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 | pān | ①淘米汁。②姓。 |
潘鬓/潘髩 | pānbìn | 晋 潘岳《秋兴赋序》:“余春秋三十有二,始见二毛。”后因以“潘鬢”谓中年鬓发初白。南唐 李煜《破阵子词》:“一旦归为臣虏,沈腰潘鬓消磨。最是仓皇辞庙日,教坊犹奏别离歌,垂泪对宫娥。” |
潘鬓成霜 | pānbìnchéngshuāng | 潘:晋代诗人潘岳。指中年鬓发开始发白。晋·潘岳《秋兴赋并序》:“斑鬓髟以承弁兮,素发飒以垂领。”元·无名氏《醉写赤壁赋》第一折:“我则待养浩然袁门积雪,久以后空嗟叹得潘鬓成霜。” |
潘鬓沈腰 | pānbìnshěnyāo | 潘鬓:晋潘岳年始三十二岁,即生白发;沈腰:南朝梁沈约老病,百余日中,腰带数移孔。形容身体消瘦,头发斑白。明·胡文焕《群音类选·清腔类·步步娇》:“拼得个潘鬓沈腰,摇落悠悠千里。” |
潘江陆海 潘陆江海 | pānjiānglùhǎi pānlùjiānghǎi | 南朝梁锺嵘《诗品》卷上:“陆(陆机)才如海,潘(潘岳)才如江。”后遂以“潘江陆海”形容人诗文方面的才华横溢。唐·陈子良《辨正论序》:“郁郁闲缛锦之文,飘飘竦陵之气,班贾金玉,未可同年,潘陆江海,宁堪方驾。”清·钱谦益《〈钱集之遗稿〉序》密纬(钱密纬)肆力于辞赋,潘江陆海,沾丐一时。 |
潘郎车满 | pānlángchēmǎn | 潘安的车上装满果子。形容美男子受到女性的青睐。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容止》:“潘岳妙有姿容,好神情。少时挟弹出洛阳道,妇人遇者,莫不连手共萦之。”刘孝标注引《语林》:“安仁至美,每行,老妪以果掷之满车。” |
潘文乐旨 | pānwénlèzhǐ | 《晋书·乐广传》:“广善清言而不长于笔,将让尹,请潘岳为表。岳曰:‘当得君意。’广乃作二百句语,述己之志。岳因取次比,便成名笔。时人咸云:‘若广不假岳之笔,岳不取广之旨,无以成斯美也。’”后因以“潘文乐旨”指美好文章的文辞与意旨。 |
潘杨之睦 | pānyángzhīmù | 潘:晋代文学家潘岳;杨:潘岳的妻子杨氏。潘杨两家世亲联姻。晋·潘岳《杨仲武诔》:“潘杨之穆,有自来矣。”唐·皇甫枚《王知古》:“潘杨之睦可遵,凤凰之兆斯在。” |
攀 | pān | ①抓住东西向上爬:攀登。攀高。攀越。攀桂(古代指科举考试登第)。攀折(zhé)。攀附。攀援。②拉扯,拉拢,结交:攀交。攀扯。攀谈。攀亲。 |
攀蟾折桂 | pānchánshéguì | 攀登蟾宫,折取月桂。喻科举登第。元·秦简夫《东堂老》第一折:“你傲的是攀蟾折桂手,你敬的是闭月羞花貌。”明·无名氏《闹钟馗》楔子:“论此人文艺高强,稳情取攀蟾折桂,那其间天下名扬。” |
攀车卧辙 | pānchēwòzhé | 解释见“攀辕卧辙”。南朝·宋·范晔《后汉书·侯霸传》:“更始元年,遣使征霸,百姓老弱相携号哭,遮使者车,或当道而卧。”南朝梁·沈约《齐故安陆昭王碑文》:“麾旆每反,行悲道泣,攀车卧辙之恋,争途忘远。” |
攀附 | pānfù | 援引而上;附着东西往上爬,比喻投靠有权势的人,以求升官发财或得到某种好处。三国魏 陈琳《为曹洪与魏公子书》设令守无巧拙,皆可攀附。北齐 颜之推《颜氏家训·慕贤篇》傥遭不世明达君子,安可不攀附景仰之乎! |
攀高谒贵 攀高结贵 攀高接贵 | pān'gāoyèguì pān'gāojiéguì | 攀:攀附;谒:进见。攀附结交地位高贵的人。明·汤显祖《牡丹亭·遇母》:“嫁寒儒客店里孤栖,又著他攀高谒贵。”《儒林外史》第十七回:“我死之后,你一满了服,就急急的要寻一头亲事,总要穷人家的儿女,万不可贪图富贵,攀高结贵。”郭澄清《大刀记》第二章:这老小子,专爱攀高结贵,是把拍马屁的好手! |
攀高枝儿 | pān’gāozhīér | 指跟社会地位比自己高的人交朋友或结成亲戚。比喻人想往高处攀。刘心武《钟鼓楼》第二章:“拉二胡的那位便在濮阳荪身后说:‘老赵、老佟另攀高枝啦!’”霍达《穆斯林的葬礼》第三章:“我要是有离开您另攀高枝儿的心,还会跟您明说吗?” |
攀桂 | pānguì | 折桂。喻指科举登第。《初刻拍案惊奇第十卷》他日必为攀桂客,目前尚作采芹人。 |
攀号 | pānhào | 攀龙髯而哭。谓哀悼帝丧。《南史·梁纪下论》:“攀号之节,忍酷於踰年;定省之制,申情於木偶。”《陈书·后主纪》:“上天降祸,大行皇帝奄弃万国,攀号擗踊,无所迨及。”唐 刘禹锡《慰国哀表》:“伏惟皇帝陛下,孝思至性,攀号罔极。”宋 欧阳修《英宗皇帝灵驾发引祭文》:“臣以官守有职,不得攀号於道左,谨择顺天门外,恭陈薄奠,瞻望灵舆。”参见“攀髯”。 |
攀花问柳 攀花折柳 | pānhuāwènliǔ pānhuāzhéliǔ | 喻狎妓。他喜欢攀花折柳,不干正经事。元·无名氏《百花亭》第二折:“则为我攀花折柳,致令的有国难投。” 明·陆采《明珠记·写诏》:“殷勤领命到荒山,心事未相关;攀花问柳,勾莺引燕,方寸心间。” |
攀今比昔 | pānjīnbǐxī | 用今人与历史上的古人相比。明·汤显祖《南柯记·系帅》:“你攀今比昔!那樊将军他殢酒把鸿门碎,关大王面赤非干醉。” |
攀今吊古 攀今掉古 | pānjīndiàogǔ | 犹言谈今说古。从今到古无所不谈,无不评论。明·汤显祖《牡丹亭·怅眺》:“那攀今吊古也徒然,荒台古树寒烟。”明·冯梦龙《喻世明言》第27卷:“你休得攀今吊古,那钓鱼牧豕的,胸中都有才学。”《醒世恒言·钱秀才错占凤凰俦》:“更兼他腹中全无滴墨,纸上难成片语,偏好攀今掉古,卖弄才学。” |
攀今览古 | pānjīnlǎngǔ | 谈今说古。谈话的内容兼及古今。元·周文质《斗鹌鹑·咏小卿》套曲:“释卷挑灯,攀今览古。” |
攀鳞附翼 | pānlínfùyì | 犹言攀龙附凤。汉·扬雄《法言·渊骞》:“攀龙鳞附凤翼,馔以扬之,勃勃乎其不可及也。”《辛亥革命前十年间时论选集·革命今势论》:“有罗织文人之命,不闻有国会之设,虽攀鳞附翼者,犹且获罪,遑问逆己之人邪?” |
攀龙附凤 攀龙托凤 | pānlóngfùfèng pānlóngtuōfèng | 亦“附凤攀龙”。①喻依附帝王以成就功业或扬威。亦比喻依附有声望的人以立名。他靠攀龙托凤赢得了一官半职。汉 扬雄《法言·渊骞》:“攀龙鳞,附凤翼,巽以扬之,勃勃乎其不可及也。”《三国志·蜀志·秦宓传》:“如宇仲元不遭法言,令名必沦,其无虎豹之文故也,可谓攀龙附凤者矣。”南朝梁·钟嵘《诗品·总论》:“次有攀龙托凤,自致于属车者,盖将百计。”唐 杜甫《洗兵马诗》:“攀龙附凤势莫当,天下尽化为侯王。”《三国演义 第七三回》:“四海才德之士,舍死亡生而事其上者,皆欲攀龙附凤,建立功名也。”郁达夫《西游日录·游西天目》:“文人活在世上,文章往往不值半分钱,大抵饥饿以死。到了肉化成炭,骨变成灰的时候,却大家都要来攀龙附凤,争夺起来了。”②谓盘附着龙和凤。徐迟《财神与观音·荣和吾兄荣任总经理大喜》:“两枝攀龙附凤的大蜡烛在闪动,四面花篮已经堆成了百花阵图。” |
攀亲道故 | pānqīndàogù | 攀:牵挽。拉亲戚关系,认作朋友。我们不能靠攀亲道故去做官。梁羽生《风云雷电》第十五回:“你这小子是刚出道的雏儿吗?我们在这里‘剪径’,难道你以为我是要和你攀亲道故么?” |
攀亲托熟 | pānqīntuōshú | 攀:牵挽。拉亲戚关系,认作朋友。明·吴承恩《西游记》第四十二回:“他与那猪八戒当时寻到我的门前,讲甚么攀亲托熟之言。” |
攀髯 | pānrán | 典故名。为追随皇帝或哀悼皇帝去世。 |
攀藤附葛 | pānténgfùgě | 攀附着藤葛前进。极言道路艰难。明·施耐庵《水浒传》第108回:“解宝领一支军,攀藤附葛,爬山越岭。”陈毅《偷渡梅关》诗:“攀藤附葛君须记,万载梅关著劫灰。” |
攀藤揽葛 | pānténglǎngě | 手拉葛藤向上。形容在险峻的山路上攀登。亦作“攀藤附葛”。元·无名氏《暗度陈仓》第三折:“峨嵋岭下,攀藤揽葛采樵人。”明·无名氏《齐天大圣》第二折:“这泼毛团,仗攀藤揽葛之张狂,倚跳洞踏山之势样,岂知天兵威严。” |
攀条 | pāntiáo | 攀引或攀折枝条。两汉 佚名《庭中有奇树》:“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攀条折其荣,将以遗所思。” |
攀炎附热 | pānyánfùrè | 犹言趋炎附势。 |
攀援 | pānyuán | ①谓抓住或依附他物而移动﹑延伸。唐 李白《蜀道难》诗: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②追随;依附。③援引提拔;支持。《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五十一》侥幸之门,启之则便有攀援源源而来,诚不可启。④援用,引用。⑤挽留。⑥比喻依靠有钱有势的人往上爬。也作"攀缘"。《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四十二》(张)说妻,太上(宋高宗)后女弟也,说攀援擢拜枢府。⑦陆地上的动物不受水的浮力作用,一般都具有支持躯体和运动的器官,用于爬行、行走、跳跃、奔跑、攀援等多种运动方式,以便觅食和避敌。《庄子·马蹄》:“是故禽兽可係羈而游,鸟鹊之巢可攀援而闚。” |
攀辕扣马 | pānyuánkòumǎ | 攀:牵挽;扣:套住。拉住车辕牵住马匹。形容热情挽留,不肯放行。《东观汉记》:“第五伦为会稽太守,为事征,百姓攀辕扣马呼曰:‘舍我何之?’” |
攀辕卧辙 | pānyuánwòzhé | 拉住车辕,躺在车道上,不让车走。旧时用作挽留好官的谀词。宋 胡继宗《书言故事 仕进》:“饯去任,当攀辕卧辙。”唐 白居易《白氏六帖》卷二十一:侯霸字君房,临淮太守,被征,百姓攀辕卧辙不许去。 |
攀云追月 | pānyúnzhuīyuè | 攀:攀附。攀援青云而上天。比喻仕宦登进。三国魏·曹植《苦思行》诗:“我心何踊跃,思欲攀云追。” |
攀摘 | pānzhāi | 爬到高处摘取下来。攀摘枝头的野果。宋 姜夔《暗香 旧时月色》:“旧时月色,算几番照我,梅边吹笛?唤起玉人,不管清寒与攀摘。” |
攀朱槛 攀槛 | pānzhūjiàn | 汉槐里令朱云上书成帝,请赐剑斩佞臣安昌侯张禹。成帝大怒,命斩朱。朱云被拉下殿时抗声不止,攀住殿槛不放,把槛柱也拉断了。经人说情,朱云得以不死。后来修槛时,成帝命令保留折槛的原样,以表彰朱云的直谏。事见《汉书·朱云传》。后以“攀朱槛”为直言进谏的典故。《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五十四》当时(金主完颜景)为之语曰:“古有朱云,今有秉文。朱云攀槛,秉文攀人。” |
攀追 | pānzhuī | 攀比追随;攀高追远。唐 李商隐《韩碑诗》:“公之斯文不示后,曷与三五相攀追?”参见“三五②”。清 薛福成《合肥苏氏族谱 序》:“夫攀追先民於旷远之世,於实无徵,於义无取。” |
扳 | pān I. | ①古文通“攀”拉;引。援;挽引。《杨家将 第八回》何况绛州平低之城,健卒扳堞可登,且有数之兵,焉能抗敌?②攀援。 ③攀附。④攀折。 ⑤攀扯,牵连。 ⑥攀谈。⑦参见扳害。II. bān 使一端固定的东西改变方向或转动:扳闸。 |
扳害 | pānhài | 攀诬陷害。 |
扳厚 | pānhòu | 打交道。《红楼梦第七十一回》赵姨娘原是好察听这些事的,且素日又与管事的女人们扳厚,互相连络,好作首尾,方才之事已经得八九。 |
扳谈 | pāntán | 闲谈,交谈。《花月痕第三回》你这般倾倒荷生,怎的见面不扳谈呢? |
扳陷 | pānxiàn | 犹扳害。《二刻拍案惊奇卷十五》:“你这杀剐不尽的奴才,自做了歹事,又受人买嘱,扳陷善良。” |
扳援 | pānyuán | ①攀着他物向上或向前。《续资治通鉴 宋纪七十》(王)安石为(吕)惠卿所误至此,今复相扳援以遂前非,不复为宗社计。②挽留。③援引;引以为例。《续资治通鉴 宋纪八十一》近日以来,颇有干求内降,特与差遣者,窃恐侥倖之人,转相扳援。 |
扳辕卧辙 | pānyuánwòzhé | 扳:通“攀”;辙:车迹。拉住车辕,躺在车道上挡车。指挽留眷恋好官。明·冯梦龙《警世通言》第40卷:“遂解官东归,百姓闻知,扳辕卧辙而留,泣声震地。” |
番 | pān I. | 番禺pānyú:地名。在广州市南郊,现为番禺区。II.参见fā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