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iǎ I.

①在交通要道设置的检查或收税的地方:关卡。卡子。②夹东西的器具:发()卡。领带卡。③夹在中间,堵塞:卡壳。鱼刺卡在嗓子里。II.参见“kǎ” 。

qià

①跟人联系,商量:面。接。②谐和:融洽,一统天下。男女缠绵。孟子·公孙丑上》且以文王之德,百年而后崩,犹未洽于天下;武王、周公继之,然后大行。西汉·贾谊《治安策道之以德教者,德教洽而民气乐;殴之以法令者,法令极而民风哀。③广博,周遍:博识闻。隆洽。《汉书 王莽传》万国和协,黎民时雍,圣瑞毕溱,太平已洽。《资治通鉴 魏纪九》武昭既敷,文算又洽,推是道也,天下其孰能当之哉!④沾湿,浸润;普遍沾染,完全融入。内五脏。《汉书·武帝纪》以百姓之未洽于教化,朕嘉与士大夫日新厥业,祗而不解。《资治通鉴 汉纪十六》敞惊惧,不知所言,汗出洽背,徒唯唯而已。

洽博多闻

qiàbóduōwén

指知识和见闻广博。明 俞弁《逸老堂诗话》卷下:“玄敬当时最以洽博多闻称,不知何所据而云然。”

洽驩

qiàhuān

亦作“洽欢”。和睦欢悦。《史记·孝文本纪》:“上从代来,初即位,施德惠天下,填抚诸侯四夷皆洽驩。”清 梅曾亮《馆陶县张君墓表》:“君祷雨既应,糶仓穀,平价振口粮,士民皆洽欢。”

洽闻

qiàwén

多闻博识。《汉书 司马迁传》以迁之博物洽闻,而不能以知自全。《汉书·武帝纪》其令礼官劝学,讲议洽闻,举遗举礼,以为天下先。晋 葛洪《抱朴子 自序》道士弘博洽闻者寡,而意断妄说者众。参见“博学洽闻”。

洽闻强记

qiàwénqiángjì

见闻广博,记忆力强。《孔丛子 嘉言》:“[孔仲尼]躬履谦让,洽闻强记。”明杨慎《祭用贞弟文》仕优而学,退食自公,洽闻强记,贵异贱同。

qià

①正巧,刚刚:恰巧。恰好。恰恰(a.刚好,如“恰恰相反”;b.融和,如“春光恰恰”;c.鸟鸣声,如“自在娇莺恰恰啼”)。恰似。②合适,适当:恰当。切(qiè)。

恰到好处

qiàdàohǎochù

恰:正好。办事、说话正好达到最适当的地步。清 王士禛《带经常诗话》:元倡如初写黄庭,恰到好处;诸名士和作皆不触及。朱自清《经典常谈 春秋三传第六》只是平心静气的说,紧要关头却不放松一步;真所谓恰到好处。

恰如其分

qiàrúqífèn

恰:恰好;分:分寸。合适的界限。指办事或说话正合分寸。老师举的这个例子恰如其分,同学们很快就掌握了这种方法。清 李绿园《歧路灯》第108回:赏分轻重,俱是阎仲端酌度,多寡恰如其分,无不欣喜。

恰似

qiàsì

犹恰如。五代 佚名《浣溪沙》:“满眼风波多闪灼,看山恰似走来迎。仔细看山山不动,是船行。”

恰限qiàxiàn正遇上。正不巧。宋 韩淲《鹊桥仙·红梅已谢词》:“春风吹我带湖烟,甚恰限、新晴天气。”《宣和遗事前集》:“恰限今日专等天子来,那里敢接别人?”《水浒传第七二回》:“恰限我女儿没缘,不快在牀,出来相见不得。”

qià

圆形便帽。《傅子》:“汉末王公,多委王服,以幅巾为雅……魏太祖(曹操)以天下凶荒,资财乏匮,拟古皮弁,裁缣帛以为帢,合于简易随时之义,了色别其贵贱,于今施行。”帢初期只用于军队中,而并不是百姓服饰。在后世帢逐渐演变成为葬礼所戴的丧服冠。《聊斋志异 田七郎》未几,一人出,年二十余,貙目蜂腰,着腻帢,衣皂犊鼻,多白补缀。

qià

髂骨,位于腰部下面腹部两侧的骨。左右各一,上缘略呈弓形,下缘与耻骨、坐骨相连而形成髋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