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石变法掀起的波澜并没有因为王安石的罢黜谢世,宋神宗的驾崩而平息,支持变法和反对变法的新旧两党的争斗进行了长期的较量,宋朝进入了党争的泥沼,不可自拔。
雄心大志的宋神宗赵顼由于对西夏战事的惨败,精神上受到沉重的打击,病情恶化。大臣们乱成一团,宰相王珪等人开始劝赵顼早日立储。赵顼此时已经有不祥的预感,无奈地点头同意了。神宗六子赵佣,改名为“煦”,被立为太子,国家大事由皇太后高氏暂为处理。公元1085年(元丰八年),宋神宗赵顼去世,享年38岁。赵煦9岁登基,皇后向氏为皇太后,尊奉高氏为太皇太后,军国大事由54岁的太皇太后即宣仁太后暂时处理,一切按照真宗刘皇后听政的先例办理,改年号元祐。高太后今安徽亳州蒙城人,宋英宗赵曙的皇后,宋神宗赵顼的生母。
高太后垂帘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召回反对变法最坚决的司马光。就是写《资治通鉴》的司马光在神宗变法时隐居洛阳达15年之久,百姓都知道他日后可能复出,称他为“司马相公”,许多赋闲在家的反变法官员也很钦佩他,这些人是司马光执政后更化的主要力量。司马光被召回朝廷后,全面废除新法,史称“元祐更化”。以侍读的身份返回朝廷的吕公著上奏全面否定王安石变法。司马光支持吕公著的观点:“公著所陈,与臣言正相符合。”高太后不仅一味信任司马光,委以重任,还在司马光死后,将其反对变法的措施执行到底,并起用大批反对派官员如文彦博、范纯仁和吕大防等人,又将支持变法的官员逐出朝廷。蔡确罢相,出知陈州。次年,蔡确再贬安州。变法派人物有的被贬,有的被判刑,有的被逐出政府机关,不一而足。元佑期间对新党的打击和倾轧始终如一,从未放松过。吕大防、梁涛、刘安世等人还把支持变法的八九十名官僚划入王安石、吕惠卿、蔡确等人名下,认为他们结成死党。元佑期间的一切措施都是在宣仁高太后的操纵下进行的。
很多史书对高太后的评价以正面为主,说高太后以崇尚节俭,办事公正特别是注意约束外戚和严守封建妇德而著名。她汲取五代时期封建伦理道德的沦丧,权臣武将跋扈横行甚至弑上篡位的教训,在加强中央集权的同时,特别注重宣扬儒家的封建礼教伦常观念。社会上也形成了一种“存天理、灭人欲”的思潮,即程朱理学。由于高太后廉洁自奉,处事公正,所以她垂帘听政期间,朝政比较清明。《续资治通鉴》评价:自垂帘以来,召用名臣,罢废新法苛政,临政九年,朝廷清明,华夏绥安。……人以为女中尧、舜。
被司马光誉为"女中尧舜"宋宣仁高皇后
直到元佑八年(1093年),宣仁太后去世,宋哲宗赵煦终于盼到了出头的日子。他十分不满元祐旧臣早年对他的冷落,更不满高太后对他的种种压抑,因此,对旧党的仇恨心理不亚于元祐时被打击的新党,新党对旧党的报复性打击开始了。宋哲宗起用章惇为相,复行新法,对元祐诸臣大肆报复,凡是高太后垂帘时弹劾新党和罢免新法的官员几乎无一人幸免。生者流窜,死者追贬夺谥,并企图追废宣仁太后。哲宗帝怒曰:“卿等不欲朕入英宗庙乎!” 章惇被迫停止。司马光死了,不但剥夺其爵位和荣衔,还想要皇帝下诏掘墓鞭尸,哲宗皇帝听从其他官员的意见,没同意。朝廷差人把司马光的牌坊拆了,皇太后赐的碑文也磨平了。
在章惇等人的竭力怂恿下,宋哲宗对被高太后打压下去的新党人物进行平反昭雪,首先解放王安石变法的核心人员吕惠卿。章惇认为“惠卿所坐极无名。”哲宗批示“与复旧官并资政殿学士。”冬,十月,以知江宁府吕惠卿知大名府。继后,蔡确追复观文殿大学士。
由于变法与反变法矛盾的延续以及哲宗与高太后的冲突,使得当时支持变法的大臣(新党)与反对变法的大臣(旧党)都无可避免地卷入激烈的党争,演出一幕幕令人叹息的悲剧。
看看著名旧党人物苏轼兄弟俩在这场党争中的命运起伏。元祐元年(1086年),太皇太后临朝,重用苏轼,八个月之内,连升三次,为翰林学士,知制诰。这个职位很重要,帮皇帝起草国书的。而此时,苏辙在京为右司谏。章惇贬谪苏轼、苏辙等旧党于岭南(今广西、广东一带)。岭南彼时为蛮荒之地,瘴气盛行,语言殊异,尚无人被贬到如此之遥地,此时苏轼已经57岁。苏轼在惠州,曾做诗“为报诗人春睡足,道人轻打五更钟”,此首诗传到首都,章惇一看,苏轼活得挺滋润啊,就特不高兴,再贬苏轼到海南。苏轼字子瞻,谪儋州,以瞻与儋字相近;苏辙字子由,谪雷州,以雷字下有田字。苏辙到雷州,不许占官舍,只好租用民屋。章惇又以为强夺民居,下州追民究治,以租券具在,乃止。章惇拿这兄弟俩开涮到如此地步。
苏东坡贬谪海南儋州
司马光是新党重点攻击的对象,其中的重磅材料就是他出卖国土给西夏。直到如今,网络上依旧存在大量就此事对司马光的负面评价,譬如360百科中说“王安石下台后,司马光将宋神宗时军兵用生命夺取的土地,无偿送给西夏。司马光将自己国家的领土无偿奉送给西夏,这是一种出卖国土、妥协苟安的行为。”
史实究竟如何呢?北宋仁宗景祐五年(1038年),宋朝的藩属党项政权首领李元昊脱宋自立,自称皇帝建立西夏起,宋夏之间经历了数次战争,从仁宗、英宗、神宗到哲宗几乎没有停息过。元丰四年(1081),西夏梁太后囚禁夏惠宗帝李秉常导致国内政乱。宋神宗认为攻占西夏的良机已至,趁此发动五路伐夏大战。此战宋军占领了兰州,还有银、石、夏、宥诸州和横山北侧一些军事要点,使西夏在横山沿边地带不敢耕者二百余里。但相比于消灭西夏的初衷,战果确实一般。
元祐元年(1086年)夏主遣使来求兰州、米脂等五砦(同“寨”),司马光认为这牵涉到边境的安全问题,必须重视。他认为元丰四年的战争由宋引起,夺得的数砦(同“寨”)本来就是人家的,如今既然答应西夏内附而吝惜不还,对方一定会说“新天子即位,我们卑辞厚礼以事中国,希望能归还被侵占的边疆,看起来恭顺无益,不如以武力取之。”司马光接着说:“当此之时,不得已而与之,其为国家耻,无乃甚于今日乎!群臣犹有见小忘大、守近遗远、惜此无用之地者,愿决圣心,为兆民计。”当时很多大臣不同意司马光的意见,认为先帝用武力夺取,今无故弃之,这不让外夷轻视我们吗?司马光询问孙路,孙路把地图拿来给司马光看,指出:自北关近黄河,依靠兰州城,可以捍蔽;若捐以予敌,一道危矣。司马光就不再提归还五砦的事情了,就在这一年司马光就去世了。后西夏惠宗薨,夏人来告哀,北宋遣穆衍、张楙往吊祭,宋哲宗诏:“自元丰四年用兵所得城砦,待归我永乐所陷人民,当尽画以给还。”意思是要夏先归还永乐城之战被抓去的宋人,然后归还五砦。四年后,1090年夏人来归永乐陷没吏士149人,哲宗诏以米脂、葭芦、浮图、安疆四砦还之,约定专门人员画定疆界,这全是高太后当家主持的元祐弃地事件。
客观评议北宋归还西夏四州,司马光也负有一定责任,但他接受了孙路的提议,不再提及此事。归还一事的落实是在他逝世四年以后,主要责任应当由高太后承担。新党就此事攻击司马光带有明显的党争色彩,如果我们也跟着新党把责任全部推到他身上实在是冤屈了司马光老先生。
宋哲宗重用的章惇是一个令人争论不休的人物,他个性豪俊,博学善文。中进士之后,初任县官,以欧阳修推荐,入朝试馆职,被劾,复出任县官。宋神宗熙宁二年(1069年),王安石秉政,赏识章惇之才,用为编修三司条例官,协助推行新法。宣仁太后执政时期被黜出外郡,宋哲宗亲政被重用。他恢复王安石变法中的保甲法、免役法、青苗法等,减轻农民负担,使国势有所起色。他主张停止与西夏谈判,支持章楶屡败夏人,而诸路亦多建城造砦以逼西夏,夏人屡败,遂不复振,遣臣来宋谢罪,且进誓表。哲宗诏许其通好,岁赐如旧,自是西垂民安。但是元朝时期编写的《宋史》将其列入《奸臣传》,很可能是因为他反对旧党的著名人物而遭遇全面否定。
宋朝宰相章惇是一个争议人物
元符三年(1100年)哲宗帝赵煦崩于福宁殿。失去了依靠的新党代表人物章惇的命运又将如何?被他打压下去的众多著名的旧党分子是否还有出头之日?且读下篇分解。
张正立评议:
本篇主题:由王安石变法引起北宋党争。神宗哲宗都没能解决王安石与司马光的新旧党争,众多治国精英遭受打击,这在不同程度上损伤了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