sānbìngsìtòng | 谓病痛很多。明·伏雌教主《醋葫芦》第二回:“到老没个儿女,设或三病四痛,没个贴体亲人,那时要茶无茶,要饭没饭,便是活受地狱,何须定要变得牛马!”明·凌濛初《初刻拍案惊奇》第13卷:“又怕他三病四痛,日夜焦劳。” |
三步两脚 | sānbùliǎngjiǎo | 快速行走貌。周立波《民兵》:“她靸着鞋子,三步两脚赶到侧铺的跟前。” |
三不拗六 | sānbùniùliù | 谓少数人拗不过多数人。明·冯惟敏《僧尼共犯》第二折:“自古道三不拗六,他每都是城狐社鼠,俺也革不了他的积弊。” |
三才 | sāncái | ①天、地、人。《后汉书·董卓传赞》:“董卓滔天,干逆三才。”②三位齐名之才人。a)指晋之潘滔、刘舆、裴邈。b)指北齐之温子昇、邢子才、魏收。③三种材料。 |
三曹对案 | sāncáoduìàn | 指审问对质。明·吴承恩《西游记》第11回:“第一殿秦广大王即差鬼使催请陛下,要三曹对案。”艾煊《大江风雷》第四部:“那我要把孙连超叫来跟你三曹对案哩。” |
三差两错 三差五错 | sānchāliǎngcuò sānchāwǔcuò | 泛指差错。常指意外的事故。比喻偶然的差错。要是有三差两错,我唯你是问。谁都避免不了有三差五错。清 曾朴《孽海花》第22回:“要有什么三差五错,那事情就难说了!”魏巍《东方》第四部第七章:“你要出了三差两错,叫小堆八在前方知道了,我们可怎么对得起他!” |
三茶六饭 | sāncháliùfàn | 比喻招待客人非常周到。明 洪楩《清平山堂话本 快嘴李翠莲记》:“做得粗,整得细,三茶六饭一时备。”清·曹雪芹《红楼梦》第68回:“现在三茶六饭,金奴银婢的住在园里!” |
三茶六礼 | sāncháliùlǐ | 犹言明媒正娶。我国旧时习俗,娶妻多用茶为聘礼,所以女子受聘称为受茶。六礼,即婚姻据以成立的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六种仪式。参阅明陈耀文《天中记》卷四四、《仪礼 士昏礼》。我国旧时习俗,娶妻多用茶为聘礼,所以女子受聘称为受茶。六礼,即婚姻据以成立的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六种仪式。参阅明陈耀文《天中记》卷四四、《仪礼·士昏礼》。鲁迅《彷徨·离婚》:“他就是着了那滥婊子的迷,要赶我出去。我是三茶六礼定来的,花轿抬来的呵!” |
三长两短 三长四短 | sānchángliǎngduǎn sānchángsìduǎn | ①比喻意外的灾祸或事故;现多指死亡。②犹闲话,坏话。明 罗贯中《三遂平妖传》:“万一些后再有三长两短,终不能靠着太医活命。”清·钱彩《说岳全传》第13回:“若再有三长四短,叫为兄的回去,怎生见你令尊令堂之面?”姚雪垠《李自成》第一卷第十七章:要是万一李嫂子有三长两短,真是可惜!周立波《山乡巨变》下卷:“小心呵,今年的天气还不晓得如何呢?要是秧苗有个的,都死在你手里。” |
三朝 | sāncháo I. | ①外朝、内朝、燕朝。《周礼·秋官·朝士》“朝士掌建邦外朝之法” 汉郑玄注:“周天子诸侯,皆有三朝。外朝一,内朝二。内朝之在路门内者或谓之燕朝。”宋叶梦得《石林燕语卷二》:“古者天子三朝:外朝、内朝、燕朝。外朝在王宫库门外,有非常之事以询万民於宫中。内朝在路门外,燕朝在路门内,盖内朝以见羣臣,或谓之路朝,燕朝以听政,犹今之奏事,或谓之燕寝。”明 王鏊《亲政篇》盖周之时有三朝:库门之外为正朝,询谋大臣在焉;路门之外为治朝,日视朝在焉;路门之内为内朝,亦曰燕朝。②三日。《魏书 孝文帝元宏纪》乃于寒月,单衣闭室,绝食三朝。③指三朝元老。II.sānzhāo I.①名词,正月一日。为岁、月、日之始,故曰三朝。②名词,谓三日。③名词,旧时婚后或出生后第三日均称“三朝”。 |
三朝元老 | sāncháoyuánlǎo | 元老:资格最老,声望最高的老臣。原指受三世皇帝重用的臣子。现在用来指在一个机构里长期工作过的资格老的人。南朝宋 范晔《后汉书 章帝纪》:“行太尉事节乡侯熹三世在位,为国元老。”清 蒲松龄《聊斋志异 三朝元老》享堂落成,数人直宿其中,天明见堂上一匾云:“三朝元老”。 |
三辰 | sānchén | 指日、月、星。《左传·桓公二年》:“三辰旂旗,昭其明也。”杜预注:“三辰,日、月、星也。” 《周文 展禽论祀爰居》黄帝能正名百物,以明民共财,颛顼能修之,帝喾能序三辰以固民。《宋书 本纪武帝上》古称大者天地,其次君臣,所以列贯三辰,神人代序,谅理本于造昧,而运周于万叶。南朝梁 沉约《齐故安陆昭王碑》:“昭昭若三辰之丽于天,滔滔犹四瀆之纪于地。”宋 梅尧臣《效阮步兵一日复一日诗》:“四序相盛衰,三辰运光魄。” 清 唐孙华《进呈御览诗一百韵》:“紫极三辰正,黄图九域清。” |
三尺 | sānchǐ | 本是长度单位,古代也指剑与法律,有时还代指人自身。如:三尺微命,一介书生。《 |
三尺法 | sānchǐfǎ | 指法律。古代以三尺竹简书法律,故称。《史记·酷吏列传》:“君为天子决平,不循三尺法,专以人主意指为狱。狱者固如是乎?”裴骃集解引《汉书音义》:“以三尺竹简书法律也。”宋 王应麟《困学纪闻·左氏传》:“《汉·杜周传》:‘不循三尺法。’注谓‘以三尺竹简书法律也’。朱博亦云:‘奉三尺律令以从事。’《盐铁论》乃云:‘二尺四寸之律。’古今一也。盖律书以二尺四寸简,举其大数,谓之三尺。”《明史·翟銮传》:“不合三尺法,何以信天下。”清 吴伟业《感事》诗:“老知三尺法,官为五铢钱。”《聊斋志异 王大》不然,函刺一投,则官以三尺法左袒之。 |
三尺剑 | sānchǐjiàn | 古剑长凡三尺,故称。宋 张元干《贺新郎·寄李伯纪丞相词》:“要斩楼兰三尺剑,遗恨琵琶旧语。” |
三虫 | sānchóng | 小儿三种常见的肠寄生虫病。也指老鼠、苍蝇、蝗虫。《诸病源候论 卷五十》:“三虫者,长虫、赤虫、蛲虫。”详蛔虫病、姜片虫病、蛲虫病条。唐·柳宗元《捕蛇者说》去死肌,杀三虫。 |
三重 | sānchóng | ①三种隆重的礼仪。指祭祀仪式中献用祼、声用升歌、舞用武宿夜。《礼记·祭统》:“夫祭有三重焉:献之属莫重於祼,声莫重於升歌,舞莫重於武宿夜,此周道也。”②三种隆重的礼仪。指夏、商、周 三王之礼。《礼记·中庸》:“王天下有三重焉,其寡过矣乎。”郑玄注:“三重,三王之礼。”孔颖达疏:“谓夏、商、周 三王之礼,其事尊重,若能行之,寡少於过矣。”亦说统治天下要做三件大事:“仪礼、制度、考文”,这样就能寡过。③三层。《礼记·礼器》:“天子之席五重,诸侯之席三重,大夫再重。”唐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
三楚 | sānchǔ | ①战国楚地疆域广阔,秦时分为西楚、东楚、南楚,合称三楚 。史记·货殖列传以淮北、沛、陈、汝南、南郡为西楚;彭城以东,东海、吴、广陵为东楚;衡山、九江、江南、豫章、长沙为南楚。书·高帝纪上“羽自立为西楚霸王”颜师古注引孟康音义,以江陵(即南郡)为南楚,吴为东楚,彭城为西楚。二说不同。后人诗文中多以泛指长江中游以南,今湖南湖北一带地区。唐 李商隐《过郑广文旧居诗》:“宋玉平生恨有餘,远循三楚吊三閭。”宋 张世南《游宦纪闻卷八》:“刘郎豪气今何在,应是九疑三楚。”孙中山《挽刘道一诗》:“半壁东南三楚雄,刘郎死去霸图空。”按,刘道一,湖南湘潭人。②五代时,马殷据长沙,周行逢据武陵,高季兴据江陵,都在古楚地,亦称三楚。亦可指三峡。南唐 李璟《摊破浣溪沙》:“回首绿波三楚暮,接天流。”②回顾。不堪回首。 |
三川 | sānchuān | ①三条河流的合称,所指不一。a.西周以泾、渭、洛为三川。《国语·周语上》:“幽王二年,西周三川皆震。”韦昭注:“三川,涇、渭、洛,出於岐山 。”b.东周以河、洛、伊为三川。《战国策·秦策一》:“亲魏善楚,下兵三川。”文选·鲍照〈咏史〉:“五都矜财雄,三川养声利。”李善注引韦昭曰:“有黄河、洛、伊,故曰三川。”秦 李斯〈谏逐客书〉惠王用张仪之计,拔三川之地。②指洛阳。 南朝宋颜延之北使洛阳诗:“前登阳城 路,日夕望三川。”唐王维《送韦大夫东京留守诗》:“云旗蔽三川,画角发龙吟。”赵殿成注:“史记索隐:三川,今洛阳也。” |
三春 | sānchūn | ①春季三个月:农历正月称孟春,二月称仲春,三月称季春。唐 柳中庸《征人怨/征怨》“岁岁金河复玉关,朝朝马策与刀环。三春白雪归青冢,万里黄河绕黑山。”唐 孟郊《游子吟》:“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红楼梦 第68回》:俏丽若三春之桃,清洁若九秋之菊。②指春季的第三个月,暮春。③三个春天,即三年。 |
三春晖 | sānchūnhuī | ①春天的阳光。喻母爱。唐 孟郊《游子吟》:“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暉。”②比喻深厚的恩情。诗刊1977年第6期:“何当得报三春晖,献给恩人毛泽东。” |
三从四德 | sāncóngsìdé | 三从:在家从父;出嫁从夫;夫死从子;四德:也叫四行;指妇德、妇言、妇容、妇功。指封建礼教为压迫、束缚妇女的封建礼教。元 武汉臣《老生儿》第一折:“不学些三从四德,俺一家儿簇捧着为甚么来。”元 无名氏《隔江斗智》第三折:从来不出闺门里,羞答答怎便将男儿细窥,则我这三从四德幼闲习,既嫁鸡须逐他鸡。 |
三寸金莲 | sāncùnjīnlián | 金莲:指缠足妇女的小脚。指妇女的小脚。明·西湖渔隐主人《欢喜冤家》第九回:“只说那三寸金莲上那一双大红鞋,一看了便也要浑了。”高阳《胡雪岩全传·灯火楼台》:“罗四姐的一双脚虽非三寸金莲,但也是所谓‘前面卖生姜,后面卖鸭蛋’裹了又放的半大脚。” |
三寸舌 | sāncùnshé | 谓善辩的口才。《史记·留侯世家》:“今以三寸舌,为帝者师,封万户,位列侯,此布衣之极,於良足矣。”元 马致远《荐福碑 第一折》三寸舌为安国剑,五言诗作上天梯。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九山王》借大王威福,加臣三寸舌,诸山莫不愿执鞭靮,从戏下。 |
三寸之舌 | sāncùnzhīshé | 比喻能说会辩的口才。他凭着三寸之舌,使许多人听信了他的谎言。西汉 司马迁《史记 平原君虞卿列传》:“毛先生以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 |
三代 | sāndài | ①指夏、商、周。《史记 太史公自序》“春秋采善贬恶,推三代之德,襃周室,非独刺讥而已也。”“维三代尚矣,年纪不可考,盖取之谱牒旧闻。”②泛指三个朝代。③指自祖至孙。《晋纪总论》今晋之兴也,功烈于百王,事捷于三代。④指曾祖、祖父、父。 |
三德 | sāndé | 三种品德。《尚书·洪范》“三德;一曰正直,二曰刚克,三曰柔克。”《史记·中庸》“知、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德也。”《周礼·地官·师氏》“以三德教国子:一曰至德以为道本,二曰敏德以为行本,三曰孝德以知逆恶。” |
三等九般 三等九格 | sānděngjiǔbān sānděngjiǔgé | 犹三六九等。明·兰陵笑笑生《金瓶梅》第62回:“孟玉楼道:‘娘,不是这等说,李大姐倒也罢了,没甚么倒吃了他爹恁三等九格的。’”明·兰陵笑笑生《金瓶梅》第35回:“金莲:‘若是这等的也罢了,我说又是没廉耻的货,三等九般使了接去。’” |
三翟 | sāndí | 《周礼》记载皇后的袆衣,揄翟,阙翟三件最高等级的礼服上都绣有翟鸟纹,合称为“三翟”。因服上分别以翬翟、摇翬图形为饰,故名。与男子礼服的“六冕”相对应。清朝废除汉族衣冠,翟服也全部被废除。《南史 本纪卷七梁武帝中》自五十外便断房室,后宫职司贵妃以下,六宫褘褕三翟之外,皆衣不曳地,傍无锦绮。 |
三迭阳关 | sāndiéyángguān | 三迭:反复歌唱某一句;阳关:古关名,在今甘肃敦煌县西南。原指古代送别的曲调。后也比喻离别。唐·王维《渭城曲》诗:“渭城朝雨浥清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元 王子一《误入桃源》楔子:我做甚三迭阳关愁不听,也只为一段伤心画怎成。 |
三冬 | sāndōng | 冬季,三个冬天的意思,亦指三年;农村有三冬工作等。冬季的三九寒天便可以说为三冬。也指冬季的三个月,指孟冬(阴历十月)、仲冬(阴历十一月)、季冬(阴历十二月)元 武汉臣《王壶春》楔子:“凭着我三冬足用文章绝,挥翰墨,走龙蛇。”唐杨炯《李舍人山亭诗序》:“三冬事隙,五日归休。”北宋 汪洙《神童诗》三冬今足用,谁笑腹空虚。 |
三冬二夏 | sāndōngèrxià | 犹言三两年。 |
三毒 | sāndú | 又称三垢、三火。此三毒残害身心,使人沉沦于生死轮回,为恶之根源,故又称三不善根。(1)贪,对顺的境界起贪爱,非得到不可,否则,心不甘,情不愿。(2)嗔,对逆的境界生嗔恨,没称心如意就发脾气,不理智,意气用事。(3)痴,不明白事理,是非不明,善恶不分,颠倒妄取,起诸邪行。 |
三对六面 | sānduìliùmiàn | 指有关双方在证人或中间人在场时,办理手续或说明情由。茅盾《子夜》:“回头我自会请三先生来,大家三对六面讲个明白。”杜鹏程《在和平的日子里》第六章:“张孔既然来这里检查工作,就只听一面之辞?走,咱们去三对六面谈谈。” |
三反四覆 三翻四复 三翻四覆 | sānfānsìfù | 三、四:形容次数之多。翻、覆:反复。形容变化很多;反复无常。明 张岱《石匮书后集 烈帝本纪》:“先帝焦于治,以致十七年之天下,三翻四覆,夕改朝更。”鲁迅《二心集 上海文艺之一瞥》:“因此革命的文学者,就不但应该留心迎面的当然,还必须防备自己一面的三翻四覆的暗探了。” |
三番五次 | sānfānwǔcì | 形容次数很多。番:次数;遍数。离毕业分配还有几个月,他就三番五次地诉说困难,请求领导照顾。清 吴敬梓《儒林外史》第八回:“三番五次,缠的老和尚急了,说道:‘你是何处光棍,敢来闹我们!’” |
三分 | sānfēn | ①谓一分为三。《左传·襄公十一年》:“三分公室,而各有其一。”《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今天下三分,益州罢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清 唐孙华《涿州怀古诗》:“三分巴蜀功成后,魂魄犹应恋故都。”《陈书 本纪卷六后主陈叔宝》(高祖陈霸先)委以心腹爪牙,咸能得其死力,故乃决机百胜,成此三分(指北周、北齐和南朝陈)。②指三国史话。宋 孟元老《东京梦华录·京瓦伎艺》:“霍四究説三分,尹常卖五代史。”③十分之三。元本高明《琵琶记·牛小姐盘夫》:“到如今,骨自道且説三分话,不肯全抛一片心。”茅盾《子夜十七》:“他们是不肯随便放过的,况又有三分酒遮了脸。”④十份中的三份。《诗·召南·摽有梅》“其实七兮”唐 孔颖达疏:“此梅虽落,其实十分之中尚七未落,已三分落矣。”⑤很,最。宋 万俟咏《三台·清明应制词》:“禁火天已是试新妆,岁华到三分佳处。” |
三分鼎足 | sānfēndǐngzú | 鼎:古代炊具,三足两耳。比喻三方分立,互相抗衡。《史记·淮阴侯列传》:“臣愿披腹心,输肝胆,效愚计,恐足下不能用也。诚能听臣之计,莫若两利而俱存之,三分天下,鼎足而居,其势莫敢先动。”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34回:“三分鼎足浑是梦,踪迹空留在人间。” |
三坟五典 | sānfénwǔdiǎn | 传说中的古书名。薛综注:“三坟,三皇之书也;五典,五帝之书也。”可简为:“坟典”。亦“五典三坟”。《乾隆下江南》:三坟五典,无所不通,诸子百家,无所不读。《聊斋志异 于去恶》得志诸公,目不睹坟典,不过少年持敲门砖,猎取功名,门既开,则弃去。 |
三峰 | sānfēng | ①三山峰。指华山的芙蓉、玉女、明星三峰。一说莲花、玉女、松桧三峰。唐 崔颢《行经华阴》:“岧峣太华俯咸京,天外三峰削不成。”唐 陶翰《望太华赠卢司仓诗》:“行吏到西华,乃观三峰壮。”元 王实甫《西厢记第四本第三折》:“泪添九曲黄河溢,恨压三峰华岳低。”②三山峰。指江苏三茅山之大茅、中茅、小茅三山峰。唐 陆龟蒙《寄茅山何威仪诗之二》:“大小三峰次九华,灵踪今尽属何家。”③华州之代称。《敦煌曲子词·菩萨蛮》:“鑾驾在三峰,天同地不同。”前蜀 韦庄《秦妇吟》:“明朝晓至三峰路,百万人家无一户。” |
三风十愆 | sānfēngshíqiān | 三种恶劣风气,所滋生的十种罪愆。指巫风二:舞、歌;淫风四:货、色、游、畋;乱风四:侮圣言、逆忠直、远耆德、比顽童,合而为十愆。 |
三夫之对 三夫之言 | sānfūzhīduì sānfūzhīyán | 泛指经过多人传播的流言。《战国策 秦策二》:“昔者曾子处费,费人有与曾子同名族者而杀人,人告曾子母曰:‘曾参杀人。’曾子母曰:‘吾子不杀人。’织自若。有顷焉,人又曰:‘曾参杀人。’其母尚织自若。顷之,一人又告之曰:‘曾参杀人。’其母惧,投杼逾墙而走。《后汉书·马援传》海内不知其过,众庶未闻其毁,卒遇三夫之言,横被诬罔之谗,家属杜门,葬不归墓,怨隙并兴,宗亲怖栗。 |
三辅 | sānfǔ | ①西汉治理京畿地区的三个职官的合称。亦指其所辖地区。汉初京畿官称内史,景帝二年分置左、右内史,与主爵中尉(后改都尉)合称三辅。南朝齐 孔稚珪《北山移文》希踪三辅豪,驰声九州牧。②泛称京城附近地区为三辅。《资治通鉴 汉纪二十八》三辅闻翟义起,自茂陵以西至二十三县,盗贼并发。《后汉书 光武帝纪上》九月庚戌,三辅豪杰共诛王莽,传首诣宛。《资治通鉴 唐纪七十二》然(李)克用表犹以朱全忠为言,上(僖宗李儇)使杨复恭以书谕之云:“俟三辅事宁,别有进止。” |
三复白圭 | sānfùbáiguī | 《论语 先进》:“南容三复白圭,孔子以其兄之子妻之。”何晏集解引孔安国曰:“《诗》云:‘白圭之玷,尚可磨也;斯言之玷,不可为也。’南容读诗至此,三反复之,是其心慎言也。”后因以“三复白圭”谓慎于言行。 |
三复斯言 | sānfùsīyán | 三复:多次反复;斯言:这句话。反复朗读并体会这句话。形容对它极为重视。《论语·先进》:“南容三复《白圭》。”朱熹注:“《诗经·大雅·抑》之篇曰:‘白圭之玷,尚可磨也;斯言之玷,不可为也。’南容一日三复此言。”严复《原强》愿天下有心人三复斯言而早为之所焉可耳。 |
三纲五常 | sān’gāngwǔcháng | 指我国封建时代统治阶级提倡的伦理道德。三纲;即父为子纲、君为臣纲、夫为妻纲。五常;即仁、义、礼、智、信。先秦 孔子《论语 为政》:“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何晏集解:“马融曰:‘所因,谓三纲五常也。’”元 贾仲名《萧淑兰》第二折:先生九经皆通,无书不读,岂不晓三纲五常之理? |
三告投杼 | sāngàotóuzhù | 比喻流言数传能使人信而转疑。《战国策·秦策二》:“昔者曾子处费,费人有与曾子同名族者而杀人,人告曾子母曰:‘曾参杀人。’曾子之母曰:‘吾子不杀人。’织自若。有顷焉,人又曰:‘曾参杀人。’其母尚织自若也。顷之,一人又告之曰:‘曾参杀人。’其母惧,投杼逾墙而走。鲁迅《书信集·致李康中》:“然而三告投杼,贤母生疑。千夫所指,无疾而死。” |
三更 | sān’gēng | ①指半夜十一时至翌晨一时。宋 苏轼《临江仙 夜归临皋》:“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宋 苏轼《洞仙歌·冰肌玉骨》:“夜已三更,金波淡,玉绳低转。”宋·陈与义《临江仙》词:“闲登小阁看新晴。古今多少事,渔唱起三更。”宋 岳飞《小重山 词》:“昨夜寒蛩不住鸣。惊回千里梦,已三更。”②指三更更鼓。《敦煌曲子词·菩萨蛮》:“休即未能休,且待三更见日头。” |
三更半夜 | sān‘gēngbànyè | 一夜分为五更,三更是午夜十二时。指深夜。他常常工作到三更半夜。《宋史 赵昌言传》:“四人者(陈象舆、胡旦、董俨、梁灝)日夕会昌言第。京师为之语曰:‘陈三更,董半夜’。” |
三公 | sān’gōng | 三公为古官名,其说法各异。《尚书·周官》“立太师、太傅、太保。兹惟三公,论道竟邦,燮理阴阳,官不必备,惟其人。”三公是天子之下的最高管理的称呼,辅佐天子。《礼记》等书以为三公指司马、司徒、司空。《汉书 王莽传》四辅之职,三公之任,而公干之。唐 韩愈《谒衡岳庙遂宿岳寺题门楼》:“五岳祭秩皆三公,四方环镇嵩当中。” |
三宫 | sān’gōng | 指古代诸侯夫人的宫。民间所谓的三宫,一般是指后妃居住的中宫和东西两宫,其实这是明清以后的体制,三宫最早乃是指诸侯大人所而之处、而天子后妃所居乃曰六宫。随着封建社会的建立,诸侯的消亡,三宫的含义有了变化。汉代就以皇帝、太后、皇后合称为三宫,又称太皇太后、太后、皇后为三宫。唐代穆宗时又将两太后与皇后合称三宫。宋三宫(天子、太后、皇后)北还,家铉翁再率故臣迎谒,伏地流涕,顿首谢奉使无状,不能感动上衷,无以保存其国。见者莫不叹息。 |
三宫六院 | sān’gōngliùyuàn | 泛指帝王妃嫔。元·无名氏《抱妆盒》楔子:“兀那三宫六院,妃嫔彩女听者:明日圣驾亲到御园,打一金弹,金弹落处,有拾得者。”弹词《英烈春秋》天子封我掌国邦,三宫六院皆钦付。 |
三孤 | sān’gū | 少师、少傅、少保的合称。其官职次于三公。 |
三姑六婆 | sān’gūliùpó | 泛指不同职业的妇女;亦指从事不正当职业的妇女。清 朱柏庐《朱子家训》三姑六婆,实淫盗之媒;婢美妾娇,非闺房之福。明 陶宗仪《辍耕录 三姑六婆》:“三姑者,尼姑、道姑、卦姑也;六婆者,牙婆、媒婆、师婆、虔婆、药婆、稳婆也。”《初刻拍案惊奇卷六》话说三姑六婆,最是人家不可与他往来出入。清 李汝珍《镜花缘》第十二回:吾闻贵地有三姑六婆,一经招引入门,妇女无知,往往为其所害,或哄骗银钱,或拐带衣物。 |
三顾茅庐 三顾草庐 | sān’gùmáolú sān’gùcǎolú | 典出《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顾:拜访;茅庐:草屋。原为汉末刘备去南阳郡邓县隆中(今湖北襄阳隆中)的诸葛亮家去访聘诸葛亮的故事。比喻真心诚意,一再邀请。《三国志.诸葛亮传》记载:“玄卒,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汉晋春秋曰:亮家于南阳之邓县,在襄阳城西二十里,号曰隆中。三国蜀 诸葛亮《出师表/前出师表》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
三关 | sān’guān | ①古代三个重要关隘的合称。著名者有:a.上党关、壶口关、石陉关。约在今之山西东南部。b.阳平关(今陕西沔县西)、江关(今四川奉节东)、白水关(今四川旧昭化西北)。《晋书 愍帝纪》然后推毂钟(会)邓(艾),长驱庸蜀,三关电埽,而刘禅入臣,天符人事,于是信矣。c.平靖关、武胜关、黄岘关。在今河南信阳南。d.溢津关、瓦桥关、淤口关。在今河北雄县、霸县一带。e.明代以雁门、宁武、偏头为外三关,在今山西太原之北;以居庸、紫荆、倒马为内三关,在今河北曲阳之北。②.指人体的三个重要部分,说法不一。a.指耳、目、口。b.指口、手、足。③.特指下丹田。④中医学名词。小儿指纹诊断法的三个部位,又称三指关。即风关、气关、命关。 |
三官 | sān’guān | 古代三种官的合称。指大司徒、大司马、大司空。《礼记·王制》:“大司徒、大司马、大司空斋戒受质,百官各以其成,质於三官。”《左传·昭公四年》:“使三官书之,吾子为司徒,实书名;夫子为司马,与工正,书服;孟孙为司空,以书勋。”《孔子家语·正论》:“于奚辞,请曲悬之乐,繁缨以朝,许之,书在三官。”王肃注:“司徒书名,司马书服,司空书勋也。” |
三光 | sān’guāng | ①日、月、星。《庄子·说剑》:“上法圆天以顺三光,下法方地以顺四时,中和民意以安四乡。”《史记 孝文本纪》朕下不能理育群生,上以累三光之明,其不德大矣。班固《白虎通·封公侯》:“天有三光日月星,地有三形高下平。”晋 葛洪《抱朴子·仁明》:“三光垂象者乾也,厚载无穷者坤也。”唐 元稹《有酒 诗之四》:“何三光之并照兮,奄云雨之冥冥。”《天雨花 第六回》:“狗圈猪窠低小屋,不见三光日月星。”《资治通鉴 汉纪四十五》天灾不有痛于肌肤,震食不即损于圣体,故蔑三光之谬,轻上天之怒。②指烧光、杀光、抢光。原为日本帝国主义“扫荡”敌后抗日根椐地时实施的政策。亦指帝国主义和反动派对人民烧杀掳掠的各种残暴行径。阮章竞《五月山花红似火》:“日本侵略者疯狂推行抢光、烧光、杀光的三光政策。”何成湘《和杨靖宇同志三次会见》:“疯狂的敌人竟采取了惨无人道的三光政策,归屯并户,企图使游击队与人民群众隔绝。”杨尚奎‘鹰’的眼睛:“敌人在苏区采取砍光、烧光、搬光的‘三光政策’,到处筑起碉堡,限制红军的活动。” |
三归 | sān’guī | 台观名。即“三归之家”。归,通“馈”,赏赐;家,卿大夫的采邑。齐桓公赏赐给管仲三处采邑,使其富有。亦有说是管仲为自己修筑的。《论语·八佾篇》管氏有三归,官事不摄,焉得俭?《史记 货殖列传序》而管氏亦有三归,位在陪臣,富于外国之君。《史记·管晏列传》管仲富拟于公室,有三归、反坫,齐人不以为侈。 |
三圭 | sān’guī | 三种玉圭,借指公、侯、伯,后亦指高官重臣。《楚辞·大招》: “三圭重侯,听类神祇。” 王逸注:“谓公、侯、伯也。公执桓圭,侯执信圭,伯执躬圭,故言三圭也。”《庄子·让王》 “(楚昭王)谓司马子綦曰:‘屠羊说居处卑贱而陈义甚高,子綦为我延之以三旌之位’” 陆德明释文:“三旌,三公位也。司马本作‘三圭’云。谓诸侯之三卿皆执圭也。” |
三跪九叩 | sānguìjiǔkòu | 最敬重的礼节。叩:磕头。清 昭槤《啸亭杂录 内务府定制》:“福晋父率阖族谢恩,行三跪九叩礼。”刘绍棠《小荷才露尖尖角》:“于是,三支高香,一盅酒,二尺红布挂枝头,俞文芊三跪九叩,拜了大柳树做干娘。” |
三好二怯 三好两歹 | sānhǎoèrqiè sānhǎoliǎngdǎi | 谓时好时病。形容体弱。明·洪楩《清平山堂话本·风月相思》:“娘子与冯官人相见之后,至今三好二怯。”清·吴敬梓《儒林外史》第五十四回:“虔婆道:‘也常时三好两歹的,亏的太平府陈四老爷照顾他。’” |
三好两歉 | sānhǎoliǎngqiàn | 解释同“三好两歹”。明·凌濛初《初刻拍案惊奇》卷三十四:“那女儿年方一十二岁,一貌如花,且是聪明,单只从小的三好两歉,有些小病。”清·夏敬渠《野叟曝言》第十三回:文虚自奚囊落水,常是三好两歉,只可在家照看门户。 |
三河 | sānhé | ①泛指全国的江河。毛泽东《送瘟神》天连五岭银锄落,地动三河铁臂摇。南北朝庾信《枯树赋》昔之三河徙植,九畹移根。开花建始之殿,落实睢阳之园。②洛阳附近河东、河内、河南三郡,是唐时政治中心所在的中原之地。唐 骆宾王《为徐敬业讨武曌檄》南连百越,北尽三河,铁骑成群,玉轴相接。 |
三后 | sānhòu | 出自《楚辞.离骚》,一般特指禹汤文王。在不同的语境下,也有其他意思。后,古代天子、天子妻、诸侯王可称后。《晋书 武帝纪》:“惟三后陟配于天,而咸用光敷圣德。”“肆予宪章三后,用集大命于兹。” |
三户 | sānhù | ①三户人家。极言人数之少。②地名。在今河南淅川县境。③古漳水上的一个渡口。在今河北磁县境内。汉 司马迁《史记 项羽本纪》约未成,项羽使蒲将军日夜引兵度三户,军漳南,与秦战,再破之。 |
三户亡秦 | sānhùwángqín | 三户:几户人家;亡:灭。虽只几户人家,也能灭掉秦国。比喻正义而暂时弱小的力量,有暴力的必胜信心。《史记·项羽本纪》:“故楚南公曰:‘楚虽三户,亡秦必楚’也。”宋·洪迈《容斋四笔·魏冉罪大》:“诸侯由是不直秦,未及百年,三户亡秦之语遂验。” |
三槐九棘 | sānhuáijiǔjí | 《周礼·秋官·朝士》:“朝士掌建邦外朝之法。左九棘,孤卿大夫位焉,羣士在其后;右九棘,公侯伯子男位焉,羣吏在其后;面三槐,三公位焉,州长众庶在其后。”郑玄注:“树棘以为位者,取其赤心而外刺,象以赤心三刺也。槐之言怀也,怀来人於此,欲与之谋。”后以“三槐九棘”为三公九卿之代称。《后汉书·袁绍传》:“乞下臣章,咨之羣贤,使三槐九棘,议臣罪戾。” 唐 吴兢贞《观政要·刑法》:“古者断狱,必讯於三槐九棘之官,今三公九卿,即其职也。” 元 郑光祖《倩女离魂楔子》:“黄卷青灯一腐儒,三槐九棘位中居。”《资治通鉴 汉纪四十七》臣思入国门,坐于肺石之上,使三槐九棘平臣之罪 |
三环五扣 | sānhuánwǔkòu | 形容捆绑结实。清·石玉昆《三侠五义》第51回:“四爷赶上一步,就势按倒,解他腰带,三环五扣的捆了一回。” |
三皇 | sānhuáng | 传说中上古三帝王。所指说法不一。a.伏羲、神农、黄帝。b.伏羲、神农、女娲。c.伏羲、神农、燧人。d.伏羲、神农、祝融。e.天皇、地皇、泰皇。f.天皇、地皇、人皇。《晋书 武帝纪》大晋继三皇之踪,蹈舜禹之迹,应天顺时,受禅有魏,宜一用前代正朔服色,皆如虞遵唐故事。 |
三皇五帝 | sānhuángwǔdì | 我们古代传说中的远古帝王。三皇指燧人、伏羲、神农;五帝指黄帝、颛顼、帝喾、唐尧、虞舜。先秦 庄周《庄子 天运》:“故夫三皇五帝之礼法度,不矜于同而预于治。”毛泽东《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自从盘古开天地,三皇五帝到于今,历史上曾经有过我们这样的长征吗? |
三回九转 | sānhuíjiǔzhuǎn | ①形容曲折回荡。②犹三番五次。为这点小事,值得你三回九转来找我吗?清·李渔《奈何天·逃禅》:“诵真经三回九转,敲钟磬动地惊天。” |
三回五次 | sānhuíwǔcì | 多次。元·戴善夫《风光好》第一折:“太守何故三回五次侮弄下官,是何道理?”明·冯梦龙《警世通言》第34卷:“急得家人王定手足无措,三回五次,催他回去。” |
三荤五厌 | sānhūnwǔyàn | 泛指荤腥食物。 |
三魂出窍 | sānhúnchūqiào | 形容害怕得不知所措。 |
三魂七魄 | sānhúnqīpò | 魂:旧指能离开人体而存在的精神;魄:旧指依附形体而显现的精神。道家语,称人身有“三魂七魄”。《抱朴子·地真》:“欲得通神,宜水火水形分,形分则自见其身中之三魂七魄。”明 许仲琳《封神演义》第三十七回:但凡精血成胎者,有三魂七魄,被桂芳叫一声,魂魄不居一体,散在各方,自然落马。《水浒传 第八七回》吓的宋江三魂荡荡,七魄悠悠。《西游记第九十七回》赶上前,把寇员外撩阴一脚踢翻在地,可怜三魂渺渺归阴府,七魄悠悠别世人! |
三饥两饱 | sānjīliǎngbǎo | 犹言饥一顿,饱一顿。形容生活艰难。宋·释惠洪《冷斋夜话·野夫长短句》:“跛子一生别无路,展手教,化三饥两饱。回视云汉,聊以自诳元神。” |
三汲浪 | sānjílàng | 就像鲤鱼越过了龙门一样成仙了,恰如突然一声惊雷,一鸣惊人。三次跃出波浪。比喻在乡试、会试、殿试中屡次中选。比喻考取进士引起的震动。宋·汪洙《神童诗》禹门三级浪,平地一声雷。 |
三缄其口 | sānjiānqíkǒu | 缄:封。三,泛指多次。在他嘴上多次贴了封条。形容说话谨慎。也用来形容不肯或不敢开口。《太公金匮》:“武王问:‘五帝之戒;可得闻乎?’太公曰:‘黄帝云:予在民上;摇摇恐夕不至朝。故金人三缄其口;慎言语也。’”清·陈忱《水浒后传 第十三回》危行言逊,祸免生肘;金人示诫,三缄其口。 |
三监之乱 | sānjiānzhīluàn | 又称管蔡之乱或武庚之乱。武王灭商后,听取周公旦意见采取“以殷治殷”的政策,分封纣王之子武庚于殷,利用他统治殷民。同时武王派遣其兄弟管叔、蔡叔、霍叔在殷都附近建立邶、鄘、卫三国以监视武庚史称‘三监’。 武王灭商后不久即病逝,周公旦摄政,引起管叔、蔡叔及其群弟的疑忌,武庚见机拉拢发动叛乱。周王朝面临严峻的形势,周公东征,诛武庚,杀管叔而放蔡叔,废霍叔为庶民,平定了三监之乱。 |
三谏之义 | sānjiànzhīyì | 《公羊传 庄公二十四年》:“戎将侵曹,曹羁谏曰:‘戎众以无义,君请勿自敌也。’曹伯曰:‘不可。’三谏不从,遂去之,故君子以为得君臣之义也。”何休注引孔子曰:“所谓大臣者以道事君,不可则止,此之谓也。”后以“三谏之义”指事君之正道。东汉·王充《论衡·程材》:“案世间能建蹇蹇之节,成三谏之义,令将检身自敕,不敢邪曲者,率多儒生。” |
三江 | sānjiāng | ①古代各地众多水道的总称。《尚书·禹贡》:“三江既入,震泽底定。”《周礼·夏官·职方氏》:“其川三江。” 以后有多种解释。《国语·越语上》韦昭注以吴江、 钱塘江、浦阳江为三江。水经注·沔水引郭璞说以岷江、松江、 浙江为三江。《尚书·禹贡》陆德明释文引吴地记以松江、娄江、东江为三江。泛指长江中下游的江河。唐 王勃《滕王阁序》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瓯越。《汉书·地理志上》颜师古注以北江、中江、南江为三江。 南朝宋 谢灵运《入彭蠡湖口诗》:“三江事多往,九派理空存。”唐 杜甫《有怀台州郑十八司户诗》:“天台隔三江,风浪无晨暮。”元 方回《听航船歌诗之六》:“南到杭州北楚州,三江八堰水通流。” ②蜀有三江,即岷江、涪江、沱江。 明 杨慎《嘉州刘介川进士母寿诗》:“三江化作长春酒,戯綵恒斟爱日亭。”清 李慈铭《越缦堂读书记·升庵集》:“蜀之三江:外水岷江,中水涪江,内水沱江也。” ③指广东境内的西江、北江、东江。 清 黄遵宪《羊城感赋之二》:“手挽三江尽北流,寇氛难洗越人羞。” ④指鸭绿江、 松花江、黑龙江。清 阮葵生《茶馀客话卷十三》:“鸭緑江、松花江、黑龙江,称三江,其源在长白山顶。” ⑤三江源。位于我国青海省南部,长江、黄河和澜沧江(国外称湄公河)的源头汇水区。 |
三江七泽 | sānjiāngqīzé | 泛指江河湖泽。唐·李白《当涂赵炎少府粉图山水歌》:“洞庭潇湘意渺绵,三江七泽情洄沿。”宋·陆游《书怀绝句》:“未驾青鸾返帝乡,三江七泽路茫茫。” |
三江五湖 | sānjiāngwǔhú | ①指东南方的三条江与太湖流域一带的湖泊。②江河湖泊的泛称。战国·鲁·尸佼《尸子》下卷:“取玉甚难,越三江五湖,至昆仑之山,千人往,百人反,百人往,十人反。”《诗刊》:“好响一面铜鼓,撼千峰万领,震三江五湖。” |
三角恋爱 | sānjiǎoliànài | 指一个人和两个异性同时恋爱的不正常的关系。老舍《黑白李》:“三角恋爱,不得劲儿。”路遥《平凡的世界》第四卷第52章:“‘我不愿意听你们的三角恋爱故事!’少平叫道。” |
三教 | sānjiào | ①儒谓夏尚忠,殷尚敬,周尚文,称为“三教”。②.指儒家的施教内容,包括六德、六行、六艺、合称“三德”。③佛教传入我国后,称儒、道、释为“三教”。《老残游记第十一回》其理本来易明,都被宋以后的三教子孙挟了一肚子欺人自欺的心去做经注,把那三教圣人的精义都注歪了。 |
三教九流 | sānjiàojiǔliú | 指宗教或学术上的各种流派。也泛指社会上各行各业的人。三教:指儒教、佛教、道教;九流:指儒家、道家、阴阳家、法家、名家、墨家、纵横家、杂家、农家。他是个社会活动家,朋友遍及三教九流。宋 赵彦卫《云麓漫钞》第六卷:“(梁武帝)问三教九流及汉朝旧事,了如目前。”《封神演义 第五回》天子只知天子贵,三教原来道德尊。 |
三街两市 | sānjiēliǎngshì | 泛称各街市。明·凌濛初《二刻拍案惊奇》卷二十四:“终日只是三街两市,和着酒肉朋友串哄。” |
三街六市 | sānjiēliùshì | 同“三街两市”。《荡寇志》第七十五回:“虽有三街六市,出门便被纱兜儿厮蒙着脸,真是讨厌。” |
三街六巷 | sānjiēliùxiàng | 泛指大街小巷。清 曹雪芹《红楼梦》第24回:“这三街六巷,凭他是谁,若得罪了我醉金刚倪二的街坊,管叫他人离家散。”庐隐《美丽的姑娘》:“他如一个流浪的歌者,手拿着铜钹铁钣,来到三街六巷。” |
三节两寿 | sānjiéliǎngshòu | 旧俗对于塾师,逢端午节、中秋节、年节及孔子诞辰,塾师生日,均各加送束修一月,称为三节两寿。亦用以泛指节日和生辰。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四十二回:“三节两寿,孝敬上司的钱,虽不敢任情减少,然而总是照着前任移交过来的簿子送的。” |
三晋 | sānjìn | 战国时赵、韩、魏三国的合称。赵氏、韩氏、魏氏原为晋国大夫,战国初,分晋各立为国,故称。其地约当今之山西省及河南省中部、北部,河北省南部、中部。后“三晋”又为山西省别称。《战国策·赵策一》:“三晋合而秦弱,三晋离而秦强,此天下之所明也。”《史记·燕召公世家》:“孝公十二年,韩、赵、魏灭智伯,分其地。三晋强。”唐 崔曙《九日登望仙台呈刘明府容》:“三晋云山皆北向,二陵风雨自东来。” |
三京 | sānjīng | 唐朝以西都京兆府(今陕西西安)、东都河南府(今河南洛阳)、北都太原府(今山西太原)为三京。宋朝以东京开封府(今河南开封)、南京应天府(今河南商丘)、西京河南府(今河南洛阳)为三京。 |
三旌 | sānjīng | 指公、侯、伯三公或三面旌旗。《庄子·让王》:“子綦为我延之以三旌之位。” 陆德明释文:“三旌,三公位也。 司马本作三珪。” 唐 封演《封氏闻见记·制科》:“屠羊隐名,楚王延以三旌之位。” 明 方孝孺《乐寿堂记》:“自兹以往,纵侥幸有成,而窃五鼎之食,三旌之位,亦无与於乐矣。”参见“三圭”。 |
三径 | sānjìng | 亦作“三逕”。汉朝蒋诩(xǔ)隐居之后,在院里竹下开辟三径,只于少数友人来往。后来,三径变成了隐士住处的代称。晋 赵岐《三辅决录·逃名》:“蒋詡归乡里,荆棘塞门,舍中有三径,不出,唯求仲、羊仲从之游。”《晋书 陶潜传》(陶潜)谓亲朋曰:“聊欲弦歌,以为三径之资可乎?”晋 陶潜《归去来辞》:“三径就荒,松竹犹存。”唐 蒋防《题杜宾客新丰里幽居诗》:“退跡依三逕,辞荣继二疏。”唐 孟浩然《秦中感秋寄远上人》:“一丘常欲卧,三径苦无资。北土非吾愿,东林怀我师。”宋 苏轼《次韵周邠》:“南迁欲举力田科,三径初成乐事多。”宋 叶梦得《水调歌头 秋色渐将晚》:“念平昔,空飘荡,遍天涯。归来三径重扫,松竹本吾家。”《花月痕第十五回》:“旁边挂着一副对联是:一帘秋影淡於月,三径花香清欲寒。” |
三九 | sānjiǔ | ①三公九卿。《颜氏家训·杂艺》非直葛洪一箭,已解追兵,三九宴集,常縻荣赐。②韭葅、生韭等三种韭菜。“九”为“韭”的谐音。喻清贫。③即三九天。④三九相乘,二十七。 |
三举 | sānjǔ | 指三期科考。《宋史·选举志一》:"(乾德元年)定诸州贡举条法及殿罚之式:进士'文理纰缪'者殿五举,诸科初场十'不'殿五举,第二、第三场十'不'殿三举,第一至第三场九'不'并殿一举。"不",指文理不通。“殿三举”,即指停止科考资格三期。明沈德符《野获编补遗·科场·预传考官》:"各省改遣京官主试,定于今上之乙酉,至辛卯则三举矣。"《续资治通鉴 宋纪三十四》乙亥,诸路贡举人郭桢等四千三百人见于崇政殿。时桢冒缌丧贡举,为同辈所讼,殿三举;同保人并赎金,殿一举。《续资治通鉴 宋纪四十三》九月,戊申,诏:“锁厅举人,自今文臣许应三举、武臣两举。” |
三爵 | sānjué | ①三杯酒。爵,雀形酒杯。《三国志·吴志·周瑜传》瑜少精意於音乐,虽三爵之后,其有阙误,瑜必知之,知之必顾,故时人谣曰:“曲有误,周郎顾。”②三种酒杯。③三只鸟雀。 |
三军 | sānjūn | ①军队的统称。《论语·子罕篇》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毛泽东《七律长征》三军过后尽开颜。唐 李华《吊古战场文》此古战场也,常覆三军。②古时指中军、上军、下军或中军、左军、右军。现指陆军、空军、海军。《周文 叔向贺贫》夫郤昭子,其富半公室,其家半三军,恃其富宠,以泰于国。唐 岑参《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四边伐鼓雪海涌,三军大呼阴山动。”③毛泽东《七律 长征》:“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作者自注:“红军一方面军,二方面军,四方面军。”) |
三考 | sānkǎo | ①古代官吏考绩之制。指经三次考核决定升降赏罚。《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四十七》唐、虞之世,四凶止于流窜,而三考之法,不过黜陟幽明。②指考试官员的三种项目。③称旧时科举中的"乡试"﹑"会试"﹑"殿试"为"三考"。④三考是古代的考试制度,为三年考一回,九年考三回叫三考。⑤官吏考绩制度。三年一考,九年三考,按结果决定升降奖惩。汉以后,各朝一般均采三考制。 |
三窟 | sānkū | 多种图安避祸的方法。指兔子有三个洞穴。后以喻多种图安避祸的方法。同"狡兔三窟"。窟,洞穴。三,三个或虚指多数。《战国策 卷十一》〈齐四·齐人有冯谖者〉冯谖曰:'狡兔有三窟,仅得免其死耳。今君(孟尝君)有一窟,未得高枕而卧也。请为君复凿二窟。'"后遂以"三窟"以喻多种图安避祸的方法。 |
三老 | sānlǎo | 古代掌教化之官。乡、县、郡均曾先后设置。《礼记·礼运》:“故宗祝在庙,三公在朝,三老在学。”汉 司马迁《史记·陈涉世家》:数日,号令召三老﹑豪杰与皆来会计事。“三老豪杰皆曰:‘将军身被坚执鋭,伐无道,诛暴秦,復立楚国之社稷,功宜为王。’”《汉书·高帝纪》上:“举民年五十以上,有脩行,能帅众为善,置以为三老,乡一人。择乡三老一人为县三老,与县令丞尉以事相教。”《后汉书·循吏传·王景》:“父閎为郡三老。” |
三老四少 | sānlǎosìshǎo | ①老少众人。②方言。称参加青帮的人。犹言老少爷们或兄弟爷们。 |
三老五更 | sānlǎowǔgēng | 古代设三老五更之位,天子以父兄之礼养之。《礼记·文王世子》:“适东序,释奠於先老,遂设三老、五更、羣老之席位焉。”郑玄注:“三老五更各一人也,皆年老更事致仕者也,天子以父兄养之,示天下之孝悌也。名以三五者,取象三辰五星,天所因以照明天下者。”《礼记·乐记》:“食三老五更於大学。”郑玄注:“三老五更,互言之耳,皆老人更知三德五事者也。”孔颖达疏:“三德谓正直、刚、柔。五事谓貌、言、视、听、思也。”《汉书·礼乐志》:“养三老五更於辟廱。”颜师古注引李奇曰:“王者父事三老,兄事五更。”《后汉书·明帝纪》:“三老五更皆以二千石禄养终厥身。”李贤注引《汉官仪》:“三老五更,皆取有首妻男女全具者。”《三国志·魏志·高贵乡公髦传》:“其以祥(王祥)为三老,小同(郑小同)为五更。”《北史·魏纪三》:“以尉元为三老,游明根为五更。又养国老、庶老、将行大射之礼。” |
三乐 | sānlè | 指三种乐事,随文而异;三种爱好;谓春、夏、秋三时之务。《列子·天瑞》:“孔子游於泰山,见荣启期行乎郕之野,鹿裘带索,鼓琴而歌。孔子曰:‘先生何以为乐?《孟子·尽心上》:“孟子曰:‘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
三邻四舍 | sānlínsìshè | 泛指邻居。明 冯梦龙《醒世恒言》第九卷:“王三老闻知此事,率了三邻四舍,提壶挚盒,都来庆贺,吃了好几日喜酒。” |
三灵 | sānlíng | 指日﹑月﹑星。指天﹑地﹑人。指天神﹑地祇﹑人鬼。《资治通鉴 后晋纪二》然(李)彦之恶,三灵所不容,晋高祖赦其叛君之愆,治其杀母之罪,何损于信哉! |
三令五申 | sānlìngwǔshēn | 亦“五申三令”。多次命令和告诫。西汉·司马迁《史记·孙子吴起列传》:出宫中美女,得百八十人。孙子分为二队,以王之宠姬二人各为队长,皆令持戟。……约束既布,乃设铁钺,即三令五申之。后人由此提炼出成语“三令五申”。清·刘鹗《老残游记二编.第七回》:“其比阳律加密之处,大概佛经上已经三令五申了。” |
三六九等 | sānliùjiǔděng | 指等级和类别多,有种种差别。清 曹雪芹《红楼梦》第75回:“只不过这会子输了几两银子,你们就这么三六九等儿的了。”老舍《骆驼祥子》:“同是拉车的,为什么有三六九等呢?” |
三闾 | sānlǘ | 指屈原。《后汉书·孔融传》:“忠非三閭,智非鼂错,窃位为过,免罪为幸。”李贤注:“即屈原也,掌王族三姓,曰昭、屈、景,故曰‘三閭’。”《史记·屈原列传》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欤?何故而至此?”晋 陶潜《感士不遇赋》:“故夷、皓有安归之叹,三閭发已矣之哀。”宋 张孝祥《水调歌头·泛湘江词》:“唤起九歌忠愤,拂拭三閭文字,还与日争光。”清 黄遵宪《将应顺天试仍用前韵呈霭人樵野丈》:“辙乱旗翻屡败车,行吟憔悴比三閭。” |
三马同槽 | sānmǎtóngcáo | 隐指司马懿父子三人将篡夺魏的政权。也泛指阴谋篡权。《晋书·宣帝纪》:“三国魏正始后,司马懿与其子师昭执军政大权,屏除异己,时有‘三马同槽’之目。三马,隐指懿父子三人。”明 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七十八回:孤向日曾梦三马同槽,疑是马腾父子为祸;今腾已死,昨宵复梦三马同槽,主何吉凶? |
三毛七孔 | sānmáoqīkǒng | 《史记 扁鹊仓公列传》唐张守节正义:“心重十二两,中有七孔,三毛,盛精汁三合,主藏神。”因以“三毛七孔”指心思,心机。清·文康《儿女英雄传》第二十三回:及至第二日见着十三妹,费尽三毛七孔,万语千言,更不是容易,一桩桩,一件件,都把他说答应了。 |
三昧 三昧真火 | sānmèi sānmèizhēnhuǒ | ①佛教用语,梵文samādhi的音律,意思是止息杂念,使心神平静,是佛教的重要修行方法。借指事物的要领。真谛深得其中三昧。《 红楼梦 第48回》:宝玉笑道:“既是这样,也不用看诗。会心处不在多,听你说了这两句,可知‘三昧’你已得了。”《大智度论》卷七:“何等为三昧?善心一处住不动,是名三昧。”晋 慧远 《念佛三昧诗集序》:“夫三昧者何?专思、寂想之谓也。”②奥妙;诀窍。③指三昧真火。道教谓元神、元气、元精函藏修炼能生真火。《西游记第四十二回》他放出三昧火来,我等不能取胜,救不出师父。《封神演义 第十四回》金咤领师命,持扁拐把哪咤一顿扁拐,打的三昧真火七窍齐喷。 |
三媒六证 | sānméiliùzhèng | 旧时婚姻,由父母包办,还必须有媒人介绍。表示郑重其事。元 武汉臣《生金阁》第二折:“我大茶小礼,三媒六证,亲自娶了个夫人。”周立波《山乡巨变》上卷:“我们家凭三媒六证,用聘礼,拿花轿把你抬来的。” |
三苗 | sānmiáo | ①古国名。《尚书·舜》:“窜三苗于三危 。”孔传:“三苗,国名,縉云氏之后,为诸侯,号饕餮。”《史记·五帝纪》:“三苗在江淮、荆州数为乱。”张守节《正义》:“吴起曰:‘三苗之国,左洞庭而右彭蠡 。’……以天子在北,故洞庭在西为左,彭蠡在东为右。今江州、鄂州、岳州,三苗之地也。” 《三国志 吴书。吴主传》昔共工乱象而高辛行师,三苗干度而虞舜征焉。唐 杜甫《野望诗》:“云山兼五岭,风壤带三苗。” ②和驩兜、共工、鲧并称为“四凶”,被流放于幽州。《庄子·在宥》尧于是放讙兜于崇山,投三苗于三峗,流共工于幽都,此不胜天下也。《战国策 苏秦以连横说秦》尧伐驩兜,舜伐三苗,禹伐共工,汤伐有夏,文王伐崇,武王伐纣,齐桓任战而伯天下。 |
三命而俯 | sānmìngérfǔ | 旧是指官职步步上升,态度也愈加谦虚。《左传·昭公七年》:“一命而偻,再命而伛,三命而俯。” |
三木 | sānmù | 古代加在犯人颈、手、足上的三件刑具。《汉书·司马迁传》:“魏其,大将也,衣赭,关三木。” 颜师古注:“三木,在颈及手足。”《后汉书·马援传》:“可有子抱三木,而跳梁妄作,自同分羹之事乎?” 李贤注:“三木者,桎、梏及械也。” 《资治通鉴 汉纪四十八》使中常侍王甫就狱讯党人范滂等,皆三木囊头,暴于阶下。明 张煌言《虏廷以余倡义既久 波累亲朋 搒掠备至 闻之泫然 诗》:“所悲诸父行,斑白撄三木。”《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辛亥革命·大总统令内务司法两部通饬所属禁止刑讯文》:“三木之下,何求不得!” |
三沐三熏 | sānmùsānxūn | 再三沐浴熏香。表示郑重或虔敬。亦“三熏三沐”。宋·程俱《偶作》诗:“一重一掩藏山坞,三沐三熏屏世尘。” |
三臡八菹 | sānníbāzū | 泛指精美的肴馔。亦借喻精美的诗文。 |
三年化碧 | sānniánhuàbì | 指忠心不泯。先秦 庄周《庄子 外物》:“苌弘死于蜀,藏其血,三年而化为碧。”黄忏华《亡友周仲穆哀辞》:“三年化碧心难灭,九转成丹目已穿。” |
三年五载 | sānniánwǔzǎi | 载:年。指三五年。形容不很长的几年时间。元 杨文奎《儿女团圆》第二折:“也须知俺这三年五载,看看衰迈,还有甚精金响钞,暗暗藏埋。”马烽《吕梁英雄传 起头的话》:“要一一介绍出来,恐怕三年五载也说不完。” |
三年之艾 | sānniánzhīài | 病久了才去寻找治这种病的干艾叶。比喻凡事要平时准备,事到临头再想办法就来不及。《孟子·离娄上》:“今之欲王者,犹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也。” |
三农 | sānnóng | ①古谓居住在平地、山区、水泽三类地区的农民。后泛称农民。《周礼·天官·大宰》:“一曰三农,生九穀。”郑玄注引郑司农云:“三农,平地、山、泽也。”唐 白居易《贺雨诗》:“宥死降五刑,己责宽三农。”清 侯方域《代三省督府张公祈雨文》:“兹土而五月不雨,三农之失其业者,号呼之声日彻於耳,某心窃忧焉。”②指春、夏、秋三个农时。张衡《东京赋》:“三农之隙,曜威中原。”《北史·薛辩传》:“命立庠序,教以诗书,三农之暇,悉令受业。”宋 王炎《南柯子 山冥云阴重》:“人间辛苦是三农。要得一犁水足望年丰。” |
三弄 | sānnòng | 古曲名。即梅花三弄。唐 李郢《赠羽林将军诗》:“惟有桓伊江上笛,卧吹三弄送残阳。”宋 贺铸《忆仙姿词》:“半醉倚迷楼,聊送斜阳三弄。”宋 曾觌《水龙吟》:“听韶华半夜,江梅三弄,风袅袅、良宵永。”元 李好古《张生煮海第一折》:“今宵灯下弹三弄,可使游鱼出听无?”明 无名氏《玉环记·皋谒延赏》:“緑阶隔断火云峰,一曲瑶琴三弄。” |
三朋四友 | sānpéngsìyǒu | 指各种朋友。近义词:狐朋狗友。《警世通言.卷二三》:原来临安有这个风俗,但凡湖船,任从客便,或三朋四友,或带子携妻,不择男女,各自去占个座头,饮酒观山,随意取乐。《通俗常言疏证.交际.三朋四友》引《病玉缘》剧:他们三朋四友,引他游耍花街柳巷,才遇了此疾也。贾平凹《笑口常开》大学毕业,年届三十,婚姻难就,累得三朋四友八方搭线,但一次一次介绍终未能成就。 |
三平二满 | sānpíngèrmǎn | 比喻生活过得去,很满足。同“二满三平”。宋 黄庭坚《四休居士诗序》:“粗茶淡饭饱即休,被破遮寒暖即休;三平二满过即休,不贪不妒老即休。”宋·陈亮《又乙巳秋书》:“眼光亦三平二满,元靠不得;亦何力使得大地清明,赫日常在乎?” |
三婆两嫂 | sānpóliǎngsǎo | 犹言三妻四妾。 |
三七 | sānqī | ①二百十年。《汉书 王莽传》陛下至圣,遭家不造,遇汉十二世三七之厄,承天威命,诏臣莽居摄,受孺子之托,任天下之寄。②二十一岁。③人死后廿一日。④三魂七魄。⑤多年生草本植物。块根有止血作用,也叫田七。 |
三妻四妾 | sānqīsìqiè | 指妻妾众多。《庄子》记载:“灵公有妻三人,同滥而浴”。可见“三妻四妾”的习俗由来已久。《陔余丛考》考证:“小妻、傍妻、下妻、少妻、庶妻,皆妾之称也。”清·李渔《风筝误·逼婚》:“你做状元的人,三妻四妾,任凭再娶。”孙则鸣《藏山雷学·卷四》:“中国的古代社会是男尊女卑的秩序,一夫多妻制盛行,男子既使没有三妻四妾,出外寻花问柳亦是常事。” |
三期贤佞 | sānqīxiánnìng | 汉王尊任京兆尹,凡三岁,除恶安良,治绩显着,后为御史大夫所诬,免官。湖县三老上书为之辩白:“一尊之身,三期之间,乍贤乍佞,岂不甚哉!”见《汉书 王尊传》。后以“三期贤佞”为不辨是非黑白的典实。 |
三齐 | sānqí | ①三倍于齐国的势力。《战国策·燕策一》:“夫一齐之强而燕犹不能支也,今乃以三齐临燕 ,其祸必大矣。”②秦亡,项羽以齐国故地分立齐、胶东、济北三国,皆在今山东东部,后泛称“三齐”。《史记·项羽本纪》:“(田荣)并王三齐。”裴骃集解引书音义:“齐与济北、胶东。”《资治通鉴 齐纪一》(王)玄邈长史清河房叔安曰:“将军居方州之重,无故举忠孝而弃之,三齐之士,宁蹈东海而死耳,不敢随将军也。”《魏书·尒朱荣传》:“时邢杲寇乱三齐 。”金 马定国《客怀 诗》:“三齐虽淡薄,留此亦何心。”张恭《雌雉啼 诗》:“反不如当年饿死漂渚侧,又何须勛名赫燿封三齐 。” |
三迁之教 | sānqiānzhījiào | 汉 刘向《列女传》载:孟母带着年幼的孟子,起初住在公墓附近,孟子就模仿哭丧;后迁居集市,又跟着学商人自吹自夸;孟母迁居学堂附近,孟子从此学习礼节,要求上学。后人用“孟母三迁”“三迁之教”比喻选择居住合适的环境以利于教育子女。他采取三迁之教,把孩子送到重点大学学习。 |
三亲六眷 三亲四眷 | sānqīnliùjuàn sānqīnsìjuàn | 三亲:父母、兄弟、夫妇;眷:家属、亲戚。泛指众亲戚。他靠的就是三亲六眷的裙带关系上去做官的。元 关汉卿《鲁斋郎》第一折:“那里管三亲六眷尽埋冤。”明·冯梦龙《警世通言》第31卷:“次日真个到三亲四眷家去了一巡。” |
三秦 | sānqín | ①指关中地区。项羽破秦入关,把关中之地分给秦降将章邯、司马欣、董翳,因称关中为三秦。汉 司马迁《史记 项羽本纪》是时,汉还定三秦。唐·王勃《杜少府之任蜀州》:“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②秦州、东秦州、南秦州的合称。 |
三清 | sānqīng | ①道教所指玉清、上清、太清三清境。道教对玉清境洞真教主元始天尊,上清境洞玄教主灵宝天尊,太清境洞神教主道德天尊的合称。《西游记第四十五回》夜间闯进观来,把三清圣象毁坏,偷吃了御赐供养。②唐殿名,在长安大明宫内。③酒名。即清酒。④一种以松实、梅花、佛手和雪水烹沏之茶。 |
三清四白 | sānqīngsìbái | 谓非常清白。 |
三秋 | sānqiū | 指秋收、秋耕、秋播。谓九个月。一秋三月,三秋为九月。指秋季。七月称孟秋、八月称仲秋、九月称季秋、合称三秋。李善注:“秋有三月,故曰三秋。”王勃《滕王阁序》:时维九月,序属三秋。宋 柳永《望海潮词》:“重湖迭巘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唐 李峤《风》:“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过江千尺浪,入竹万竿斜。”清 纳兰性德 《与顾梁汾书》:“天清气朗,时值三秋。” |
三求四告 | sānqiúsìgào | 再三求告。清·曹雪芹《红楼梦》第80回:“嫌我不好,谁叫你们瞎了眼,三求四告的,跑了我们家做甚么去了?” |
三驱 | sānqū | 古王者田猎之制。谓田猎时须让开一面,三面驱赶,以示好生之德。《易·比》:“九五,显比,王用三驱。”孔颖达疏:“褚氏诸儒皆以为三面著人驱禽。必知三面者,禽唯有背己、向己、趣己,故左右及於后,皆有驱之。”一说,田猎一年以三次为度。陆德明释文引马融云:“三驱者,一曰乾豆,二曰宾客,三曰君庖。”《汉书·五行志上》:“故行步有佩玉之度,登车有和鸞之节,田猎有三驱之制。”此谓田猎以三驱为度,见颜师古注。唐 吴兢《贞观政要·君道》:“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戈直注:“三驱者,围合其三面,前开一路,使之可去,不忍尽物,好生之仁也。” |
三泉 | sānquán | ①三重泉,即地下深处。多指人死后的葬处。犹言九泉。《后汉书.卷六一.黄琼传》:敢以垂绝之日,陈不讳之言,庶有万分,无恨三泉。《后汉书 袁绍传》惟陛下垂《尸鸠》之平,绝邪谄之论,无令愚臣结恨三泉。②即三柱星。 |
三壤 | sānrǎng | 指的是古时按土质的肥瘠将耕地分级上、中、下三品,称为三壤。《尚书·禹贡》咸则三壤,成赋中邦。孔颖达疏:土壤各有肥瘠,贡赋从地而出,故分土壤为上中下。计其肥瘠,等级甚多,但齐其大较,定为三品。汉 扬雄《剧秦美新》若复五爵,度三壤,经井田,免人役。 |
三让 | sānràng | ①古相见礼。主人三揖,宾客三让。《仪礼·士冠礼》:“三揖至於阶,三让。”《礼记·礼器》:“三辞三让而至。”②指周泰伯让位于季历事,后人称为盛德。《论语·泰伯》:“泰伯,其可谓至德也已矣!三以天下让,民无得而称焉。”邢昺疏引郑玄注云:“泰伯,周太王之长子,次子仲雍,次子季歷。太王见季歷贤,又生文王,有圣人表,故欲立之。而未有命。太王疾,太伯因适吴採药,太王殁而不返。季歷为丧主,一让也;季歷赴之,不来奔丧,二让也;免丧之后,遂断髮文身,三让也。”《后汉书·列女传·曹世叔妻》:“太伯建邠,孔子称为三让。”唐 骆宾王《夕次旧吴诗》:“盛德弘三让,雄图枕九围。”余疚侬《三年五月一日与同学冒雨登慧山诗》:“句吴始启宇,三让来就封。”③指古代帝王登位、大臣就封的谦让之礼。《史记·高祖本纪》:“王三让,不得已,曰:‘诸君必以为便,便国家。’申午,乃即皇帝之位汜水之阳。”《后汉书·和帝纪》:“故太尉邓彪,元功之族,三让弥高,海内归仁,为羣贤首。”南朝梁 刘勰《文心雕龙·章表》:“曹公称为表不止三让,又勿得浮华。”清 赵翼《廿二史札记·南北史两国交兵不详载》:“每代革易之际,以禪让为篡夺者,必有九锡文、三让表、禪位詔册,陈陈相因,遂成一定格式。”④再三责数其过失。周礼·地官·司救“凡民之未有衺恶者,三让而罚”贾公彦疏:“三让而罚者,凡欲治罚人者,皆先以言语责让之,乃行治罚。”⑤谓以三种方式资助。《逸周书·酆谋》:“三让:一近市,二贱粥,三施资。”孔晁注:“以财让也。近来民市,旅资以思也。”卢文弨雠校:“(旅资以思),疑当作‘施资以惠’也。” |
三人市虎 三人成虎 | sānrénhihǔ | 同“三言讹虎”。汉·刘向《战国策·魏策二》》:“夫市之无虎明矣,然而三人言而成虎。今邯郸去大梁也远于市,而议臣者过于三人矣。”《韩非子·内储说》上篇也有记述,故事内容相同,不过它说的是庞恭,不是庞葱。比喻谣言或讹传一再重复,就可能使人信以为真。俗话说:市虎成于三夫 |
三人为众 | sānrénwèizhòng | 数目达到三人即可称为众人,已不算少数。东汉 班固《汉书 高惠高后文功臣表序》:“三人为众,虽难尽继,宜从尤功。” |
三人行 必有我师 | sānrénxíng bìyǒuwǒshī | 《论语·述而》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孔子说:“别人的言行举止,必定有值得我学习的地方。选择别人好的学习,看到别人缺点,反省自身有没有同样的缺点,如果有,加以改正。” |
三日新妇 | sānrìxīnfù | 旧时过门三日之新妇,举止不得自专。因以喻行动备受拘束者。《梁书·曹景宗传》:“今来扬州作贵人,动转不得,路行开车幔,小人辄言不可。闭置车中,如三日新妇。遭此邑邑,使人无气。”康有为《广艺舟双楫·体变》:“香光俊骨逸韵,有足多者,然局束如辕下驹,蹇怯如三日新妇。” |
三三两两 | sānsānliǎngliǎng | 三个两个地在一起。形容人数不多。南宋 郭茂倩《乐府诗集 清商曲辞四 娇女诗》:“行不独自去,三三两两俱。”《闻一多全集 年谱》时文林街一带已有歪戴呢帽的人三三两两散在街上。 |
三三四四 | sānsānsìsì | 犹言三三两两。汉·王延寿《梦赋》:“尔乃三三四四,相随踉(足旁)而历僻。” |
三三五五 | sānsānwǔwǔ | 三个一群,五个一伙。唐·李白《采莲曲》:“岸上谁家游冶郎,三三五五映垂杨。”明 东鲁古狂生《醉醒石》第十四回却有那恶薄同袍,轻浮年少,三三五五,去看苏秀才前妻。 |
三山 | sānshān | ①传说中的海上三神山。《史记·封禅书》记载:渤海中有蓬莱,方丈,瀛洲三座仙山,相传为仙人所居住,可以望见,但乘船前往,临近时就被风吹开,终无人能到。晋 王嘉《拾遗记·高辛》:“三壶,则海中三山也。一曰方壶,则方丈也;二曰蓬壶,则蓬莱也;三曰瀛壶,则瀛洲也。”唐 骆宾王《代女道士王灵妃赠道士李荣 诗》:“玄都五府风尘絶,碧海三山波浪深。”宋 苏轼《奉和陈贤良诗》:“三山旧是神仙地,引手东来一钓鼇。”宋 李清照《渔家傲词》:“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清 黄遵宪《和沉子培同年诗》:“縹緲三山信徐巿,横纵六里听张仪。”②福州的别称。福州城中西有闽山,东有九仙山,北有越王山,故福州又称三山。见宋 曾巩《道山亭记》。元 萨都剌《入闽过平望驿诗》:“广陵城里别匆匆,一去三山隔万重。”③冠名。唐 李群玉《寄友人鹿胎冠子诗》:“数点疏星紫锦斑,仙家新样剪三山。”元 郭珏《送友人从军诗》:“七星战袍衬金甲,三山尖帽飘猩红。”明 费信《星槎胜览·占城国》:“其酋长头戴三山金花冠,身披锦花手巾,臂腿四腕,俱以金鐲。”④指三山骨。唐 元稹《望云骓马歌》:“蹄悬四跼脑颗方,胯耸三山尾株直。”宋 黄庭坚《次韵宋楙宗僦居甘泉坊书怀》:“家徒四壁书侵坐,马耸三山叶拥门。”⑤明初朱元璋筑金陵城时,将城南的三座无名小山也围在了城中。这三座山正好挡住了从城北通向南门──聚宝门的去路。恰逢当时正在城东燕雀湖修筑宫城,于是将这三座山填进了燕雀湖。三山挖平后,在山基修了一条街道,取名为三山街。唐 李白《登金陵凤凰台 诗》:“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⑥喻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帝国主义三重压迫。郭沫若《颂党庆诗之一》:“三山白雪化,九域红旗鲜。”萧华《井冈山颂诗》:“推翻三山惊寰宇,社会主义日日新。” |
三山五岳 | sānshānwǔyuè | 泛指名山;也指各地。清 曹寅《舟中望惠山举酒调培山》:“三山五岳渺何许?云烟汗漫空竛竮。”茅盾《我们这文坛》:“三山五岳的好汉们各引着同宗同派,摆开了阵势,拚一个你死我活。” |
三上 | sānshàng | 乃‘马上’、‘枕上’、‘厕上’也。欧阳修《归田录 卷二》钱思公虽生长富贵,而少所嗜好。在西洛时尝语僚属,言平生惟好读书,坐则读经史,卧则读小说,上厕则阅小辞,盖未尝顷刻释卷也。谢希深亦言:“宋公垂同在史院,每走厕,必挟书以往,讽诵之声,琅然闻于远近,其笃学如此。”余因谓希深曰:“余平生所作文章,多在三上,乃马上、枕上、厕上也。盖惟此尤可以属思尔。”《笑林广记 三上》儒生曰:“比我欧阳,何得云嘲?”答曰:“欧阳公三上,谓枕上、马上、厕上;第三上,指厕也。”儒生方悟。 |
三蛇七鼠 | sānshéqīshǔ | 比喻为害的东西多。清·翟灏《通俗编·禽鱼》:“一亩之地,三蛇七鼠。” |
三舍 | sānshě | ①古代一舍三十里,三舍为九十里。《国语·晋语四》:"若以君之灵,得复晋国,晋、楚治兵,会于中原,其避君三舍。"明 冯梦龙《东周列国志 第三十五回》:"按行军三十里一停,谓之一舍,三舍九十里。言异日晋楚交兵,当退避三舍,不敢即战,以报楚相待之恩。"②二十八宿,一宿为一舍。三舍指三座星宿的位置。《吕氏春秋·制乐》:"君有至德之言三,天必三赏君,今夕荧惑,其徙三舍。"③参见“三舍法”。 |
三舍法 | sānshěfǎ | 北宋王安石变法科目之一,即用学校教育取代科举考试。"三舍法",是把太学分为外舍、内舍、上舍三等,官员子弟可以免考试即时入学,而平民子弟需经考试合格入学。"上等以官,中等免礼部试,下等免解",后来地方官学也推行此法,反映了班级教学的特色。《续资治通鉴 宋纪六十八》戊辰,立太学生三舍法。初,国子生以京朝七品以上子孙应廕者为之,太学生以八品以下子孙及庶人之俊异者为之。《续资治通鉴 宋纪九十一》庚午,(宋徽宗)诏:“小学仿太学立三舍法。” |
三生石上 | sānshēngshíshàng | 佛教故事,唐代李源与高僧圆泽禅师相约来世相见的故事。借指前世姻缘,来世重新缔结。唐·袁郊《甘泽谣》:“三生石上旧精魂,赏月吟风不要论。惭愧情人往相访,此生虽异性长存。” |
三生有幸 | sānshēngyǒuxìng | 三生都很幸运。形容极为幸运或难得的好境遇。三生:佛教指前生、今生、来生。能和您一起学习,真是三生有幸。久仰大名,今日相见真是三生有幸。元 王实甫《西厢记》第一本第二折:“今能一见,是小生三生有幸矣。” |
三牲五鼎 | sānshēngwǔdǐng | 旧时形容祭品丰盛。后来也形容食物美好。元 高明《琵琶记 蔡公逼伯喈赴试》:“三牲五鼎供朝夕,须胜似啜菽并饮水。”明·冯惟敏《端正好·涞邑初度自述》套曲:“纸灰起归何处?摆列着三牲五鼎,止不住短叹长吁。” |
三省 | sānshěng I. | 三省制度,肇始于隋,完善于唐,宋辽沿用。三省即中书省、门下省和尚书省,分别负责起草诏书、审核诏书和执行政令,一定程度上起到防止个人专断的作用。《续资治通鉴 宋纪七十七》帝(宋神宗)曰:“三省体均,中书揆而议之,门下审而覆之,尚书承而行之;苟有不当,自可论奏,不当缘此以乱体统也。”《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零五》自元丰改官制,肇三省,凡军国事,中书揆而议之,门下审而覆之,尚书承而行之,三省皆不置长官,以左右仆射兼两省侍郎。II.sānxǐng以三事省察,泛指详察己身过失。《论语·学而》:"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后泛指认真反省自己的过失。《后汉书·郎顗传》:"伏惟陛下躬日昃之听,温三省之勤,思过念咎,务消祗悔。" |
三省吾身 | sānshěngwúshēn | 省:检查,反省。身:自身。原指每日从三个方面来检查自己。一说一日反省三次。后指多次自觉地检查自己。亦作“吾日三省”。《论语·学而》:“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宋·洪迈《容斋续笔·十五·逐贫赋》三省吾身,谓予无愆。 |
三圣 | sānshèng | ①三个圣人。指尧、舜、禹。 董仲舒《贤良策三》:“道之大原出於天,天不变,道亦不变。是以禹继舜,舜继 尧,三圣相受而守一道。”《汉书·高惠高后文功臣表序》:“汤法三圣。” 颜师古注:“三圣,谓尧舜禹也。”②三个圣人。指夏禹、周公、孔子 。《孟子·滕文公下》:“我亦欲正人心,息邪説,距詖行,放淫辞,以承三圣者,岂好辩哉,予不得已也。”朱熹集注:“三圣,禹、周公、孔子也。”③三个圣人。指伏羲、文王、孔子。《汉书·艺文志》:“人更三圣,世歷三古。” 颜师古注引 韦昭 曰:“伏羲、文王、 孔子。” 清 王鸣盛《蛾术编 卷三》:“ 伏羲 画六十四卦,文王作卦辞,爻辞,孔子作十翼……歷数三圣。”④三个圣人。指 文王、武王、周公。《汉书·诸侯王表序》:“三圣制法,立爵五等。”颜师古注:“三圣谓文王、武王及周公也。”三国魏 曹植《丹霞蔽日行》:“周室 何隆,一门三圣。”黄节注:“一门三圣,谓文、武、周公也。”《晋纪总论》以三圣之知,伐独夫之纣,犹正其名教,曰逆取顺守。 |
三尸暴跳 | sānshībàotiào | 形容人气愤到极点。道家称在人体内作祟的神有三,叫“三尸”或“三尸神”,每于庚申日向天帝呈奏人的过恶。《西游记第三三回》那大圣力软筋麻,遭逢他这泰山下顶之法,只压得三尸神咋,七窍喷红。 |
三尸五鬼 | sānshīwǔguǐ | 比喻奸佞之臣。 |
三十而立 | sānshíérlì | 指人在三十岁前后有所成就。先秦 孔子《论语 为政》:“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老舍《正红旗下》:“他从庆祝了自己的三十而立的诞辰起,就想自己去开个小肉铺。” |
三十六宫 | sānshíliùgōng | 极言宫殿之多。班固《西都赋》:“离宫别馆,三十六所。”唐 温庭筠《郭处士击瓯歌》:“吾闻三十六宫花离离,软风吹春星斗稀。”宋 辛弃疾《酒泉子·无题词》:“三十六宫花溅泪,春声何处説兴亡。”宋 黄升《清平乐 宫怨》:“珠帘寂寂。愁背银缸泣。记得少年初选入。三十六宫第一。”清 李渔《玉搔头·奸图》:“今上因三十六宫七十二院没箇中意的女子,要同朱彬出去访择。” |
三十六行 | sānshíliùháng | 旧时对各行各业的通称。清·李渔《玉搔头》:“三十六行,行行相妒。”徐珂《清稗类钞 农商类》三十六行者,种种职业也。 |
三十六天罡 | sānshíliùtiāngāng | 道教称北斗丛星中有三十六个天罡星。小说家即以附会于梁山泊中的三十六位头领。宣和遗事前集:“天书付天罡院三十六员猛将,使呼保义宋江为帅。广行忠义,殄灭奸邪。”《水浒传第七十回》:“三十六天罡临化地,七十二地煞闹中原。”后亦以喻不畏艰险的英雄人物。 萧军《五月的矿山第五章》:“接着就出现了露天坑以鲁东山为首的突击队和打开东山井火密闭的‘三十六天罡’的探险英雄。” |
三十三天 | sānshísāntiān | 佛教称欲界第六天为三十三天,即忉利天。后形容最高的地方。《胜鬘宝窟》卷下:“此言三十三天者,中国言悉怛梨余恶卫陵,此中唯取怛梨二字为忉利天也。怛梨,忉利,彼国音不同耳。”元 石子章《竹坞听琴》三十三天,离恨天最高。 |
三时 | sānshí | ①指春、夏、秋三季农作之时。《左传·桓公六年》:“洁粢丰盛,谓其三时不害而民和年丰也。”杜预注:“三时,春、夏、秋。”唐 元稹《茅舍 诗》:“我欲他郡长,三时务耕稼。”宋 王禹偁《待漏院记》三时告灾,上有忧也,构巧词以悦之。②夏至后半个月。北周 庾信《奉和夏日应令 诗》:“五月炎蒸气,三时刻漏长。”明 周之玙《农圃六书·占候·五月占》:“夏至后半月为三时,头时三日,中时五日,三时七日。”③早、午、晚。《隋书 帝纪卷一高祖杨坚下》王公卿士,每日阙庭,刺史以下,三时朝集,何尝不罄竭心府,诫敕殷勤。唐 高适《燕歌行》:“杀气三时作阵云,寒声一夜传刁斗。”明 刘若愚《酌中志·大内规制纪略》:“各有佛堂以供香火,三时鐘磬,宛如梵宫。”清 龚自珍《尊隐》:“日有三时,一曰蚤时,二曰午时,三曰昏时。” |
三始 | sānshǐ | 三朝。指正月一日。《汉书·鲍宣传》今日蚀於三始,诚可畏惧。颜师古注引如淳曰:“正月一日为岁之朝,月之朝,日之朝。始犹朝也。唐 李义府《在巂州遥叙封禅 诗》三始贻遐贶,万岁受重釐。清 顾炎武《元日 诗》留此三始朝,归我中华君。”参见“三朝”。 |
三史 | sānshǐ | 通常是指《史记》、《汉书》和东汉刘珍等写的《东观汉记》。《后汉书》出现后,取代了《东观汉记》,列为“三史”之一。“三史”加上《三国志》,称为“前四史”。宋 苏轼《乞校正陆贽奏议进御札子》夫六经三史,诸子百家,非无可观,皆足为治。 |
三豕涉河 | sānshǐshèhé | 比喻文字传写或刊印讹误。请不要犯三豕涉河的错误。战国 吕不韦《吕氏春秋 察传》:“子夏之晋,过卫,有读史记者曰:‘晋师三豕涉河。’子夏曰:‘非也,是己亥也。夫己与三相近,豕与亥相似。’至于晋而问之,则曰晋师己亥涉河也。” |
三世 | sānshì | ①三代,常指祖孙三代。三朝。《晋书 文帝纪》天子既以帝三世宰辅,政非己出,情不能安,又虑废辱,将临轩召百僚而行放黜。《晋书 武帝纪》况乎资三世而成业,延二孽以丧之。文选·干宝《晋纪总论》:“遂服舆軫,驱驰三世。”李周翰注:“舆軫,车也。谓乘舆也。”宋 欧阳修《泷冈阡表》自登二府,天子推恩,褒其三世,盖自嘉祐以来,逢国大庆,必加宠锡。②在美洲,尤指在美国出生并受教育的第二代日本移民的子女。 |
三事 | sānshì | ①三件事。所指随文而异。指正德、利用、厚生。②三件事。所指随文而异。指倡德、和乱、终齐。③三种官职。④指三公。《晋书·惠帝纪》:“昧於大道,不明于训,战战兢兢,夕惕若厉。乃者哀迷之际,三事股肱,惟社稷之重,率遵翼室之,犹欲长奉先皇之制,是以有永熙之号。”⑤三件。 |
三首六臂 | sānshǒuliùbì | 解释同“三头六臂”。明·许仲琳《封神演义》第六十三回:“子牙见对营门一人,三首六臂,青面獠牙。”清·刘献廷《广阳杂记》卷一:猓猓奉土主之神甚谨。其像三首六臂,项挂髑髅。 |
三兽渡河 | sānshòudùhé | 佛教以兔、马、象三兽渡河入水之深浅,喻小、中、大三乘证道之高下。后泛指修行。《优婆塞戒经·三种菩提品》:“善男子,如恒河三兽俱渡:兔、马、香象。兔不至底,浮水而过;马或至底,或不至底;象则尽底。恒河水者,即是十二因缘河也。声闻渡时,犹如彼兔;缘觉渡时,犹如彼马;如来渡时,犹如香象,是故如来得名为佛。” |
三思 | sānsī | 反复思量,再三权衡。凡事要三思,免得后悔。《论语·公冶长篇》季文子三思而后行,子闻之曰:“再,斯可矣。”《红楼梦》依老爷这话,不但不能报效朝廷,亦且自身不保,还要三思为妥。 |
三司 | sānsī | ①指三公。仪同三司。《后汉书·顺帝纪》:“今刺史、二千石之选,归任三司。”李贤注:“三司,三公也,即太尉、司空、司徒也。”《晋书 武帝纪》(泰始六年)十二月,吴夏口督、前将军孙秀帅众来奔,拜骠骑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封会稽公。《晋书 元帝纪》肆群后三司六事之人,畴咨庶尹,至于华戎,致葺大命于朕躬。晋 陶潜《晋故征西大将军长史孟府君传》:“渊明从父太常夔尝问耽:‘君若在,当已作公不?’答云:‘此本三司人。’”唐 张说《和丽妃神道碑铭》:“故坐而论教,则位比三司;动而具赡,则仪型六列者矣。”参见“三公”。②唐以御史大夫、中书、门下为三司,主理刑狱。《新唐书·百官志三》:“凡冤而无告者,三司詰之。三司,谓御史大夫、中书、门下也。”《资治通鉴 唐纪三十一》三司(御史台与中书省、门下省)按王忠嗣,上(玄宗李隆基)曰:“吾儿居深宫,安得与外人通谋,此必妄也。但劾忠嗣沮挠军功。” 也有说是:御史台、刑部、大理寺。 |
三思而行 | sānsīérxíng | 三:再三;表示多次;思:考虑;行:行动。经过反复考虑;然后再去做。指做事慎重。先秦 孔子《论语 公冶长》:“季文子三思而后行。子闻之,曰:'再,斯可矣。'”宋 辛弃疾《哨遍》词:“嗟鱼欲事远游时,请三思而行可矣。” |
三台 | sāntái | ①古代天子有灵台、时台、囿台,合称三台。②因秦制,以尚书为中台,御史为宪台,谒者为外台,合称三台。③指三国魏曹操所建铜雀台、金虎台、冰井台。故址在今河北临漳县三台村。《后汉书 袁绍传》坐召三台,专制朝政,爵赏由心,刑戮在口。④曲调名。⑤星名。⑥喻三公。 |
三台八座 | sāntáibāzuò | 泛指高官重臣。清·李绿园《歧路灯》第60回:“这叫做‘狮象捍门’,三台八座都是有分的。” |
三汤两割 三汤五割 | sāntāngliǎnggē sāntāngwǔgē | ①泛指烹饪之事。②指各种肴馔。明·洪楩《清平山堂话本·快嘴李翠莲记》:“烧卖匾食有何难,三汤两割我也会。”明·兰陵笑笑生《金瓶梅》第80回:“众人祭毕,陈敬济下来还礼,请去卷棚内三汤五割管待出门。” |
三停 | sāntíng | ①相学家将人的面部与身体分为三部分,称上、中、下三停,据此测断人的命运休咎。②三个。《水浒传第一一六回》宋江怒道:“谁想把我弟兄们手足三停损了一停!不忍那贼们把我兄弟风化在岭上。 |
三头对案 | sāntóuduìàn | 指有关双方在证人或中间人在场时一起对质,讲清楚事情真相。清·石玉昆《小五义》第117回:“今天人们都在此处,咱们三头对案的说一说。”浩然《艳阳天》第102章:“回头咱们三头对案,看看是真还是假!” |
三头两面 | sāntóuliǎngmiàn | 看对方的脸色而改变态度。比善于迎和奉承和玩弄两面手法。唐 李商隐《杂纂》:“三头两面趋奉人。”宋·曾慥《类说》第53卷引《谈苑》:“汝对我说韩信,见韩信即当说我,此三头两面之人!” |
三天两头 | sāntiānliǎngtóu | 隔一天,或几乎每天。形容经常、频繁。老舍《我这一辈子》:“我三天两头的到这里来巡逻。”章诒和《往事并不如烟·君子之交》:“好像我们这一老一少,是三天两头来这里串门聊天的。” |
三头两日 | sāntóuliǎngrì | 三二天。形容时间相隔很近。清·西周生《醒世姻缘传》第六回:“一切日用盘费,三头两日俱是通州差人送来。” |
三头两绪 | sāntóuliǎngxù | 形容事务繁杂,不易弄清头绪。宋 朱熹《答张敬夫书》:“则不免将一个心把捉另一个心,外面未有一事时,里面已是三头两绪。” |
三头八臂 三头六臂 | sāntóubābì sāntóuliùbì | 原指佛的法相有三个头;六条臂。后比喻人本领高超;神通广大。宋 释道原《景德传灯录 普昭禅师》:“三头六臂擎天地,愤怒那吒扑帝钟。”明 许仲琳《封神演义》第五十九回:吕岳在金眼驼上,现出三头六臂,大显神通。《法苑珠林》卷九:“(修罗道者)体貌粗鄙,每怀瞋毒,棱层可畏,拥耸惊人,并出三头,重安八臂,跨山蹋海,把日擎云。”明·许仲琳《封神演义》第八十二回:未及数合,哪吒现了三头八臂,登起风火轮,先在潼关城上。 |
三头六面 | sāntóuliùmiàn | 谓当着众人或有关各方之面。清·李渔《风筝误·释疑》:“究竟不得明白,方才在这边三头六面,认将出来,方才晓得是这本新戏。” |
三头六证 | sāntóuliùzhèng | 众多的人证。克非《春潮急》:“心想,横竖抵死不认帐,只你徐元菊一个人,缺少三头六证,未见得就给我说死了。” |
三涂 | sāntú | ①山名。在河南嵩县西南,伊水之北,亦称崖口,又称水门。《晋书 愍帝纪》于时五岳三涂,并皆沦寇,龙州、牛首,故以立君。②同“三途”。佛教语。 |
三途 | sāntú | ①亦作“三涂”。佛教语。即火途(地狱道)、血途(畜生道)、刀途(饿鬼道)。《西游记第一百回》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②指封建时代取得官职的三条途径:举荐、征辟、科甲。 |
三吐三握 | sāntǔsānwò | 《史记 鲁世家》:“周公戒伯禽曰:‘我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我于天下亦不贱矣,然我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起以待士。’”后以“三吐三握”为求贤殷切之典。 |
三推 | sāntuī | 古代帝王亲耕之礼。天子于每年正月亲临藉田,扶耒耜往还三度,以示劝农,称三推。后历代皆有亲耕三推仪式,成为例行公事。《续资治通鉴 宋纪十四》始三推,有司奏礼毕,帝(赵光义)曰:“朕志在劝农,恨不能终千亩,岂止以三推为限!”耕数十步,侍臣固请,乃止。 |
三推六问 | sāntuīliùwèn | 推:推究;问:审问。旧时指反复审训。元 孙仲章《勘头巾》第三折:“有他娘子将小人告到官中,三推六问,吊拷绷扒,打的小人受不过,只得屈招了。”马烽《吕梁英雄传》第24回:“三推六问我也没露一句真情。” |
三瓦两舍 三瓦两巷 | sānwǎliǎngshě sānwǎliǎngxiàng | 瓦、舍:宋、元时指妓院及各种娱乐场所。旧指富家子弟寻欢作乐的地方。明 施耐庵《水浒传》第二回:“因帮了一个生铁王员外儿子使钱,每日三瓦两舍,风花雪月,被他父亲开封府告了一纸文状。”明·兰陵笑笑生《金瓶梅》第19回:“平昔在三瓦两巷行走耍子,捣子都认认的。”孙犁《芸斋琐谈》:“整天价在三瓦两舍,寻欢取乐,也在诗词歌赋上,互相挑剔,寻是生非。” |
三王 | sānwáng | ①指夏、商、周三代之君。赵岐注:“三王,夏禹、商汤、周文王是也。”《礼记·中庸》考诸三王而不缪,建诸天地而不悖。《孟子·告子下》孟子曰:五霸者,三王之罪人也;今之诸侯,五霸之罪人也;今之大夫,今之诸侯之罪人也。《史记·太史公自序》夫《春秋》,上明三王之道,下辨人事之纪。西汉 路温舒《尚德缓刑书》泽加百姓,功润诸侯,虽不及三王,天下归仁焉。宋 欧阳修《纵囚论》是以尧、舜、三王之治,必本于人情,不立异以为高,不逆情以干誉。②指周之太王、王季、文王。《国语·周语下》:“以太蔟之下宫,布令於商,昭显文德,底紂之多罪,故谓之宣,所以宣三王之德也。” 韦昭注:“三王,太王、王季、文王也。”《资治通鉴 汉纪一》夫仁不以勇,义不以力,大王宜率三军之众为之素服,以告诸侯而伐之,则四海之内莫不仰德,此三王之举也。 |
三畏 | sānwèi | ①儒家指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论语·季氏》: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圣人之言。大人即周天子和各国诸侯,圣人之言指文王周公传下来的典籍训诰。参见“君子三戒”②元代英宗时丞相拜住所畏惧的三件事。《元史·拜住传》:臣有所畏者三:畏辱祖宗;畏天下事大,识见有所未尽;畏年少不克负荷,无以上报圣恩。 |
三位一体 | sānwèiyītǐ | 比喻三个人、三件事或三个方面联成一个整体。原始艺术是诗歌、音乐、舞蹈三位一体的艺术。毛泽东《为争取千百万群众进入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而斗争》:“为什么提出‘巩固和平’、‘争取民主’、‘实现抗战’这样三位一体的口号?” |
三窝两块 | sānwōliǎngkuài | ①谓有多房妻妾。②指众多的子女。明·兰陵笑笑生《金瓶梅》第76回:“常言道说得好,三窝两块,大妇小妻,一个碗内两张匙,不是汤着就抹着,如何没些气儿。”清·西周生《醒世姻缘传》第44回:“膝下又没有三窝两块,只有一男一女。” |
三吴 | sānwú | 指代长江下游江南的一个地域名称。一般意义上的三吴是指吴郡、吴兴郡和会稽郡。宋 柳永《望海潮 东南形胜》:“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续资治通鉴 元纪三十七》公(张士诚)遂提孤军乘胜攻击,东据三吴,有地千里,甲士数十万,南面称孤。 |
三五 | sānwǔ | ①谓十五天。《礼记.礼运》"是以三五而盈,三五而阙。"后以指农历月之十五日。南朝梁陈 徐陵《关山月》:“关山三五月,客子忆秦川。思妇高楼上,当窗应未眠。”宋 李清照《永遇乐 词》:“中州盛日,闺门多暇,记得偏重三五。”(指元宵节)②指三皇五帝。《晋书·元帝纪》:“社稷时难,则戚藩定其倾;郊庙或替,则宗哲纂其祀。是以弘振遐风,式固万世,三五以降,靡不由之。唐 李商隐《韩碑》:“公之斯文不示后,曷与三五相攀追。”《资治通鉴 唐纪五十九》刘蕡曰:伏惟陛下深轸亡汉之忧,以杜其渐,则祖宗之鸿业可绍,三、五之遐轨可追矣。③指三十年和五百年。古谓天运三十年一小变,五百年一大变。《史记·天官书论》为国者必贵三五。司马贞索隐:“三五,谓三十岁一小变,五百岁一大变。” |
三五成群 | sānwǔchéngqún | 三个一伙;五个一群;指几个人在一起。明 余继登《典故纪闻》:“三五成群,高谈嬉笑。”明 冯梦龙《古今小说》卷二十七:一般也有轻薄少年及儿童之辈,见他又挑柴,又读书,三五成群,把他嘲笑戏侮。 |
三徙成都 | sānxǐchéngdōu | 相传舜三度迁移,百姓慕德而从,所至处自成都邑。形容圣人到处都受到百姓的拥戴。战国·宋·庄周《庄子·徐无鬼》:“舜有膻行,百姓悦之,故三徙成都,至邓之虚,而有十万家。”三国·魏·嵇康《答难养生论》:“且凡圣人,有损己为世,表行显功,使天下慕之,三徙成都者。” |
三徙成国 | sānxǐchéngguó | 解释见“三徙成都”。战国卫·吕不韦《吕氏春秋·贵因》:“舜一徙成邑,再徙成都,三徙成国。” |
三峡 | sānxiá | “长江三峡”的简称,即瞿塘峡、巫峡和西陵峡的合称,在长江上游,四川省奉节县白帝城与湖北省宜昌县南津关之间,长193公里。南北朝 郦道元《三峡》: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唐 李白《峨眉山月歌》:“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唐 杜甫《咏怀古迹五首·其一》:“支离东北风尘际,漂泊西南天地间。三峡楼台淹日月,五溪衣服共云山。”唐 杜甫《咏怀古迹之四》:“蜀主窥吴幸三峡,崩年亦在永安宫。翠华想像空山里,玉殿虚无野寺中。”唐·杜甫《阁夜》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 |
三湘 | sānxiāng | ①湖南湘乡、湘潭、湘阴(或湘源),合称三湘。但古人诗文中的三湘,多泛指湘江流域及洞庭湖地区。唐 王维《汉江临泛/汉江临眺》楚塞三湘接,荆门九派通。唐 李白《江夏使君叔席上赠史郎中 诗》:“昔放三湘去,今还万死餘。”唐 卢纶《晚次鄂州》:“三湘愁鬓逢秋色,万里归心对月明。”清 吴伟业《送圣符弟之任蕲水丞诗之四》:“廿载流移復,三湘转运长。”②指沅湘、潇湘、资湘。晋 陶潜《赠长沙公族祖诗》:“遥遥三湘,滔滔九江。”陶澍集注:“湘水发源会瀟水,谓之瀟湘;及至洞庭陵子口,会资江谓之资湘;又北与沅水会於湖中,谓之沅湘。” 明 徐桢卿《送盛斯徵赴长沙诗》:“蛮中瘴远三湘水,江畔春逢十月花。”③指湖南。陈毅《岳麓山顶眺望诗》:“岳麓山头任我行,三湘眼底絶风神。” |
三写成乌 三写易字 | sānxiěchéngwū sānxiěyìzì | 晋 葛洪《抱朴子 遐览》:“故谚曰:‘书三写,鱼成鲁,虚成虎。’”后以“三写易字”谓古书传写易致差错。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练字》:“至于经典隐暖,方册纷纶,简蠹帛裂,三写易字。”清·黄宗羲《辩野史》:“去今五十年,耳目相接,其大者已牴悟如此。向后欲凭纸上之语,三写成乌,岂复有实事哉。”清·任安上《与吴拜经书》若两《会仙记》,邑中尚少副本,故未免传讹,何怪此事之三写成乌。 |
三心二意 三心两意 | sānxīnèryì sānxīnliǎngyì | 又想这样又想那样;犹豫不定。常指不安心;不专一。元 关汉卿《救风尘》第一折:“争奈是匪妓,都三心二意。”明·冯梦龙《醒世恒言》第三卷:“九阿姐,你休得三心两意。”高阳《胡雪岩全传·平步青云》下册:“请大家照常办事,不必三心两意。”姚雪垠《李自成》第一卷第四章:可是眼下大敌当前,后有追兵,你可千万不要三心二意,迟疑不决,误了大事。 |
三衅三浴 | sānxìnsānyù | 衅:以香涂身。多次沐浴并用香料涂身。这是我国古代对人极为尊重的一种礼遇。《国语 齐语》:“比至,三衅三浴之。桓公亲迎之于郊。”宋·黄庭坚《元勋字序》:“自智而敖不能则不达,故三衅三浴之,而字之曰:‘不伐。’” |
三星 | sānxīng | ①《诗·唐风·绸缪》:“三星在天。”毛传:“三星,参也。”郑玄笺:“三星,谓心星也。”均专指一宿而言。《诗经·绸缪》:“绸缪束薪,三星在天。今夕何夕,见此良人?”这原是一首描写结婚的诗。这里是说,妇女仰望三星,想到昔日结婚的情景,越发感到自己目前的孤独。魏晋 徐干《室思》:“蹑履起出户,仰观三星连。”天空中明亮而接近的三星,有参宿三星,心宿三星,河鼓三星。据近人研究,绸缪首章“绸繆束薪,三星在天”,指参宿三星;二章“绸繆束芻,三星在隅”,指心宿三星;末章“绸繆束楚,三星在户”,指河鼓三星。明 梅鼎祚《玉合记·义姤》:“吉日良宵,试看三星带月。”周立波《暴风骤雨第二部十二》:“三星高了,刘大娘躺在炕上,翻来掉去,老也睡不着。”②古人认为岁星由西向东十二年绕天一周,每年行经一个星次。三星,谓岁星行经三个星次,犹言三年。五代 贯休《和杨使君游赤松山诗》:“为郡三星无一事,龚黄意外扳乔松。”宋 岳珂《桯史·献陵疏文》:“时巡万里,羣心久阻於望霓;岁閲三星,凶问奄传於驰馹。”③道教指指福、禄、寿三福神。三星高照。明 李东阳《有三星图歌寿致马太守,歌曰》:“福星雍容丰且都,翩然骑鹤乘紫虚。禄星高冠盛华裾,浮云为驭鸞为车。寿星古貌长骨颅,渥丹为颜雪鬢鬚。”清 俞樾《茶香室三钞·三星图》:“三星之説,明已有之。且见於名人之集也。” |
三星在户 | sānxīngzàihù | 表示新婚之喜。《诗经·唐风·绸缪》:“绸缪束楚,三星在户。” |
三星在天 | sānxīngzàitiān | 指新婚。《诗经·唐风·绸缪》:“绸缪束薪,三星在天。” |
三穴 | sānxué | 三窟,意思是多种图安避祸的方法。《晋书·王衍传赞》夷甫两顾,退求三穴。唐 杜甫《见王监兵马使说有白黑鹰》诗之一:“鹏碍九天须却避,兔藏三穴莫深忧。”宋 陈师道《次韵苏公涉颍》:“三穴未为得,一舟不作痴。”《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三十三》时监察御史任文荐奉诏监掩攒宫,就令按规,乃挑其近攒宫者百七十有三穴而已。参见“三窟sānkū” |
三学 | sānxué | 佛教用语。指导向解脱的三种修行。即戒学、定学、慧学。三学同时也含括佛法的全部内容。唐道宣《大恩寺释玄奘传论》至如三学盛典,惟诠行旨;八藏微言,宗开词义。《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七十三》京学养士,其法本与三学不侔。 |
三熏三沐 | sānxūnsānmù | ①同“三沐三熏”。②表示虔敬。③比喻栽培,提携。宋·陆游《与李运使启》:“一琴一龟,预想铃斋之静;三熏三沐,尚陪药市之游。” |
三旬九食 | sānxúnjiǔshí | 旬:十天叫一旬。三十天中只能吃九顿饭。形容家境贫困。汉·刘向《说苑·立节》:“子思居于卫,缊袍无表,二旬而九食。”晋·陶潜《拟古》诗:“三旬九遇食,十年著一冠。” |
三衙 | sānyá | 宋代掌管禁军的机构。有殿前司、侍卫亲军马军司、侍卫亲军步军司,合称三衙。《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六十》三衙无汗马之劳,托公勤而擢。 |
三言讹虎 | sānyán’éhǔ | 犹三人成虎。清·秋瑾《致琴文书》:“况三言讹虎,众口铄金;因积毁销骨,致他方糊口。”清·秋瑾《致琴文书》:“况三言讹虎,虎口铄金,因积毁销骨,致他方糊口。” |
三言两句 三言两语 | sānyánliǎngjù sānyánliǎngyǔ | 三两句话。形容言语十分简短。元 施惠《幽闺记 姐妹论思》:“有三言两语,寄也无因。”元·关汉卿《救风尘》第二折:“我到那里,三言两句,肯写休书,万事俱休。”元·武汉臣《生金阁》第二折:“哥哥你放心者,老身到那里,不消三言两句,管教他随顺哥哥便了。”元·无名氏《小孙屠》第八出:半月前有媒婆来曾说亲,不拟三言两句便说成。清 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五十三回:若不是我这老手三言两语拿他降伏住,还不晓得闹点什么事情出来哩。 |
三厌 | sānyàn | 道教谓三种不忍食的动物,即雁、狗、乌龟。《西游记》第八回:“(八戒)遂此领命归真,持斋把素,断绝了五荤三厌,专候那取经人。”明 朱国祯《涌幢小品·字义字起》:“俗语有五荤三厌之说,厌字殊不解。后读《孙真人歌》,谓天厌雁,地厌狗,水厌乌龟。雁有夫妇之伦,狗有扈主之谊,乌龟有君臣忠敬之心,故不忍食。”(句中乌龟疑原书中写为乌鱼,只是现多认为乌鱼解释为乌龟。) |
三阳交泰 | sānyángjiāotài | 解释见“三阳开泰”。《宋史·乐志》:“三阳交泰,日新惟良。”明·吴承恩《西游记》第一回:三阳交泰产群生,仙石胞含日月精。 |
三阳开泰 | sānyángkāitài | 《周易》称爻连的为阳卦,断的为阴爻,正月为泰卦,三阳生于下;冬去春来,阴消阳长,有吉亨之象。常用以称颂岁首或寓意吉祥。《易·泰》:“泰,小往大来,吉亨。”《宋史·乐志》:“三阳交泰,日新惟良。”明 吴承恩《西游记》第九十一回:设此三羊,以应开泰之言,唤做“三阳开泰”,破解你师之否塞也。 |
三叶 | sānyè | ①三世,三代。《晋书 元帝纪》三叶重光,四圣继轨,惠泽侔于有虞,卜世过于周氏。(谓景帝司马师、宣帝司马懿、文帝司马昭)②指荠﹑葶苈﹑菥蓂三种野菜。③犹言三杯。 |
三揖三让 | sānyīsānrang | 古代迎宾之礼。《周礼·秋官·司仪》:“宾三揖三让,登,再拜授币。”郑玄注:“三揖者,相去九十步揖之使前也。至而三让,让入门也。”《仪礼·乡饮酒》:“主人与宾三揖,至于阶三让。”郑玄注:“三揖者,将进揖,当陈揖,当碑揖。”梁启超《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第一章:“二十世纪,则两文明结婚之时代也。吾欲我同胞张灯置酒,迓轮俟门,三揖三让,以行亲迎之大典。” |
三易 | sānyì | ①连山、归藏、周易的合称。②三种容易之事。“三易”所指,随文而异。③三次变换;三年一换。《陈书 本纪卷六后主陈叔宝》沃饶贵于十金,硗确至于三易。 |
三盈三虚 | sānyíngsānxū | 盈:满。虚:空。指孔子的满门弟子,被少正卯讲学所吸引,多次离开孔子之门。形容讲学效果好,影响大。汉·王充《论衡·讲瑞》:“少正卯在鲁,与孔子并,孔子之门三盈三虚,唯颜渊不出。”梁启超《中国古代思潮》第三章:“行其所信,纠而正云斯亦可耳,而何至于杀,其毋乃以三盈三虚之故,变公敌而为私仇。” |
三雍 | sānyōng | 辟雍、明堂、灵台,合称三雍,是帝王举行祭祀、典礼的场所。又叫三雍宫。《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二十》况宗庙、社稷俱未营建,而遽议三雍之事,岂不失先后之序! |
三余读书 | sānyúdúshū | 充分利用一切空余时间读书。《三国志·魏志·王肃传》裴松之注引《魏略》:“从学者云:‘苦渴无日。’遇言:‘当以三余。’或问三余之意,遇言:‘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时之余也。’”晋 陶潜《感士不遇赋序》余尝以三余读书,讲习之暇,读其文。 |
三浴三衅 | sānyùsānxìn | 衅:以香涂身。多次沐浴并用香料涂身。这是我国古代对人极为尊重的一种礼遇。《国语·齐语》:“比至,三衅三浴之,桓公亲逆之于郊,而与之坐而问焉。” |
三垣 | sānyuán | 我国古代天文学家将天体的恒星分为三垣、二十八宿及其他星座。三垣,即太微垣、紫微垣、天市垣的合称。宋 王应麟《小学绀珠·天道·三垣》:“三垣:上垣太微十星,中垣紫微十五星,下垣天市二十二星,三垣,四十七星。”明 张居正《宫殿记》:“﹝三大都﹞鸿图华构,鼎峙於南北,譬之三垣丽天,太乙之所更居也。”明 王鏊《亲政篇》盖天有三垣,天子象之。正朝,象太极也;外朝,象天市也;内朝,象紫微也。自古然矣。清 曹寅《黄河看月示子猷诗》:“阴森浚九地,晃朗排三垣。” |
三怨成府 | sānyuànchéngfǔ | 言与三人结怨则仇恨集身,难以免祸。 |
三越 | sānyuè | 指吴越﹑闽越﹑南越。约当今东南沿海地区。《晋书 文帝纪》禽阖闾之将,虏轻锐之卒以万万计,威加南海,名慑三越,宇内康宁,苛慝不作。 |
三匝 | sānzā | 亦作“三帀zā”。①三周。《史记·项羽本纪》:“(楚军)围王三帀。”《晋书·王忱chén传》:“忱与宾客十许人,连臂被髮裸身而入,绕之三帀而出。”《资治通鉴 秦纪三》于是沛公乃夜引军从他道还,偃旗帜,迟明,围宛城三匝。②形容反复盘旋。三国魏 曹操《短歌行》:“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唐 蒋冽《夜飞鹊诗》:“何啻hé chì飞三匝,犹言未得枝。” |
三灾八难 | sānzāibānàn | 比喻小孩生来多病。也形容经常遭遇不幸。清 曹雪芹《红楼梦》第61回:“况且自己又三灾八难的,好容易怀了一个哥儿,到了六七个月还掉了。”李英儒《野火春风斗古城》第一章:“倒是妈妈在这兵荒马乱的年头,三灾八难的不容易。” |
三灾六难 | sānzāiliùnán | 解释见“三灾八难”。马烽《吕梁英雄传》第24回:“谁家也有三灾六难哩!互相帮助嘛!”路遥《平凡的世界》第一卷第23章:“一辈子三灾六难总是免不了的。” |
三藏 | sānzàng | 梵文意译。佛教经的总称。分经、律、论三部分。经,总说根本教义;律,记述戒规威仪;论,阐明经义。通晓三藏的僧人,称三藏法师,如唐玄奘称唐三藏。《西游记第十二回》太宗道:“当时菩萨说,西天有经三藏。御弟可指经取号,号作三藏何如?”《西游记第九十八回》三藏:有法一藏,谈天;有论一藏,说地;有经一藏,度鬼。 |
三占从二 | sānzhāncóngèr | 三个人一同算卦,听从其中两个人的意见。比喻听从多数人的意见。《尚书 洪范》:“三人占,从二人之言。”清·康有为《上清帝第二书》:“皆令会议于太和门,三占从二,下部施行。” |
三战三北 | sānzhānsānběi | 北:败逃。打三仗,败三次。形容屡战屡败。《国语·吴语》:“吴师大北。越之左军右军,乃遂涉而从之,又大败天没。又郊败之。三战三北,乃至于吴。”清 黄遵宪《度辽将军歌》待彼三战三北余,试我七纵七擒计。 |
三朝五日 | sānzhāowǔrì | 三、五天。 |
三折肱 | sānzhégōng | ①喻屡遭挫折。②古有“三折肱为良医”之语,因以“三折肱”指代良医。《西游记第六八回》孙老爷,今日我王有缘,天遣老爷下降,是必大展经纶手,微施三折肱,治得我王病愈,江山有分,社稷平分也。 |
三真六草 | sānzhēnliùcǎo | 真:正楷;草:草体。泛指各种书体。《南史·王彬传》:“彬字思文,好文章,习篆隶,与志齐名。时人为之语曰:‘三真六草,为天下宝。’”钱钟书《槐聚诗存》三真六草谁子,君莫明珠暗投。 |
三贞九烈 | sānzhēnjiǔliè | 贞:贞操;烈:节烈。封建社会用来赞誉妇女的贞烈。元·无名氏《合同文字》第三折:“他元来是九烈三贞贤达妇,兀的个老人家尚然道出嫁从夫。”清 李汝珍《镜花缘》第十二回:若辈一经用了手脚,随你三贞九烈,玉洁冰清,亦不能跳出圈外。 |
三贞五烈 | sānzhēnwǔliè | 解释见“三贞九烈”。夏衍《上海屋檐下》第一幕:“你要他三贞五烈,这不是太……” |
三正五行 | sānzhèngwǔxíng | 一般指王朝的兴替。三正,即古时的三种历法。“正”为一年之始的月份。按五行终始说,三正循环使用,“穷则反本”故夏用建寅历,称夏正;商用建丑历,称殷正;周用建子历,称周正。后人亦将夏正、殷正、周正合称为三正。三正五行之意便引申为按五德之运,产生新的王朝。《尚书·甘誓》中言有扈氏“威侮五行”,“怠弃三正”,即有扈氏轻蔑侮慢应五德转移而产生的帝王,不奉行新王朝的历法,不承认新王朝的合法地位。《隋书 帝纪卷一高祖杨坚下》(南陈陈叔宝)威侮五行,怠弃三正,诛翦骨肉,夷灭才良。 |
三纸无驴 | sānzhǐwúlǘ | 形容写文章废话连篇,不得要领。北齐 颜之推《颜氏家训 勉学》:“邺下谚曰:‘博士买驴,书券三纸,未有驴字。’”参见“博士买驴” |
三旨相公 | sānzhǐxiànggōng | 用来讽刺庸禄低能的大官。《宋史·王圭传》:“以其上殿进呈,曰取圣旨;上可否讫,云领圣旨;退谕禀事者,曰已得圣旨也。” |
三智五猜 | sānzhìwǔcāi | 比喻用尽心思,多方猜测。明 施耐庵《水浒传》第24回:“老娘也不消得三智五猜,只一智便猜个十分。” |
三珠树 | sānzhūshù | ①本作“三株树”。古代传说中的珍木。《山海经·海外南经》:“三株树在厌火北,生赤水上。其为树如柏,叶皆为珠。”晋 陶潜《读山海经诗之七》:“粲粲三珠树,寄生赤水阴。”唐 张九龄《感遇诗之四》:“孤鸿海上来,池潢不敢顾。侧见双翠鸟,巢在三珠树。”明 刘基《仙人词》:“羣龙自有三珠树,不见扶桑水浅深。”俞锷《岛南杂诗》:“閒依赤水三珠树,却梦灵光千叶莲。”②对唐初王勔、王勮、王勃兄弟三人的称美。《新唐书·文艺传上·王勃》:“初,勔、勮、勃皆著才名,故苏易简称三珠树。”后常用作对人兄弟的赞词。宋 楼钥《王提刑正功挽词诗》:“伯仲三珠树,优为一世才。” |
三族 | sānzú | 三族指的是父族、母族、子族。《庄子·列御寇》:“河润九里,泽及三族。”《后汉书 袁绍传》所爱光五宗,所怨灭三族,群谈者受显诛,腹议者蒙隐戮。《三国志 吴书 吴主传》秋七月,将军马茂等图逆,夷三族。 |
三足鼎立 | sānzúdǐnglì | 鼎:古代烹煮的炊器;圆形;三足;两耳。像三条腿的鼎那样立着。比喻三方分立的局面。咱们应该齐心协力地联合搞这个项目,不应该像过去那样三足鼎立。南朝宋 范晔《后汉书 窦融传》:“欲三分鼎,连衡合从,也宜以时定。” |
叁 | sān | 三的大写形式,一般用于钱财记账方面,如叁佰元整。《左传·隐公元年》大都不过叁国之一。注:“三分国城之一。”《易·系辞上》叁伍以变。疏:“叁,三也。”《左传·襄公二十七年》志以发言,言以出信,信以立志,参以定之。注:“志言行三者具,而后身安存。”《荀子·天论》天有其时,地有其财,人有其治,夫是之谓能叁。注:“人能治在时地财而用之,则是叁于天地。”《汉书·杨雄传上》叁天地而独立兮。师古曰:“叁之言三也。” |
厁 | sān | 山名。地名(韩国汉字)。 |
毵 | sān | 毵毵sānsān:毛发、枝条等细长垂拂、纷披散乱的样子。绿岸毵毵杨柳垂。 |
鬖 | sān | (头发)蓬松散乱。 |
鬖鬖 | sānsān | ①头发下垂貌。元 萨都剌《题刘山长雪夜板舆图》诗:“板舆行乐处,鹤发尽鬖鬖。”②植物枝叶下垂貌。北宋 黄庭坚《诉衷情·小桃灼灼柳鬖鬖》:“小桃灼灼柳鬖鬖,春色满江南。”③引申为物下垂貌。④白发下垂的老人。《聊斋志异 狐妾》以卿丽质,何之不可?乃托身于鬖鬖之老!下官殊不恶于(刘)洞九,何不一惠顾?⑤草长貌。明 袁宗道《三圣庵纪游》:“绿杨鬖鬖,一望无际。”宋 司马光《兴宗南园草盛不剪仆过而爱之为诗以赠》:“入夏益滋蔓,鬖鬖高没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