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 | pái I. | ①除去,推开:排出。排斥。排水。排外。排挤。排山倒海。排忧解难。②摆成行列:排列。排队。排字。排印。排笔。排场。③排成的行列:排头。前排。④军队的编制单位,“班”的上一级。⑤练习演戏:排戏。⑥竹或木平摆着编扎成的水上交通工具:木排。竹排。排运。II.参见pǎi。 |
排奡 | pái’ào | 矫健,形容文笔刚强有力。“奡”古同“傲”。其文纵横排奡杂言诗由于句子的长短不受拘束,首先就给人一种奔放排奡的感觉。 |
排奡纵横 | páiàozònghéng | 排奡:矫健的样子。指诗文书画笔力矫健奔放,不受约束。《清史稿·髡残传》:“道济排奡纵横,以奔放胜;髡残沉着痛快,以谨严胜。” |
排办 | páibàn | 准备;安排。宋 赵鼎《建炎笔录》卷上:“闻杭州之报,上擐甲坐小殿,排办出城。”《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十七》若排办太过,有苦于百姓者,令监司按劾。元 乔吉《满庭芳·渔父词》曲:“云锦机织作成醉乡,绮罗丛排办出沧浪。” |
排摈 | páibìn | 排斥摈弃。《史记·平津侯主父列传》:“齐诸儒生相与排摈,不容於齐。”《汉书·主父偃传》作“排儐”。《史记·游侠列传序》至如闾巷之侠,修行砥名,声施于天下,莫不称贤,是为难耳!然儒、墨皆排摈不载。《三国志 蜀书 先主传》彭羕又(刘)璋之所排摈也。南朝宋 何承天《与宗居士书》:“冶城慧琳道人作白黑论,乃为众僧所排摈。”唐 元稹《苦乐相倚曲》:“班姬收泪抱妾身,我曾排摈无限人。”《资治通鉴 汉纪二十二》排摈宗室,孤弱公。《资治通鉴 唐纪六十》李宗闵引荐牛僧孺;辛卯,(唐文宗李昂)以僧孺为兵部尚书、同平章事。于是二人相与排摈李德裕之党,稍稍逐之。《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十一》(秦桧)又引用程瑀等,布列要路,党与既植,同门者互相借誉,异己者力肆排摈。 |
排兵布阵 | páibīngbùzhèn | 指排列队伍,布设阵势。元·无名氏《衣锦还乡》第一折:“执锐披坚领大兵,排兵布阵任非轻。”金玉舟《赵匡胤》第一章:“孩子们耳濡目染,很自然地经常骑着柳枝、跨着竹竿,东冲西杀,排兵布阵。” |
排拨 | páibō | 调拨,调遣。《聊斋志异 小梅》女乃排拨丧务,一切井井。太平天囯 洪秀全《防备浦口诏》:“朕昨令弟排拨官兵五千,亲见统带,星夜赶赴六合镇守。” |
排场 | páichǎng | 表现出来的铺张奢侈的形式或场面;铺张而奢侈;体面,光彩。集体婚礼又排场,又省钱。 |
排愁破涕 | páichóupòtì | 排:推开;涕:泪水。排除忧愁,收起泪水。形容变忧愁为欢悦。《周书·王褒传》:“且当视阴数箭,排愁破涕,人生乐耳,忧戚何为!” |
排除万难 | páichúwànnán | 排:排开。排除重重阻碍;克服各种各样的困难。毛泽东《愚公移山》:“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毛泽东《关于重庆谈判》我们和全体人民团结起来,共同努力,一定能够排除万难,达到胜利的目的。 |
排斥异己 排除异己 | páichìyìjǐ páichúyìjǐ | 排斥:排除;驱逐;异己:同自己意见不合的人;一般指在重大政治问题上有严重分歧或敌对的人;比喻排挤、清除与自己意见不合或利害冲突的人。在国民党内部,各军官将士为了升官发财,排斥异己是他们贯用的伎俩。《晋书 殷凯传》:“凯见江绩亦以正直为仲堪所斥,知仲堪当逐异己,树置所亲。”吕振羽《简明中国通史》第十章:“孙峻、孙晽兄弟相继专权,更加残暴,排除异己,淫污宫廷。”刘斯奋《白门柳·夕阳芳草》第五章:“你们为着把持社局,排除异己,不惜借阮胡子的事挑动纷争。” |
排当 | páidāng | ①宫中饮宴。《古杭记》宫中饮宴名排当。武衍《宫中词》圣主忧勤排当少,犀椎鱼拔总成闲。《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七十九》故事,宫中饮宴,名曰排当。理宗朝,排当之礼,多内侍自为之,遇有排当,则必有私事密启;帝(度宗赵禥)即位,益盛,至出内帑为之。②泛指家庭理饮宴。惠士奇《除夕写怀》诗:“今夕复何夕,洗手调羹汤,辛盘与椒酒,排当亲排当。” |
排诋 | páidǐ | 排斥诋毁。《东观记·桓谭传》:“能文,有絶才,而喜非毁俗儒,由是多见排詆。”《陈书·章华传》:“朝臣以华素无伐閲,竞排詆之。”《资治通鉴 随纪一》乐安公元谐,性豪侠,有气调,少与上同学,甚相爱,及即位,累历显仕。谐好排诋,不能取媚左右。 |
排阖 排閤 排阁 | páihé | ①推开门扇。推门。《晋书 宣帝纪》手诏曰:“间侧息望到,到便直排阁入,视吾面。”《聊斋志异 念秧》王睡梦应之。忽数人排阖而入,番语啁。②犹捭阖。 |
排患解纷 | páihuànjiěfēn | 解释见“排难解纷”。唐·崔知贤《三月三日宴王明府山亭》诗,明·孙慎行序:“遗形却立,终希独善之资;排患解纷,未洽随时之义。”清·吴伟业《柳敬亭传》:“其善用权谲,为人排患解纷率类此。” |
排毁 | páihuǐ | 排斥诋毁;抨击。晋 王嘉《拾遗记·晋时事》:“及翔风年三十,妙年者争嫉之,或者云‘胡女不可为羣’,竞相排毁。”《隋书·艺术传·万宝常》:“於是损益乐器不可胜纪,其声雅淡,不为时人所好,太常善声者多排毁之。”《资治通鉴·唐太宗贞观九年》:“上遣使劳诸将於大斗拔谷,薛万均排毁契苾bì何力,自称己功。”《续资治通鉴 宋纪十四》翟马周既讼罢李昉,与(胡)旦益相得,每排毁时政,上书自荐,及历举所善十数人皆公辅器,(赵)昌言内为之助;人多识其辞气,皆旦所为也。 |
排击 | páijī | ①劈砍;打击。贾谊《治安策》:“屠牛坦一朝解十二牛,而芒刃不顿者,所排击剥割,皆众理解也。”《宋书·晋平剌王休祐传》:“休祐素勇壮有气力,奋拳左右排击,莫得近。”②排斥;抨击。宋 陆游《老学庵笔记卷二》:“(贾表之)资稟甚豪,尝谓仕宦当作御史,排击姦邪。”明 李东阳《曹参论》:“设非平勃诸臣为之排击拨正於后,则之为,我不敢知,恶在其为清净之效也?” 清 彭绍升《南畇先生遗书 后序》:“而於时有当湖陆子者出,復以排击王学为功,又因王子而并罪高子 。” 鲁迅《三闲集·我和 语丝 的始终》:“对于有害于新的旧物,则竭力加以排击。” |
排家 | páijiā | 挨家挨户。每家每户,户户不漏。挨,依次,顺次。明·冯梦龙 《喻世明言》第一卷:排家的治酒接风,一连半月二十日,不得空闲。 |
排沮 | páijǔ | 排斥抑制。《资治通鉴 晋纪十二》欲矫时弊,每崇上抑下,排沮豪强,故为王氏所疾,诸刻碎之政,皆云(刘)隗、(刁)协所建。宋 王安石《本朝百年无事札子》:“交私养望者多得显官,独立营职者或见排沮。”明 薛蕙《从军行》:“赏格多排沮,谤书仍负累。”章炳麟《驳康有为论革命书》:“殷忧内结,智计外发,知非变法,无以交通外人得其欢心,非交通外人得其欢心,无以挟持重势而排沮太后之权力。” |
排糠障风 | páikāngzhàngfēng | 扬场而障住风,糠皮排去不了。比喻行动跟目的相反。汉·王符《潜夫论·救边》:“不一命大将以扫丑虏而州郡稍稍肖役,连连不已。若排糠障风,掏沙壅河。” |
排磕 | páikē | 犹指摘。《金瓶梅词话 第八五回》:“往常时我排磕人,今日却轮到我头上。” |
排空 | páikōng | 冲向天空,高升到天空中。唐 白居易《长恨歌》:“排空驭气奔如电,升天入地求之遍。”宋·范仲淹《岳阳楼记》阴风怒号,浊浪排空。 |
排门 | páimén | ①推门。南朝梁 何逊《七召》:“於是整容投刺,屣履排门。”《金史·陈规传》:“将帅……及率之应敌,在途则前后乱行,顿次则排门择屋,恐逼小民,恣其求索。”②挨家逐户。宋 苏轼《乞不给散青苗钱斛状》:“名为情愿,其实抑配,或举县勾集,或排门抄札。”元 睢景臣《哨遍·高祖还乡套曲》:“社长排门告示,但有的差使无推故。”《水浒传第一○三回》:“城中坊厢里正,逐一排门搜捉凶人王庆。”③一种可装可卸的铺门。《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三六回》:“我店里的排门,是天亮就开,卸下来倚在街上的。”郁达夫《出奔》:“豆腐店的老头,在排门小窗里看见了我,就马上叫我进去。” |
排难解纷 | páinànjiěfēn | 排:消除;难:危难;纷:纠纷。排除危难;调解纠纷。现多指调停双方争执;解决纷乱。西汉 刘向《战国策 赵策三》:“所贵于天下士者,为人排患释难解纷乱而无所取也。”清 李渔《意中缘 设计》况且排难解纷是我辈的常事,何足为奇。 |
排沙简金 排沙见金 | páishājiǎnjīn páishājiànjīn | 排:除去;简:选取。拨开沙子来挑选金子。比喻从大量的东西中选取精华。南朝宋 刘义庆《世说新语 文学》:“潘文烂若披锦,无处不善;陆文若排沙简金,往往见宝。”清·项穆《书法雅言·资学·附评》:“观其纤浓诡厉之态,犹排沙见金耳。” |
排山倒海 | páishāndǎohǎi | 形容力量强盛,声势浩大。把高山推开,把大海翻过来。形容力量很大,声势雄壮。近义词:铺天盖地。《资治通鉴·齐纪高宗建武二年》:“昔世祖以回山倒海之威,步骑数十万,南临瓜步,诸郡尽降。”宋·杨万里《六月二十四日病起喜雨》:“病势初来敌颇强,排山倒海也难当。” |
排山倒峡 | páishāndǎoxiá | 排:排开;倒:翻倒。推开山岳,翻倒山峡。形容水势猛,力量强盛,声势浩大。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八十四回:“但见城外水声淙淙,一望江湖,有排山倒峡之势。” |
排山压卵 | páishānyāluǎn | 比喻事情极容易成功,毫不费力。《晋书 列女传 杜有道妻严氏》:“何邓执政,必为玄害,亦由排山压卵,以汤沃雪耳,奈何与之为亲?”清·钱谦益《送马撰倩归会稽》诗:“闭口捕舍岂容遁,排山压卵孰与争!” |
排折 | páishé | 抗击;挫折。《汉书·赵充国传》:“又因排折羌虏,令不得归肥饶之墬,贫破其众,以成羌虏相畔之渐。”《新唐书·陈夷行传》:“又素善覃,阴助其力,以排折朋党。” |
排数 | páishù | 斥责,数落。清 蒲松龄《聊斋志异·彭海秋》:“无何,娟娘至,公子盛气排数。” |
排说 | páishuō | 指数落,斥责。元·无名氏《翫江亭》第三折:“我这般躬身叉手,曲脊低头。背着你,街上人都捻舌排说我哩!”《金瓶梅词话》第五一回:“他在背地调汉子,俺们这几个谁没吃他排说过!”贾平凹《废都 第三集》别人说他怎么怎么我是不信,恨只恨他在外面一高兴了爱排说,只图心里受活,不计带来的影响。 |
排闼 | páità | 推门,撞开门。《史记·樊郦滕灌列传》:“高祖尝病甚,恶见人,卧禁中,詔户者无得入羣臣。羣臣絳灌等莫敢入。十餘日, 噲乃排闥直入,大臣随之。”《资治通鉴 陈纪一》陈王(陈霸先)使中书舍人刘师知引宣猛将军沈恪勒兵入宫,卫送梁主(梁敬帝)如别宫,恪排闼见王,叩头谢曰:“恪身经事萧氏,今日不忍见此。分受死耳,决不奉命!”宋 王安石《书湖阴先生壁》诗:“一水护田将緑绕,两山排闥送青来。”《续资治通鉴 晋纪二十四》诸将杨进等排闼入问,(宗)泽矍然起曰:“吾固无恙,正以二帝蒙尘之久,忧愤成疾耳。” |
排拓 | páituò | 开拓。《花月痕第二回》:“(韦痴珠)忽想起陶然亭,地高境旷,可以排拓胸襟。” |
排下进上 | páixiàjìnshàng | 排:排斥,压抑。进:推进,提升。“排”和“进”分别喻指不得志之时和得志之时;“下”和“上”则分别指两种心态,即颓丧、消沉和欢欣、气盛。《庄子·在宥》人心排下而进上,上下囚杀,淖约柔乎刚强,廉刿雕琢,其热焦火,其寒凝冰,其疾俯仰之间而再抚四海之外。 |
排陷 | páixiàn | ①排挤陷害。《汉书·严主父严贾等传赞》:“主父求欲鼎亨而得族,严贾出入禁门招权利,死皆其所也,亦何排陷之恨哉!”《宋书·五行志四》:“是时吕壹作威用事,詆毁重臣,排陷无辜。”宋 陆游《跋欧阳文忠公疏草》:“非独不明诸公之谗也,身亦堕排陷之中,滁州之謫是也。”《清史稿卷七 圣祖本纪二》然则尔所言之非,靳辅所行之是,何以不明白陈奏,尚留待排陷耶?鲁迅《中国小说史略 第十篇》:“自来假小説以排陷人,此为最怪,顾当时説亦不行。”②谓安排陷坑陷人。《水浒传 第八六回》:“我那支军马,有十数个头领,三五千兵卒,正不知下落何处。我想也得好一片地来排陷他。” |
排揎 | páixuān | 数落;斥责。《官场现形记 第五回》本来三荷包在他哥面前一向是极循谨的,如今受他这一番排揎,以为被他看出隐情,听他容身天地,不禁一时火起… |
排抑 | páiyì | 排斥贬抑。《资治通鉴 唐纪三十二》(李林甫)妒贤疾能,排抑胜已,以保其位。 |
排忧解难 | páiyōujiěnán | 排除忧愁,解除困难。邓小平《把教育工作认真抓起来》:“各级党政负责同志,要经常深入学校,倾听广大师生的意见和呼声,为他们排忧解难。”叶赫那拉·图鸿《乾隆皇帝》第二章:“张廷玉是来为他排忧解难的。” |
排云 | páiyún | 排开云层。多形容高。晋 郭璞《游仙诗之六》:“神仙排云出,但见金银臺。”南朝梁 沉约《咏孤桐》:“龙门百尺时,排云少孤立。”唐 刘禹锡《秋词二首 其一》:“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唐 羊滔《游烂柯山诗之二》:“亙壑躡丹虹,排云弄清影。”明 刘基《戏为雪鸡篇寄詹文同诗》:“雪鹤排云舒六翮,长鸣远逐浮丘伯。”郭小川《战台风诗》:“红旗般的太阳,排云拨雾飞身大海间。” |
排逐 | páizhú | 排挤斥逐。唐 柳宗元《上崔大卿书》:"阁下以鲲鳞之势,不容尺泽,悠尔而自放,廓然而高迈,其不我知者,遂排逐而委之。"宋 王安石《上仁宗皇帝言事书》:"及至孔子以匹夫游诸侯,所至则使其君臣捐所习,逆所顺,强所劣,憧憧如也,卒困於排逐。"《宋史·刘敞传》:"陛下宽仁好谏,而中书乃排逐言者,是蔽君之明,止君之善也。" |
排坠 | páizhuì | 排挤贬黜。《三国志·吴志·贺邵传》:“自顷年以来,朝列纷错,真伪相贸……而忠良排坠,信臣被害。” |
俳 | pái | ①古代指杂戏、滑稽戏:优俳。②演杂戏的艺人:俳优。俳倡。③诙谐,玩笑,滑稽,幽默:俳文。俳谐。 |
俳倡 | páichàng | ①俳优倡伎。《汉书 霍光传》大行在前殿,发乐府乐器,引内昌邑乐人,击鼓歌吹作俳倡。②杂戏乐舞。 |
俳谐 | páixié | 诙谐戏谑;诙谐戏谑的言辞。《北史·文苑传·侯白》:“(侯白)通侻不持威仪,好为俳谐杂説。”《新唐书·敬播传》:“尝集俳谐十五篇,为太子欢。”《续资治通鉴 宋纪七十九》(章)惇廉隅不修,无大臣体,每为俳谐俚语,侵侮同列。宋 陆游《容斋燕集诗序》:“方子之饮酒也,俳谐者箕倨,角抵者裸裎,子何以不怒?” |
俳优 徘优 | páiyōu | 古代以乐舞谐戏为业的艺人。段玉裁注:“以其言戏之,谓之俳;以其音乐言之,谓之倡,亦谓之优;其实一物也。”古代演杂耍滑稽戏的艺人:相声的历史,要从古时候的俳优讲起。俳优戏场。《资治通鉴 汉纪九》朔、皋不根持论,好诙谐,上以俳优畜之,虽数赏赐,终不任以事也。《资治通鉴 陈纪七》北周乐运“徭赋下民,以奉俳优角抵。”《资治通鉴 唐纪十八》郝处俊谏曰:“二王春秋尚少,志趣未定,当推梨让枣,相亲如一。今分二朋,递相夸竞,俳优小人,言辞无度,恐其交争胜负,讥诮失礼,非所以崇礼义,劝敦睦也。”《资治通鉴 后唐纪六》晋卫州刺史李存儒,本姓杨,名婆儿,以俳优得幸于晋王(李存勖)。 |
俳优畜之 | páiyōuxùzhī | 俳优:旧指演戏的人;畜:畜养。当作演戏逗乐来畜养他。指古时皇帝对文人的态度。西汉·司马迁《报任少卿书》:“近乎卜祝之间,固主上所戏弄,俳优畜之,流俗之所轻也。”鲁迅《从帮忙到扯淡》:“后来却不过叫他献诗作赋,‘俳优畜之’,只在弄臣之列。” |
徘 | pái | 徘徊:来回地走,如“他在那里徘徊了很久”;犹疑不决,如“左右徘徊徘徊”。 |
徘徊 | páihuái | ①在一个地方来回地走。他在街上徘徊。《古诗十九首·明月何皎皎》:“忧愁不能寐,揽衣起徘徊。”汉 佚名《孔雀东南飞》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宋 晏殊《浣溪沙词》:“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宋 苏轼《赤壁赋》: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宋 朱熹《观书有感 其一》:“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②比喻犹豫不决。三国魏 阮籍《咏怀之一》:“徘徊将何见?忧思独伤心。”唐 白居易《长恨歌》:“揽衣推枕起徘徊,珠箔银屏迤逦开。”唐 李白《月下独酌诗之一》:“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明·马中锡《中山狼传》三纳之而未克,徘徊容与,追者益近。③危险常顾。经常在崩溃的边缘徘徊。 |
徘徊不定 | páihuáibùdìng | 在难于接受的或同样紧迫的两者之间作出抉择时为难犹豫。 |
徘徊不前 | páihuáibùqián | 徘徊:来回地行走。犹豫不决,停步不前。比喻总在一个地点不能前进。成仿吾《长征回忆录》:“林彪又消极抗令,徘徊不前,受到军委的严厉批评。”刘斯奋《白门柳·夕阳芳草》第一章:“他们的将领徘徊不前、畏敌如虎的情况,钱谦益屡有所闻。” |
徘徊观望 | páihuáiguānwàng | 徘徊:来回地行走。形容应该决断时犹豫的样子。孙中山《第二次讨袁宣言》:“至袁氏今日,势已穷蹙,而犹徘徊观望,不肯自归于失败。”李六如《六十年的变迁》第六章:“并不是黄銮鸣阻挠出兵,而是因为谭延闿徘徊观望。” |
徘徊歧路 | páihuáiqílù | 徘徊:在一个地方来回地走,比喻犹豫;歧路:岔路。比喻犹豫观望,主意不定。南朝齐·谢眺《观朝雨》:“动息无兼遂,歧路多徘徊。”唐·骆宾王《为徐敬业讨武曌檄》:若其眷恋穷城,徘徊歧路,坐昧先几之兆,必贻后至之诛。清 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姑妄听之二》:“丁御史芷溪言:曩在天津,遇上元,有少年观灯夜归,遇少妇甚妍丽,徘徊歧路,若有所待,衣香髻影,楚楚动人。” |
棑 | pái | 筏子。竹子或木材编扎成排的水上交通工具:小小竹棑。也指成捆的竹子或木材,借水流而漂浮运输。又作"排"。 |
簰(箄) | pái | 竹子或木材平摆着编扎成的交通工具,多用于江河上游水浅处。也指成捆的在水上漂浮,运送的木材或竹材。筏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