仆僕 僕人,公僕;前仆後繼 | pū I. | ①向前跌倒:仆倒。前仆后继。《晋纪总论》圜颅尽仆,方趾咸僵。《续资治通鉴 宋纪九十七》道君(宋徽宗)虽富贵之(蔡京),亦阴知其奸谀,不可以托国,故屡起屡仆。②作及物动词,“把…弄倒”,“倒在…上“。《汉书 王莽传》后至者,欲拔其门,仆其墙,夷其屋,焚其器,应声涤地,则时成创。宋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距洞百余步,有碑仆道,其文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续资治通鉴 元纪三》少府为诸王昌图建宅于太庙南,太常丞田忠良,往仆其柱。II.参见pú。 |
仆旗息鼓 | pūqíxīgǔ | 息:停止。放倒旗子,停止敲鼓。指隐蔽行军,不暴露目标。比喻无声无息地停止运动。《新唐书·南蛮传》:“会蛮踵来,还攻大度河,仆旗息鼓。” |
扑撲 | pū | ①轻打,拍:扑粉。扑蝇。扑打。②击拂的用具:粉扑。③冲:扑灭。扑救。④相搏击:相扑。扑跌。⑤跌倒:扑地。⑥伏:扑在桌上看书。⑦杖,戒尺,亦为中国周代九刑之一。《尚书·舜典》:“象以典刑,流宥五刑。鞭作官刑,扑作教刑,金作赎刑。”孔颖达疏:“官刑鞭扑俱用,教刑惟扑而已,古属扑于教。”蔡沉集传:“扑作教刑者,夏楚二物,学校之刑也。” |
扑灯蛾 | pūdēng’é | 谷蛾。亦为蛾类统称。《四游记·吉芝陀圣母在肖家庄》:“我自思不免摇身一变,变做一个扑灯蛾。” |
扑地掀天 | pūdìxiāntiān | 形容闹得很凶。唐·白居易《风雨晚泊》诗:“青苔扑地连春雨,白浪掀天尽日风。”元·关汉卿《金线池》第二折:“只管扑地掀天无了休,着甚么来由。” |
扑花 | pūhuā | 指狎妓。《初刻拍案惊奇卷二》:“拐那一等浮浪子弟,好扑花行径的,引他到此。” |
扑鹿/扑漉 | pūlù | 象声词。形容拍翅声。唐 张志和《渔父词之十》:“击楫去,本无机,惊起鸳鸯扑鹿飞。”宋 陆游《自妙相归将至杜浦堰舟中作诗》:“苍茫林靄灭,扑漉水禽惊。”宋 杨万里《昭君怨 赋松上鸥》:“偶听松梢扑鹿,知是沙鸥来宿。稚子莫喧哗,恐惊他。”元 欧阳玄《逢江易艺芳干赋芳洲》:“王孙斗草归来晚,扑漉鸳鸯带水飞。” |
扑买 | pūmǎi | 宋元的一种包税制度。一种投标夺买。宋代对酒、醋、陂塘、墟市、渡口等税收,由官府核计应征数额,招商承包。承包者按定额向官府纳税,超额的归承包人。元沿宋制,但包税范围更扩大。宋 王得臣《麈史》卷上:“二曰酒茶,乃景德以前,因扑买县酒,其课利计茶以纳。”《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二十七》临安居民皆汲西湖,近来为人扑买作田,种菱藕之类,沃以粪秽,岂得为便?《元典章·圣政二·薄税敛》:“诸处酒税等课已有定额,商税三十分取一,毋得多取,若於额上办出增餘,额自作额,增自作增,仍禁诸人扑买。” |
扑满 | pūmǎn | 我国古代人民储钱的一种盛具,类似于现代人使用的储蓄罐。中国古代有二千多年时间通行的是方孔圆钱。先民们为储存之便,用陶作罐形或匣形的器具,顶端开一条能放进铜钱的狭口,有零散铜钱即投入其中,钱装满后,则将其敲碎取之。“满则扑之”,故名“扑满”。日有赢余,辄投扑满。《聊斋志异 辛十四娘》妆奁亦无长物,惟两长鬣奴扛一扑满,大如瓮,息肩置堂隅。 |
扑扑 | pūpū | ①盛貌。唐 白居易《山石榴寄元九诗》:“山石榴,一名山躑躅,一名杜鹃花,杜鹃啼时花扑扑。”清 王士禛《复雨诗》:“今年稍稍宜雨暘,黍稷扑扑称叶长。”②象声词。元 孟卿《魔合罗 第一折》:“恰便是小鹿儿扑扑地撞我胸脯,火块似烘烘烧我肺腑。”清 姚鼐《山行诗》:“布穀飞飞劝早耕,舂锄扑扑趁初/春晴。”峻青《黎明的河边》:“子弹像蝗虫似的在我们身边扑扑的乱飞。”③尘土堆积或飞扬貌。形容奔走劳顿。张天翼“新生”:“他那件重甸甸的中装大衣,他那两口重甸甸的小皮箱,都是灰扑扑的样子。”沈从文《天安门前》:“成串的骆驼队伍,从容不迫在灰尘扑扑的道路上前进。” |
扑杀此獠 | pūshācǐlǎo | 扑杀:打死;獠:古时骂人的话。打死这个坏家伙。形容对某人憎恨之极。《新唐书·褚遂良传》:“武氏从幄后呼曰:‘何不扑杀此獠?’”清·许奉恩《里乘》第六卷:“为此号召同侪,决意扑杀此獠。” |
扑朔 | pūshuò | ①指雄兔脚毛蓬松。《乐府诗集 木兰诗》:“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参见“扑朔迷离”。②兔的代称。 |
扑朔迷离 | pūshuòmílí | 扑朔:犹言扑腾,乱动的意思。迷离:眼睛眯起。亦“迷离扑朔”。《乐府诗集·木兰诗》:“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原指分辨不出雌雄。后用以形容事情错综复杂,不易识别。 |
扑簌 | pūsù | 亦作“扑速”。①物体轻落貌。《水浒传第四回》香肌扑簌瑶台月,翠鬓笼松楚岫云。②象声词。多形容禽鸟拍翅声。 |
扑簌簌 扑速速 | pūsùsù | ①形容物体轻轻而不断地落下。多形容流泪。《老残游记第十七回》想来想去,活又活不成,死又死不得,不知不觉那泪珠子便扑簌簌的滚将下来,赶紫用手绢子去擦。②摇动或抖动貌。③象声词。 |
扑挞 | pūtà | 鞭打。《仪礼·乡射礼》“射者有过则挞之”汉 郑玄注:“射者中人,本意在侯,去伤害之心远,是以轻之,以扑挞於中庭而已。”《资治通鉴 唐纪六十八》役者不过十日而代,众乐其均,不费扑挞而功办。自八月癸丑筑之,至十一月戊子毕功。 |
扑讨 | pūtǎo | 讨伐。《三国志·蜀志·先主传》:“扑讨凶逆,以寧社稷。”《南史·邓元起传》:“若寇贼浸淫,方须扑讨,董督之任,非我而谁?”《资治通鉴·后唐明宗天成元年》:“贼既势挫,必当离散,然后可扑讨也。” |
扑天盖地 | pūtiāngàidì | 铺天盖地。形容声势大,来势猛。西戎《宋老大进城》:“扑天盖地的烟,把麦地罩得什么也看不见了。” |
扑心扑肝 | pūxīnpūgān | 尽心竭力。她扑心扑肝还不是为了我们好。 |
扑责 | pūzé | 责打。《聊斋志异·促织》当其为里正受扑责时,岂意其至此哉。《聊斋志异 青梅》梅归,女诘所往,遂跪而自投。女怒其淫奔,将施扑责。 |
扑作教刑 | pūzuòjiàoxíng | 扑:古代刑具;教刑:教学中对学生的体罚。用扑作责罚学生的工具。《尚书·舜典》:“象以典型,流宥五刑,鞭作官刑,扑作教刑,金作赎刑。”清·刘鹗《老残游记》第九回:“比你少年在书房里,贵业师握住你手‘扑作教刑’的时候何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