旗 | qí | ①用布、纸、绸子或其他材料做成的标识,多是长方形或方形:旗子。旗帜。旗号。旗舰。旗手。②中国清代满族的军队编制和户口编制(共分八旗,后又建立蒙古八旗,汉军八旗),特指属于满族的:旗人(满族人)。旗籍。旗袍。③中国内蒙古自治区的行政区划,相当于县。 |
旗榜 旗牓 | qíbǎng | 指标有名号的旗子与榜文。宋 岳飞《奏招杨钦状》:“遣军分头齎执旗牓,谕以祸福。”宋 陆游《上二府论事札子》:“张安国所犯,在已受旗榜招安之后。”《宋史·岳飞传》:“以至禁卫龙虎大王下忔查千户高勇之属,皆密受飞旗牓,自北方来降。”《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二十》时韩世忠、岳飞、吴玠军各遣间招诱中原民,金得其蜡弹旗榜,出以语(王)伦曰:“议和之使继来,而暗遣奸谍如此,何故?” |
旗布星峙 | qíbùxīngzhì | 犹言星罗棋布。汉·王粲《游海赋》:“若夫长洲别岛,旗布星峙。”参见“棋布星陈/棋布星罗” |
旗纛 | qídào | 饰以鸟羽的大旗。唐 韩愈《南海神庙碑》:“旗纛旄麾,飞扬晻蔼。”宋 苏洵《张益州画像记》公(张方平)来自东,旗纛舒舒。明 沉榜《宛署杂记·经费上》:“工部祭旗纛,霜降取用。”清 魏源《湘江舟行诗之三》:“何来三峯矗,鼎立峙旗纛。” |
旗纛渐倒 | qídàojiàndǎo | 指饰以鸟羽的大旗逐渐倒下。清 曹雪芹《 |
旗鼓 | qígǔ | ①旗和鼓。古时军中用以发号施令。南朝梁 丘迟《与陈伯之书》故国之旗鼓。唐 沈佺期《杂诗三首 其三》“少妇今春意,良人昨夜情。谁能将旗鼓,一为取龙城。”②喻指首领。③武术使棍棒的架式。《水浒传第二回》去抢架上拿了一条棒在手里,来到空地上,使个旗鼓。 |
旗鼓相当 | qígǔxiāngdāng | 旗鼓:古时作战以摇旗击鼓指挥进退。比喻双方力量不相上下。南朝宋 范晔《后汉书 隐嚣传》:“如令子阳到汉中、三辅,愿因将军兵马,旗鼓相当。”清 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三十五回:单说何孝先自办此事以来,居然别开生路,与申大善士一帮旗鼓相当,彼此各不相干。 |
旗舰 | qíjiàn | 海军舰队中,司令官或最高指挥官所乘的军舰。宋德富《简明中国通史故事第163篇》五日凌晨,旗舰定远中雷搁浅,仍做“水炮台”使用。 |
旗开得胜 | qíkāidéshèng | 形容战斗顺利;一出兵就取得了胜利。元 无名氏《射柳捶丸》第四折:“托赖主人洪福,旗开得胜,马到成功。”明 许仲琳《封神演义》第九十四回:旗开得胜姜文焕,一怒横行劈董忠。 |
旗旄 | qímáo | 亦作“旂旄”。注犛牛尾于杆首的旌旗,军将所建。唐 韩愈《送李愿归盘谷序》:“人之称大丈夫者,我知之矣……其在外则树旗旄,罗弓矢,武夫前呵,从者塞途,供给之人各执其物,夹道而疾驰。”《旧唐书·田弘正传》:“天慈遽临,免书罪累,朝章荐及,仍委旂旄,锡封壤於全藩,列班荣於八座。”宋 曾巩《饮归亭记》:“然而旗旄鐲鼓,五兵之器,便习之利,与夫行止步趋迟速之节,皆宜有法,则其所教亦非独射也。”宋 欧阳修《相州昼锦堂记》:“高车駟马,旗旄导前,而骑卒拥后。” |
旗靡辙乱 | qímízhéluàn | 谓阵脚已乱,抵挡不住。春秋鲁·左丘明《左传·庄公十年》:“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蔡东藩《五代史演义》第23回:“顿时旗靡辙乱,不能支持。” |
旗亭 | qítíng | ①市楼。古代观察、指挥集市的处所,上立有旗,故称。②酒楼。悬旗为酒招,故称。《孽海花第二十回》纯客这日直弄得大醉而归,倒真个病了数日,后来病好,做了一篇《花部三珠赞》,顽艳绝伦,旗亭传为佳话。 |
旗帜鲜明 | qízhìxiānmíng | 旗:军队用的旗帜。原指军旗鲜艳;后指对某些问题态度明朗。文章的主题要旗帜鲜明,不能模棱两可。清 钱采《说岳全传》:“兀术好生疑惑,忙出营前观看,果然依旧旗帜鲜明,刀枪密布,不知何故。” |
旂 | qí | ①同“旗”。《左传·桓公二年》:“三辰旂旗,昭其明也。”杜预注:“三辰,日、月、星也。”②古代指有铃铛的旗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