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抽,拉出,连根拽出;撼动、拔起:拔腿。拔草。拔牙。拔苗助长。汉 司马迁《史记 项羽本纪》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②夺取军事上的据点:连拔数城。抽身撤出军事据点。《庄子·则阳衍请受甲二十万,为君攻之,虏其人民,系其牛马,使其君内热发于背,然后拔其国。《三国志 魏书 武帝纪》(袁)谭惧,拔平原,走保南皮。③吸出:拔毒。拔火罐儿。④选取,提升;擢取:提拔。拔擢。庄子·渔父》:“不择善否,两容颊适,偷拔其所欲,谓之险。⑤超出,高出:海拔。挺拔。拔地(山、树、建筑物等高耸在地面上)。拔尖儿。出类拔萃。唐·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⑥把东西放在凉水里使变凉:把西瓜放在冰水里拔一拔。⑦改变:坚韧不拔。心志不可拔。

拔本

báběn

拔除根本。《晋书 惠帝纪》物号忠良,于兹拔本,人称妖孽,自此疏源。逐步拔还本钱。

拔步床bábùchuáng

中国传统家具中体型最大的一种床,又叫八步床,是中国传统家具中体型最大的一种床。拔步床多在南方使用,因南方温暖而多蚊蝇,床架的作用是为了挂蚊帐。犹如房中又套了一座小房屋。床下有地坪,带门栏杆,大有“床中床、罩中罩”的意思。《红楼梦 第四十回》东边便设着卧榻,拔步床上悬着葱绿双绣花卉草虫的纱帐。这是描写探春所居“秋爽斋”时提到的。

拔城báchéng

指攻占城池。《孙子·谋攻》故善用兵者,屈人之兵而非战也,拔人之城而非攻也,毁人之国而非久也,必以全争于天下。明·唐顺之《重修解州关侯庙开颜楼记》:“然使侯为摧锋拔城之将,孰与使侯为伏剑死绥之将也。”郭希仁《从戎纪略》:“敌人直薄城下,聚伏北门外娘娘庙及西关庙中,豫备拔城。”

拔本塞源

拔本塞原

báběnsèyuán

铲除事物发生的根源,多用于坏事。春秋鲁·左丘明《左传·昭公九年》:“我在伯父,犹衣服之有冠冕,木水之有本原,民人之有谋主也。伯父若裂冠毁冕,拔本塞原,专弃谋主,虽戎狄其何有余一人?”清 方苞《狱中杂记》不若别置一所,为拔本塞源之道也。

拔步bábù

拉开脚步走或跑,明·施耐庵《水浒传》第四九回:“见庄上都有准备,两个便拔步出门。”

拔出

báchū

①提拔。《庄子·天地》:“拔出公忠之属而无阿私,民孰敢不辑!”成玄英疏:“先须躬服恭敬,俭素清约,然后拔擢公平忠节之人,銓衡质直无私之士。”②特出。超出。《汉书 王莽传》莽既拔出同列,继四父而辅政。《后汉书·荀彧传》:“况君奇謨拔出,兴亡所係。可专有之邪?”宋 曾巩《拟岘台记》:“山之苍颜秀壁,巔崖拔出,挟光景而薄星辰。”《清史稿·郑成功传》:“成功年少,有文武略,拔出诸父兄中,近远皆属目。”③脱出,摆脱。《后汉书·应劭传》:“今大驾东迈,巡省许都,拔出险难,其命惟新。”

拔丛出类

bácóngchūlèi

犹言拔萃出类,出类拔萃。指高出众人。《宋书·孝义传·潘综》:“二子微猷,弥久弥芳。拔丛出类,景行朝阳。”

拔萃出类

bácuìchūlèi

同“出类拔萃”。指高出众人。《孟子 公孙丑上》:“出于其类,拔乎其萃,自生民以来,未有盛于孔子也。”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序志》夫宇宙绵邈,黎献纷杂,拔萃出类,智术而已。

拔刀相向

bádāoxiāngxiàng

指动武。《儿女英雄传》第十回:“自然就不能不闹到扬眉裂眦拔刀相向起来。”《人民日报》1951.1.11:但当他们一看到侵略者公然拔刀相向的时候,他们丝毫也不动摇地采取了伟大的中国人民在这样场合所惟一可能而且必须采取的办法。

拔刀相助

bádāoxiāngzhù

拔出刀来帮助被欺负的人。指主持正义,见义勇为。宋·释道元景德传灯录卷二十二》:“师曰:‘路见不平,所以按剑。’”元·马致远《陈抟高卧第一折》路见不平,拔刀相助。《水浒传》中塑造了众多路见不平,拔刀相助的英雄好汉形象。

拔地参天

拔地倚天

bádìcāntiān

bádìyǐtiān

形容高大和气势雄伟,同“拔地倚天”。拔地:从地面上陡然耸立。参天:高耸到空中。倚:倚傍,贴近。从地面突兀而起,贴近天际。比喻高大突出,气势雄伟。原始森林里有很多拔地参天的大树。唐·孙樵《与王霖秀才书》:“譬玉川子《月食诗》、杨司城《华山赋》、韩吏部《进学解》……莫不拔地倚天,句句欲活。”郭沫若《春天的信号》:“虽然只是一根嫩苗,只要它不遭遇斧斤,我们可以预言,它一定会拔地参天。”

拔贡

bágòng

一种清代选拔人才的制度。由学政选拔秀才中文行兼优的人,贡入京师,称为“拔贡生”。待会试、廷试及格后,入选者依成绩优劣分成一、二、三等,以七品京官、县官、教职任用之。余者罢归,称为“废贡”。初定六年选拔一次,自乾隆七年改为十二年一次。六部成语批注.礼部拔贡:“从秀才中选其文学拔萃者作为贡生,曰:‘拔贡’。” 《清史稿卷七 圣祖本纪二》命直省选文行兼优之士为拔贡生,送国子监。

拔锅卷席

báguōjuǎnxí

比喻带走全部家当。犹言卷铺盖。比喻被解雇。请拔锅卷席离开公司。孔厥袁静《新儿女英雄传》第一回:“日本飞机天天来头上转,城里掉了几个蛋;大官们携金带银,小官们拔锅卷席的,都跑光了。”杨朔《“阅微草堂”的真面目》:“稍微有点不顺心,地主就要拔锅卷席,撵你出去。”

拔篲

báhuì

扫帚。《庄子·达生》:“(田)开之操拔篲以侍门庭,亦何闻於夫子!” 成玄英疏:“拔篲,扫帚也。言我操提扫帚,参侍门户,洒扫庭前而已,亦何敢輒问先生之道乎!”

拔济bájì佛教语。犹济度。亦泛指拯救。《西游记第八七回》下官乃凤仙郡郡侯上官氏,熏沐拜请老师祈雨救民。望师大舍慈悲,运神功,拔济拔济!《法华经·譬喻品》:“但以智慧方便,於三界火宅拔济众生。”清 方文《炭妇港诗》:“能以大神力,拔济民生苦。”

拔剑论功

bájiànlùngōng

指争论功劳激烈到几乎动武。语出《史记 刘敬叔孙通列传》:“高帝悉去秦苛仪法,为简易。群臣饮酒争功,醉或妄呼,拔剑击柱,高帝患之。”金·元好问《读纪信传》诗:当时拔剑论功者,矢口何人说纪生。

拔举

bájǔ

选拔推荐。拔举贤才。《庄子·天地》官施而不失其宜,拔举而不失其能,毕见其情事而行其所为,行言自为而天下化。

拔来报往

报往拔来

báláifùwǎng

fùwǎngbálái

报:通“赴”,迅速。很快地来,很快地去。形容频繁地奔来奔去,《礼记·少仪》:“毋拔来,毋报往。”《聊斋志异·阿纤》少顷,以足床来,置地上,促客坐;又入,携短足几至,拔来报往,蹀躞甚劳。清·王韬《瀛壖杂志》报往拔来,几于踵趾相错。

拔类超群

bálèichāoqún

解释同“拔萃出类”。指高出众人。《孟子 公孙丑上》:“出于其类,拔乎其萃,自生民以来,未有盛于孔子也。”元汤式《一枝花·劝妓女从良》套曲:任待要片时间拔类超群,则除是三般儿结果收因。

拔毛济世

bámáojìshì

指受轻微损失而能有利于世人。《列子 杨朱》:“禽子问杨朱曰:‘去子体之一毛以济一世,汝为之乎?’杨子曰:‘世固非一毛之所济。’禽子曰:‘假济,为之乎?’杨子弗应。”金·王若虚《滹南诗话》卷三:只“平生几两屐”细味之亦疏;而“拔毛济世”事,尤牵强可笑。以予观之,此乃俗子谜也,何足为诗哉!

拔茅连茹

拔毛连茹

bámáoliánrú

茅:白茅,一种多年生草本植物。错误!未指定文件名。茹:互相牵引的样子。比喻互相推荐,用一个人就连带引进许多人。宋·黄庭坚《祭司马温公文》:所进忠贤,拔茅连茹;其去奸佞,迹无遗根。梁实秋《中年鬓角上发现几根白发,这一惊非同小可,平夙一毛不拔的人到这时候也不免要狠心的把它拔去,拔毛连茹,头发根上还许带着一颗鲜亮的肉珠。茅盾《蚀·幻灭》铲除封建思想的呼声喊得震天价响,然而亲戚故旧还不是拔茅连茹地登庸了么?

拔苗助长

bámiáozhùzhǎng

指把苗拔起来,帮助其成长。比喻违反事物的发展规律,急于求成,最后事与愿违。也写作“揠苗助长”。《孟子·公孙丑上》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长者,揠苗者也。非徒无益,而又害之。后人由上述文献中“助之长者,揠苗者也”提炼出成语“拔苗助长”。 唐·贾岛《送令狐绹相公》:揠苗方灭裂,成器待陶钧。宋·吕本中《紫微杂说》:非如世人强袭取之,揠苗助长,苦心极力,卒无所得也。现代·郭沫若《关于发展学术与文艺的问题》:命令主义就合乎中国古代的一个寓言,叫做“拔苗助长”,结果被拔起的苗不仅不能成长,反而枯槁了。

拔起

báqǐ

突然兴起。《汉书·项籍传赞》:“然羽非有尺寸,乘势拔起陇亩之中。”颜师古注引邓展曰:“疾起也。”《后汉书·齐武王縯传论》:“大丈夫之鼓动拔起,其志致盖远矣。”《陈书 本纪卷六后主陈叔宝》高祖(武帝陈霸先)拔起垅亩,有雄桀之姿。宋 文天祥《集杜诗·鲁港之遁 序》:“当是时,惟豪杰拔起。”②犹提拔。《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十五》而(岳)飞以列校拔起,(韩)世忠、(张)俊不能平,飞皆屈己下之,数通书,俱不答。③耸起。明刘基《深居精舍记》:“初入谿口,有奇石拔起沙水中,状如折柱。其下者如伏兽,其名曰钓臺。”

拔群báqún指才能高出众人。拔群出类。北齐 颜之推颜氏家训·勉学》所以学者,欲其多知明达耳。必有天才,拔群出类

拔群出萃

拔群出类

báqúnchūcuì

báqúnchūlèi

高出众人。多指才能。《晋书 夏侯湛传》:“弱年而入公朝,蒙蔽而当显举,进不能拔群出萃,却不能抗排当世。元·汤式《一枝花·劝妓女从良》:任待要片时间拔群出类,则除是三般儿结果收因。

拔山

báshān

①比喻力大。《史记·项羽本纪》:“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騅不逝。”晋 陆机《吊魏武帝文》:“威先天而盖世,力盪海而拔山。”唐玄宗《巡省途次上党旧宫赋诗》:“长怀问鼎气,夙负拔山雄。”赵朴初《刮地风·咏风暴曲之一》:“拔山卷海看风威,枷锁齐飞。”②比喻极其困难。《汉书·刘向传》:“用贤则如转石,去佞则如拔山,如此望阴阳之调,不亦难乎!”

拔山超海

báshānchāohǎi

拔起高山,超越大海。比喻力量极大。北齐 魏收《为侯景叛移梁朝文》:“持秋霜夏震之威,以拔山超海之力,顾指则风云总至,回眸而山岳削平,虽复旗鼓所临,有征无战。”唐 杨炯《唐右将军魏哲神道碑》天经地纬之帝,求制礼乐之才;拨乱反正之君,资拔山超海之力。

拔山扛鼎

báshāngāngdǐng

原义是移动大山,举起巨鼎,形容力气强大。西汉·司马迁《史记·项羽本纪》籍长八尺余,力能扛鼎,才气过人……于是项王乃悲歌忼慨,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后人据此概括出成语“拔山扛鼎”。宋·张君房《云笈七签》:“力则拔山扛鼎,倒曳九牛;诵则一日万言,五行俱下。”宋·邵雍《皇极经世绪言 第二卷》:“汉祖入关破秦而楚后之拔山扛鼎,力大过人。”明·张四维《双烈记·虏骄》:“王基霸业今朝定,举鼎拔山盖世强。”明·无名氏《衣锦还乡》:“执锐披坚领大兵,排兵布阵任非轻,身怀举鼎拔山力,独占东吴数百城。”清·吴敬梓《儒林外史·第五一回》:“拔山扛鼎之义士,再显神通;深谋诡计之好徒,急偿夙债。”

拔山盖世

báshāngàishì

拔山:把山拔起来。引申为力大无比。西汉 司马迁《史记 项羽本纪》:“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明 张岱《募造无主祠堂疏》则拔山盖世之雄,几乎其为若敖之鬼矣。

拔舌地狱báshédìyù

佛教所说地狱之一。谓凡生前喜欢毁谤别人的人,死后要堕入拔舌地狱,被鬼使把其舌头拔出来,用钉钉住,以示惩戒。《法苑珠林卷八七》:“又缘其妄语,便致两舌,今身言无慈爱,谗谤毁辱,恶口离乱,死即当堕拔舌、烊铜、犂耕地狱。”《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四回》:“我不是迷信了那因果报应的话,説甚么谈人闺閫,要下拔舌地狱。”《花月痕第十五回》采秋道:“酒是先生撰,女为君子儒’,汤玉茗至今还在拔舌地狱哩,管他则甚!”

拔十得五

báshídéwǔ

选拔十个,结果只选得五个。指选拔人才不容易。谓选拔人才而得其半数。《三国志·蜀书·庞统传》今拔十失五,犹得其半,而可以崇迈世数,使有志者自励,不亦可乎?《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四十五》(宋)真宗以为拔十得五,纵使徇私,然朝廷由此得人亦不少矣,此圣人之言也,其言包含广大,岂不如天之远耶!

拔十失五

báshíshīwǔ

指选拔人才而失其半数。《三国志 蜀书 庞统传》:“今拔十失五,犹得其半,而可以崇迈世数,使有志者自励,不亦可乎?”唐·赵蕤《反经·是非》:“今拔十失五,犹得其半,而可以崇迈代教,使有志者自励,不亦可乎?”

拔授

báshòu

选拔任用。三国 魏 曹植求通亲亲表:“及观陛下之所拔授,若臣为异姓,窃自料度,不后於朝士矣。”

拔树撼山

báshùhànshān

拔起大树,摇动高山。形容声势极大。明·无名氏《哪吒三变》第四折:“唤雨的注雨如倾,呼风的狂风乱吼,天摧地塌,拔树撼山。”苏叔阳《榆棠院的罗曼斯》爱情是不可羁绊的力量。它会使怯懦者勇敢,愚笨者聪明。使人霎那间产生拔树撼山的力量,创造出无与伦比的美或精巧。没有了爱情便没有世界。

拔树搜根

拔树寻根

báshùsōugēn

báshùxúngēn

拔起大树就为了寻找树根,比喻追究到底,彻底查问。元·无名氏《碧桃花 第一折》:“俺那里有的是秦人晋人,你可也休将咱盘问,则管里絮叨叨拔树寻根。”明 无名氏《苏九淫奔 第一折》:我恰待饶舌调唇,怎当他拔树寻根。《金瓶梅第一七回》:倘有小人指戳,拔树寻根,你我身家不保。明·兰陵笑笑生《金瓶梅词话第二十六回》:雪娥恐怕西门庆来家,拔树寻根,归罪于己,在上房打旋磨儿。跪着月娘,教休题出和他嚷闹来。《再生缘》第四五回:安爷恐有其中假,故此的,拔树搜根要问明。

拔俗

bású

超出凡俗;超越流俗。《后汉书·仲长统传》:“至人能变,达士拔俗。”南朝齐 孔稚珪《北山移文》:“耿介拔俗之标,萧洒出尘之想。”唐 李白《春陪商州裴使君游石娥溪诗》:“裴公有仙标,拔俗数千丈。”宋 王禹偁《为史馆李相公让官表》:“伏念臣才非拔俗,世乏显官,爰自策名,适逢昌运。”清 沉初《西清笔记·纪文献》:“裘文达尚书,书法自成一家,其瀟洒拔俗之致,似不食人间烟火者。”

拔犀擢象

báxīzhuóxiàng

擢:提升。比喻提拔才能出众的人。既然要人任人唯亲,又怎能做到拔犀擢象呢?宋 王详《与丞相论郑武子状》:“敕局数人,其间固有拔犀擢象见称一时者,然而析理精微,旁通法意,鲜如克。”

拔辖投井

báxiátóujǐng

辖,车轴两端的键。指殷勤留客饮酒。《汉书 陈遵传》:“遵耆酒,每天饮,宾客满堂,辄关门,取客车辖投井中,虽有急,终不得去。”他命令仆人把客人马车上的辖拆下投到井里,客人只好留下来陪他喝酒。晋·葛洪《抱朴子·洒诫》拔辖投井,于是口涌鼻溢,濡首及乱。

拔新领异

báxīnlǐngyì

指创立新意,提出独特的见解。南朝宋 刘义庆《世说新语 文学》:“王逸少作会稽,初至,支道林在焉。孙兴公谓王曰:‘支道林拔新领异,胸怀所及乃自佳,卿欲见不?’”《石湖先生大资参政范公文集序》公风神英迈,意气倾倒,拔新领异之谈,登峰造极之理,萧然如晋、宋间人物。

拔宅飞升

拔宅上升

bázháifēishēng

bázháishàngshēng

拔:拔起;宅:住宅。古代传说修道的人全家同升仙界。《太平广记》卷十四引《十二真君传 许真君》:“真君以东晋孝武帝太康二年八月一日,于洪州西山,举家四十二口,拔宅上升而去。”清 薄松龄《聊斋志异·白于玉》生曰:“得卿如此,吾何忧!顾念一人得道,拔宅飞升。余将远逝,一切付之于卿。”

拔帜树帜

bázhìshùzhì

用以比喻偷换取胜或战胜、胜利之典。见“拔赵帜易汉帜”。清·林寿图《谭军门以饥军三营至凤翔与犒一餐是夜报夺上关寄呈刘中丞》诗:拔帜树帜燃列炬,中丞盼断关山尘。

 

拔帜易帜

bázhìyìzhì

拔掉别人的旗帜,换上自己的旗帜,多比喻取而代之。西汉·司马迁《史记·淮阴侯列传》:“赵见我走,必空壁逐我,若疾入赵壁,拔赵帜,立汉赤帜。”后人由此提炼出成语“拔帜易帜”。参见“拔赵帜易汉帜”。

拔赵帜易汉帜

拔赵易汉

bázhàozhìyìhànzhì

比喻偷换取胜或战胜、胜利之典。《史记》卷九十二《淮阴侯列传》信所出奇兵二千骑,共候赵空壁逐利,则驰入赵壁,皆拔赵旗,立汉赤帜二千。赵军已不胜,不能得信等,欲还归壁,壁皆汉赤帜,而大惊,以为汉皆已得赵王将矣,兵遂乱,遁走,赵将虽斩之,不能禁也。于是汉兵夹击,大破虏赵军,斩成安君泜水上,禽赵王歇。亦省作“拔帜”。清 蒲松龄《聊斋志异·人妖》:“妻与生用拔赵帜易汉帜计,笑而行之。”杨玉如《辛亥革命先著记》所以他们的组织专争取同伍的人,埋头苦干,意欲将新军中除满人与官长外,全体运动成熟,一举而拔赵易汉。

拔拯

bázhěng

拯救。《三国志·魏志·刘放传》:“惟曹公能拔拯危乱,翼戴天子,奉辞伐罪,所向必克。” 清 蒲松龄《聊斋志异·乐仲》:“有童子方八九岁,丐食肆中,貌不类乞儿。细诘之,则被逐於继母。心怜之。儿依依左右,苦求拔拯,仲遂携与俱归。”

拔滞

bázhì

提拔怀才不遇的人。晋书·李特载记:“时罗尚贪残,为百姓患,而特与蜀人约法三章,施捨振贷,礼贤拔滞,军政肃然。”清 戴名世 <傅天集>序:“今天子仁圣,迈於成周,搜奇拔滞,鑾舆所至,无遗贤焉。” 

拔帜树帜

bázhìshùzhì

用以比喻偷换取胜或战胜、胜利之典。出处见“拔赵帜易汉帜”。清·林寿图《谭军门以饥军三营至凤翔与犒一餐是夜报夺上关寄呈刘中丞》诗:拔帜树帜燃列炬,中丞盼断关山尘。

拔擢

bázhuó

选拔提升。汉 扬雄《剧秦美新》:“拔擢伦比,与羣贤并。”《汉书·王嘉传》:“今之郡守重於古诸侯,往者致选贤材,贤材难得,拔擢可用者,或起於囚徒。”《汉书·王莽传上》:“於是附顺者拔擢,忤恨者诛灭。”《汉书 王莽传中》“莽即真,尤备大臣,抑夺下权,朝臣有言其过失者,辄拔擢。”三国蜀西晋·李密《陈情表今臣亡国贱俘,至微至陋,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岂敢盘桓,有所希冀!唐 杜甫《送陵州路使君赴任诗》:“国待贤良急,君当拔擢新。” 明 李东阳《送梁廷美黄门之陕西参政诗》:“朝廷拔擢君何忝,朋辈交游我未忘。”《资治通鉴 汉纪二十七》无功封爵,父子、兄弟横蒙拔擢,赏赐空竭帑藏,万民喧。《资治通鉴 唐纪四十三》若有奇才异能,在朕(德宗李适)岂惜拔擢。《新华月报1979年第9期》:“每遇文武员缺,必拔擢其私人,吏兵二部视同虚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