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使弯曲,与“”相对:屈曲()。屈折。屈膝。屈伸(弯曲和伸直,引申为失意和得意)。首屈一指。卑躬屈膝。②低头,降服:屈服。屈从。威武不屈。使屈身。明 张溥《五人墓碑记安能屈豪杰之流,扼腕墓道,发其志士之悲哉? ③冤枉,叫人不痛快,使委屈:冤屈。委屈。屈辱。屈才。屈就(受委屈而担任某种职务,常用于请人任职的客套话)。屈驾。屈己待人。唐 王勃滕王阁序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窜梁鸿于海曲,岂乏明时?④理亏:屈心(亏心,昧心)。理屈词穷。⑤使折服。唐 韩愈《柳子厚墓志铭》:“议论证据今古,出入经史百子,踔厉风发,率常屈其座人。”⑥姓。

屈产

qūchǎn

春秋晋地名,产良马。《公羊传·僖公二年》:“请以屈产之乘与垂棘之白璧,往必可得也。”何休注:“屈产,出名马之地。”《左传·僖公二年》:“晋荀息请以屈产之乘与垂棘之璧,假道於虞以伐虢 。” 宋 王禹偁《大阅赋》:“又若屈产新羈,渥洼逸驾,汗血兰筋,腾霜照夜。”一说为屈地所产。见左传·僖公二年杜预注。

屈沉qūchén

 委曲沉沦;埋没。《三国演义 第五十三回》(韩)玄怪其(魏延)傲慢少礼,不肯重用,故屈沉于此。《北齐书·李绘传》:“绘质性方重,未尝趋事权势,以此久而屈沉。” 元 郑光祖《三战吕布第一折》:“哥也!兀的不屈沉杀俺英雄。”《水浒传第七回》:“男子空有一身本事,不遇明主,屈沉在小人之下。”

屈打成招

qūdǎchéngzhāo

用严刑拷打;逼使无辜的人被迫认罪。他受刑不过,屈打成招,受了不白之冤。他无法忍受酷刑的折磨,被迫屈打成招。元 无名氏《争报恩》第三折:“如今把姐姐拖到宫中,三推六问,屈打成招。”

屈高就下

qūgāojiùxià

地位高的人降低身分,迁就地位低的人。元·关汉卿《单刀会》第四折:“猥劳君侯屈高就下,降尊临卑。”

屈蠖求伸

qūhuòqiúshēn

蠖:尺蠖,虫名,体长约二三寸,屈伸而行。尺蠖用弯曲来求得伸展。比喻以退为进的策略。《易·系辞下》:“尺蠖之屈,以求信(伸)也。”

屈己

qūjǐ

严于要求自己,屈己宽人,引证解释委屈自己。《鹖冠子·天权》设使知之,其知之者屈己知之矣;若其弗知者,虽师而说尚不晓也。《孔丛子·抗志》与屈己以富贵,不若抗志以贫贱。宋 岳珂《桯史·岳鄂武穆王本传》初,(岳)飞在诸将中年最少,以列校拔起,累立显功,(韩)世忠、(张)俊不能平,飞屈己下之。

屈驾

qūjià

敬辞,委屈大驾(多用于邀请人):明日请屈驾来舍一叙。《老残游记第三回》请房里坐“只是地方卑污,屈驾的很。”

屈节辱命

qūjiérǔmìng

丧失了节气,辱没了使命,指向敌人屈服投降。《汉书·苏武传》:“屈节辱命,虽生,何面目以归汉。”

屈挠

qū’náo

亦作“屈橈”。①弯曲。诗·大雅·嵩高》“揉此万邦” 唐 孔颖达 疏:“《易》称揉木为采,谓屈橈之也。”退缩;屈服。淮南子·氾论训》:“陈卒设兵,两军相当,将施令曰:斩首拜爵,而屈挠者要斩。” 汉 刘向 新序·节士》:“武心意愈坚,终不屈挠。”后汉书·独行传·周嘉》:“屡被掠楚,辞无屈橈。”魏书·陆俟传》:“当官而行,无所屈橈。”《资治通鉴 汉纪四十三》敬仕于和、安之间,当窦、邓、阎氏之盛,无所屈桡。阻挠。 明 张居正 《答边镇督抚》:“正功罪,明赏罚,惩姦覈实,此督抚事也,僕辈何敢屈挠焉。”谓受压抑。 清 黄鷟来 《咏怀》之十三:“使非子敬知,奇才徒屈挠。”

屈强

qūqiáng

亦作“屈彊”。倔强。《史记·匈奴列传》:“杨信为人刚直屈彊,素非贵臣。”《汉书·陆贾传》:“乃欲以新造未集之越,屈强於此。”颜师古注:“屈强,谓不柔服也。” 陈琳檄吴将校部曲文:“及吴王濞骄恣屈彊,猖猾始乱。”宋梅尧臣李审言相招与会开宝塔院诗:“又效市井态,屈强体非雅。”

屈曲

qūqǔ

①弯曲,曲折。三国吴薛综注:“冰室门及榭,皆屈曲邪行,依城池为道也。” 唐 李群玉《九子坂闻鹧鸪诗》:“正穿屈曲崎嶇路,又听钩輈格磔声。”唐 柳宗元《愚溪诗序合流屈曲而南,为愚沟。明 唐顺之《条陈水运事宜》:“见闽浙人舟行石罅间,屈曲无碍。” 宋教仁《登韬光绝顶诗》:“徐寻屈曲径,竟上最高峰。”②指事物的原委本末。《三国志·蜀志·法正传》:“斯乃大略,其外较耳。其餘屈曲,难以辞极也。”③委曲,曲意迁就。《三国志·吴志·诸葛瑾传》:“其所以务崇小惠,必以其父新死,自度衰微,恐困苦之民一朝崩沮,故彊屈曲以求民心,欲以自安住耳。”《资治通鉴 宋纪十五》常时乃可屈曲相从,今不得也!二刻拍案惊奇卷十九:“(万延之)性素刚直,做了两三处地方官,不能屈曲,中年拂衣而归。”清 黄宗羲《泽望黄君圹志》:“余赋性偏弱,迫以飢寒,不得遂其麋鹿之一往,屈曲从俗,姑且不免。” 

屈辱

qūrǔ

①屈节辱命。《史记·滑稽列传淳于髡者,齐之赘婿也。长不满七尺,滑稽多辩,数使诸侯,未尝屈辱。②委屈和耻辱。受屈辱。遭屈辱。看到中国蒙受了一次又一次的屈辱。

屈折

qūshé

①屈身;贬抑。《庄子·骈拇》:“屈折礼乐,呴俞仁义,以慰天下之心者,此失其常然也。”陆德明释文:“谓屈折支体为礼乐也。”王充《论衡·率性》:“猛气消损,骄节屈折。”《新唐书·杨再思传》:“公位尊,何自屈折?”宋 叶适《郑景元墓志铭》:“世常病景元负气不屈折,故不用,殆豪士哉!”清 黄宗羲《馀姚至省下路程沿革记》:“风雨之夕,屈折篷底,躑躅泥淖,故行者为甚难。”②扭曲;曲折。北周 庾信《拟连珠之二三》:“盖闻性灵屈折,鬱抑不扬;乍感无情,或伤非类。”唐 柳宗元《钴鉧潭记》:“其始盖冉水自南奔注,抵山石,屈折东流。” 宋 洪迈《容斋随笔·桃源行》:“近时胡宏仁仲一诗,屈折有寄味。”参见:屈摺:犹歪曲。清 方苞《春秋直解 序》:“盖屈摺经义以附传事者,诸儒之蔽也。”

屈身

qūshēn

降低身份;委屈自身。《史记·乐毅列传》:“燕国小,辟远,力不能制,於是屈身下士,先礼郭隗以招贤者。”西汉 李陵《答苏武书男儿生以不成名,死则葬蛮夷中,谁复能屈身稽颡,还向北阙,使刀笔之吏弄其文墨邪?《三国志 吴书 吴主传 》孙权屈身忍辱,任才尚计,有勾践之奇,英人之杰矣。《三国演义 第十五回》:“玄德曰:‘屈身守分,以待天时,不可与命争也。’”宋 秦观《王俭论》:“宋初受命,陶潜自以祖侃晋世宰辅,耻復屈身,投劾而归,躬耕於潯阳之野。”弯腰(行礼)。《金瓶梅词话第三回》:“这西门庆连忙向前,屈身道唱诺。”《前演义第二六回》:“(英布)只得向前通名,屈身行礼。”

屈身守分

qūshēnshǒufèn

屈身:身体弯曲;守分:安分守己。非常恭敬的样子。·罗贯中三国演义第十五回》:“屈身守分,以待天时,不可与命争也。”

屈伸

qūshēn

屈曲与伸舒。《列子·杞人忧天》:若屈伸呼吸,终日在天中行止,奈何忧崩坠乎?明 宋濂《送东阳马生序》: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进退。

屈戍qūshù

蝴蝶扇铰。红楼梦》第七三回:“原来是外间窗屉不曾扣好,滑了屈戍,掉下来。”

屈威

qūwēi

犹屈尊。《三国志·蜀志·先主传》“权遣周瑜、程普等水军数万,与先主并力” 裴松之注引 晋 虞溥江表传:“备遣人慰劳之。瑜曰:‘有军任,不可得委署,儻能屈威,诚副其所望。’”

屈膝

qūxī

下跪。引申为投降、屈服。《三国志 魏书 武帝纪》王师首路,威风先逝,百城八郡,交臂屈膝,此又君之功也。《晋书 文帝纪》交臂屈膝,委命下吏,俘馘十万积尸成京。③护膝。④即屈戌。门窗、橱柜和屏风上的环纽、搭扣。

屈信

qūxìn

同“屈伸”①屈曲和伸舒。西汉·贾谊《治安策平居不可屈信,一二指搐,身虑亡聊。②犹进退浮沉。荀子·不苟》:“此言君子能以义屈信变应故也。” 宋 苏轼 《肺病》诗:“肺病比不作,屈信三十年。” 李大钊 《青春》:“推而言之,乃至生死、盛衰、阴阳、否泰、剥復、屈信……健壮頽老之轮回反復,连续流转,无非青春之进程。”

屈戌qūxū

门窗、屏风、橱柜等的环纽、搭扣。《水浒传第二十一回》那婆子瞧见宋江要走的意思,出得房门去,门上却有屈戌,便把房门拽上,将屈戌搭了。

屈艳班香

qūyànbānxiāng

屈:指屈原;班:指班固。象《楚辞》、汉赋那样词藻艳丽,情味浓郁。称赞诗文优美。唐·杜牧《冬至日寄小侄阿宜》诗:“高摘屈宋艳,浓薰班马香。”

屈抑

qūyì

①枉屈;压抑。《续资治通鉴 元纪十八》科举未立,人才多以吏进,若一概屈抑,恐非持平之议。《明史·伍文定传》曾未见有鸣其不平,伸其屈抑者。清 王韬《原才》夫天地生才而国家非惟不能用,又从而摧残屈抑之,以自斵其元气,国家何由而盛欤?②退让;屈服。明 方孝孺《戆窝记》汉汲长孺、吴张子布辈皆负气自高,昌言倨色,不少屈抑以取合当世。

屈招

qūzhāo

在拷打威胁下,受屈招认。《京本通俗小说·错斩崔宁》:“可怜崔寧和小娘子受刑不过,只得屈招了。”《元章·刑部二·提牢》:“罪重反轻者有所恃而不服,罪轻反重者有所畏而屈招。”元 关汉卿《窦娥冤》:我怕连累婆婆,屈招了药死公公,今日赴法场典刑。明 范受益《寻亲记·发配》:“一时被拷打,屈招是虚假。”

屈指

qūzhǐ

弯着指头计数。宋 苏轼《洞仙歌·冰肌玉骨》:“但屈指西风几时来,又不道流年暗中偷换。”比喻时间短或数量少。③首屈一指。喻特出。

屈指可数

qūzhǐkěshǔ

扳着手指就可以数清楚。唐 韩愈《忆昨行和张十一》:“自期殒命在春序,屈指数日怜婴孩。”茅盾《子夜》二:中国民族工业就只剩下屈指可数的几项了!

屈指一算

qūzhǐyīsuàn

屈:弯曲。扳着指头一算。曾朴《孽海花》第四回:“匆匆过了中秋,雯青屈指一算,那天正是出场的末日。”王朔《浮出海面》:“舞蹈家助手走后,我屈指一算,晶晶给小杨打电话正是我走那天。”

屈志

qūzhì

谓曲意迁就,抑制意愿。《朱子治家格言》:屈志老成,急则可相依。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言语》:“ 李弘度 常叹不遇, 殷扬州 知其家贫,问:‘君能屈志百里不?’”

屈致

qūzhì

委屈招致。《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庶曰:‘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唐 白居易《策林二·尊贤》:“孔明之才非为屈致之士,刘氏所以图蜀也。”

屈尊

qūzūn

客套话,降低身份俯就。中国人讲的客套话之一,指降低身份做某事。屈尊求教。

①弯曲:诘诎(同“诘屈”)。“诎五指而顿之”。荀子·劝学篇》:若挈裘领,诎五指而顿之,顺者不可胜数也。明 魏学洢《核舟记》卧右膝,诎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左臂挂念珠倚之——珠可历历数也。②(使)屈服,折服,战胜:“公输盘诎”。孟子曰:“是恶足为大丈夫哉!君子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正道,得志则与民由之,不得志则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诎,是之谓大丈夫。”《战国策 苏秦以连横说秦》今欲并天下,凌万乘,诎敌国,制海内,子元元,臣诸侯,非兵不可。《资治通鉴 卷四》故强,南足以破楚,西足以诎秦,北足以败燕,中足以举宋。《资治通鉴 秦纪一》仲连逃之海上,曰:“吾与富贵而诎于人,宁贫贱而轻世肆志焉!”《续资治通鉴 宋纪七十九》至议变法,在廷交执不可,(王)安石传经义,出己意,辨论辄数百言,众不能诎。《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二十七》秦桧专政,士方求媚以取要官,而(曹)恬自守无所诎。③嘴笨:“辩于心而诎于口”。④戛然而止的样子:“扣之,其声清越以长,其终诎然”。⑤尽,穷:“其兵不诎”。王凤姐力诎失人心 ⑥短缩。《续资治通鉴 元纪十五》彼董役者惟知鞭扑趣成,邀功幸赏,因而盗匿公费,奚暇问国家之财诎,生民之力殚哉!⑦斥责;指出。《庄子·则阳蘧伯玉行年六十而六十化,未尝不始于是之,而卒诎之以非也。⑧谦让。汉 司马迁《史记 高祖本纪》“高祖因狎侮诸客,遂坐上坐,无所诎。”

诎服

qūfú

屈服。《汉书·吾丘寿王传》:“书奏,上以难丞相弘,弘詘服焉。” 唐 李德裕《近世节士论》:“魏生为酷吏所逼,终不詘服,词义雅正,有古人之风。” 清 顾炎武《劳山图志 序》:“而一二智慧之士倡为迂怪之谈,以耸动天下之听,彼其意不过欲时君拥篲,辩士詘服,以为名高而已。

诎辱

qūrǔ

委屈和耻辱。《汉书·萧望之传》:“弘恭、石显等知望之素高节,不詘辱。” 宋 尹洙《故朝奉郎司封员外郎直史馆张公墓志铭》:“吾观人之情,莫不以显荣为通,詘辱为穷。”

诎伸

qūshēn

屈曲和伸直等。泛指举止、举动。《礼记·乐记》:“故听其雅颂之声,志意得广焉。执其干戚,习其俯仰诎伸,容貌得庄焉。”:“古得道者,静而法天地,动而顺日月,喜怒而合四时,叫呼而比雷霆,音气不戾八风,诎伸不获五度。”指随时代与情势的变化而或进或退,或动或止。《淮南子·人间训》:“故内有一定之操,而外能诎伸、赢缩、卷舒,与物推移。”唐 柳宗元《箕子碑时诎而伸,卒为世模。 叶适《朝奉郎致仕俞公墓志铭》:“公意承其考,变通诎伸以待天命,卒大报之。”

诎体

qūtǐ

①弯曲肢体。谓被绳索枷锁。文选·司马迁《报任少卿书》:“太上不辱先,其次不辱身,其次不辱理色,其次不辱辞令,其次詘体受辱,其次易服受辱。”李善注:“詘体,谓被縲繫。”②屈身拜伏。《汉书·张汤传》:“故皆居汤右,已而失官,守长史,詘体於汤 。”颜师古注:“谓拜伏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