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拿:索取。取书。取款。窃取。接人。唐 韩愈《祭十二郎文是年,吾佐戎徐州,使取汝者始行,吾又罢去,汝又不果来。②选择:选取。取材。取景。取道。取样。孟子·滕文公下孔子奚取焉?取非其招不往也,如不待其招而往,何哉?《庄子·德充符今子之所取大者,先生也,而犹出言若是,不亦过乎!③采用:采取。听取。吸取。可取。取精用弘。汉 司马迁《史记 鸿门宴》:窃为大王不取也!④得到,招致,夺取(与守相对):获取。取经。取偿。取悦。西汉·贾谊《过秦论秦离战国而王天下,其道不易,其政不改,是其所以取之守之者无异也。宋 苏轼《晁错论天下悲(晁)错之以忠而受祸,不知错有以取之也。⑤消去:取消。取缔。孟子·滕文公下救民于水火之中,取其残而已矣。太誓曰:‘我武惟扬,侵于之疆,则取于残,杀伐用张,于汤有光。’⑥治理。《老子·第二十九章》将欲取天下而为之,吾见其不得已。《老子 第五十一章》:“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⑦古通“娶”。汉 佚名《古诗 孔雀东南飞》府吏长跪告:“伏惟启阿母。今若遣此妇,终老不复取!”

取败

bài

相对“取胜”,即失败。以长取胜,以短取败。唐 韩愈《进学解》唐 韩愈进学解命与仇谋,取败几时。以长取胜,以短取败。

取保

qǔbǎo

找保证人。竭资取保。取保候审。取保释放。清·方苞《狱中杂记》俾困苦不可忍,然后导以取保,出居于外,量其家之所有以为剂,而官与吏剖分焉。

取毙(取斃)qǔbì

招致丧身。 南朝 梁 刘孝标 自江州还入石头诗:“ 仲子入南楚,伯鸞出东 。何敢栖树枝,取毙王孙弹。”北齐 颜之推《颜氏家训·文章》杨修、丁廙,扇动取毙

取长补短

qǔchángbǔduǎn

吸取别人的长处;来弥补自己的不足之处。《孟子 滕文公上》:“今滕绝长补短,将五十里也,犹可以为善国。”毛泽东《整顿党的作风》外来干部和本地干部各有长处,也各有短处,必须互相取长补短,才能有进步。

取次

qǔcì

亦作"取此"。随便,任意。草草,仓促。次序。谓次第,一个挨一个地;挨次。尴尬,进退两难。

取而代之

érdàizhī

夺取别人的地位而由自己代替,也指以某一事物代替另一事物。汉·司马迁《史记·项羽本纪》秦始皇游会稽,渡浙江,梁与籍俱观,籍曰:“彼可取而代也。”

取法乎上

qǔfāhūshàng

比喻效仿于高超、精湛的学识、技艺等。唐·李世民《帝范》:“汝当更求古之哲王以为师,如吾,不足法也。夫取法于上,仅得其中;取法于中,不免为下。”

取贵qǔguì受重视;得好评。晋 赵至《与嵇茂齐书》:“表龙章於裸壤,奏韶舞於聋俗,固难以取贵矣。”南朝梁 任昉《齐竟陵文宣王行状》:“淮南取贵於食时,陈思见称於七步。”北齐 颜之推《颜氏家训·省事》:“拜守宰者,印组光华,车骑辉赫,荣兼九族,取贵一时。”

取给

qǔjǐ

取得物力或人力以供需用。《晋书 符坚载纪上》旅行者取给于途,工商贸贩于道。《魏书 卷四 世祖纪上》性清俭率素,服御饮膳,取给而已,不好珍丽,食不二味。

取结qǔjié

领取地方官府的证明文书。《儒林外史第二十回》不想教習考取,要回本省地方取結。《儒林外史第三三回》不必太謙,我便向府縣取結。

取解

qǔjiě

①指唐宋科举制,选送士子应进士第。《续资治通鉴 宋纪六十二》准皇祐四年诏,娶宗室女补官者,不得应举。按贡举条例,进纳及工商杂类有奇才异行者,亦听取解。宋 陆游《老学庵笔记》卷五:“祖宗故事:命官鏁厅,举进士者,先所属选官考试所业,通者方听取解。”②指明清举人赴京会试。清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取士下》:“今也不然,其所以程士者,止有科举之一途……一日苟得,上之列于侍从,下亦置之郡县,即其黜落而为乡贡者,终身不复取解,授之以官,用之又何宽也。”

取精用弘

qǔjīngyònghóng

精:精华;用:享受,占有;弘:大。从丰富的材料里提取精华。《左传·昭公七年》:“蕞尔国,而三世执其政柄,其用物也弘矣,其取精也多矣。”

取勘

qǔkān

审理。查核。《续资治通鉴·宋哲宗绍圣四年》:“帝以张天说所进书立意狂妄,诋讪先帝,送开封府取勘。”《续资治通鉴 宋纪七十九》令佐有能用心存恤,民不流移者,优与酬奖;否则取勘闻奏。《元典章·兵部三·给驿》:“(官员)到任之后,不幸病故,抛下家属……仰所在官司取勘,见数应付元去铺马车船,仍给行粮,递送还家。”

取怜

qǔlián

犹取宠。唐 韩愈《送李愿归盘谷序》:“飘轻裾,翳长袖,粉白黛緑者,列屋而閒居,妒宠而负恃,争妍而取怜。”

取乱

qǔluàn

夺取政治荒乱的国家。《晋书 文帝纪》取乱攻昧,而高墉不守。

取乱存亡

qǔluàncúnwáng

古代国家的一种自视正义的对外策略;指夺取政治荒乱的国家,保全将亡的国家。唐 陈子昂上西蕃边州安危事 之二》:“国家既开绥抚之恩,广置安北之府,将理其乱者以慰喻诸蕃,取乱存亡,可谓圣图弘远矣。

取履

qǔlǚ

①谓代人拾鞋。比喻屈己尊人。语本《史记·留侯世家》所载张良为一老父于圯下取履事。宋 刘克庄《水龙吟词》:“若论辈行,早陪韩柳,晚交元白。老矣安能,为人取履,与人争屐。”②拾鞋。《晋书 王献之传》尝与徽之共在一室,忽然火发,徽之遽走,不遑取履。

取民

qǔmín

①谓得民心。《荀子·王制》:“成侯、嗣公聚敛计数之君也,未及取民也;子产取民者也,未及为政也。”②谓向人民征取赋役。孟子·滕文公上是故贤君必恭俭礼下,取于民有制。宋 刘炎《迩言》:“古者取民有常制,粟帛、布缕、力役之征,或用其一,或用其二。后世无所不用,则亦无所不取。”

取齐qǔqí

①聚齐;集合。《三国演义第四四回》吕范、朱治为四方巡警使,催督六郡官军,水陆并进,克期取齐。②使数量、长度或高度相等。

取巧图便

qǔqiǎotúbiàn

使用手段谋取好处,图得便宜。

取人

qǔrén

选择人。《礼记·中庸故为政在人。取人以身。修身以道。修道以仁。史记·仲尼弟子列传》:“孔子闻之曰:‘吾以言取人,失之宰予 ;以貌取人,失之子羽 。’” 明 郎瑛《七修类稿·义理一·世道》:“富贵易溺,道义难行,近惟科目取人,举业日盛而经学浅也。人心尤入於利,故贿赂公行而礼币无,誌名太甚而史书非,諂諛日盛而风俗薄。”②取得信任。《孙子·行军篇》:“兵非贵益多也,惟无武进,足以并力、料敌、取人而已;夫惟无虑而易敌者,必擒于人。”

取容

qǔróng

曲从讨好,取悦于人。《管子·形势》:“小人者,枉道而取容,适主意而偷说,备利而偷得,如此者,其得之虽速,祸患之至亦急。”《吕氏春秋通诠·审分览·任数》考:“取容,讨好别人以求自己安身。”《吕氏春秋通诠·审分览·任数》:“人臣以不争持位,以听从取容。”《史记.郦生陆贾列传》:“行不苟合,义不取容。”汉·司马迁《报任少卿书》:“四者无一遂,苟合取容,无所短长之效,可见于此矣。”《史记·白起王翦列传论》:“偷合取容,以至圽身。”《三国志 吴书 吴主传》但谄媚取容,虽闇亦所明识也。

取索

qǔsuǒ

索取;夺取。《北齐书·颜之推传》帝时有取索,恒令中使传旨。《旧唐书·乐彦祯传》(乐从训)到任之后,般辇军器,取索钱帛,使人来往,交午涂路,军府疑贰。《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四十六》内侍省遇有取索库务物,请依旧法,结合同凭由二本,一本付传宣使臣取索,一本令本省画时实封,差人置历付所取库务官勘验支供,仍将合同缴奏。元 关汉卿《单刀会第一折》我今欲取索荆州,料关公在那里镇守,必不肯还我。《警世通言·桂员外途穷忏悔》债主因桂生功名不就,执了文契取索原银。

取辖投井

qǔxiátóujǐng

比喻挽留客人极坚决。你不要取辖投井,我还有重要事情要办。《汉书·陈遵传》:“遵嗜酒,每大饮,宾客满堂,辄关门,取客车辖投井中。虽有急,终不得去。”

取下

qǔxià

谓以恭顺的态度迎合他人。唐 韩愈《柳子厚墓志铭》:“平居里巷相慕悦,酒食游戏相徵逐,詡詡强笑语以相取下。”

取先

qǔxiān

取得居人之前的地位。《庄子·天下》人皆取先,己独取后。唐 韩愈《与鄂州柳中丞书之二》:“用儒雅文字章句之业,取先天下武夫,关其口而夺之气。”

取信于民

qǔxìnyúmín

取得人民的信任。毛泽东《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当时的情况是弱国抵抗强国,文中指出了战前的政治准备一一取信于民。”邓小平《组成一个实行改革的有希望的领导集体》:“是一就是一,是二就是二,该怎么处理就怎么处理,一定要取信于民。”

取养

qǔyǎng

雇佣。(人们都)争着雇请(他)。取养不穷:人们都争着来雇请他,来往的人不断。唐 柳宗元《种树郭橐驼传驼业种树,凡长安豪富人为观游及卖果者,皆争迎取养。

取象

qǔxiàng

①以某事物作为榜样。《庄子·天道》:“夫尊卑先后,天地之行也,故圣人取象焉。”②取某事物之征象。宋 沉括《梦溪笔谈·象数一》:“所谓青龙者,东方厥阴之气,其性仁,其神化,其色青,其形长,其虫鳞……其他取象皆如是。”宋 沉括《梦溪笔谈·象数一》:“四方取象:苍龙、白虎、朱雀、螣蛇。”

取易守难

qǔyìshǒunán

指夺取天下容易,守住天下困难。唐·魏征《谏太宗十思疏》:“岂取之易,守之难乎?”《明史·熊廷弼传》:“廷弼不得已出关,次右屯,而驰奏海州取易守难,不宜轻举。” 

取盈

qǔyíng

取足赋税。《孟子·滕文公上》:“凶年,粪其田而不足,则必取盈焉。”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韩方》:“各州县如数取盈,甚费敲扑。” 清 贝青乔《哀甬东》诗:“往时催科笞在臀,今时催科刃在颈。嗟尔不许官取盈,堂堂师出诚有名。” 满足其欲。《聊斋志异 段氏》时有卖婢者,其价昂,倾资不能取盈,势将难成。

取应

qǔyìng

朝廷开科取士,士子应选。《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四十七》其荫补子弟、取应宗室、武举人,岂可不遵三年之制!关汉卿《感天动地窦娥冤》(正旦云)只有个爹爹,十三年前上朝取应去了,至今杳无音信。《醒世恒言·十五贯戏言成巧祸》只因春榜动,选场开,魏生别了妻子,收拾行囊,上京取应。

取予

取与

qǔyǔ

拿取和给予。取予随心。《史记·报任少卿书/报任安书取予者,义之表也。(李陵)事亲孝,与士信,临财廉,取予义。《晋书·苻坚载记上》:“(坚)每侍(苻)洪侧,輒量洪举措,取与不失机候。”

取予有节

qǔyùyǒujié

获取和给予是有节制的,比喻不苟贪得。《淮南子·本经训》:“取予有节,出入有时。”

取怨

qǔyuàn

招致怨恨。《晋书 王羲之传》知言不必用,或取怨执政,然当情慨所在,正自不能不尽怀极言。唐 刘知几《史通·暗惑》:“行之者伪成其事,受之者信以为然,故使见咎一时,取怨千载。”《续资治通鉴 宋纪五》重劳飞挽,取怨黔黎,得之未足为多,失之未足为辱。

取则

qǔzé

取作准则、规范或榜样。文选·任昉《王文宪集 序》:“挂服捐驹,前良取则。”李善注引赵岐《三辅决录》:“长安刘氏,唯有孟公,谈者取则。”《隋书·经籍志四》:“(挚虞)自诗赋下,各为条贯,合而编之,谓为《流别》。是后……属辞之士,以为覃奥,而取则焉。”《续资治通鉴 宋纪九十五》(刘)安世少从学于司马光,平居坐不倾倚,书不草率,不好声色货利,忠孝正直,皆取则于光。明 宋濂《恭题御制论语解二章后》:“虑一二儒臣未达注释之凡,乃手释二章以赐克表,俾取则而为之。”

取之不尽

qǔzhībùjìn

拿不尽。形容极其丰富。宋·朱熹《朱子语类·孟子·离娄下》:“他那源头只管来得不绝,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来供自家用。”巴金《谈我的短篇小说》:“我们拥有取之不尽的宝山,只等我们虚心地去开发。”

取诸

zhū

诸:“之于”的合音。取诸:取之于。王羲之《兰亭集序》“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

取诸宫中

zhūgōngzhōng

《孟子.滕文公上》:且许子何不为陶冶,舍皆取诸其宫中而用之?“宫古代对房屋的通称。后以“取诸宫中”谓取用于自己家中,极言其便利。

取足

qǔzú

充分取得。《庄子·天地》财用有余而不知其所自来,饮食取足而不知其所从,此谓德人之容。三国魏 嵇康《答释难宅无吉凶摄生论》:“若命之成败,取足於信顺,故是吾前难寿夭成於愚智耳,安得有性命自然也!” 唐 韩愈《记宜城驿》:“于太傅帅襄阳,迁宜城县,并改造南境数驛,材木取足此林。”明 李贽《答耿中丞书》:“夫天生一人,自有一人之用,不待取给於孔子而后足也。若必待取足於孔子,则千古以前无孔子,终不得为人乎?”

把女子接过来成亲:亲。妻。迎。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