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uò

如果,假如:若果。倘若。假若。唐 李贺《金铜仙人辞汉歌》:“天若有情天亦老宋 姜夔《长亭怨慢 渐吹尽》:“树若有情时,不会得青青如此!”②如,像,仿佛:年相若。安之若素。旁若无人。置若罔闻。门庭若市。若即若离;若明若暗;若远若近。《孟子·告子上》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庄子·天下》其动若水,其静若镜,其应若响。芴乎若亡,寂乎若清。《史记·游侠列传序及若季次、原宪,闾巷人也,读书怀独行君子之德,义不苟合当世,当世亦笑之。唐 杜甫《梦李白 其二》:“出门搔白首,若负平生志。”《续资治通鉴 宋纪七十三》常平钱谷当输钱而愿输谷若金帛者,官立中价示民,物不尽其钱者足以钱,钱不尽其物者还其馀直。明 宋廉《送东阳马生序》:不必若余之手录,假诸人而后见也。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参见:“不若”。③你,汝:若辈。《庄子·齐物论》既使我与若辩矣,若胜我,我不若胜,若果是也?我果非也邪?《庄子·人间世》菑人者,人必反菑之,若殆为人菑夫。《列子·杞人忧天》:若屈伸呼吸,终日在天中行止,奈何忧崩坠乎?唐 柳宗元《捕蛇者说》“更若役,复若赋,则何如?”《资治通鉴 秦纪三》顾谓其中子曰:“吾欲与若复牵黄犬,俱出上蔡东门逐狡兔,岂可得乎!” 《资治通鉴 汉纪一》若虽长大,好带刀剑,中情怯耳。《聊斋志异 王兰》因谓张曰:“我与若家夙贫,今有术,可以致富。子能从我游乎?”④约计:若干(gān)。若许。⑤此,如此:《论语·宪问篇》南宫适出,子曰:“君子哉若人!尚德哉若人!”孟子·梁惠王上》:“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孟子·梁惠王上》王曰:‘舍之!吾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孟子·公孙丑上》宰我、子贡、有若智足以知圣人。《庄子·外物》任公子得若鱼,离而腊之,自制河以东,苍梧已北,莫不厌若鱼者。《战国策·唐雎不辱使命唐雎对曰:“否,非若是也。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晋·陶渊明《五柳先生传其言兹若人之俦乎?明 王守仁《瘗旅文》吾固知尔之必死,然不谓若是其速,又不谓尔子尔仆亦遽然奄忽也!⑥顺从:“曾孙是若。”⑦指“海若”(古代神话中的海神):“望洋向若而叹。”⑧指“若木”(古代神话中的树名)。⑨指“杜若”(古书上说的一种香草):“沐兰泽,含若芳”。若英(“杜若”的花)。⑩文言句首助词,常与“夫”合用:“若夫阴雨霏霏,连月不开。”11.用在形容词或副词后,表示事物的状态:“桑之未落,其叶沃若”。12.和,与,及。《尚书·召诰》旅王若公。宋 王安石《同学一首别子固》其师若友,岂尽同哉? 蒲松龄《聊斋志异·跳神》:“赫气惨凛,尤能畏怖人……一家妪媳姊若妹,森森蹜蹜,雁行立,无岐念,无懈骨。13.表示程度,故相当于“及、至于” 《国语·晋语五》“病未若死” 《老子·第十三章》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14,乃也。《周语》必有忍也,若能有济也。《老子·第十三章》故贵以身为天下者,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者,若可託天下。15.用于疑问。相当于“怎么”、“哪里” 。如:若个(哪个);若之何(怎么办;也指怎么,为什么);若何(怎样,怎么样;亦指怎么办;怎么,为什么);若为(怎样;怎样的;怎堪;怎能)唐 杜荀鹤《春宫怨》“早被婵娟误,欲妆临镜慵。承恩不在貌,教妾若为容。”

若敖鬼馁


ruòáoguǐněi


若敖:指春秋时楚国的若敖氏;馁:饿。若敖氏的鬼受饿了。比喻没有后代,无人祭祀。语出《左传》宣公四年:楚国令尹子良(若敖氏)的儿子越椒长相凶恶,子良的哥哥子文认为越椒长大后会招致灭族之祸,要子良杀死他。子良没有依从。子文临死时说:“鬼犹求食,若敖氏之鬼不其馁而。”意思是若敖氏以后没有子孙供饭,鬼魂都要挨饿了。《资治通鉴 唐纪二十八》大理卿李朝隐又曰:“若(裴)寂勋都弃,(裴景)仙罪特加,则叔向之贤,何足称者;若敖之鬼,不其馁而!”上(玄宗李隆基)乃许之。杖景仙一百,流岭南恶处。


若敖之鬼


ruòáozhīguǐ


若敖:指春秋时楚国的若敖氏。若敖氏的鬼将因灭宗而无人祭祀。比喻没有后代,无人祭祀。《左传 宣公四年》:“鬼犹求食,若敖氏之鬼,不其馁尔?



若辈


ruòbèi


①你们。《宋史·忠义传五·尹谷》:“吾以寒儒受国恩,典方州,谊不可屈,若辈必当从吾已耳。”《续资治通鉴 宋纪九十七》金人曳之(宋钦宗赵桓)去,(李)若水大呼曰:“若辈不得无礼!”②这些人,这等人。清 黄景仁《水调歌头·谢仇二》词:“仆虽不及若辈,颇抱古今愁。”《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六十一》又,立功战阵人必责保官,若辈皆义军、白丁,岂识朝官!


若崩厥角


ruòbēngjuéjiǎo


①像野兽折了头角一样。比喻危惧不安的样子。②叩头的声响像山崩一样。形容十分恭敬的样子。《书 泰誓中》:“百姓懔懔,若崩厥角。”孔传:“言民畏纣之虐,危惧不安,若崩摧其角,无所容头。”《孟子 尽心下》王曰‘无畏!宁尔也,非敌百姓也。’若崩厥角稽首。


若不胜衣

ruòbùshèngyī 

形容身体羸弱,好像连衣服的重量都不能承担。《淮南子·氾论》:“周公事文王也,行无专制,事无由己,身若不胜衣,言若不出口,有奉持于文王,洞洞属属,而将不能,恐失之,可谓能子矣。” 《聊斋志异 连琐》杨(于畏)喜,拉坐。瘦怯凝寒,若不胜衣。

若曹


ruòcáo


你们。《续资治通鉴 元纪三十八》初,(张)士诚谓其妻刘氏曰:“我败且死,若曹何为?”刘曰:“必不负君!”乃积薪齐云楼下,城破,自焚死。《明史·王鏊传》讲罢,诏广曰:“讲官指若曹耳。”清 曾国藩《广东嘉应州知州刘君事状》吾天子命吏,岂屈若曹,且编民之不得,何王也?


若出一轨

若出一辙


ruòchūyīguǐ


ruòchūyīzhé


辙:车辙。像出自同一个车辙。比喻两种事物非常相似。宋·岳珂《桯史·汤岐公罢相》:“盖其相两朝,再罢相,乃累洪氏二兄弟,先后若出一辙,可笑如此。”清·王夫之《读通鉴论·唐中宗》:“天下乃钳口绝笔,以成乎同恶相扇之势,此唐、宋之所以亡,与汉末党锢之祸若出一辙也。”清·陈田《<明诗纪事己签>序》:“嘉靖之季,以诗名者有后七子,李王为之冠,与前七子隔绝数十年,而此唱彼和,声应气求,若出一轨。”


若存若亡

ruòcúnruòwáng

有时记在心里,有时则忘记掉。《老子·第四十一章》:“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后用以形容若有若无,难以捉摸。《后汉书 刘表传》闻之哽咽,若存若亡。马融《长笛赋》:“微风纤妙,若存若亡。”晋 干宝《搜神记卷一》:“超当其梦也,精爽感悟,嘉其美异,非常人之容,觉寤钦想,若存若亡。”明 李贽《史纲评要·三皇五帝纪·人皇氏》:“后世人天路隔,心量浅隘,上世之事,若存若亡矣。”

若大若小ruòdàruòxiǎo

大大小小。《西游记第八九回》:“三人径至洞口,把那百十个若大若小的妖精,尽皆打死。”《醒世恒言·两县令竞义婚孤女》:“王家若男若女,若大若小,那一个不欣羡潘小官人美貌,如潘安再出,暗暗地颠唇簸嘴,批点那飞天夜叉之丑。”红楼梦第七四回:“(探春)便命丫鬟们把箱一齐打开,将镜奩、妆盒、衾袱、衣包若大若小之物,一齐打开,请凤姐去抄閲。”

若尔

ruòěr

如此,如果这样。《宋书·礼志三》:“若尔,三苗堀强於江海,大舜当废东巡之仪,徐夷跳梁於淮泗,周成当止岱岳之礼也。” 唐 封演《封氏闻见记·二朱山》:“若尔,朱仲未居之前,山无名乎?” 宋 何薳《春渚纪闻·宗威愍政事》:“若尔则饮者俱集,多中取息,足办输役之费。” 《聊斋志异 武技》憨和尚汝师耶?若尔,不必交手足,愿拜下风。

若非

ruòfēi

要不是,如果不是。唐 丘为《寻西山隐者不遇诗》:若非巾柴车,应是钓秋水。”唐 李白《清平调其一》:“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若非……会向……”:相当于“不是……就是……”的意思。

若夫


ruòfú

句首语气词,用在句首或段落的开始,表示另提一事,可以翻译为"至于",并无实际意思。《周文 王孙圉论楚宝》若夫白珩,先王之玩也,何宝之焉?墨子《兼爱》:今若夫攻城野战、杀身为名,此天下百姓之所皆难也,苟君说之,则士众能为之。孟子·梁惠王下》若夫成功,则天也。君如彼何哉?强为善而已矣。《孟子·告子上》若夫为不善,非才之罪也。《孟子·尽心上》孟子曰:“待文王而后兴者,凡民也。若夫豪杰之士,虽无文王犹兴。”《史记·范雎蔡泽列传》若夫穷辱之事,死亡之患,臣不敢畏也。西汉·贾谊《治安策若夫庆赏以劝善,刑罚以惩恶,先王执此之政,坚如金石,行此之令,信如四时…《晋纪总论》若夫文王日旰不暇食,仲山甫夙夜匪懈者,盖共嗤黜以为灰尘矣。北宋·范仲淹《岳阳楼记》: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宋 欧阳修《醉翁亭记》: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七十六》若夫钩距揣摩,以利害惊动人主之意者,无它,意在摈斥诸贤,独操政柄耳,此苏、张之流也,惟陛下(蒙古主忽必烈)察之。

若果

ruòguǒ

若是;假如。若果他在场,事情就难办了。《资治通鉴 周纪一》若果立瑶也,智宗必灭。《红楼梦》英莲受了拐子这几年折磨,才得了个路头,若果聚合了,倒是件美事。二刻拍案惊奇 卷十九人世原同一梦,梦中何异醒中?若果夜间富贵,只算半世贫穷。

若何

ruòhé

如何,怎样。人马若何分拨,自由军师定夺。《左传 祁奚请免叔向》叔向曰:“与其死亡若何?诗曰:‘优哉游哉,聊以卒岁。’知也。”《左传 僖公三十三年》使归就戮于秦,以逞寡君之志,若何。项羽《垓下歌》:“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又说“若”为“你”)晋 刘琨《劝进表》陛下虽欲逡巡,其若宗庙何?其若百姓何?

若合符节

ruòhéfújié

比喻两者完全吻合。《孟子 离娄下》:“[舜和文王]得志行乎中国,若合符节。先圣后圣,其揆一也。”宋 陆九渊《与曾宅之书》古圣贤之言,大抵若合符节。盖心,一心也,理,一理也,至当归一,情义无二。

若或

ruòhuò

假如,如果。《三国志·魏志·赵俨传》:“旧兵既少,东兵未到,是以诸营图为邪谋。若或成变,为难不测。”《京本通俗小说·拗相公》:“若或洩漏风声,必是汝等需索地方常例,诈害民财。”②好像,如同。宋 苏轼《潮州韩文公庙碑而潮人独信之深,思之至,焄蒿凄怆,若或见之。

若即若离

若离若即

ruòjíruòlí

ruòlíruòjí

即;凑近。好象接近;又好像不接近。形容对人保持一定距离。清 文康《儿女英雄传》:“这边两个新人在新房里乍来乍去,如蛱蝶穿花;若即若离,似蜻蜓点水。”清 陈康祺《郎潜纪闻》卷十:“大抵总宪戆直凌人,岳岳觥觥,朝士必多未满,而与和相若离若即,又未尝不稍敛其锋棱,一时众口诋諆,遂有师相门生之谤。”鲁迅《彷徨 高老夫子》他的书虽然和《了凡纲鉴》也有些相合,但大段又很不相同,若即若离,令人不知道讲起来应该怎样拉在一处。

若兰ruòlán

①民间私造的寺院。②类似于兰花的某种事物或情境。《董卿赋》卿本佳人,生于沪上。气质若兰,温婉端庄。

若卵投石

ruòluǎntóushí

比喻不自量力,必遭失败。同“以卵击石”。《汉书 刑法志》:“以桀诈尧,若卵投石,夫何幸之有!”

若明若暗

若明若昧

ruòmíngruòàn

ruòmíngruòmèi

好像明亮;又好象昏暗。比喻对情况的了解或对问题的认识不清楚。清 俞正燮《癸巳类稿 以畜寡人义》:“此等若明若昧之论,作记者无由知之。”毛泽东《改造我们的学习》:“单凭主观热情去工作,对于中国今天的面目若明若暗。”

若乃

ruònǎi

①解释为至于。用于句子开头,表示另起一事。汉 班固《西都赋》若乃观其四郊,浮游近县,则南望杜霸,北眺五陵。《明史 卷九 宣宗》若乃强藩猝起,旋即削平,扫荡边尘,狡寇震慑,帝之英姿睿略,庶几克绳祖武者欤。②如果。《后汉书 刘表传》若乃天启尊心,革图易虑,则我将军铺匐悲号于将军股掌之上,配等亦当敷躬布体以听斧锧之刑。

若烹小鲜

ruòpēngxiǎoxiān

《老子·第六十章》:“治大国,若烹小鲜。”意为治理大国要像煮小鱼一样。煮小鱼,不能多加搅动,多搅则易烂,比喻治大国应当无为。后常用来比喻轻而易举。王充《论衡·自然》:“夫百姓,鱼兽之类也,上德治之,若烹小鲜,与天地同操也。”梁启超意大利建国三杰传第三节》:“故先导其民使习于此,彼其后此当国之际,所以能举而措之,若烹小鲜者,盖其养之于前者豫矣!”

若然

ruòrán

①如果这样。《后汉书·西域传序》:“若然,则虏财贿益增,胆埶益殖,威临南羌,与之交连。”宋 周密《癸辛杂识前集·王小官人》:“少年微笑曰:‘若然,则关係甚大。’”宋 王禹偁《待漏院记》若然,总百官、食万钱,非幸也,宜也。明 李贽《四书评·孟子·万章上》:“若然,弥子独非灵公夫人耶?”许地山《危巢坠简·人非人》:“现在还有几个同志家属,是要仰给于她的,若然,三十元真是不够。”②如果。欧阳予倩《同住的三家人》:“你们要是常常付清,若然一次不便的时候,付几成隔一两天再补清,也不是不能通融的。”③如此。《淮南子·道应训》:“復以衡説,其辞若然。”清 侯方域《朋党论上》:“唐而下,凡千百餘年,以此始,亦以此终。若然者,何也?” 章炳麟《与人论文书》:“若然者,既不能雅,又不能俗,则復不得比于吴蜀六士矣。”

若其

ruòqí

假如,如果。《左传·僖公二十八年》:“战而捷,必得诸侯;若其不捷,表里山河,必无害也。”王符《潜夫论·遏利》:“子孙若贤,不待多富,若其不贤,则多以徵怨。”《晋书·周浚传》:“今者违命,胜不足多;若其不胜,为罪已甚。”南朝齐 孔稚珪《北山移文若其亭亭物表,皎皎霞外,芥千金而不眄,屣万乘其如脱,闻凤吹于洛浦,值薪歌于延濑,固亦有焉。

若丧考妣

ruòsàngkǎobǐ

同“如丧考妣”。形容人悲伤得像死了父母一样。《后汉书·张纲传》:“婴等縗杖,若丧考妣,朕甚愍焉!”三国志·蜀志·先主传》:“伏维大行皇帝迈仁树德,覆燾无疆,昊天不弔,寝疾弥留,今月二十四日奄忽升遐,臣妾号咷,若丧考妣。”

若涉渊冰

ruòshèyuānbīng

比喻处境艰险。晋 陈寿《三国志·魏书·武帝记第一》:五月丙申天子使御史大夫郗虑持节策命公为魏公曰……托于兆民之上永思厥艰若涉渊冰……

若涉渊水

ruòshèyuānshuǐ

比喻处境艰险。《书 大诰》:“予惟小子,若涉渊水,予惟往求腾攸济。”汉 潘勖《册魏公九锡文》永思厥艰,若涉渊水,非君攸济,朕无任焉。

若使

ruòshǐ

假使,假如,如果。先秦 左丘明《左传 烛之武退秦师》: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晏子春秋·外篇上二》:“若使古之王者毋知有死,自昔先君太公至今尚在,而君亦安得此国而哀之?”《资治通鉴 唐纪二十七》崇曰:若使杀蝗有祸,(姚)崇请当之。”唐 李咸用《赠来进士鹏诗》:“若使无良遇,虚言有至公。”宋 王安石《浪淘沙令 词》:“伊吕两衰翁,历遍穷通。一为钓叟一耕佣。若使当时身不遇,老了英雄。”《二刻拍案惊奇 卷十一》:“小壻得有今日,皆赖丈人提携;若使当日困穷旅店,没人救济,早已填了丘壑,怎能勾此身荣贵?”

若是

ruòshì

①如此,这样。《礼记·檀弓 有子之言似夫子》夫子曰:‘若是其靡也,死不如速朽之愈也。’庄周《庄子一则》: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孟子·尽心下》非圣人而能若是乎,而况于亲炙之者乎?《战国策·秦策·范睢说秦王》若是者,交疏也。战国策·魏策四》唐雎对曰:“否,非若是也。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史记 屈原列传》:及见贾生吊之,又怪屈原以彼其材游诸侯,何国不容,而自令若是!《资治通鉴 唐纪四十九》上(德宗李适)曰:卿(李泌)何自疑若是!唐 刘长卿 北归入至德州界偶逢洛阳邻家李光宰诗:“华髮相逢俱若是,故园秋草復如何?” 清 戴名世《凌母严太安人寿序》:“夫达官贵人之名,果足以为亲重乎?若是者,吾亦以为非是。”②如果,如果是。《初刻拍案惊奇 卷二十》:“若是财利双关,自不必説。”鲁迅《书信集·致郑振铎》:“书店股东若是商人,其弊在胡涂,若是智识者,又苦于太精明,这两者都于进行有损。”③这么肯定。《论语·子路篇》孔子对曰:“言不可以若是,其几也。人之言曰:‘为君难,为臣不易。’如知为君之难也,不几乎一言而兴邦乎?”

若释重负

ruòshìzhòngfù

形容紧张心情过去以后的的轻松愉快。同“如释重负”。《旧唐书 高祖纪》:“宜依前典,趋上尊号,若释重负,感泰兼怀。”茅盾《第一阶段的故事》十一:除了‘惋惜’以外,还带点‘何苦来’的意味。不,甚至也还带着‘麻烦的日子终于也过完了’的若释重负的意思。

若属

ruòshǔ

汝辈;你们。汉 司马迁《史记 鸿门宴》: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若斯

ruòsī

如此。后汉 王延寿《鲁灵光殿赋》:“苟可贵其若斯,孰亦有云而不珍。”三国魏 曹植《公宴诗》:“飘颻放志意,千秋长若斯。”南朝梁 萧统《文选 序》:“若斯之流,又亦繁博。”《北齐书·废帝纪》许散愁曰:平生素怀,若斯而已。《资治通鉴 陈纪六》(北周)宇文忻勃然进曰:陛下自克晋州,乘胜至此。今伪主奔波,关东响震,自古行兵,未有若斯之盛。昨日破城,将士轻敌,微有不利,何足为怀!……”

若为

ruòwéi

①怎样;怎样的。清 纳兰性德《浣溪沙》:身向云山那畔行,北风吹断马嘶声,深秋远塞若为情!②怎堪。唐 王维《送杨少府贬郴州》诗:“明到衡山与洞庭,若为秋月听猿声?”唐 杜甫《和裴迪登蜀州东亭》:“幸不折来伤岁暮,若为看去乱乡愁。”唐 白居易《重到华阳观旧居》诗:“若为重入华阳观 ,病鬓愁心四十三。”宋 张孝祥《六州歌头 词》:“冠盖使,纷驰骛,若为情。”③怎能。《乐府诗集·横吹曲辞五·隔谷歌一》:“食粮乏尽若为活?救我来!救我来!”唐 孟棨《本事诗·情感》:“沙场征戍客,寒苦若为眠?”宋 范成大《燕堂书事》诗:“耳边情话少,笑口若为开?”宋 戴复古:“雅志若为酬。杯酒不在手,双鬓恐惊秋”④倘若。唐 雍裕之《江边柳》诗:“若为丝不断,留取系郎船。”唐 白居易《春至》诗:“若为南国春还至,争向东楼日又长。”

若无其事

ruòwúqíshì

好像没有那回事一样。形容遇事沉着镇定或不把事放在心上。《晚清文学丛钞》:“雪岩若无其事,说不妨事,一面教人拿名片去县里把人放了,一面教把甥王爷请来商酌其事。”冯德英《苦菜花》第三章:王柬芝若无其事地闩上门,又叫她点着灯,他那双眼睛四处巡视着。

若许

ruòxǔ

①犹许多,或那么多。《封神演义 第七九回》:“几多险处乃须吉,若许能时总是空。”李长路《读陈毅同志诗词集有感诗》:“刀光剑影著遗篇,卓立军功若许年。”②如果允许。唐 韩愈《石鼓歌》:“圣恩若许留太学,诸生讲解得切磋。”宋 陆游《游山西村诗》:“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若要人不知

除非己莫为

ruòyàorénbùzhī

chúfēijǐmòwéi

要想人家不知道,除非自己不去做。指干了坏事终究要暴露。汉·枚乘《上书谏吴王》:“欲人勿闻,莫若勿言;欲人勿知,莫若勿为。”清·石玉昆《三侠五义 第七十一回》:俗言:“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为。’哪日倪太公得了此子,早已就有人知道,道喜的不离门。参见“欲人勿知,莫若勿为”。

若耶溪

若耶

ruòyēxī

溪名。出浙江省绍兴市若耶山,北流入运河。相传为西施浣纱之所。南朝梁 王籍有一首名为《入若耶溪》的诗。唐 李白《子夜吴歌·夏歌》:“五月西施采,人看隘若耶。”唐 杜甫《奉先刘少府新画山水障歌》:“若耶溪,云门寺,吾独胡为在泥滓?青鞋布袜从此始。”唐 綦毋潜 有一首五言古诗,名《春泛若耶溪》。宋 辛弃疾《宫春·会稽蓬莱阁怀古词》:“谁向若耶溪上,倩美人西去,麋鹿姑苏。”明 冯梦龙《挂枝儿·藕》:“藉儿好一箇嫩白的肌体,深深的住在若耶溪。”

若隐若显

ruòyǐnruòxiǎn

若:好象;隐:隐藏;显:显现。好象隐藏不露,又好象显现出来。形容隐隐约约,看不清楚的样子。宋 赵佶《宣和画谱 山水三》:“作《风烟欲雨图》,非阴非霁,如梅天雾晓,霏微暗霭之状,殊有深思,使他人想象于微茫之间,若隐若显,不能穷也。”

若隐若现

ruòyǐnruòxiàn

好像隐没了;又好像现出了。形容隐隐约约、依稀可见的状态。前方有几个人影,若隐若现,不知是干什么的。远处似乎有一处灯光,隔着小树林若隐若现的。唐 唐太宗《大唐三藏圣教序》:“无灭无生,历千劫而不古;若隐若现,运有福而长今。”

若有若无

ruòyǒuruòwú

形容事物不清晰或关系不亲密。明 洪应明《菜根谭 闲适》:“若有若无,半真半幻,最足以悦人心目而豁人性灵。真天地间一妙境也。”沙汀《淘金记》八:她很清楚,他对她早已若有若无,不放在心上了。

若有所丧

ruòyǒusuǒsàng

若:好象。好象丢了什么似的。形容心神不定的样子。也形容心里感到空虚。《淮南子 原道训》:“解车休马,罢酒彻乐,而心忽然若有所丧,怅然若有所亡也。”

若有所失

ruòyǒusuǒshī

好像丢了什么似的。形容心神不定的样子,也形容心里感到空虚。清·蒲松龄《聊斋志异·黄九郎》:“生邑邑若有所失,忘啜废枕,日渐委悴。” 《聊斋志异 真生》过数日,真忽至,若有所失。

若有所思

ruòyǒusuǒsī

好像在想什么似的。形容静坐沉思的样子。唐 陈鸿《长恨歌传》:“玉妃茫然退立,若有所思。”魏巍《东方》第三部第14章:“周仆叹了口气,若有所思地说。”

若有所亡

ruòyǒusuǒwáng

若:好象。好象丢了什么似的。形容心神不定的样子。也形容心里感到空虚。同“若有所丧”。《淮南子 原道训》:“解车休马,罢酒彻乐,而心忽然若有所丧,怅然若有所亡也。”

指诸掌ruòzhǐzhūzhǎng

比喻事情很容易办到北齐 颜之推《颜氏家训·涉务篇吾见世中文学之士,品藻古今,若指诸掌,及有试用,多无所堪。参见“如指诸掌”。

若兹

ruòzī

如此。《汉书 王莽传》犹仲尼之闻《韶》,日月之不可阶,非圣哲之至,孰能若兹!

若之何

ruòzhīhé

①怎么办。《尚书·微子》:“今尔无指告予,颠隮,若之何其?”《左传·隐公元年》:“国不堪贰,君将若之何?” 《左传 子革对灵王》析父谓子革:“吾子,楚国之望也!今与王言如响,国其若之何?”明 李贽《自刻“说书”序》:“既自刻矣,自表暴矣,而终不肯借重於人,倘有罪我者,其又若之何?” ②怎么,为什么。《国语·周语中》:“且夫阳岂有裔民哉?夫亦皆天子之父兄甥舅也,若之何其虐之也?”《庄子·寓言》:“莫知其所终,若之何其无命也?莫知其所始,若之何其有命也?”《后汉书·周荣传》:“臣子同贯,若之何不厚!”

ruò

古同“”(a.顺;b.指“若木”)。参见“又双叒叕”。

ruò这么,那么:大年纪。大的地方。《初刻拍案惊奇卷三八你两个说来没半句,员外偌大年纪,见有这些儿指望,喜欢不尽,在庄儿上专等报喜哩。

ruò

《集韵》人夜切,音偌。城名,在彭州。一曰渃城,在成都县,近天彭关。又日灼切,音弱。濩渃,大水貌。又弥渃,江名。《樊绰曰》西国之水入南海者四,四曰弥渃江。

ruò I.

汉代西域羌国名。《汉书》长水校尉富昌, 酒泉侯奉世将婼、月氏兵四千人,亡虏万二千人。II.chuò①不顺从。《玉篇》婼,不从也。②古人名用字。③姓。

ruò

箬竹,竹子的一种。叶大,可供编制器物、包物等用。《聊斋志异 丐仙》陈以箬击其 喙,诃曰:“速去!”随击而化,又为蝴蝶,飘然飏去。

箬笠

ruòlì

用箬竹叶及篾编成的宽边帽。唐 张志和《渔歌子》:“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箬篷

ruòpéng

用箬叶编的船篷。明·魏学洢《核舟记》:中轩敞者为舱,箬篷覆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