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íng I.

①平安,安定:宁静。宁谧。使安宁,使安定。息事宁人。《孟子·尽心下》王曰:‘无畏!宁尔也,非敌百姓也。’《庄子·列御寇汝为知在毫毛而不知大宁。《晋书 怀帝纪》宜及吉辰,时登储副,上翼大驾,早宁东京,下允黔首喁喁之望。唐 李商隐《北青萝》“世界微尘里,吾宁爱与憎。”②旧时已嫁的女子或在外子女回家省视父母:宁亲。归宁。③中国江苏省南京市的别称。沪宁铁路。④守父母之丧,丧假:“前博士弟子父母死,予三年”。《晋书 武帝纪》诸将吏遭三年丧者,遣宁终丧。姓。也有地方读nìng。II.参见nìng。III.zhù贮藏;积聚。同“贮”。久立。同“伫”。③大门与屏风之间。

宁处níngchǔ犹言安处,安居。《国语·晋语二》:“群臣莫敢寧处,将待君命。”《后汉书·徐穉传》:“大树将颠,非一绳所维,何为栖栖不遑寧处?”《封神演义 第九回》昔日陛下初嗣宝位,修仁行义,不遑宁处,罔敢倦勤,敬礼诸侯

宁告

nínggào

指古代官吏告假奔丧。后书·陈忠传:“高祖受命,萧何创制,大臣有寧告之科,令於致忧之义。”

宁辑

níngjí

①安定和睦。《隶释·汉荆州刺史度尚碑》:"迁辽东大守,旬月之间,薉貉宁辑。"《续资治通鉴 宋纪三十一》王旦曰:“今四方宁辑,契丹守盟,西戎入贡,籓翰之臣,宜务镇静。”宋·范成大《嘲蚊》诗:"虚空既清凉,家巷得宁辑。"章炳麟《中华民国解》:"念蒸民之同柢,岂彼回部当为戮民,幸而解怨,则可以宁辑矣。"②安抚;使归顺。《后汉书·孔融传》:"日磾以上公之尊,秉髦节之使,衔命直指,宁辑东夏。"

宁济

níngjì

安定匡济。《后汉书·顺帝纪》:“朕奉承大业,未能寧济。”《晋书 景帝纪》天位至重,不得其才,不足以宁济六合。晋书 文帝纪》维翼朕躬,下匡万国,思靖殊方,宁济八极。《晋书·乐志上》:“皇皇显祖,翼世佐时,寧济六合,受命应期。”《资治通鉴 晋纪三十二》黄门侍郎张华曰:“今天下大乱,非雄才无以宁济群生。嗣帝暗懦,不能绍隆先统。…”《资治通鉴 宋纪十六》宋氏(刘宋朝)失德,非公(萧道成)岂复宁济!《陈书 本纪卷一高祖武帝陈霸先》至于克雪仇耻,宁济艰难,唯孝元(梁元帝萧绎)而已。隋书·梁睿传》:“伏惟大丞相匡赞圣朝,寧济区宇,絶后光前,方垂万代,辟土服远,今正其时。”

宁家

níngjiā

宁,平安,安定;宁家,使家庭安定;回家。《聊斋志异 辛十四娘》俄捕公子至,一鞫,尽得其情。生立释宁家。

宁极

níngjí

谓宁静至极之性。《庄子·缮性》:“不当时命而大穷乎天下,则深根寧极而待,此存身之道也。”成玄英疏:“深固自然之本,保寧至极之性。”一说谓极宁静。南朝宋 颜延之《应诏宴曲水作诗》:“寧极和钧,屏京维服。”

宁靖

níngjìng

社会秩序安定。地方宁靖。《三国志 蜀书 先主传》若应权通变,以宁靖圣朝,虽赴水火,所不得辞。

宁静致远

níngjìngzhìyuǎn

只有心境平稳沉着、专心致志,才能厚积薄发有所作为西汉·刘安《淮南子·主术训》人主之居也,如日月之明也。天下之所同侧目而视,侧耳而听,延颈举踵而望也。是故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非宽大无以兼覆,非慈厚无以怀众。三国蜀 诸葛亮诫子书》:“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宁居

níngjū

安居。《左传·桓公十八年》:“寡君畏君之威,不敢寧居,来脩旧好。” 《左传 子产坏晋馆垣》以敝邑褊小,介于大国,诛求无时,是以不敢宁居,悉索敝赋,以来会时事。唐 白居易《祈皋亭神文》:“居易忝奉詔条,愧无政术,既逢愆序,不敢寧居。”明 李东阳《鲜卑儿诗》:“使汝温饱相歌呼,胡为虐彼无寧居。”

宁考

níngkǎo

谓亡父。《尚书·大诰》无毖于恤,不可不成乃宁考图功。屈万里今注:宁考,即文考。文考,乃金文中习见之语,谓亡父也。《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六十八》旷不视事,道路忧疑,此天与宁考所以怒也。

宁乱

níngluàn

平息灾祸战乱。《国语·周语下》:“自后稷以来寧乱,及文、武、成、康,而仅克安民。”《三国志·吴志·陆逊传》:“方今英雄棋跱,豺狼闚望,克敌寧乱,非众不济。” 唐 苏颋《奉和圣制过晋阳宫应制》:“圣期在寧乱,士马兴太原。”

宁媚于灶nìngmèiyúzào

媚:谄媚;灶:灶神。宁愿巴结灶神。比喻与其巴结职位高的人,不如笼络职位低但有实权的人。春秋·鲁·孔丘《论语·八佾》:“与其媚于奥,宁媚于灶,何谓也?”《八十一梦·第36梦》:“孔子都说‘宁媚于灶’,俗言道得好,‘灶神在天,一本直奏’。你那不苟且的脾气,正合作此官。”

宁谧

níngmì

安定平静。边陲宁谧。《周书·文帝纪下》:“朕所以垂拱九载,实资元辅之力,俾九服寧謐,诚赖翊赞之功。” 《资治通鉴 唐纪十六》(褚)遂良上表自陈:“臣与(长孙)无忌区处众事,咸无废阙,数日之间,内外宁谧。”《续资治通鉴 宋纪十五》(刘福)在雄州五年,境内宁谧,百姓遮转运使,愿追述治迹,以其状闻,诏许立遗爱碑。明 张居正《答上师相徐存斋书》:“今岁秋防无警,朝野寧謐,皆老师之所遗也。”辛雷《一个爱说梦话的人》:“江面幽暗,静穆而宁谧。”

宁内

níngnèi

安定国内。《宋书·武帝纪下》:“实赖将帅竭心,文武尽効,寧内拓外,迄用有成。”

宁宁

níngníng

宁静之意。宋 杨无咎《柳梢青 词》:“宁宁伫立移时。判瘦损、无妨为伊。谁赋才情,画成幽思,写入新诗。”

宁戚饭牛

宁戚叩牛

níngqīfànniú

níngqīkòuniú

西汉 刘向《新序》:“宁戚饭牛于车下,望桓公而悲,击牛角,疾商歌。桓公闻之,执其仆之手曰:‘异哉!此歌者非常人也。’”宁戚:齐大夫,春秋卫国人。叩牛:饲养牛、喂牛。意思是宁戚在车下喂牛,敲着牛角唱歌。比喻有才华的人因为沦落而去做一些低贱的事情。《陈书 本纪卷一高祖武帝陈霸先》强臣放命,黜我冲人,顾影于荼孺之魂,甘心于宁卿之辱。

宁缺勿滥níngquēwùlàn

 滥:不加选择,过度,过多。宁可少些,不要不顾质量地求多。《左传·襄公二十六年》:“善为国者,赏不僭而刑不滥……若不幸而过,宁僭不滥。”清·李绿园《歧路灯》第五回:即令宁缺勿滥,这开封是一省首府,祥府是开封首县,却是断缺不得的。

宁日

níngrì

和平安定的日子。《宋书 本纪武帝下》自大业创基,十有七载,世路迍邅,戎车岁动,自东徂西,靡有宁日。

宁神níngshén同义词:定心,安心。安定其心神。扬雄《法言·至孝序》:“孝莫大於寧亲,寧亲莫大於寧神。”《西游记第六五回》(悟空)独自一个,嗟叹多时,复又宁神思虑,以心问心道犹凝神。凝聚神思。《恨海第五回》:“寧神一想,原来还睡在炕上,炕几上的灯已经灭了。那伙客人骑来的驴子,全拴在院子里,在那里嘶叫,才知是做着梦。”
宁死不辱níngsǐbùrǔ

宁愿被处死也不肯受辱。能临危不惧,宁死不辱的人才是真正有骨气的人。元·贾仲名《对玉梳》第三折:“待将咱所图,我宁死不辱。”

宁帖

níngtiē

指安宁平静。妥帖。唐吴兢《贞观政要·慎终》:“脱因水旱,谷麦不收,恐百姓之心,不能如前日之宁帖。”《朱子全书 卷二六》:“不则却须改仁为义,以去阴而就阳,方得宁贴,然又恐无比理。” 《聊斋志异 汤公》如一善,则心中清净宁帖;一恶,则懊憹烦燥,似油沸鼎中,其难堪之状,口不能肖似之。清·蒲松龄聊斋志异·葛巾》:“日已向辰,喜无问罪之师,心渐宁帖。

宁息

níngxī

谓安宁;平静。安定休息。《史记 孝文本纪》朕既不明,不能远德,是以使方外之国或不宁息。《汉书 王莽传下》夙夜永念,非敢宁息。《晋书 宣帝纪》吾于庶事,以夜继昼,无须臾宁息。《魏书 卷四 世祖纪上》是用屡征,罔或宁息,自始光至今,九年之间,戎车十举。《隋书 帝纪卷一高祖杨坚下》朕为帝王,志存爱养,时有臻道,不敢宁息。

宁心

níngxīn

安心;耐心;静心。元 乔吉《扬州梦》第三折:“你题情休写香罗帕,我寄恨须传鼓子花。且寧心,度岁华,恐年过,生计乏。”元 无名氏《气英布》第二折:“喒这屯营扎寨寧心等,瞋目攒眉侧耳听。”元 无名氏《醉写赤壁赋》第三折:“将品竹纔拈定,寧心听,似簫韶九成。”

宁馨

níngxīn

晋宋时的俗语,“如此”、“这样”之意。《资治通鉴 晋纪四》何物老妪,生宁馨儿! 刘禹锡赠日本僧智藏诗:“为问中华学道者,几人雄猛得寧馨。”宋 苏轼《平山堂次王居卿祠部韵》:“六朝兴废餘丘壠,空使姦雄笑寧馨。” 元 曹之谦《白菊诗》:“数枝的皪照秋清,何物为花乃寧馨。”清 吴廷桢《试儿行为天标令子赋诗》:“几人有儿得寧馨,万金之产良非诬。”参阅宋 洪迈《容斋四笔·宁馨阿堵、金王若虚滹南遗老集·谬误杂辩、清郝懿行晋宋书故·宁馨》。

宁晏

níngyàn

安定;平静。晋 陆云《祖考颂》:“咸黜凶丑,区域寧晏。”北魏 郦道元《水经注·渐江水》:“山中有三精舍,高甍凌虚,垂簷带空,俯眺平林,烟沓在下,水陆寧晏,足为避地之乡矣。”《资治通鉴 齐纪一》(南齐武帝)诏以边境宁晏,治民之官,普复田秩。宋 孔平仲《续世说·识鉴》:“隋时,天下寧晏,论者咸以国祚方永。”

宁遗勿滥nìngyíwùlàn

宁:宁可;遗:遗漏;勿:不要;滥:过多。宁愿遗漏,也不要降低标准,一味求多。清·文康《儿女英雄传》第35回:“阅起文来岂有不宁遗勿滥之理。”

宁宇

níngyǔ

①安定的区域。《国语·周语中》:“昔我先王之有天下也,规方千里以为甸服,以供上帝山川百神之祀,以备百姓兆民之用,以待不庭不虞之患。其餘以均分公侯伯子男,使各有寧宇,以顺及天地,无逢其灾害。”晋 陆机《吴大司马陆公诔》:“位表百辟,名茂群后,因是荆人,造我寧宇。”《东周列国志 第六十回》:“不侵不叛,各保寧宇。如有背盟,天地不佑。”王旡生《论小说与改良社会之关系》:“夷考十五六世纪,适为吾国元明之交,宇宙俶扰靡寧宇,礼乐沦为邱墟。” ②指固定的住所。宋 曾巩《瀛州兴造记》:“賔属士吏,各有寧宇。”《明史·李化龙传》:“野多暴骨,民无寧宇。”

宁宅níngzhái

安居。北齐 颜之推《颜氏家训·风操》:“梁世被繫劾者……若配徒隶,诸子并立草庵於所署门,不敢寧宅,动经旬日,官司驱遣,然后始退。”

níng I.

①用两只手握住物体的两端分别向相反的方向用力转动:拧手巾。把麻拧成绳子。②用两三个手指扭住皮肉使劲转动:拧了他一把。II. 参见nǐng。 III.参见nìng。

níng

叮咛dīngníng:指再三嘱咐;殷勤;三指仔细。

níng I.

有机化合物,有香味的液体,存在于柑橘类果皮中,供制香料。II. zhù同“苎”。

níng

檬:a.常绿小乔木,果实椭圆形,两端尖,淡黄色,味极酸,可制饮料,亦可提取柠檬油;b.这种植物的果实。②檬素:维生素的一种。亦称“维生素P”。③檬酸:有机化合物。无色结晶,亦称“枸橼酸”。④(

níng

凶猛,样子凶恶:视。笑。狰

狞飈

狞飆

níngbiāo

狂风。唐 韩愈《送无本师归范阳》诗:“狞飈搅空衢,天地与顿撼。”清 孙枝蔚《欲雪》诗:“无復狞飈吼,仰天同一云。”王旡生《中国三大小说家论赞》:“狞飆崩馗,妖眚蔽谷。天诞魁彦,以惠亚陆。”

狞恶níng’è同义词:狂暴,狠毒。凶暴,凶狠,凶横,凶残,恶毒,恶狠,凶恶。反义词:善良。《西游记第七十五回》闪着身偷着眼看处,那上面高坐三个老妖,十分狞恶。
狞髯张目níngránzhāngmù

犹言吹胡瞪眼。形容暴怒。清·王韬《瓮牖馀谈·贼中悍酋记》:“曾贼知军门自至,突出欲擒之,狞髯张目,勇气百倍,直呼军门名。”

狞狰níngzhēng

狰狞,凶恶。《西游记第三十回》:“狞狰壮若大猫形,猛烈雄如黄犊样。”清 杜濬《后快哉行》:“君不见大河南来十三盗,碨礧项领狞狰貌。”

狞直

níngzhí

凶猛而刚直。《北史 本纪卷七北齐文帝高洋》太后谓诸贵曰:“我兒狞直,必自无此意,直高德正乐祸,教之耳。”

níng

头发蓬松。

 

鬡须

níngxū

蓬乱的胡须。《聊斋志异 续黄粱》王命会计生平卖爵鬻名,枉法霸产,所得金钱几何。即有鬡须人持筹握算,曰:“三百二十一万。”清 蒲松龄《聊斋志异·荍中怪》:“急举首,则一大鬼,高丈馀,赤发鬡须,去身已近。” 《聊斋志异 八大王》努石棱,磔鬡须;袒两臂,跃双趺。

níng I.

願、盼望。通“寧”。II.nìng姓。如周代有甯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