爿 | pán | ①本义为墙。②由于是版筑的一半,而且使用的是木板,故引申指劈成片的竹木。又泛指片状物或成块的东西。《说岳全传》走上前一斧,将荷香砍做两半爿。《说文》爿,判木也。从反片。指事。又如:柴爿,竹爿。③作量词,用于商店、工厂等,相当于“家”、“座”,一家叫一爿。④用于田地,相当于“块”。⑤还相当于“边”、“段儿”。⑥大部分是常用字类推作“丬”,如:“状,壮,将。”,非常用字未有简化,依然用“爿”,如:“斨”、“牁”。 |
磐 | pán | ①大石,纡回层迭的山石:磐石(厚而大的石头)。磐互(交相勾连)。磐辟(退缩回旋)。磐礴(壮大;雄伟)。②古同“盘”,盘桓。③玉石制作的打击乐,其声清越。《聊斋志异 鸽异》大者伸颈不敢动,鸣愈急,声变如磐,两两相和,间杂中节。 |
磐互 | pánhù | 交相连结。《汉书·刘向传》:“内有管蔡之萌,外假周公之论,兄弟据重,宗族磐互。” 颜师古注:“磬结而交互也。” |
磐结 | pánjié | 牢固勾结。东汉 王符《潜夫论·忠贵》:“当吕氏之贵也,太后称制而专制,禄产秉事而握权,擅立四王,多封子弟,兼据将相,外内磐结。”《新唐书·封伦传》:“今解而西,则贼势磐结,后难以图。”《资治通鉴·顺帝永和三年》:“今二州盗贼磐结不散,武陵、南郡蛮夷未辑,长沙、桂阳数被徵发,如復扰动,必更生患。” |
磐石 | pánshí | ①厚而大的石头。比喻稳定坚固。 战国楚 宋玉《高唐赋》:“磐石险峻,倾崎崕隤。巖嶇参差,从横相追。”《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君当作磐石,妾当作蒲苇。蒲苇纫如丝,磐石无转移。” 唐 张光朝《天门街西观荣王聘妃诗》:“从兹磐石固,应为得贤妃。”唐 王维《青溪》:“请留磐石上,垂钓将已矣。”明 王錂《寻亲记·伤生》:“那佳人心如磐石不差移。” 高云览《小城春秋 第四章》:“他们两人的友谊更是跟磐石一样了。”②旧喻分封的宗室。《史记·孝文本纪》:“高帝封王子弟,地犬牙相制,此所谓磐石之宗也。” 唐 杜甫《秋日荆南述怀诗之五》:“磐石圭多剪,凶门轂少推。”③比喻能负重任的人材。前蜀 韦庄《江南送李明府入关诗》:“正是中兴磐石重,莫将顦顇入都门。”清 黄遵宪《述闻 诗》:“风轮坏劫天难补,磐石无人陆竟沉。”④比喻沉重的思想包袱。巴金《三次画像》:“他摔掉了压在头顶上整整二十二年的磐石,可以昂起头来左顾右盼,他当然感到轻松。”⑤比喻不毛之地。《韩非子·显学》:“磐石千里,不可谓富;象人百万,不可谓强。” |
磐石之安 | pánshízhīān | 形容极稳固。先秦 荀况《荀子 富国》:“为名者否,为利者否,为忿者否,则国安于磐石,寿于旗翼。”清·唐芸洲《七剑十三侠》第91回:“那时总赖将军等竭力征讨,以定国家磐石之安。” |
磐石之固 | pánshízhīgù | 比喻坚固不可动摇。《晋书·陆机传》:“裁其亲疏之宜,使万国相难,以成盘石之固。” 清·褚人获《隋唐演义》第37回:“又着朱贵儿迁在宝林院去一同抚养赵王,自以为磐石之固。” |
槃 | pán | ①同“盘”。②快乐:“昔文王不敢槃于游田,以万人惟忧。”③姓。 |
槃根错节 | pán'gēncuòjié | 槃:同“盘”,盘旋;错:交错;节:枝节。树木的根盘屈,枝节交错。比喻事情的艰难复杂。 南朝宋·范晔《后汉书·虞诩传》:“不遇槃根错节,何以别利器乎?” |
槃木朽株 | pánmùxiǔzhū | 不成材的曲木、朽木。比喻劣材。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循吏传·孟尝》:“槃木朽株,为万乘用者,左右为之容耳。” |
槃盂 | pányú | 亦作“盘杅”。圆盘与方盂的并称。用于盛物。古代亦于其上刻文纪功或自励。《墨子·天志中》:“又书其事於竹帛,鏤之金石,琢之槃盂,传遗后世子孙。” |
鞶 | pán | ①古人佩玉的皮带:“鞶厉游缨”。现写成“繁”了,参见“繁缨”。《续资治通鉴 元纪八》(元至元二十九年六月)闰月,壬寅,罢福建岁造象牙齿鞶带。②小囊,小荷包:“男鞶,革;女鞶,丝。”③马腹大带。④车轴上系靷的皮环。 |
鞶带 | pándài | 皮制的大带,为古代官员的服饰。《易讼》或锡之鞶带,终朝三褫之。孔颖达疏:“鞶带,谓大带也。”晋 陆云《吴故丞相陆公诔》鞶带翩纷,珍裘阿那。《续资治通鉴 元纪二十》臣闻世皇时,大臣有功,所赐不过鞶带,重惜天物,为后世虑至远也。 |
鞶厉 | pánlì | 束腰的革带及其下垂部分。后亦泛指束腰的大带。《左传·桓公二年》:“鞶、厉、游、缨,昭其数也。” 杜预注:“鞶,绅带也;一名大带。厉,大带之垂者。” 张衡《东京赋》:“火龙黼黻,藻繂鞶厉。” 晋 陆机《吴王郎中时从梁陈作 诗》:“轻剑拂鞶厉,长缨丽且鲜。”一说鞶为小囊,裂帛为之饰。厉、裂,古通,义同。参见“鞶裂”。 |
鞶裂 | pánliè | 鞶囊的边饰。《礼记·内则》“男鞶革,女鞶丝” 汉 郑玄注:“鞶,小囊……有饰缘之,则是鞶裂与?” 孔颖达疏:“言男女鞶囊之外,更有缯帛之物饰而缘之,则是《春秋·桓二年》所称鞶裂者与……按传作鞶厉。 郑此注云:鞶裂、厉裂义同也,祇谓鞶囊裂帛为之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