掊 | póu/pǒu
| ①“掊”字既有用为“扒分”的意思,如“掊土得鼎”;也有”聚拢”的意思,如字通“抔”,为"双手聚拢(豆子等物)而捧起"的意思。掊克(聚敛;搜括);掊昌(聚敛贪昌);掊聚(聚敛;搜括);掊取(搜括)。掊民刻军。参见“掊克”。 《史记·孝武本纪》:“其夏六月中,汾阴巫锦为民祠魏脽后土营旁,见地如钩状,掊视得鼎。”②抨击:掊击。《战国策·秦策》勾践终掊而杀之。《庄子·逍遥游》吾为其无用而掊之。司马注:“击破也。”《清史稿卷六 圣祖本纪一》是日,鳌拜入见,即令侍卫等掊而絷之。③放弃,放下。《史记·吕太后本纪》“乃顾麾左右戟者掊兵罢去。”“太尉往谕,谒者十人皆掊兵而去。”参见“掊斗折衡”。 |
掊斗折衡 | pǒudǒuzhéhéng | 谓毁弃斗和秤。反映道教顺应自然毁弃礼法的虚无观点。《庄子·胠篋》:“掊斗折衡,而民不争。” |
掊击 | pǒujī | 抨击;打击;抛弃。《庄子·人间世》故不终其天年而中道夭,自掊击于世俗者也。《庄子·胠箧》掊击圣人,纵舍盗贼,而天下始治矣。《庄子·知北游》汝齐戒,疏瀹而心,澡雪而精神,掊击而知。明 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九流绪论上》:“庄周《南华》……至掊击圣神,凌侮贤哲,亦生民以来未有之变也。”李大钊 《之使命》:“各奋其颖新之笔,掊击时政,攻排旧制,否认偶像的道德。” |
掊克 掊刻 | póukè | 亦掊剋,掊尅。聚敛;搜括。亦指搜括民财之人。聚敛掊克。一说,自大而好胜人。毛传:掊克,自伐而好胜人也。朱熹集传:掊克,聚敛之臣也。《孟子·告子下》入其疆,土地荒芜,遗老失贤,掊克在位,则有让。《资治通鉴 唐纪四十一》上(德宗李适)素闻掊克过甚,故罢其(韩)利权,寻出为晋州刺史。《新唐书·韩滉传》:德宗立,恶滉掊刻,徙太常卿。《续资治通鉴 宋纪二十一》则进无掊刻之虞,退有详练之名,职守有常,规程既定,周官唐式,可以复矣。《续资治通鉴 宋纪七十九》(司马)光曰:“使此人(李常)掌邦计,则天下知朝廷非急于征利,贪吏掊克之患,庶几少息矣”《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三十三》(刘宝)掊刻诸军,至有冻馁不能出门户者。 |
掊敛 | póuliǎn | 聚敛;搜刮。《旧唐书·王播传》:"播至淮南 ……设法掊敛,比屋嗟怨。"《旧五代史·晋书·李金全传》:"天成中,授泾州节度使,在镇数年,以掊敛为务。" 《资治通鉴 后梁纪六》李存儒专事掊敛,防城卒皆徵月课纵归。《续资治通鉴 宋纪十一》两浙转运使高冕,条上旧政不便者百馀事,诏两浙逋赋及钱氏无名掊敛悉除之。宋 苏轼 《辩试馆职策问札子》之二:"掊敛民财,十室九空。" |
踣 | póu | 向前奔跑时因中箭或遇土坎而仆倒在一起。①跌倒;屡踣屡起。清· 邵长蘅《青门剩稿》一卒持剑刺应元贯胫;胫折踣地。唐 柳宗元《捕蛇者说》号呼而转徙,饥渴而顿踣。《聊斋志异 金陵乙》至门外,踣地化为狐,四体犹着人衣。②毙,僵死,破灭;颠覆;灭亡,败亡;踣其国家。踣毙不振。《管子·七臣七主》设用无度国家踣。注:"谓散亡也。"《左传·襄公十一年》坠命亡氏,踣其国家。《国语·鲁语上》纣踣于京。 |
抔 | póu | 本义:用手捧。《礼记·礼运》污尊而抔饮。注:"手掬之也。"抔饮,以手掬水而饮。抔土,抓土,一捧之土。《史记·张释之冯唐列传》假令愚民取长陵一抔土,陛下何以加其法乎。《聊斋志异 河间生》翁自下楼,任意取案上酒果,抔来供生。孙文《黄花冈七十二烈士事略 序》黄花冈上一抔土。 |
抔土 | póutǔ | ①一捧之土。极言其少。金 元好问《学东坡移居诗 之四》:“诸君颇相念,餘粒分鳧鹤。得损不相偿,抔土填巨壑。”②借指坟墓。《史记·张释之传》:“假令愚民取长陵(汉高祖陵)一抔土,陛下将何法以加之乎?”唐 骆宾王《为徐敬业讨武曌檄》一抔之土未干,六尺之孤何托?《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三十五》八陵废祀,可胜抔土之悲。明 屠隆《昙花记·郊游点化》:“恨无情抔土,断送几英豪,今古价,有谁逃。”清 钮琇《觚賸·舒氏义烈》:“王之抔土未乾,而使全家骨肉,危如累卵,国栋之罪,其可逭乎?”③抓土。《新唐书·袁恕己传》:“愤懣,抔土以食,爪甲尽。” |
抔土巨壑 | póutǔjùhè | 抔土:一掬土,形容很少。一抔土填不满巨大的深沟。形容得少失多,两者悬殊。金·元好问《学东坡移居》诗:“得损不相偿,抔土填巨壑。” |
裒 | póu | ①聚集,裒集。裒辑。裒敛。《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零二》(李)成奔新息,裒散卒再战。《续资治通鉴 元纪二》未几,(元)嘉木扬喇勒智下令,裒诸陵骨,杂置牛马枯骼中,建白塔于故宫。②减少,裒多益寡(减有余以补不足)。 |
裒次 | póucì | 搜集编排。《新唐书·儒学传上·萧德言》:“太宗欲知前世得失,詔魏徵、虞世南、褚亮及德言裒次经史百氏帝王所以兴衰者上之。”明 茅坤《青霞先生文集序》然推孔子删《诗》之旨而裒次之,当亦未必无录之者。章炳麟《文学总略》:“昭明太子序文选也,其於史籍,则云‘不同篇翰’,其於诸子,则云‘不以能文为贵’。此为裒次总集,自成一家,体例适然,非不易之定论也。” |
裒多益寡 | póuduōyìguǎ | 裒:减少;:增补。拿多余的一方,增加给缺少的一方。比喻多接受别人的意见,弥补自己的不足。 《周易 谦》:“君子以裒多益寡,称物平施。”明 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一百六回:愿君侯裒多益寡,非礼勿履。 |
裒多增寡 | póuduōzēngguǎ | 裒:减少;增:补充。削减有余以补不足。宋·陈亮《赠楼应允序》:“裒多增寡,人道之所以成乎天也。” |
裒集 | póují | 辑集。召集。《新唐书·文艺传中·王维》宝应中,代宗语缙曰:“朕尝於诸王座闻维乐章,今传几何?”遣中人王承华往取,缙裒集数十百篇上之。《续资治通鉴 元纪十五》卿等裒集中统、至元以来条草,择晓法律老臣,斟酌重轻,折衷归一,颁行天下,俾有司遵行,则抵罪者庶无冤抑。清 昭连《啸亭续录·苏叔党论田布》《斜川集》责田布“死时何不裒集士卒,申明大义,誓之以死,或可感悟其心”云云。殊不知魏博杰骜之习,已成痼疾,岂布一二语所能化? |
裒辑 | póují | 汇集而编辑;辑录。此书系从类书中裒辑而成。南宋 陈傅良《跋御制圣政序记》爰命史臣,裒辑圣政。明 茅坤《青霞先生文集序》而君之故人俞君,于是裒辑其生平所著若干卷,刻而传之。 |
裒刻 | póukè | 谓苛敛民财。《陈书 本纪卷一高祖武帝陈霸先》先是,武林侯萧谘为交州刺史,以裒刻失众心。《陈书 本纪卷六后主陈叔宝》故施文庆、沈客卿之徒,专掌军国要务,奸黠左道,以裒刻为功,自取身荣,不存国计。 |
裒敛 | póuliǎn | 聚敛财物。专务裒敛。宋 朱熹《谕俗文》约束城市、乡村,不得以禳灾祈福为名,裒敛财物,装弄傀儡。《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四十七》今日将帅之选,率皆膏粱子弟,厮役凡流,所得差遣,为费已是不赀,到军之日,惟事裒敛刻剥以偿债负。 |
裒凶鞠顽 | póuxiōngjūwán | 裒:刨除;鞠:阻塞。清除凶狠的人,制止贪婪的人。《献平淮夷雅表》:“被昏卒狂,裒凶鞠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