迁遷 | qiān | ①机关、住所等另换地点:迁居。迁移。迁徙。②变动,转变:变迁。迁就(改变自己的意见,凑合别人)。迁延(拖延)。迁怒。事过境迁。③贬谪,放逐:迁谪(贬官远地)。迁客(流迁或被贬谪到外地的官)。《史记·屈原列传》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顷襄王怒而迁之。《史记 高祖本纪》项羽王诸将之有功者,而王独居南郑,是迁也。唐 韩愈《八月十五夜赠张公曹诗》:“迁者追回流者还,涤瑕荡垢清朝班。”④古代称调动官职,改任。一般指升职:升迁。左迁:降职;右迁:提拔。《汉书 霍光金日磾dī传》上奇焉,即日赐汤沐衣冠,拜为马监,迁侍中、驸马都尉、光禄大夫。《汉书 王莽传下》莽说,辄迁之。《资治通鉴 汉纪二十五》史立迁中太仆。《资治通鉴 汉纪五十》(皇甫)嵩乃上言其状,以功归(朱)俊,于是进封俊西乡侯,迁镇贼中郎将。《南史 本纪卷四高帝纪上》迁南兖州刺史,加督五州,督北讨如故。《南史 本纪卷六梁武帝》累迁随王镇西谘议参军。《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四十七》言其间郡邑之废置,地理之远近,人物所聚,古迹所在,物产所宜,莫不详备。诏特迁(王日休)一官。《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六十七》(完颜)仲德定进马迁赏格,得马千馀匹,又遣使分诣诸道,选兵诣蔡,得精锐万馀,兵威稍振。 |
迁避 | qiānbì | 迁移以躲避之。宋 方勺《泊宅编 卷七》寇压境,城中士大夫皆迁避。《水浒传 第一○八回》解宝领军卒下山,寻箇居民访问,那里有一箇人家?都因兵乱迁避去了。《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六十六》时京城诸军不满四万,而城周百二十里,不能遍守,故议以迁避之民充军。 |
迁补 | qiānbǔ | 升官补缺。《汉书·尹翁归传》:“举廉为缑氏尉,历守郡中,所居治理,迁补都内令,举廉为弘农都尉。”《续资治通鉴 宋纪二十一》甲子,诸军校以次迁补,多自陈其劳绩者。宋 苏轼 《上皇帝书》:“汉法:郡县秀民,推择为吏,考行察廉,以次迁补,或至二千石,入为公卿。”宋 陈亮《四弊策》:“取士、任子、磨勘、迁补之法既坏,而任将、养兵皆非旧律。” |
迁臣逐客 | qiānchénzhúkè | 指遭贬官放逐之人。宋·张端义《<贵耳集>自序》:“子录非《资治通鉴》,奚益于迁臣逐客?火之久矣。”元·范悙《休日出郊》迁臣逐客皆前辈,幕长郎官尽上才。 |
迁除 | qiānchú | 谓官职之升迁除授。《晋书·文苑传·王沉》:"高会曲宴,惟言迁除消息,官无大小,问是谁力。"唐 封演《封氏闻见记·烧尾》:"士子初登荣进及迁除,朋僚慰贺,必盛置酒馔音乐,以展欢宴,谓之烧尾。"《资治通鉴 后梁纪五》蜀主(王建)不亲政事,内外迁除皆出于王宗弼。《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三十二》内官除词臣、台谏系朕(宋高宗)亲擢,徐并须在职二年,方许迁除。 |
迁代 | qiāndài | 职官之迁升与替代。 清 顾炎武《菰中随笔》:“今之在任,四考即迁。官人知将秩满,必怀去就;百姓见有迁代,能无苟且?” |
迁风移俗 | qiānfēngyísú | 犹言移风易俗。《孔子家语·六本》:“择君所以求仕,择方所以修道;迁风移俗者嗜欲移性,可不慎乎?” |
迁改 | qiān’ɡǎi | ①官职之迁升。宋 范仲淹《乞召杜衍等备明堂老更表》:“(郎简)归老十馀年,不曾迁改,亦无锡赐。”《资治通鉴 唐纪六十二》开成以来,神策将吏迁官,多不闻奏,直牒中书令覆奏施行,迁改殆无虚日。②变易,改变。唐 李白《对酒行》:“天地无雕换,容颜有迁改。”宋 张耒《青桐道中值雨》诗:“人间迁改何须问,便作江湖未可知。”③谓迁善改过。明 张居正《答蓟辽总督郑范溪书》:“彼既有迁改之诚,自不必深求矣。” |
迁革 | qiān’gé | 变革,变化。 南朝齐 王融《永明九年策秀才文》之五:“治历明时,绍迁革之运;改宪敕法,审刑德之原。”《旧唐书·孝友传·王君操》:“贞观初,君则自以世代迁革,不虑国刑;又见君操孤微,谓其无复仇之志,遂诣州府自首。”《续资治通鉴 宋纪二十》然人谁无过,能迁革则善矣,朕(宋真宗赵恒)固不以一眚废终身之用也。 |
迁客 | qiānkè | 贬迁的官员。宋 范仲淹《岳阳楼记》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宋 刘克庄《落梅》:“飘如迁客来过岭,坠似骚人去赴湘。” |
迁客骚人 | qiānkèsāorén | 迁客:被贬谪到外地的官吏;骚人:诗人。贬黜流放的官吏,多愁善感的诗人。泛指忧愁失意的文人。宋·范仲淹《岳阳楼记》:“迁客骚人,多会于此。” |
迁兰变鲍 | qiānlánbiànbào | 《孔子家语·六本》:“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即与之化矣;与不善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亦与之化矣。”后以“迁兰变鲍”比喻潜移默化。《南史·恩幸传论》探求恩色,习睹威颜,迁兰变鲍,久而弥信。 |
迁令 | qiānlìng | 谓改变命令。《庄子·人间世》:“故法言曰:‘无迁令,无劝成。’过度,益也。‘迁令’‘劝成’,殆事。” |
迁灭 | qiānmiè | 灭亡。宋·苏洵《六国论》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 |
迁怒 | qiānnù | 将愤怒宣泄到不相干的人身上,使一些人无辜受牵连,成为“替罪羊”。《论语·雍也》:“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明史·阉党传·刘志选》:“忠贤忌后贤明……后为故司礼刘克敬所选,忠贤迁怒克敬,谪发凤阳,缢杀之。”《聊斋志异 酒狂》缪(永定)谓左袒客,又益迁怒。 |
迁怒于人 | qiānnùyúrén | 受甲的气向乙发泄或自己不如意时拿别人出气。《论语·雍也》:“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朱熹注:“怒于甲者,不移于乙。” |
迁乔 | qiānqiáo | ①语出《诗·小雅·伐木》:“出自幽谷,迁于乔木。”谓鸟从低处迁往高处。南朝梁 刘孝绰《咏百舌》:“迁乔声迥出,赴谷响幽深。”唐 李峤《莺诗》:“写囀清弦里,迁乔暗木中。”唐 孙昌胤《清明诗》:“不及林间鸟,迁乔并羽仪。”宋 刘克庄《莺梭》:“掷柳迁乔太有情,交交时作弄机声。”②比喻人的地位上升。晋 桓温《荐谯元彦表》:“中华有顾瞻之哀,幽谷无迁乔之望。”《陈书·陈宝应传》:“起家临郡,兼昼绣之荣;裂地置州,假藩麾之盛。自谷迁乔,孰復为拟?”唐 卢肇《除歙州途中寄座主王侍郎诗》:“忽忝专城奉六条,自怜出谷屡迁乔。”明 顾大《青衫记·坐湿青衫》:“教坊中声名久标,便于归须从俊髦,出幽谷正宜及早,从今夜好迁乔。”③犹乔迁。清 李调元《题李鹤林 听莺图 兼求墨兰诗》:“惕斋始迁乔,种花满书屋。” |
迁乔出谷 | qiānqiáochūgǔ | 比喻人的地位上升。《诗经·小雅·伐木》:“出自幽谷,迁于乔木。”明·冯梦龙《永团圆·喜闻捷报》:“若是迁乔出谷伊心肯,我把撇李寻桃别有商。” |
迁人 | qiānrén | ①指迁徙到外地落户的人。《史记·项羽本纪》:“巴蜀道险, 秦之迁人皆居蜀 。”《北齐书·神武帝纪下》:“四月,神武请给迁人廪各有差。”明 姚士粦《见只编 卷上》:“未几,有上变告迁人谋为乱者,乃遣都督陈方亮往图之。”②指被贬斥的官吏。唐 王昌龄《江上闻笛诗》:“羸马往北走,迁人悲越吟。” 明 陈子龙《用夷目兵议》:“特以远於朝廷,宦其地者,大率多左官迁人,徵求无厌,以至不堪而变作。” |
迁善 | qiānshàn | 去恶为善;改过向善。《孟子·尽心上》:“杀之而不怨,利之而不庸,民日迁善而不知为之者。” 扬雄《法言·学行》:“是以君子贵迁善,迁善也者圣人之徒与!”《周书·陆通传》:“然其逆谋久定,必无迁善之心。”《隋书·高祖纪下》:“朕初受命,陈顼尚存,思欲教之以道,不以龚行为令,往来修睦,望其迁善。”《旧唐书·昭宗纪》:“伏维皇帝陛下,鉴往古用师之难,採列圣迁善之美,恩加区宇,信及豚鱼,则臣等不胜恳愿。”《资治通鉴 汉纪二十》迁善日进而不自知也。鲁迅《中国小说史略第十七篇》:“又于吉芝陀出狱即思食人事,则致慨于迁善之难。” |
迁善黜恶 | qiānshànchùè | 犹言向善而去除邪恶。三国·蜀·诸葛亮《便宜十六策·考黜》:“考黜之政,谓迁善黜恶。”清·冯桂芬《窥天镜 序》:“五经四子书,皆劝善书也,亦间及果报,《易》、《诗》、《书》、《礼》著其理,《春秋传》兼言徵验,而四子书教人迁善去恶之道大备。” |
迁善改过 | qiānshàngǎiguò | 改正错误,向好的方面改进。《易·益》君子以见善则迁,有过则改。三国魏·王弼注:迁善改过,益莫大焉。《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四十一》太祖皇帝尝以坠马之故而罢猎,又以乘醉之误而戒饮,迁善改过,不俟旋踵,此子孙帝皇万世之大训也。宋·朱熹《白鹿洞书院揭示》言忠信,行笃敬,惩忿窒欲,迁善改过,右修身之要。 |
迁善去恶 | qiānshànqùè | 解释见“迁善黜恶”。清·冯桂芬《<窥天镜>序》:“《易》、《诗》、《书》、《礼》著其理,《春秋传》兼言征验,而四子书教人迁善去恶之道大备。” |
迁善塞违 | qiānshànsāiwéi | 犹言向善而防堵邪恶。清·谭嗣同《刘淞芙<湘报馆章程>跋》:“闻见既溥,法戒乃兴,迁善塞违,教治以懋。” |
迁善远罪 | qiānshànyuǎnzuì | 犹言向善而远离罪恶。贾谊《治安策》:“然而曰礼云礼云者,贵絶恶於未萌,而起教於微眇,使民日迁善远罪而不自知也。”唐 吕温《广陵陈先生墓表》:“吾里尝有陈融,孝慈仁信,不学不仕。乡人见也,皆自欲迁善远罪,亦不知其所以然。” 清 林则徐《拟具照会英王底稿折》:“此次既颁新例,自应宣示重洋,咸使怀德畏威,迁善远罪。” |
迁逝 | qiānshì | ①迁移,离去。文选·王粲《登楼赋》:“遭纷浊而迁逝兮,漫逾纪以迄今。”②消逝,流失。③犹死去。 |
迁思回虑 | qiānsīhuílǜ | 形容反复思考。汉 司马相如《封禅文》:“乃迁思回虑,总公卿之议,询封禅之事。”宋·王曾《乞罢营玉清昭应宫疏》:“察圣贤之深戒,迁思回虑,惩往念来,诏将作之官,息勤劳之众。” |
迁徙 | qiānxǐ | ①犹变化。②更改;改变。③搬家;从一处搬到另一处。④流放边远地区。汉 贾谊《过秦论 上》:“然而陈涉,瓮牗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⑤谓升迁官职。 |
迁延 | qiānyán | ①退却,后退。杜预注:“迁延,却退。”《西京杂记 卷五》:“敞迁延负墙,俛揖而退。”清 钱谦益《刘濡恩授承德郎敕》:“无使泛舟之师,终为迁延之役。”②徘徊;停留不前貌。司马相如《美人赋》:“有女独处,婉然在牀,奇葩逸丽,淑质艷光,覩/睹臣迁延,微笑而言。”《资治通鉴 唐纪六十》时李听自贝州还军馆陶,迁延未进,(史)宪诚竭府库以治行。清 魏源《圣武记卷二》:“苟官兵长驱,则澧州、常德、湘阴迎刃立解……而诸军迁延不进,又不力扼虎渡口,致松滋上游贼舟救至。”③拖延。迁延苟简。多指时间上的耽误。《三国演义 第一一七回》:“如迁延日久,姜维兵到,我军危矣。”(许)敬宗对曰:“陛下(高宗李治)少更迁延,臣恐变生肘腋,悔无及矣!”唐 李商隐《行次西郊作一百韵》:“临门送节制,以锡通天班。破者以族灭,存者尚迁延。” 《资治通鉴 唐纪五十八》白居易上言:既无惩劝,以至迁廷,若不改张,必无所望。《续资治通鉴 宋纪五十五》而(陈)执中迁延,尚玷宰府。 |
迁延顾望 | qiānyángùwàng | 解释见“迁延观望”。 |
迁延观望 | qiānyánguānwàng | 谓心情犹豫而行动迟延。 |
迁延稽留 迁延羁留 | qiānyánjīliú | 犹言拖延滞留。 |
迁延日月 迁延时日 迁延岁月 | qiānyánrìyuè qiānyánshírì qiānyánsuìyuè | 犹言拖延时间。清·钱彩《说岳全传》第31回:“若不然,徒然虚废钱粮,迁延时日,究竟无益也。” |
迁移 | qiānyí | ①离开原来的所在地而另换地点。从乡村迁移到城市。三国魏 曹植《白马篇》:“边城多警急,虏骑数迁移。”②由于自然力的作用从一地移向另一地。沙丘通常向内地迁移。 |
迁莺出谷 | qiānyīngchūgǔ | 解释见“迁乔出谷”。清·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106回回目:“符弥轩调虎离山,金秀英迁莺出谷。” |
迁于乔木 | qiānyúqiáomù | 迁:迁移。乔木:高树。原指鸟儿从幽深的山谷迁移到高树上去。比喻乔迁新居。《诗经·小雅·伐木》:“出自幽谷,迁于乔木。” |
迁谪 | qiānzhé | 谓官吏因罪降职并流放。唐 苏颋《晓发兴州入陈平路》诗:"旧史饶迁谪,恒情厌苦辛。"《全唐诗》卷七四作"迁谪"。唐 王昌龄《留别武陵袁丞》诗:"皇恩暂迁谪,待罪逢知己。"唐白居易《琵琶引 序》:“予出官二年,恬然自安,感斯人言,是夕始觉有迁谪意。”帝(宋仁宗)曰:“闻卿(唐介)迁谪以来,未尝有私书至京师,可谓不易所守。”明 高启《沧浪亭》诗:"吴兴长史旧迁谪,买得此水自号'沧浪客'。" |
迁志 | qiānzhì | 改变意志。刘向《九叹·忧苦》:“欲迁志而改操兮,心纷结而未离。”潘勗《册魏公九锡文》:“以君经纬礼律,为民轨仪,使安职业,无或迁志。” |
迁擢 | qiānzhuó | 提升官职。元 刘祁《归潜志 卷十一》:“一时人望与士大夫退闲者,皆以次迁擢台阁中,其除拜无虚日。”《好逑传 第二回》:“我前日遭诬下狱,祸已不测,后邀圣恩,反加迁擢,可谓侥幸矣。” 《聊斋志异 遵化署狐》后二年,公遣干仆赍银如干数赴都,将谋迁擢。 |
迁坐 | qiānzuò | ①改换平时起居的场所。《论语·乡党》:“齐必变食,居必迁坐。”朱熹 集注:“迁坐,易常处也。” 宋 周密《齐东野语·斋不茹荤必变食》:“祭祀之斋居必迁坐,必变服,必变食。”②移动坐位。 宋 庄季裕《鸡肋编卷上》:“既至馆中,气尚未平,独坐屏处。时秋阳方烈,为日所射,久不迁坐。” |
阡 | qiān | ①田间的小路:阡陌。②通往坟墓的道路:阡表(墓碑)。宋 欧阳修《泷冈阡表》呜呼!惟我皇考崇公,卜吉于泷冈之六十年,其子修始克表于其阡。《聊斋志异 姊妹易嫁》时邑世族张姓者,有新阡在东山之阳。 |
阡表 | qiānbiǎo | 墓表。宋 曾敏行《独醒杂志卷二》:“后公罢政出守青社,自为阡表,刻碑以归。” 宋 罗大经《鹤林玉露卷一》:“欧阳公居永丰县之沙溪,其考崇公葬焉,所谓瀧冈阡是也。厥后奉母郑夫人之丧归合葬,载青州石鐫阡表。”宋 欧阳修《泷冈阡表》呜呼!惟我皇考崇公,卜吉于泷冈之六十年,其子修始克表于其阡。参见“墓表”。 |
阡陌 | qiānmò | ①指在广袤田野上南北走向和东西走向并且相互交错的田埂,其中,"阡"是指南北走向的田埂;"陌"是指东西走向的土埂。农田地里的小道和灌溉渠道,纵者(南北方向)称为"阡",横者(东西方向)称为"陌"。田界:阡陌纵横,杂乱不堪。押韵需要时亦可写作“陌阡”。《资治通鉴 周纪二》废井田,开阡陌。西汉·贾谊《过秦论》(陈涉)蹑足行伍之间,而倔起阡陌之中,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汉书 王莽传中》“秦知顺民之心,可以获大利也,故灭庐井而置阡陌,遂王诸夏,讫今海内未厌其敝。”三国魏 曹操《短歌行》:“越陌度阡,枉用相存。”晋·陶渊明《桃花源记》阡陌交通,鸡犬相闻。《资治通鉴 汉纪二十五》富者田连阡陌,贫者亡立锥之地。《续资治通鉴 宋纪八十九》自开阡陌,使民得以田私相贾易。《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四十三》豫章诸郡,但阡陌近水者,苗秀而实;高仰之地,雨不时至,苗辄就槁。《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四十九》而本县丞江士龙,独能以身任责,深入阡陌,谕使修筑,令耕者出力,而田主出谷以食之。② 喻途径,门路。脉络。北齐 颜之推《颜氏家训·风操篇》而家门颇有不同,所见互称长短;然其阡陌,亦自可知。 |
扦 | qiān | ①用金属或竹、木制成的一种针状器具,有的带有底座:竹扦。蜡扦儿。扦子。②插,插进去:扦门。《续资治通鉴 元纪三十二》贼恚甚,乃树栅起飞楼临城,(余)阙分命诸将各以兵扦贼,昼夜不得息,贼益生兵来攻。 |
芊 | qiān | ①芊芊:草木茂盛。②芊绵:草木茂盛。亦作“芊眠”。 |
芊芊 | qiānqiān | 草木茂盛貌。苍翠,碧绿。大地春回,芳草芊芊。 |
钎 | qiān | 钎子:一头尖的长钢棍,多用来在岩石上打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