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

①用耙搂,聚拢:扒草。②搔,抓:扒痒。③炖烂,煨烂:扒羊肉。II.参见“扒”。

①手和脚一齐着地走路,虫类行走:爬行。爬虫(爬行动物)。爬泳。②攀登:爬高。爬升。爬山。往上爬(讽刺追求功名的人)。③搔:爬痒。爬搔(“”读轻声)。《聊斋志异 道士》道士乃曳长者共寝,命少者立床下为之爬搔。

爬蹉pácuō

来回爬动磨搓。《西游记第三四回》:“大王,你看那孙行者拴在柱上,左右爬蹉,磨坏那根金绳。”

爬耳搔腮páěrsāosāi

急切无奈貌。鲁迅《且介亭杂文二集·徐懋庸作<打杂集>序》:“我是和不是东西之流开开玩笑,要使他爬耳搔腮,热刺刺的觉得他的世界有些灰色。”

爬罗剔抉

páluótījué

意指仔细搜罗人才。爬罗:爬梳搜罗。剔抉:剔除挑选。唐 韩愈 进学解:“占小善者率以録,名一艺者无不庸。爬罗剔抉,刮垢磨光。盖有幸而获选,孰云多而不扬?”朱自清《中国文评流别述略》若有人能用考据方法将历来文评所用的性状形容词爬罗剔抉一番,分别确定它们的义界,我们也许可以把旧日文学的面目看得清楚些。

爬山涉水páshānshèshuǐ

形容路途艰辛。我们一路爬山涉水,终于到达了长城。范金标《怀念敬爱的周总理》:“在作战频繁的长征路上,一年多的时间里周副主席白天和我们一样爬山涉水,栉风沐雨。”

爬山越岭páshānyuèlǐng

越:过;岭:山岭。爬过高山,越过峻岭。形容野外工作或旅途的辛苦。 明 罗贯中《三国演义》第114回:“吓得邓艾弃甲丢盔,撇了坐下马,杂在步军之中,爬山越岭而逃。”

爬梳剔抉páshūtījué

整理选择。《宋史·律历志》:“建安布衣蔡元定著《律吕新书》,朱熹称其超然远览,奋其独见,爬梳剔抉,参互考寻。”朱自清《语言志辨》序:“这固然得费一番爬梳剔抉的功夫。”

爬梳洗剔páshūxǐtī

解释见“爬梳剔抉”。清·卢文弨《〈履斋示儿编〉跋》:“怡谷,学人也。宜其视此无难焉。爬梳洗剔,视元本不可以道里计。”

pá I.

同“耙”。II. bǎ一种银白色的、有延展性的金属元素 [palladium]。原子序数 46。——元素符号Pd。

pá I.

用于表层土壤耕作的农具;较小。II. 于表层土壤平整的农具;较大。耕作深度一般不超过15厘米。耙在中国已有1500年以上的历史。北魏贾思勰著《齐民要术》称之为“铁齿楱”。元《王祯农书》记载有方耙、人字耙等。



本字同“耙”。本义:耙,一种有齿和长柄的农具。用以耙梳、聚拢,多用竹、木或铁等制成。《续资治通鉴 宋纪七十二》帝(宋神宗)既令蔡确等定夺熊本及(范)子渊是非,又令冯宗道监视子渊用杷浚汴。


杷罗剔抉páluótījué

谓搜罗挑选人材。《新唐书·韩愈传》:“杷罗剔抉,刮垢磨光。盖有幸而获选,孰云多而不扬?”

琵琶pípá:“琵琶”二字中的“珏”意为“二玉相碰,发出悦耳碰击声”,表示这是一种以弹碰琴弦的方式发声的乐器

琵琶

pípá

弹拨乐器首座,拨弦类弦鸣乐器。木制或竹等制成,音箱呈半梨形,上装四弦,原先是用丝线,现多用钢丝、钢绳、尼龙制成。颈与面板上设有以确定音位的“相”和“品”。演奏时竖抱,左手按弦,右手五指弹奏,是可独奏、伴奏、重奏、合奏的重要民族乐器。唐 王翰《凉州词》:“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指作战时用来发出号角的声音时用的。)唐 白居易《琵琶行》:“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前蜀 韦庄《菩萨蛮词》:“琵琶金翠羽,弦上黄莺语。”宋·辛弃疾《贺新郎·别茂嘉十二弟》:“马上琵琶关塞黑,更长门、翠辇辞金阙。看燕燕,送归妾。”(指王昭君出塞事

琵琶旧语

pípájiùyǔ

《宋书·乐志一》:“傅玄琵琶赋曰:‘遣乌孙公主嫁昆弥,念其行路思慕,故使工人裁筝、筑,为马上之乐。欲从方俗语,故名曰琵琶。’”后以“琵琶胡语”、“琵琶旧语”,表示对外屈辱求和之意。唐 杜甫《咏怀古迹之三》:“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宋 张元干《贺新郎·寄李伯纪丞相词》:“要斩楼兰三尺剑,遗恨琵琶旧语。”

五齿的竹耙用以爬开、聚拢柴草或谷物等。

掏包的贼。俗称三只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