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òu

①人或动物体内红色、柔软的组织:肉体。肉类。肉食。肌肉。肉票(被盗匪掳去的人,盗匪借以向他的家属勒索钱财)。肉身(佛教指肉体)。②果实中可以吃的部分:桂圆肉。冬瓜肉厚。③果实不脆,不酥:肉瓤西瓜。④行动迟缓,性子慢:做事真肉。⑤古代称圆形物中有孔的边。⑥极亲密疼爱之称,多用呼子女。⑦动词,使长肉。《周文 诸稽郢行成于吴》“君王之于越也,繄起死人而肉白骨也”。

肉薄

ròubó

①两军迫近,以徒手或短兵器搏斗。《资治通鉴 晋纪四十》长孙嵩帅三万骑助之,四面肉薄攻营,弩不能制。《宋书·臧质传》:“虏乃肉薄登城,分番相代,坠而復升,莫有退者。” 唐 温大雅《大唐创业起居注 卷二》:“时无攻具,肉薄而上,自申至酉,遂平霍邑 。” 元 李冶《敬斋古今黈 拾遗 卷一》:“肉薄攻城,或以肉薄为肉袒,或以肉薄为逼之使若鱼肉,然皆非是。肉薄,大抵谓士卒身相帀,如肉相迫也。” 清 钱谦益《五芳井歌》:“肉薄登城踏积尸,丽譙漂血巷流脂。”梁启超《论请愿国会当与请愿政府并行》:“今也吾儕处此无政府之国,为无政府之民……如师陷重围,敌军肉薄而无其旗鼓。”②指拼搏、搏斗。鲁迅《野草·希望》:“我只得由我来肉薄这空虚中的暗夜了。” 

肉薄骨并

ròubógǔbìng

肉和肉相迫,骨和骨相并。形容战斗的激烈。《元史 郝经传》:“且鄂与汉阳分据大别,中挟巨浸,号为活城,肉薄骨并而拔之,则彼委破壁孤城而去。”

肉颤心惊

ròuchànxīnjīng

形容担心祸事临头或遇到非常可怕的事,十分害怕不安。同“肉跳心惊”。《三国演义》第九回:“吾近日肉颤心惊,恐非吉兆。”司马文森《风雨桐江》第一章:“路上发生的事使这六位乘客肉颤心惊,犹有余悸。”

肉羹

ròugēng

用肉作成的浓汤。《汉书·王莽传下》:“莽闻城中飢饉,以问(王)业。业曰:‘皆流民也。’乃市所卖粱飰肉羹,持入视莽曰:‘居民食咸如此。’莽信之。”《后汉书·刘宽传》:“夫人欲试宽令恚,伺当朝会,装严已讫,使侍婢奉肉羹飜污朝衣。”明 田艺蘅《留青日札·人生夜叉》:“(夜叉)后遇持肉羹者,即飞出夺而食之。”

肉骨ròugǔ

使白骨再生肌肉。比喻受人深恩。《左传·襄公二十二年》:“吾见申叔,夫子所谓生死而肉骨也。”杜预注:“已死復生,白骨更肉。”《杨家将 第十四回》(赵)普曰:“臣已老迈,不能理繁,乞陛下怜巨枯朽之体,允解政事,则生死而肉骨矣。”宋 欧阳修《代辞胥学士启》:“永怀肉骨之私,寧止捐躯之报。” 清 昭槤《啸亭杂录·信勇公》:“且天朝已擒我,不即诛復释还,此所谓生死而肉骨也。”

肉鼓吹

ròugǔchuī

鼓吹,古代的一种合奏乐。后以喻受刑的罪犯。五代后蜀官僚李匡远,性情残忍,几乎每天要逮捕人;一天不杀人,一天不舒服。他听到有人受刑时的惨叫声,就说:这是一部肉鼓吹。清 蒲松龄《聊斋志异·折狱》:“堂上肉鼓吹,喧阗旁午。”

肉林

ròulín

食用之肉极多,悬挂如林。形容穷奢极欲。《史记·殷本纪》:“以酒为池,县肉为林。”《汉书·西域传赞》:“设酒池肉林以饗四夷之客。” 明 刘基《前有尊酒行》:“糟丘肉林相枕藉,瑶臺倏忽成灰尘。” 明 无名氏《鸣凤记·陆姑救易》:“喜共游皇宫御臺,须沉醉肉林酒海。” 景耀月《读史感言》:“鼎鑊逾肉林,畴为桀与紂 。”聂绀弩《独夫之最后》:“她也真是个创造者,她教我创造了肉林,酒池,虿盆,炮烙。”参见“酒池肉林”。

肉林酒池

ròulínjiǔchí

指酒肉极多。形容极端奢侈豪华的生活。《元史·裕宗传》:“古有肉林酒池,尔欲吾效之耶!”

肉糜

ròumí

煮烂成糊状的肉。《晋书 惠帝纪》及天下荒乱,百姓饿死,帝曰:“何不食肉糜?”其蒙蔽皆此类也。

肉圃酒池

ròupǔjiǔchí

指酒肉极多。形容极端奢侈豪华的生活。西汉·刘安《淮南子·本经训》:“纣为肉圃酒池。”

肉山脯林

ròushānfǔlín

积肉如山,列脯如林。原是夏桀生活芒淫的故事,后比喻宴会的奢侈。晋 皇甫谧《帝王世纪 夏》:“以人架车,肉山脯林,以酒为池,一鼓而牛饮者三千余人。”明·张居正《帝鉴图说》下篇:“殚百姓之财,为肉山脯林。”

肉山酒海

ròushānjiǔhǎi

肉积得像山一样高,酒像海水一样多。形容丰盛的酒席。三国魏·曹植《与吴季重书》:“原举泰山以为肉,倾东海以为酒。”明·施耐庵《水浒传》第八十二回:厅前大吹大擂,虽无炮龙烹凤,端的是肉山酒海。

肉食

ròushí

①指高位厚禄。亦泛指做官的人。《左传·庄公十年 曹刿论战》: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杜预注:“肉食,在位者。”晋 葛洪《抱朴子·逸民》:“退士不居肉食之列。”唐 陈子昂《感遇诗之二九》:“肉食谋何失,藜藿缅纵横。”梁启超《变法通议·论变法不知本原之害》:“今之变法者,其蔽有二,其一欲以震古鑠今之事,责成於肉食官吏之手。”②以肉类以食物;亦指肉类食物。桓宽《盐铁论·国疾》:“婢妾衣紈履丝,匹庶粺饭肉食。”宋 范成大《冬日田园杂兴诗 之七》:“朱门肉食无风味,只作寻常菜把供。” 清 王士禛《池北偶谈·谈异二·神女庙神鸦》:“果有鸦十餘,往来旋绕,以肉食投之,即攫去。”碧野《没有花的春天 第十章》:“已经过了晌午,阿兴才把肉食燉好。” 

肉食者鄙

ròushízhěbǐ

肉食者:吃肉的人,引伸为有权位的人;鄙:鄙陋。旧时指身居高位、俸禄丰厚的人眼光短浅。先秦 左丘明《左传 庄公十年》:“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严复《救亡决论》彼唯有见于近而无见于远,有察于寡而无察于多,肉食者鄙,端推此辈。

肉袒

ròutǎn

脱去上衣,裸露肢体(古人在祭祀或谢罪时以此表示恭敬或惶恐)《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君不如肉袒伏斧质请罪。《晋书 愍帝纪》(建兴四年)十一月乙末,使侍中宋敞送笺于(刘)曜,帝乘羊车,肉袒衔壁,舆榇出降。

肉袒负荆

ròutǎnfùjīng

肉袒:光着身子;负荆:背负荆条。赤裸上身,背着荆条请罪,愿受责罚。西汉·司马迁《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廉颇闻之,肉袒负荆,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96回:“颇肉袒负荆,自造于蔺氏之门。”

肉袒面缚

ròutǎnmiànfù

肉袒:去衣露体,表示愿受责罚;面缚:两手反绑面对胜利者,表示放弃抵抗。脱去上衣,反缚着手。形容顺从投降。西汉 司马迁《史记 宋微子世家》:“微子乃持其祭器造于军门,肉袒面缚,左牵羊,右把茅,膝行而前以告。”清·褚人获《隋唐演义》第88回:“不想倒就反起来了,一时惊惶无措,只得肉袒面缚,诣阙待罪。”

肉袒牵羊

ròutǎnqiānyáng

露体牵羊,以示降服顺从。《左传·宣公十二年》:“郑伯肉袒牵羊以逆。”杜预注:“肉袒牵羊,示服为臣僕。”《晋书 宣帝纪》昔楚郑列国,而郑伯犹肉袒牵羊而迎之。北魏 崔鸿《十六国春秋·前赵·刘聪》:“帝肉袒牵羊,舆櫬衔璧,出降东门。”北齐 魏收《为东魏檄梁文》:“若吴之王孙,蜀之公子,顺时以动,见机而作,面缚衔璧,肉袒牵羊,归款军门。”亦省作“肉袒”。《后汉书·文苑传上·杜笃》:“士卒易保,人不肉袒。”李贤注:“左传郑伯肉袒牵羊以降楚,言关中士卒易与保守不降下也。”宋 苏轼《留侯论楚庄王伐郑,郑伯肉袒牵羊以逆。

肉袒膝行

ròutǎnxīxíng

肉袒:光着身子;膝行:双腿跪着向前挪动。脱衣裸体,双腿跪着向前挪动,以示顺从降服或认罪。清·褚人获《隋唐演义》第79回:“宁王大喜,依了他计,相约次日早朝,肉袒膝行,请罪道:‘蒙皇上赐宴,力不胜酒,失错触了妃履,臣出无心,罪该万死。’”

肉跳神惊

ròutiàoshénjīng

形容担心祸事临头或遇到非常可怕的事,十分害怕不安。同“肉跳心惊”。老舍《神拳》第三幕:“知县肉跳神惊坐立不安。”

肉跳心惊

ròutiàoxīnjīng

形容担心祸事临头或遇到非常可怕的事,十分害怕不安。清 曹雪芹《红楼梦》第101回:“凤姐此时肉跳心惊,急急的向秋爽斋来。”

肉眼凡夫

ròuyǎnfánfū

肉眼:佛经中说有,天、肉慧、法佛五眼,肉眼为肉身之眼,也泛指俗眼;凡夫:指凡人。指尘世平常的人。元 范子安《竹叶舟》第一折:“这都是神仙骨,不似你肉眼凡夫。”明·冯梦龙《醒世恒言》第40卷:“勃乃三尺童稚,一介寒儒,肉眼凡夫,冒渎尊神,请勿见罪!”

肉眼凡胎

ròuyǎnfántāi

迷信的说法,指尘世平常的人。明 吴承恩《西游记》第63回:“寡人肉眼凡胎,只知高徒有力量,拿住妖贼便了;岂知乃腾云驾雾之上仙也。”李英儒《野火春风斗古城》第七章:“咱是肉眼凡胎草木之人,享不了那份清福。”

肉眼惠眉

ròuyǎnhuìméi

比喻见识浅陋。

肉眼愚眉

ròuyǎnyúméi

比喻见识浅陋。元 高文秀《黑旋风》第三折:“畅道天理难欺,人心怎昧,则他这肉眼愚眉,把一个黑旋风爹爹敢来也认不得。”明 凌蒙初《二刻拍案惊奇》第40卷:“景色奇,士女齐,满街衢游人如蚁。大多来肉眼愚眉。”

肉竹

ròuzhú

肉,指声乐;竹,指管乐。后泛指音乐。东晋 桓温《问孟嘉》:听音乐丝不如竹,竹不如肉,这是为什么?孟嘉说:这是逐渐近于自然。清 蒲松龄《聊斋志异·西湖主》:“旱雷聒耳,肉竹嘈杂。”

肉竹嘈杂

ròuzhúcáozá

肉:口中的歌声;竹:管乐;肉竹:泛指音乐;嘈杂:杂乱。音乐杂乱。清·蒲松龄《聊斋志异·西湖主》:“旱雷聒耳,肉竹嘈杂,不复可闻言笑。”

ròu

肉的异体字。《集韵》肉古作宍。《淮南子·原道训》欲之心亡於中,则饥虎可㞑wě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