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è

①真实,实在:确实。确凿。确切。确数。确证。正确。准确。的()确。明确。精确。②坚固,固定:确定。确保。确立。确信。

确耗

quèhào

指确切的消息。《聊斋志异 梦狼》半年许,翁始得确耗,遣次子致之而归。清夏燮《中西纪事·粤民义师》:又省城谣言纷起,云城外九十六村之人,共谋纠合,克服城池。然亦久无确耗。清夏燮《长江设关》:法国领事亦无来浔确耗。

确乎不拔

quèhūbùbá

刚强坚决,不可动摇。《周易 乾》:“确乎其不可拔。”唐·韩愈《颜子不贰过论》:“不以富贵妨其道,不以隐约易其心,确乎不拔,浩然自守。”

确瘠

quèjí

石多土薄。亦指石多土薄之地。《资治通鉴·唐宪宗元和八年》李绛及户部待郎卢坦以为:"今避河患,退二三里可矣,奈何舍万代永安之策,徇一时省费之便乎!况天德故城僻处确瘠。"清 黄宗羲 《密庵陆公墓碑》:"公设法诱垦污莱之田,二而当一;确瘠之田,三而当一。自此民劝於农。"

确论

quèlùn

正确恰当的言论。清·纪昀《河中石兽》:众服为确论。

确切不移

quèqièbùyí

形容真实可靠,不容怀疑。

确然

quèrán

刚强;坚定。信实;正确。《汉书 霍光传》霍光以结发内侍,起于阶闼之间,确然秉志,谊形于主。《汉书 王莽传》克心履礼,拂世矫俗,确然特立。

确然不群

quèránbùqún

谓坚守志操,不同流俗。晋·张方《楚国先贤传》:“少而修德雅正,确然不群。”

确凿不移

quèzáobùyí

不能变动。确实可靠;不容怀疑。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这是确凿不移的真理。

确至

quèzhì

坚决恳切。《资治通鉴·唐代宗大历二年》:“凤翔等道节度使左僕射平章事李抱玉入朝,固让僕射,言辞确至。上许之。”

què I.

①土地贫瘠:“今西州边鄙,土地塉埆。”②地不平。③山多大石。II.jué①狱讼。②校正,判定。

què

①退,退出来:却步(因畏惧或厌恶而后退,如“望而却步”)。退却。逡巡而却。汉 司马迁《史记 项羽本纪》秦军数卻,二世使人让章邯。《战国策·鲁仲连义不帝秦秦将闻之,为却军五十里。汉 佚名《古诗 孔雀东南飞》却与小姑别,泪落连珠子。宋 司马光《肥水之战》(苻)坚曰:“但引兵少却,使之半渡,我以铁骑蹙而杀之,蔑不胜矣!”②退还,不受,拒绝:盛情难却。却情勿过(碍着情面推辞不掉);却绝(拒绝);却妆(拒受嫁妆)。《孟子·万章下》曰:“却之却之为不恭,何哉?”曰:“尊者赐之,曰‘其所取之者,义乎,不义乎’,而后受之,以是为不恭,故弗却也。”《聊斋志异 神女》青衣置珠案间,(米)生朝拜而后却之。③表示转折:我来了,他却走了。④去掉;拒绝:失却。了(liǎo)却。战国 李斯《谏逐客书向使四君却客而不内,疏士而不用,是使国无富利之实,而秦无强大之名也。唐 杜甫《一百五日夜对月》:“斫却月中桂,清光应更多。”参见“却客疏士⑤抵御;驱赶;使退却。汉 贾谊《过秦论上》:“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宋 苏洵《六国论》: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三十九》旁海农家,作坝以却咸潮,虽利及一方,而水患实害邻郡。《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五十九》先是蛮人以黄纸作牒移嘉州,其语殊倨,安边司俾寨官却之。《聊斋志异 粉蝶》归医祖母,不惟却病,亦可延年。⑥恰,正。如:却好(恰好,正好);却如(恰如,好像);却待(恰待,正要)。唐 杜甫《丹青引赠曹将军霸》:玉花却在御榻上,榻上庭前屹相向。”参见“玉花骢”。⑦刚刚。如:却才(刚才)。⑧还,再。唐·李商隐夜雨寄北》诗:“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宋 曾几《三衢道中》:“梅子黄时日日晴,小溪泛尽却山行。”⑨回转,返回。如:却回(回转);却望(回头远望);却顾(回顾,回转头看)。唐 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10.通“隙”。汉 司马迁《史记 项羽本纪》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卻。参见“内却”。

却才quècái指“刚才”或“刚刚”通常用于表示某事发生在不久之前,用于强调时间的紧迫性或事情的突然性。《水浒传第六七回》却才手脚,父子相传,不教徒弟。

却非殿

quèfēidiàn

亦作“却非殿”。宫殿名,在洛阳南宫中。《后汉书·光武帝纪上》:“冬十月癸丑,车驾入洛阳,幸南宫却非殿,遂定都焉。”

却顾

quègù

①回顾,回转头看。唐 李白《下终南山过斛斯山人宿置酒》:却顾所来径,苍苍横翠微。”唐 李复言《续玄怪录·刘法师》:“公弼送法师迴,师却顾,唯见青崖丹壑,向之歌舞,一无所有矣。”宋 叶适《宜兴县修学记》:“方周孝侯童騃纵暴,至比以异物,一旦感激,杀虎斩蛟,从陆士衡兄弟,前死不却顾。”清 黄轩祖《游梁琐记·裕州刀匪》:“汪探听(囊)掷之,中左臂,负标而逃,絶不却顾。”②犹言反复考虑。宋 秦观《盗贼上》:“凡盗贼之首既已伏其辜矣,而刀笔之吏不能长虑却顾,简节而疏目,则往往穷支党而治之。”③犹顾虑。清 陈康祺《郎潜纪闻卷十三》:“目击狐鼠之横行,而噤不一詰,岂有所却顾与!”孙中山《军人精神教育》:“稍有知识者,虽亦知族不宜受治於满人,然终不免迟疑却顾。”

却客疏士

quèkèshūshì

比喻囿于地方观念,不用外来的人,也不用有才能的人。指妒贤嫉能。秦·李斯《谏逐客书》:“向使四君却客而不内,疏士而不用,是使国无富利之实,而秦无强大之名也。”

却来

quèlái

归来。唐 李白《东鲁见狄博通诗》:“谓言掛席度沧海,却来应是无长风。”宋 晏几道《临江仙 梦后楼台高锁》:“去年春恨却来时。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宋 苏轼《送安节诗之十四》:“万里却来日,一庵仍独居。”

却老

卻老

quèlǎo

①谓避免衰老。《史记·孝武本纪》:“是时而李少君亦以祠灶、穀道、却老方见上,上尊之。”《桓谭新论·形神》:“言老子用恬惔养性,致寿数百岁。今行其道,寧能延年却老乎?”唐包佶《近获风痺之疾题寄所怀 诗》:“无医能却老,有变是游魂。”宋 范成大《紫荷车诗》:“根有却老药,鳞皱友松苓。”《聊斋志异 安期岛》问以却老术,曰:“此非富贵人所能为者。” ②枸杞的别名。晋 葛洪《抱朴子·仙药》:“象柴,一名纯卢是也,或云仙人杖,或云西王母杖,或名天精,或名却老,或名地骨,或名苟杞也。”参阅明 李时珍《本草纲目·木三·枸杞》。

却立

quèlì

后退站立。《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王授璧,相如因持璧却立,倚柱,怒发上冲冠。”《金史·逆臣传·仆散师恭》:“至寝殿,熙宗闻步屣声,咄之,众皆却立不敢动,忽土曰:‘事至此,不进得乎?’”《续资治通鉴 卷第九十五》(刘安世)除谏官,在职累年,正色立朝,其面折廷诤,或逢盛怒,则执简却立,俟威少霁,复前抗辞。

却奁

quèlián

亦作“却奩”。 拒受嫁妆。指桃花扇中 李香君 愤而拒绝权奸阮大鋮所赠嫁妆事。清 孔尚任桃花扇第七出为《却奁》。周实《桃花扇 题辞》:“千古勾栏仅见之,楼头慷慨却奩时。”

却扫

却埽

quèsǎo

不再扫径迎客。谓闭门谢客。三国魏 王粲《寡妇赋》:“闔门兮却扫,幽处兮高堂。”南朝梁 江淹《恨赋》:“闭关却扫,塞门不仕。”宋 范成大《秋日杂兴诗之一》:“我友蓬蒿士,却扫谢四邻。”康有为《自都归乡黄季度别驾以诗慰问奉次原韵》:“上书痛哭叹中原,岂意穷山却埽门。”参见“闭门却扫”。

却死香quèsǐxiāng

古代神话与传说中一种神奇的香料,据说它具有不可思议的力量。它能够使死者复活,只要散发出其香气,即使已经死去的人,也有可能闻到香气后恢复生机,不再亡去。《红楼梦芙蓉花女儿诔》洲迷聚窟,何来却死之香。

却下

quèxià

落下。唐 李白《玉阶怨》:“却下水晶帘,玲珑望秋月。”唐 苏鹗《杜阳杂编卷中》:“(韩志和)善彫木,作鸞鹤鵶鹊之状……以关捩置於腹内,发之则凌云奋飞,可高百尺,至一二百步外,方始却下。”

却行

quèxínɡ

倒退而行。《战国策·燕策三》:"太子跪而逢迎,却行为道。"《汉书·高帝纪下》:"后上朝,太公拥彗,迎门却行。上大惊,下扶太公。"《续资治通鉴 宋纪五十五》夫正家而天下定,(陈)执中家不克正,陛下倚以望天下之治定,是犹却行而求前也。宋 苏轼《集英殿秋宴教坊词·放队》:"峨鬟伫立,敛袂却行。"康有为《上清帝第六书》:"谣谤并起,水火相攻,以此而求变法之有效,犹却行而求及前也。"

却之不恭

quèzhībùgōng

却:推辞;谢绝。指对别人的邀请、赠与等;如果拒绝接受;就显得不恭敬。先秦 孟轲《孟子 万章下》:“‘却之却之为不恭’,何哉?”邹韬奋《经历 惨淡经营之后》我们觉得却之不恭,只好让他劳驾。

却坐

quèzuò

①谓离位。唐 皇甫澈《赋四相诗·礼部尚书门下侍郎平章事李岘》:“宦官既却坐,权奸亦移职。”②犹静坐。宋 叶适《朝议大夫蒋公墓志铭》:“公既休,扃小室,繆篆郁芬,竟日却坐。”③坐到原位。唐 白居易《琵琶行(并序)》:“感我此言良久立,却坐促弦弦转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