砌 | qì I. | ①建筑时垒砖石,用泥灰粘合:砌墙。修砌。堆砌(亦喻写文章时使用大量华丽而无用的词语)。台阶:雕栏玉砌或玉砌雕栏。砌石(阶石);砌阶(台阶)。南唐 冯延巳《鹊踏枝》:“砌下落花风起,罗衣特地春寒。”砌下落梅如雪乱,拂了一身还满。”宋 刘克庄《落梅》:“一片能教一断肠,可堪平砌更堆墙。”③堆积。宋 秦观《踏莎行词》:“驛寄梅花,鱼传尺素,砌成此恨无重数。”II. 参见 qiè。 |
砌词 | qìcí | 拼凑编造不实之词。清 林则徐《砀山县民陈于学等京控监生邵敏案审明定拟折》:“(陈于学)心怀不甘,随各砌词具呈。”欧阳山《苦斗五六》:“何守仁是老练的人,一听就知道那何不周是危言耸听,砌词诬告,就把手一摆,说:‘知道了。’” |
砌词捏控 | qìcíniēkòng | 捏造事实来控告。 |
砌红堆绿 | qìhóngduīlǜ | 形容春日花木繁荣的景象。宋·张孝祥《满江红·思归寄柳州》:“想一年好处,砌红堆绿。” |
砌石 | qìshí | 阶石。南朝陈 阴铿《新成安乐宫诗》:“砌石披新锦,梁花画早梅。”清 姚鼐《登泰山记》:四十五里,道皆砌石为磴,其级七千有余。 |
碛 | qì | ① 浅水中的沙石。② 沙碛:沙漠。不生草木的沙石地。《资治通鉴 随纪二》及击突厥,出白道,进图入碛,遣使请兵,近臣缘此言欲反。 |
碛北 | qìběi | 旧称 蒙古高原 大沙漠以北地区。《隋书·阴寿传》:“寳寧弃城奔于磧北,黄龙诸县悉平。” |
碛砾 | qìlì | 浅水中的沙石。《抱朴子·广譬》:摩尼不宵朗,则无别于碛砾。 |
碛卤 | qìlǔ | 含盐碱多沙石的地方。李周翰注:“磧,石地;卤,咸地也。” 唐 李德裕《讨袭回鹘事宜状》:“回鶻皆骑兵,长於野战,若在磧卤,难与交锋,虽良将劲卒,无以制胜。”《资治通鉴·唐德宗贞元十四年》:“士卒以夏州磧卤,又盛夏,不乐徙居。” 胡三省注:“磧,沙磧。卤,咸卤。磧卤之地,五穀不生。” |
葺 | qì | ①原指用茅草覆盖房子,后泛指修理房屋:葺墙。葺屋(草屋)。修葺。治道葺桥。完葺。增葺。葺墉。《续资治通鉴 汉纪十五》以定州蒲阴县当高阳关会兵路,诏葺其城。《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一十》天下大计,当用二广财力,葺荆湖两路,使通京西,接陕右,此天下右臂。《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五十八》太子詹事娄机言:“和议甫成,先务安静,葺罅漏以成纪纲,节财用以固邦本,练本卒以壮国威。”宋 王禹偁《黄冈竹楼记》幸后之人与我同志,嗣而葺之,庶斯楼之不朽也!《聊斋志异 二商》我高葺墙垣,亦足自固。《聊斋志异 仇大娘》大娘幸有藏金,出葺败堵。②累积,重叠:葺袭(重叠)。 |
葺理 | qìlǐ | ①修理。《后汉书·独行传·雷义》后葺理屋宇,乃得之。《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六十八》(高)稼在沔,葺理创残,招集流散,民皆襁负归之。②整治。五代杨凝式《赠张全义》诗:洛阳风景实堪哀,昔日曾为瓦子堆。不是我公重葺理,至今犹是一堆灰。 |
葺治 | qìzhì | ①治理。《敦煌曲子词·菩萨蛮》:“奉国何曾睡,葺治无人醉。”宋 岳飞《奏条具襄阳随郢三郡防守状》:“臣收復到襄阳、随、郢三州,即时逐急,权行差官葺治州事。”②整治。明 沉德符《野获编·果报·耶律楚材》:“未几,掘得碣石,则楚材墓也,虽稍为葺治,闻壙中他物散去多矣。”③修建。清 恽敬《陈白沙先生祠堂记》:“贞节堂、碧玉楼名皆始於先生,其宇则子孙所葺治也。”④置办。朱彭寿《安乐康平室随笔 卷四》:“因奉命交余三百金,葺治三公棺槨。” |
亟 | qì I. | ①屡次:亟来探视。《左传·隐公元年》 “亟请于武公,公弗许。”《论语·阳货》“好从事而亟失时。”《孟子·万章下》(鲁)缪公之于子思也,亟问,亟馈鼎肉。子思不悦。于卒也,摽使者出诸大门之外,北面稽首再拜而不受。《孟子·尽心上》故王公不致敬尽礼,则不得亟见之。见且由不得亟,而况得而臣之乎?西汉·刘向《战国策·齐策四》:“是以君王无羞亟问,不愧下学。”《答李翊书》“亟称其人,所以劝之,非敢褒其可褒而贬其可贬也。” ②指气。《素问·生气通天论》:“阴者,藏精而起亟也”。张景岳注:“亟,即气也。观《阴阳应象大论》曰:‘精化为气’,即此藏精起气之谓。” II.jí赶快,急切:亟需办理。亟待纠正。 |
憩 | qì | 休息:憩息。少憩。游憩。小憩片刻。停憩。唐 王勃《长柳》:晨征犯烟磴dèng,夕憩在云关。唐 李白《下终南山过斛斯山人宿置酒》:“欢言得所憩,美酒聊共挥。”唐 韦应物《东郊》:“依丛适自憩,缘涧还复去。”《续资治通鉴 宋纪二十六》远行之人,若少憩,则足痹不能立,人气亦阑,吾(曹玮)以此取之。《聊斋志异 冥宁》回顾对户,有巨石滑洁,因据坐少憩。《聊斋志异 阿宝》遥见有女子憩树下,恶少年环如墙堵。 |
憩息 | qìxī | 休息。唐 刘知几《史通·暗惑》:“严备供具,憩息有所。”《资治通鉴 唐纪三十五》西师憩息既定,李泌请遣安西及西域之众,如前策并塞东北,自归、檀南取范阳。宋 张世南《游宦纪闻 卷六》:“作亭之意,盖为四方祈祷者憩息之所。”《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二十回》:“时候已经不早了,大家安排憇息。”李若冰《在柴达木盆地》:“每天,我们总是怀着美好的愿望……憇息在空旷的滩地里。” |
憩歇 | qìxiē | 休息,歇息。晋 陶潜《搜神后记 卷二》行至定州界内,去州三百馀里,於路旁树阴憇歇。唐 欧阳詹《南阳孝子传》平田积雨,潦淖到胫,不至店舍,竟无憇歇。《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三十五》(刘)泽以城不可守,劝(刘)锜退屯瓜洲,锜令诸军憩歇,徐图所向。 |
憩止 | qìzhǐ | 歇息,休息。《晋书·刘寔传》:“寔少贫窭,杖策徒行,每所憩止,不累主人。”《资治通鉴·唐高祖武德六年》:“(黑闼)至城旁市中憩止, 德威 馈之食。” 清 蒲松龄《聊斋志异·宦娘》:“(温如春)客晋,经由古寺,系马门外,暂憩止。” |
槭 | qì I. | 落叶小乔木,树干平滑,叶对生,掌状分裂,秋季变为红色或黄色。花黄绿色,结翅果,能借风力散布种子。木材可做器具。II. sè树枝光秃的样子,树叶凋落:“庭树槭以洒落兮”。 |
愒 | qì I. | 古同“憩”,休息。II.kài①荒废:“玩岁而愒日”。②急。 |
磜 | qì | 小磜xiǎoqì,地名,在江西。磜头qìtóu,地名,在福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