洒灑 | sǎ I. | ①使水或其他东西分散地落下:洒水。洒扫。洒泪。②东西散落:粮食洒了。③姓。II.xǐ古同“洗”,洗涤。《孟子·梁惠王上》寡人耻之,愿比死者一洒之,如之何则可? |
洒家 | sǎjiā | 宋元时关西一带男子的自称。洒家,类似现代的“俺”、“咱”等,宋代含义中有粗鄙的意思。鲁达道:洒家要甚么!你也须认的洒家。 |
洒落 | sǎluò | ①分散地落下。泪珠洒落在衣襟上。②洒脱。襟怀洒落。襟度洒落。《续资治通鉴 宋纪六十九》黄庭坚称其(敦颐)胸怀洒落,如光风霁月。《宋史 卷二六七 張洎傳》洎风仪洒落,文采清丽,博览道释书。③责备;冷淡;怠慢。《红楼梦》(紫鹃)又见贾母王夫人都在这里,不敢洒落宝玉。 |
洒然 | sǎrán | ①潇洒;洒脱等等。宋 苏舜钦《大理评事杜君墓志》:“(杜叔温)性洒然峻拔,少所与合。” 明 杨慎《词品·严次山》:“严仁字次山 ……又长於庆寿赠行,洒然脱俗。” 清 蒲松龄《聊斋志异·贾奉雉》:“一日,途中遇一秀才,自言郎姓,风格洒然,谈言微中。” ②惊异貌。《庄子·庚桑楚》:“庚桑子之始来,吾洒然异之。”③寒冷貌。《素问·风论》:“风者善行而数变,腠理开则洒然寒,闭则热而闷。”宋 范仲淹《鄠郊友人王君墓表》:“时也天地人物,洒然在冰壶之中。”④指清凉爽快。宋 苏舜钦《处州照水堂记》:“遂构广厦,且以‘照水’题之,庨豁虚明,坐视千里,虽甚盛暑,洒然如秋。”宋 范成大《北窗偶书呈王仲显南卿二友诗》:“使君坐侯宅,窗间即凉臺。何敢诉苦热,洒然助心斋。”⑤形容神气一下子清爽或病痛顿时消失。明 何景明《七述》:“是则何如胎簪子洒然阳气见於面,病若脱而瘳者。”《二刻拍案惊奇 卷三三》:“司理先把符来试挂,果然女病洒然。”《西游记 第五三回》:“我的肚腹也不疼了,胎气想是已行散了。洒然无事,又吃水何为?” |
洒如 | sǎrú | 指潇洒飘逸貌。《聊斋志异 真生》长安士人贾子龙,偶过邻巷,见一客风度洒如。 |
洒洒潇潇 | sǎsǎxiāoxiāo | 犹言凄凄凉凉。又言落落大方。他出落得洒洒潇潇。明·吴承恩《西游记》第四十八回:“洒洒潇潇裁蝶翘,飘飘荡荡剪鹅衣。团团滚滚随风势,迭迭层层道路迷。” |
洒扫 | sǎsǎo | ①先洒水在地上浥湿灰尘,前后清扫。宋 苏轼《雨中过舒教授》诗:客来淡无有,洒扫凉冠屦。《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五十六》京师拜庙及巡幸所过州县,止令洒扫,不得以黄土覆道,违者纠之。②指扫墓。唐 王建《寒食行》牧儿驱牛下冢头,畏有家人来洒扫。③剪除;肃清。④洒水扫地;清除。唐 李复言 《续玄怪录·杨敬真》:"﹝杨氏﹞性沉静,不好戏笑,有暇必洒扫静室,闭门闲坐。" |
洒扫应对 | sǎsàoyìngduì | 洒水扫地,酬答宾客。封建时代儒家教育、学习的基本内容之一。宋 朱熹《〈大学章句〉序》:“人生八岁,则自王公以下,至于庶人之子弟,皆入小学,而教之以洒扫应对进退之节,礼乐射御书数之文。”明 王廷相《慎言 作圣》圣人之道,贯彻上下,自洒扫应对,以至均平天下,其事理一也。 |
洒涕 | sǎtì | 洒泣,挥泪。《杨家将 第一回》刘氏呜咽洒涕而泣曰:“我含此冤恨,今十有五年矣。汝正是呼延廷之子,此父乃托养汝者也。”清 蒲松龄《聊斋志异·王六郎》:“听村鷄既唱,洒涕而别。” |
洒淅 | sǎxī | ①寒颤貌。《素问·刺疟》:“足阳明之疟,令人先寒,洒淅洒淅,寒甚久乃热。”汉 张仲景《金匮要略疮痈肠痈浸淫病》:“诸浮数脉,应当发热,而反洒淅恶寒,若有痛处,当发其痈。”②畏惧不安貌。《资治通鉴·唐武宗会昌六年》:“适近我(宣宗李忱)者非太尉(李德裕)邪?每顾我,使我毛发洒淅。”按,《新唐书·李德裕传》作“每顾我,毛发为森竖”。 |
洒心 | sǎxīn | 荡涤心中的杂念;彻底悔改。《庄子·山木》:“吾愿君刳形去皮,洒心去欲,而游於无人之野。”《汉书·平帝纪》:“往者有司多举奏赦前事,累增罪过,诛陷亡辜,殆非重信慎刑,洒心自新之意也。”《续资治通鉴·宋孝宗乾道六年》:“继自今,其洒心易虑,激昂砥礪,毋蹈故常,朕则尔嘉。”《资治通鉴 汉纪二十八》幸蒙洒心自新,诚无颜复望阙庭,无心复居官府,无宜复食国邑。《资治通鉴 随纪二》王若洒心易行,率由宪章,即是朕之良臣,何劳别遣才彦! |
洒心更始 | sǎxīngèngshǐ | 犹言改过自新。汉·王符《潜夫论·述赦》:“谋反大逆不道诸犯,不当得赦皆除之,将与士大夫洒心更始。” |
洒濯 | sǎzhuó | 洗涤;涤荡。《庄子·庚桑楚》:“汝自洒濯,孰哉郁郁乎!然而其中津津乎犹有恶也。”《左传·襄公二十一年》:“在上位者洒濯其心,壹以待人。”唐 陆贽《奉天请罢琼林大盈二库状》:“为人上者,当辨察兹理,洒濯其心,奉三无私,以壹有众。” |
靸 | sǎ | ①靸鞋a.一种草制的拖鞋;b.鞋帮纳得很密、前面有皮脸的布鞋。古代小儿穿的鞋子。前帮深而覆脚,无后帮。形制与之类似的拖鞋也叫“靸”。《说文》靸,小儿履也。从革,及声。《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二十五》比闻大金中宫颇恣,权不归其主,今所须者,无非真珠、靸靸之类,此朕(宋高宗)所不顾而彼皆欲之,则侈靡之意可见矣。②方言,把布鞋后帮踩在脚后跟下;穿(拖鞋):趿拉着鞋。宋 吴文英《八声甘州 灵岩陪庾幕诸公游》:“箭径酸风射眼,腻水染花腥。时靸双鸳响,廊叶秋声。”《红楼梦》(宝玉)便披衣靸鞋往黛玉房中来。 |
撒 | sǎ | ①散播,散布,散落:撒种(zhǒng)。撒播。把酒端平,别撒了。②姓。II.参见sā。 |
撒花 | sǎhuā | ①表示支持、赞同或用来表达欢乐的情绪,和庆祝的动作状态。②酬金;小费;奖励。又作"扫花、撒和"。《续资治通鉴 元纪二十七》本郡鸦路有上马贼百十为群,突入富家,计其家赀,邀求金银为撒花。 |
撒盐 | sǎyán | 喻 |
撒帐 | sāzhàng | 旧时婚俗,新婚夫妇交拜毕,并坐床沿,妇女散掷金钱彩果,谓之撒帐。《笑林广记 大话》一女出嫁坐床,掌礼撒帐云:“撒帐东,官人棒子好撞钟。” |
潵 | sǎ I. | ①潵河:水名,在中国河北省。②古通“撒”(a.散布;b.散落)。II.sa大名清真小吃. III.sàn 水散开。 |
纚 | sǎ I. | 古书上说的一种鱼网。飘舞飞扬的样子。参见“洋洋纚纚”。参见II.lí;III.x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