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āi I.

①堵,填满空隙:堵塞漏洞。塞尺。塞规。阻塞。列子《愚公移山》:“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资治通鉴 晋纪二十七》秦兵大败,自相蹈藉而死者,蔽野塞川。《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五十九》天有忧结未解,民有怨望未塞者也。②堵住器物口的东西:活塞。塞子。II.参见sài。III.参见

塞北江南

sāiběijiāngnán

原指古凉州治内贺兰山一带。后泛指塞外富庶之地。唐·韦蟾《送卢潘尚书之灵武》诗:“贺兰山下果园成,塞北江南旧有名。”

塞鸿sāihóng

①塞外的鸿雁。塞鸿秋季南来,春季北去,故古人常以之作比,表示对远离家乡的亲人的怀念。《水浒传第六十二回》那堪又值晚秋天气,纷纷黄叶坠,对对塞鸿飞。②相传苏武被拘于匈奴,曾借鸿雁传书;后又有唐王仙客苍头塞鸿传情的故事,因常以“塞鸿”指代信使。

塞井焚舍

sāijǐngfénshě

填井烧屋,表示决心死战。《南史·沈约传》:“塞井焚舍,示无全志。率麾下数百人,犯其西北。”

塞井夷灶

sāijǐngyízào

填井平灶。谓作好布阵的准备。亦表示决心战斗,义无反顾。春秋鲁·左丘明《左传·成公十六年》:“曰:‘塞井夷灶,陈于军中,而疏行首。’”

塞咎

sāijiù

抵补罪过。《后汉书·列女传·盛道妻》:“君可速潜逃,妾自留狱,代君塞咎。”《三国志·魏志·董卓传》:“卓心怨之。因天有变,欲以塞咎,使人言温与袁术交关,遂笞杀之。”《资治通鉴·梁武帝大通二年》:“大兵交际,难可齐壹,诸王朝贵,横死者众,臣今粉躯,不足塞咎。”

塞默sāimò

犹沉默,不作声。北齐 颜之推《颜氏家训·勉学》:“公私宴集,谈古赋诗,塞默低头,欠伸而已。”五代 王定保《唐摭言·误放》:“薰始大悟,塞默而已。”宋 苏舜钦《吕公初示古诗一编因以短歌答之》:“昔时名价满天下,此日塞默趋尘泥。”

塞上江南

sāishàngjiāngnán

解释见“塞北江南”。 叶圣陶《坝上一天》:“我们这一回参观访问,常常听见‘塞上江南’的说法,常常看见‘塞上江南’的字样。”

塞途

sāitú

堵塞道路。形容人多拥挤。唐 韩愈《送李愿归盘谷序》:“其在外,则树旗旄,罗弓矢,武夫前呵,从者塞途。”《资治通鉴·唐懿宗咸通九年》:“时民避乱,扶老携幼,塞涂而来。”明 沉德符《野获编补遗·畿辅·淹九》:“京师是日,不但游人塞途,而四方全真道人,不期而集者不下数万。”郭希仁《从戎纪略钱君定三传》:“元(杨调元)归,权厝于八仙庵,弔者塞途。”

塞翁得马

sāiwēngdémǎ

比喻得失无常,祸福相倚。清·李渔《比目鱼·耳热》:“精神乏,安心要把驴儿跨,又谁知塞翁得马,塞翁得马。”

塞翁之马

sāiwēngzhīmǎ

塞马。清·黄小配《廿载繁华梦》序一:“嗟乎嗟乎!廿年幻梦,如此收场;万里故乡,罔知所适。若论祸福,塞翁之马难知;语到死生,庄子之龟未卜。叹浮生其若梦,为欢几何?抚结局以如斯,前尘已矣。”

塞望

sāiwàng

满足别人期望。汉 贾谊《过秦论》:“塞万民之望,而以盛德与天下。” 唐 杜甫《八哀诗·赠司空王公思礼》:“肃宗登宝位,塞望势敦迫。”《三国演义 第五十六回》(程)昱曰:孙权本忌刘备,欲以兵攻之;但恐丞相乘虚而击,故令华歆为使,表荐刘备,乃安备之心,以塞丞相之望耳。

塞性

sāixìng

蔽塞真性。《庄子·骈拇》:“枝於仁者,擢德塞性以收名声。”成玄英疏:“塞其真性也。”一说,塞为“搴”字之误,意为举,拔取。擢德塞性,谓标榜自己的道德品格。王念孙《读书杂志馀编上·庄子》:“塞与擢义不相类。塞当为搴。擢搴,皆谓拔取之也。广雅曰:搴,取也,拔也。此言世之人,皆擢其德,搴其性,务为仁义,以收名声。”

sāi/sēi I.

四川方言。一个语气助词 。一般多表示肯定,用在句子的结尾。比如:我的噻! =我的。你们可以坐车去噻! =你们可以坐车去。是噻! =是。 译音字,只读sāi,指含硫杂的有机化合物。噻唑:有机化合物。供制药物和染料用。噻吩:有机化合物,溶于乙醇和乙醚,不溶于水,供有机合成。II.shai/zai陕南方言,而在离四川不远处的陕南,噻字的发音又有不同,比如:对的噻(zai )=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