朴樸 | pǔ I. | 没有细加工的木料,喻不加修饰:朴素。朴实。朴厚。朴质。《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四十五》彼若知圣(宋孝宗)意崇朴,亦必观感而化。II.pò落叶乔木,木材可制器具。III.pō朴刀:古代的一种武器,窄长有短把的刀,双手使用。IV.piáo姓。 |
朴鄙 | pǔbǐ | ①形容质朴鄙野。有时用为谦词。他的言辞虽然朴鄙,但却透露出真挚的情感和深刻的思考。②亦指质朴鄙野的人。他虽然是一个朴鄙,但他的文风却能直击人心,让人感受到文字背后的深情与力量。《红楼梦第二十一回》焚符破玺,而民朴鄙。 |
朴诚 | pǔchéng | 朴实忠诚。明 沈德符《野获编·著述·吕焦二书》:“吕以理学著名,一则勇于献替,一则过于朴诚,俱遭忌口,动以宫闱见指摘。”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庙鬼》一日,忽见有武士绾锁而入[5],怒叱曰:“朴诚者 汝何敢扰!” 《聊斋志异 云翠仙》(梁有)才闻,朴诚自表,切矢曒日。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李八缸》:“月生,余杵臼交,为人朴诚无伪。” |
朴陋 | pǔlòu | 粗俗鄙陋,亦用为谦词;质朴无华;质朴鄙陋。《 |
朴茂 | pǔmào | 质朴厚重。浑朴,浑厚。朴实厚重。浑朴而华美。《续资治通鉴 宋纪五十五》时上封者言:“古之取士以德行,故淳明朴茂之人用;后世取士以辞章,故浮薄纤巧之人进。望条列弊事,申戒百官。”宋 文天祥《跋刘父老季文画像》:"予观其田里淳庞之状,山林朴茂之气,得寿於世,非曰偶然。"《宋史·陈公辅传》:"愿择人臣中朴茂纯直……慷慨论事者,列之台谏,则所任得人。"清 戴名世《吴文炜传》:"为人朴茂笃行,与人交有至性。"清 纳兰性德《赋论》:"卿纯乎道德,故其辞简洁而朴茂。"胡适《序》:"直到建安、黄初的文学时期,曹操父子出来,方才大胆地模仿提倡那自由朴茂的乐府诗体。" |
朴讷 | pǔnè | 质朴而不善言词,有时用为谦词。《三国志·魏志·崔琰传》:“(崔琰)少朴讷,好击剑,尚武事。” 宋 苏辙《谢除中书舍人表 之一》:“如臣朴讷少文,迂拙自用,在仁祖时始以直言见收下第。” 《聊斋志异 慧芳》其人但朴讷,并无他长。清 蒲松龄《聊斋志异·司文郎》:“王故朴讷,覥然而已。” |
朴讷诚笃 | pǔnèchéngdǔ | 为人朴实敦厚,不善言词。《聊斋志异 蕙芳》:“马生其名混,其业亵,蕙芳奚取哉?于此见仙人之贵朴讷诚笃也。” |
朴悫 | pǔquè | 谓人诚实谨慎。《孔子家语·王言》:“士信民敦而俗朴,男慤而女贞。” 《聊斋志异 刘夫人》勿须。但觅一朴悫谙练之仆,为公子服役足矣。 |
朴散 | pǔsàn | 朴,原木,未经雕琢的木。本谓纯真之道分离变异,后亦谓淳朴之风消散。《老子·第二十八章》:“朴散为器,圣人用之,则为官长,故大制不割。”王弼注:“朴,真也。真散则百行出,殊类生,若器也。” |
朴实无华 | pǔshíwúhuá | 质朴实在而不浮华。巴金《〈爝火集〉后记》:“他只是平铺直叙,朴实无华地讲会见的事情。”冰心《回忆中的胡适先生》:“因此使她的风格既朴实无华又优美高雅。” |
朴素无华 | pǔsùwúhuá | 俭朴:不浮华。《元史·乌古孙泽传》:“常曰:‘士非俭无以养廉,非廉无以养德。’身一布袍数年,妻子朴素无华,人皆言之,泽不以为意也。”鲁迅《二心集·夏娃日记》:“又得译者将丰神传达,而且朴素无华。” |
朴拙 | pǔzhuō | ①质朴率真。宋 叶梦得《石林诗话》卷中:"其词虽朴拙,然亦可见其意也。"《续资治通鉴宋纪六十七》近岁朴拙之人愈少,巧进之士益多,唯陛下(宋神宗)哀之救之,以简易为法,以清净为心,而民德归厚。《聊斋志异 成仙》周(生)弟朴拙,不善治家人生产,居数年,家益贫。《聊斋志异 青蛙神》薛翁性朴拙,雅不欲,辞以儿幼。朱自清《清华的一日》:"齐氏朴拙苍老,独创一格,有时不免粗野。"②古朴粗糙。秦牧《艺海拾贝·茅台、花雕瓶子》:"茅台和花雕的瓶子,虽然朴拙,也自有它们卓特的地方,它们独创一格,不落窠臼。" |
朴斫之材 | pǔzhuózhīcái | 加工治理而尚未成器之材。晋·葛洪《抱朴子·博喻》:“肤表或不可以论中,望貌或不可以核能,仲尼似丧家之狗,公旦类朴斫之材。” |
溥 | pǔ | ①广大:溥博。溥原。《礼记·祭义》溥之而横溥四海。《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四十二》若一朝行一事,岁计有馀,则其利溥矣。《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四十九》历阳含山县有麻、澧二湖,灌溉民田,为利甚溥。②普遍:溥畅。“溥天之下,莫非王土”。《汉书 王莽传下》惟民困乏,虽溥开诸仓以赈赡之,犹恐未足。《资治通鉴 汉纪二十六》大化神明,鸿恩溥洽。③通“普”。《诗·小雅·北山》溥天之下,莫非王土。④姓。 |
溥博 | pǔbó | 周遍广远。《礼记·中庸》:“溥博渊泉,而时出之。溥博如天;渊泉如渊。”孔颖达疏:“溥,谓无不周徧;博,谓所及广远。”《资治通鉴 唐纪四十一》上(代宗李豫)曰:“霖雨溥博,岂得渭南独无!”宋 司马光《应诏言朝政阙失状》:“不若罢此六者,立有溥博之德,及於四海也。” 明 刘基《感怀诗》:“上天降膏泽,溥博无偏私。”鲁迅《集外集拾遗补编·破恶声论》:“其所崇爱之溥博,世未见有其匹也。” |
溥洽 | pǔqià | ①周遍,遍及。《文子·下德》:“覆露皆道,溥洽而无私。”《汉书·匈奴传下》:“大化神明,鸿恩溥洽。” 唐 柳宗元《礼部贺白龙并青莲花等表》:“观灵貺之备臻,知人和之溥洽。”《明史·江渊传》:“陛下恩威溥洽,未尝不赦过宥罪。”②广博。清 昭槤《啸亭续录·完立妈妈》:“澧洤学问溥洽,又为近支宗室,其言必有所本也。” |
溥天 | pǔtiān | 遍天下。《诗·小雅·北山》:“溥天之下,莫非王土。”《左传·昭公七年》引作“普天之下”。《三国志·吴志·张温传》:“功冒溥天,声贯罔极。”《资治通鉴 唐纪一》德戡曰:“溥天同怨,何止一人!”唐 玄应《一切经音义卷十一》:“溥天,今作‘普’,同匹古反。诗云:‘溥天之下。’传曰:‘溥,大也’,亦遍也。”清 唐孙华《闲居写怀诗之八》:“溥天同偪仄,穷岂独我遭?” |
溥天率土 | pǔtiānlǜtǔ | 谓整个天下、四海之内。《诗·小雅·北山》:“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语出《诗·小雅·北山》:“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清·黄六鸿《福惠全书·教养上谕》使千万斯年,溥天率土,紬绎之而无穷,禀承之而难尽也。 |
溥天同庆 | pǔtiāntóngqìng | 遍天下的人一同欢庆。晋·陈寿《三国志·魏志·郭淮传》:“今溥天同庆而卿最留迟,何也?”宋·苏轼《徐州贺河平表》:“盖天助有德而非人功,振古所无,溥天同庆。” |
蹼 | pǔ | 某些两栖动物、爬行动物、鸟类和哺乳动物脚趾中间的薄膜,用来拨水。青蛙、龟、鸭、水獭等都有蹼。 |
蹼辣 | pǔlà | 跌倒的声音。这里指跌跟头。《西游记第五三回》:“那妖仙措手不及,推了一个蹼辣,挣扎不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