趋趍 | qū I. | ①快走,疾行:趋走。趋进。趋前。趋奉。趋翔(快走像鸟展翅飞翔)。趋炎附势(奔走于权贵,依附有权势的人)。小步而行。趋之若鹜(像野鸭子一样成群地争着去,含贬义)。趋者,长驱直入也。趋者,气趋者,气盛也,气疾也。《孟子·公孙丑上》今夫蹶者趋者,是气也,而反动其心。参见“蹶”。参见《论语·子罕》:“子见齐衰者,冕衣裳者与瞽者,见之,虽少shào必作,过之必趋。”《孟子·尽心下》虎负嵎,莫之敢撄。望见冯妇,趋而迎之。西汉 邹阳《狱中上梁王书》则士有伏死堀穴岩薮之中耳,安有尽忠信而趋阙下者哉!晋 谢灵运《登江中孤屿》诗:“乱流趋正绝,孤屿媚中川。”唐 王维《酬郭给事 诗》:“晨摇玉佩趋金殿,夕奉天书拜琐闱。强欲从君无那老,将因卧病解朝衣。”《聊斋志异 潍水狐》翁趋出,逆而入,笑语可亲。②归向,情势向着某方面发展:趋向。趋势。大势所趋。③鹅或蛇伸头咬人。④追求,追逐:趋时(追求时髦)。趋利。趋光性。《孟子·告子下》三子者不同道,其趋一也。《史记·报任少卿书/报任安书》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资治通鉴 唐纪四十六》(陆)贽又上奏:专虚名而不副之以实,则诞谩而人情不趋。⑤水流湍急。唐 韩愈《送孟东野序》水之无声,风荡之鸣。其跃也,或激之;其趋也,或梗之;其沸也,或炙之。⑥“修”的反义,表示“短”。《庄子·外物》有人于彼,修上而趋下,末偻而后耳,视若营四海,不知其谁氏之子。II.cù古同“促”,催促;急速。《庄子·大宗师》有不任其声而趋举其诗焉。 |
趋拜 | qūbài | 趋走拜谒。亦泛指请安、问候时所行礼节。《史记·三王世家》:“皇子赖天,能胜衣趋拜。”《后汉书 光武帝纪下》今皇子赖天,能胜衣趋拜,陛下恭谦克让,抑而未议,群臣百姓,莫不失望。《旧唐书·文苑传下·元德秀》:“先是堕车伤足,不任趋拜。” 《资治通鉴 后周纪一》李足跌,伤右臂,在告月余;帝(后周太祖郭威)以职业繁剧,趣令入朝,辞以未任趋拜。 |
趋避 | qūbì | ①躲避;规避;快走躲开。宋 陆游《容斋燕集诗序》:“车骑雍容,行者趋避。”明 沈德符《野获编·礼部一·辛丑二宗伯》:“至云沈某父子,尝从大夫之后,偶因出游,未遑趋避。而衷甲之士,奋呼羣起,几不获生焉。” 《聊斋志异 长治女子》倘见官宰用印,即当趋避,切记勿忘! ②指趋利避害;趋吉避凶。明 李贽《复邓鼎石书》:“又恐利害及身,百般趋避。”明 袁宏道《致沈广乘书》:“唯有一段没证见的是非,无形影的风波,青岑可浪,碧海可尘,往往令人趋避不及,逃遁无地,难矣,难矣!” |
趋承 趍承 | qūchéng | ①指就教,接受教益。宋 王安石《谢林中舍启》顾惟幸会之多,曾是趍承之晚。宋 曾巩《与刘沆龙图启》未卜趋承,更增慕恋。清 赵翼《谒补山制府奉呈》诗:趋承能不心倾尽,半为勋高半谊敦。②侍奉;侍候。明 张居正《元日望阙》诗:北阙朝元忆往年,趋承长在日华边。《醒世恒言·徐老仆义愤成家》初日还强勉趋承,以后打熬不过,半眠半起。《清史稿·世祖纪二》隆恩罔极,高厚莫酬,朝夕趋承,冀尽孝养。③趋附奉承。宋 周辉《清波别志卷上》迨至政宣间,一时权幸皆自此进,气焰赫然,都总管反趋承之不暇。《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四十七》执政、台谏之臣,身居要地而子孙从仕远方,监司、郡守趋承从风而靡于四方,观瞻所损甚大。《二刻拍案惊奇 卷十二》同父挥金如土,毫无恡涩。妓家见他如此,百倍趋承。④引申为迎合。李大钊《真理之权威》吾为爱真理故,而不敢有所附和唯阿,以趋承此社会。 |
趋附 | qūfù | 迎合依附;趋炎附势。趋附权势。晋 干宝《搜神记 卷一》(孙策)因此激怒,言:“我为不如吉耶?而先趋附之。”《新唐书·张廷珪传》且易之盛时,趋附奔走半天下。《续资治通鉴宋纪一百四十五》重廉耻而趋附之门尚开。《明史·王徽传》迨趋附日众,威权日盛,而祸作矣。 |
趋吉避凶 | qūjíbìxiōng | 谋求安吉,避开灾难。《西游记第二回》祖师道:“术字门中,乃是些请仙扶鸾,问卜揲蓍,能知趋吉避凶之理。”明 沉鲸《双珠记·母子分珠》:“趋吉避凶,儒者之事。”《红楼梦第四回》:“趋吉避凶者为君子。” |
趋进 | qūjìn | ①小步疾行而前,表示敬意的一种动作。《管子·弟子职》:“趋进受命,所求虽不在,必以命反。”《论语·乡党》:“没阶,趋进,翼如也。” 邢昺疏:“谓疾趋而出,张拱端好,为鸟之张翼也。” 赵晔《吴越春秋·夫差内传》:“太宰嚭趋进曰:‘贺大王喜,灾已灭矣。’” 老舍《且说屋里》:“他的脚很厚,可是很小。当他对地位高的人趋进而辞退,他会极巧妙的利用他的小脚:细逗着步儿,弯着点腿,或前或后,非常的灵动。”②谓为擢官而奔走钻营。《旧唐书·刘子玄传》:“是时官爵僭滥而法严密,士类竞为趋进而多陷刑戮。” |
趋竞 | qūjìng | 奔走钻营;争名夺利。北齐 颜之推《颜氏家训·省事》:“须求趋竞,不顾羞慙。”唐 刘知几《史通·史官建置》:“趋竞之士,尤喜居於史职。”宋 王安石《答李参书》:“然足下自言不乐雷同,不喜趋竞。” |
趋利 | qūlì | 亦作“趍利”。①追求财利。《晏子春秋·问上二一》:“恡乎财,薄乎施,覩贫穷若不识,趋利若不及。”《史记·货殖列传》:“及其衰,好贾趋利,甚於周人。”《二刻拍案惊奇 卷一》:“少不得有一伙有本钱趋利的商人,贪那贵价,从外方贱处贩将米来。”②泛指求利、逐利。王符《潜夫论·劝将》:“凡人所以肯赴死亡而不辞者,非为趋利,则因以避害也。” 晋 葛洪《抱朴子·行品》:“无忠信之纯固,背恩养而趋利者,叛人也。”《新唐书·李宗闵传》:“德裕曰:‘今中朝半为党人,虽后来者,趍利而靡,往往陷之。陛下能用中立无私者,党与破矣。’”③求胜;取胜。《资治通鉴·献帝建安十二年》:“兵贵神速。今千里袭人,輜重多,难以趋利。” 宋 陈亮《酌古论·孙权》:“曹公并荆州之众,东向俱下,而轻骑兼进,千里趍利,復与吴争长於舟楫之间,此其势易拒也。” 明 王玉峰《焚香记·传笺》:“吾闻兵法:百里而趋利者蹶上将。” |
趋令 | qūlìng | 谓遵行法令。《史记·商君列传》:“太子犯法。卫鞅曰:‘法之不行,自上犯之。’将法太子。太子,君嗣也,不可施刑,刑其傅公子虔,黥其师公孙贾。明日,秦人皆趋令。”司马贞索隐:“趋者,向也,附也。”《续资治通鉴 宋纪七十八》初,熙宁六年立法,劝民栽桑,有不趋令,则仿屋粟、里布为之罚。 |
趋末 趍末 | qūmò | ①追求细枝末节。《尚书·礼乐志》:“夫奢泰则下不逊而国贫,文巧则趍末背本者众。”北齐 颜之推《颜氏家训·文章》:“今世相承,趋末弃本,率多浮艷。”②指从事、趋尚工商业。《汉书·成帝纪》:“乡本者少,趋末者众。”《汉书·东方朔传》:“时天下侈靡趋末,百姓多离农亩。”颜师古注:“末谓工商之业。”宋 王安石《风俗》:“趋末之民,巧伪未尽抑。” |
趋陪 | qūpéi | 趋承陪侍。《镜花缘 第三十五回》老夫适值朝中有事,不能趋陪,多有得罪,尚望海涵!《初刻拍案惊奇 卷三四》:“众尼便嘻笑趋陪,殷勤款送。” |
趋跄 | qūqiàng | 奉承拍马;疾行貌。清 袁枚《续新齐谐·淫谄二罪冥责甚怪》:“贫贱之人谋生不得,或奔走权门,或趋蹌富室,被人耻笑,亦是不得已之事。”《赵太祖三下南唐第二回》:于五更之初,便佩玉登车,纷纷趋跄寝道入觐,颂唱华封三祝。 |
趋舍 | qūshè | ①亦作“趋捨”。取舍。亦引申为好恶。《韩非子·解老》:“人无愚智,莫不有趋舍。恬淡平安,莫不知祸福之所由来。” 陈奇猷集释:“趋舍,即取舍。” 宋 叶适《宋厩父墓志铭》:“每与余言,自谓乐甚,非人所知。且其趋捨不同流,知奚用为?” 明 汤显祖《复牛春宇中丞书》:“夫以贵乡二老趋舍不同,则南北之情益无足异矣。”②进退;动止。《荀悦 申鉴·杂言上》:“夫酸咸甘苦不同,嘉味以济,谓之和羹。宫商角徵不同,嘉音以章,谓之和声。臧否损益不同,中正以训,谓之和言。趋舍动静不同,雅度以平,谓之和行。” 明 方孝孺《许士修墓铭》:“言必出乎正,动必由乎礼,趋舍取予,咸则乎古之君子,而无所苟。”③指举止,行为。《淮南子·俶真训》:“夫趋舍行伪者,为精求於外也。”《史记·伯夷列传》岩穴之士,趋舍有时,若此类名湮灭而不称,悲夫。《资治通鉴 卷二十六》夫贤者,国家之器用也。所任贤,则趋舍省而功施普 |
趋时 趍时 | qūshí | ①谓努力去适应当时的具体形势﹑环境与条件。抓紧时机;及时。汉 王符《潜夫论·救边》《周书》曰:“凡彼圣人必趋时。”是故战守之策,不可不早定也。南朝梁 刘勰《文心雕龙·通变》趋时必果,乘机无怯。《史记·货殖列传》趋时若猛兽挚鸟之发。②迎合潮流;迎合时尚。引申指时髦;赶时髦。《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四十六》将见将帅子弟,必有习文墨,弄琴书,趋时好尚以幸进用者。 |
趋士 | qūshì | 亦作“趍士”。 谓礼贤下士。《战国策·齐策四》:“齐宣王见颜斶 ,曰:‘斶前!’斶亦曰:‘王前!’宣王不悦。左右曰:‘王,人君也;斶,人臣也。王曰斶前,亦曰王前,可乎?’斶对曰:‘夫斶前为慕势,王前为趋士。’”《南史·张融传》:“使融不为慕势,而令君为趍士,岂不善乎?” |
趋侍 | qūshì | 侍奉。备自关外得拜君颜,嗣后天各一方,不及趋侍 |
趋事赴功 | qūshìfùgōng | 创办事业,建立功绩。《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四十一》见趋事赴功之人,则舞笔奋辞以阻之;遇矫情沽誉之士,则合纵缔交以附之。宋 陈亮《中兴论•论励臣之道》陛下数降诏以切责之,厉天威以临之,而养安如故,无趋事赴功之念,复雠报耻之心。明太祖《谕神乐观敕》开基守业,必勤政为先。趋事赴功,非信诚必责。 |
趋俗 | qūsú | 随合时俗,与世俗同流合污。《庄子·缮性》:“故不为轩冕肆志,不为穷约趋俗。”王先谦集解:“不贬志以徇俗。” 三国魏 嵇康《答难养生论》:“不以荣华肆志,不以隐约趋俗。” |
趋庭 | qūtíng | 趋庭,典故名,典出《论语注疏·季氏》。“(孔子)尝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诗乎?’对曰:‘未也。’‘不学诗,无以言。’鲤退而学诗。”鲤,孔子之子伯鱼。后因以“趋庭”为承受父教的代称。“庭趋”作为典故,“趋庭”“鲤对”“庭对”都指子女接受父亲的教诲:孔子的儿子鲤“趋而过庭”受父亲孔子的“诗”和“礼”的教导。 |
趋翔 | qūxiáng | 快步走。高诱注:“翔与蹌同。”王充论衡本性:“动作趋翔,或重或轻,性识诡也。”《资治通鉴 卷一百八十六》而先擢舞胡为五品,使鸣玉曳组,趋翔廊庙,非所以规模后世也。 |
趋炎附势 趋时附势 | qūyánfùshì | 趋奉阿附于得势当权者。《资治通鉴 魏纪六》初,并州刺史东平毕轨及邓扬、李胜、何晏、丁谧皆有才名,而急于富贵,趋时附势…宋 陈善《扪虱新话·趋炎附势自古而然》:“唐令狐綯当国日,以姓氏少,族人有投名者不吝。由是远近皆趋,至有姓狐冒令者。温庭筠戏曰:‘自从元老登庸后,天下诸狐尽带令 。’盖趋炎附势自古然矣。” 明 冯梦龙《山歌·汤婆子竹夫人相骂》:“悔初心,只为趋炎附势,如今落得冷清清。” 清 和邦额《夜谈随录·某太守》:“况趋炎附势者,如蝇之逐臭,蚁之慕羴(膻),不堪屈指。” 欧阳予倩《桃花扇 第一场》:“你也读过诗书,为何不自爱惜,去趋炎附势,作了那魏忠贤的干儿义子。” |
趋之如鹜 趋之若鹜 | qūzhīrúwù qūzhīruòwù | 像鸭子一样成群跑过去,比喻很多人竞相追逐某一事物,多含贬义。曾朴《孽海花 第27回》:“京外的官员,那个不趋之若鹜呢!”茅盾《脱险杂记》早上起来还没吃东西,自然大家趋之如鹜。 |
趋走 | qūzǒu | ①古礼。小步疾行,以示庄敬。《庄子·盗跖》孔子再拜趋走,出门上车,执辔三失,目芒然无见,色若死灰。②谓奔走服役。指奔走执役者。《列子·周穆王》昔昔梦为人仆,趋走作役,无不为也。汉 赵晔《吴越春秋·勾践入臣外传》蒙大王鸿恩,得君臣相保,愿得入备扫除,出给趋走,臣之愿也。《资治通鉴·宋文帝元嘉元年》宋之教诲,雅异於斯:居中则任仆妾,处外则近趋走。胡三省注:趋走,执役者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