孽 | niè | ①恶因,恶事,邪恶:孽臣(奸佞之臣)。孽种(zhóng )。孽根。孽海。《资治通鉴 汉纪二十三》于是采取、《书》所载贤妃、贞妇兴国显家及孽、嬖乱亡者,序次为《列女传》《资治通鉴 魏纪五》上不俭,上不节,孽火烧其室。《陈书·后主纪》:“躭荒为长夜之饮,嬖宠同艳妻之孽。”唐 柳宗元《贺进士王参元失火书》或将大有为也,乃始厄困震悸,于是有水火之孽,有群小之愠。②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多妻制下指妾及其子女:孽妾。孽子。《资治通鉴 周纪五》异人以庶孽孙质于诸侯,车乘进用不饶,居处困不得意。《资治通鉴 唐纪十二》(李世民)曰:且《礼》,嫡子死,立嫡孙。太子男已五岁,朕终不以孽代宗,启窥窬之源也!③罪,罪恶,罪行,严重的罪过。罪孽;余孽;冤孽;孽愆(罪过)。《聊斋志异 真生》出身綦微,不堪孽累,故生平自爱,一毫不敢妄作。④忤逆,不孝顺。《新书·道术》子爱利亲谓之孝,反孝为孽。⑤妖怪。孽狐:妖怪狐狸。《庄子·庚桑楚》步仞之丘陵,巨兽无所隐其躯,而孽狐为之祥。 |
孽出 | nièchū | 庶出。妾生。《聊斋志异 胡四娘》止有少女四娘,孽出,母早亡,笄年未字,遂赘程。 |
孽畜 | nièchù | 造孽的畜生。多用为詈词。《西游记第十七回》:“行者駡道:‘你个作死的孽畜!甚么个去处,敢称仙洞!’”《西游记第五二回》:“我把你这个不知死的孽畜!你倒弄圈套白昼抢夺我物!哪件儿是你的?不要走!吃老爷一棍!” |
孽根祸胎 | niègēnhuòtāi | 灾祸的根源。旧指坏的儿子。清·曹雪芹《红楼梦》第三回:“我有一个孽根祸胎,是家里的‘混世魔王’。” |
孽海 | nièhǎi | 罪恶世界。 佛教语。业海。指由于种种恶因而使人沦溺之海。引《镜花缘》第二回:“那时我果糊涂,竟任百花齐放,情愿堕落红尘,受孽海无边之苦,永无翻悔!”《花月痕》第五回:“未敢言仙,未敢言佛,嘆茫茫孽海,大家身在,柏舟一叶引迷津。” |
孽海情天 | nièhǎiqíngtiān | 孽:罪孽。罪孽的渊海,情欲的天国。指青年男女深溺于爱情造下的罪孽境界。清·曹雪芹《红楼梦》第五回:“转过牌坊,便是一座宫门,上面横书着四个大字‘孽海情天’。” |
孽类 | nièlèi | 犹丑类。《三国志·吴志·吴主传》:“天下未定,孽类犹存,士民勤苦,诚所贯知。” |
孽龙 | nièlóng | ①传说能兴水为害、作恶造孽的龙。宋 范成大《吴船录卷上》:“相传李太守锁孼龙於离堆之下。”《清史稿·灾异志一》:“十一月,西寧西纳川降孼龙,臭闻百里。” ②喻难以制服的人。《儿女英雄传 第十六回》:“为的是先收服了十三妹这条孽龙,使他得水安身。”③西游记中指西海龙王的儿子小龙,后观音将其变成白马跟随唐僧西天取经。《西游记第八回》贫僧领佛旨上东土寻取经人,路遇孽龙悬吊,特来启奏,饶他性命,赐与贫僧,教他与取经人做个脚力。 |
孽愆 | nièqiān | 罪过。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阎罗薨》:“我生平无多孼愆,祇有镇师一旅,不应调而悮调之,途逢海寇,全军尽覆。” |
孽妾 | nièqiè | 亦作“孼妾”。贱妾;地位低下的妾。贾谊《新书·孽产子》:“绣衣经履,偏诸缘,入之闲中,是古者天子后之服也,后之所以庙而不以燕也,而众庶得以衣孼妾。” |
孽障 | nièzhàng | 即“业障”,佛教谓过去作恶导致的后果。亦可长辈骂后辈为不肖子弟的话。作孽(做伤天害理的事)。罪孽(罪恶)。造孽。《聊斋志异 农妇》一夕与邻妇语,忽起日:“腹少微痛,想孽障欲离身也。” |
孽障种子 | nièzhàngzhǒngzǐ | 旧时长辈责骂不肖子弟的话。清 吴敬梓《儒林外史》第二十一回:“我老年不幸,把儿子、媳妇都亡化了,丢下这个孽障种子,还不曾娶得一个孙媳妇,今年已十八岁了。” |
孽子 | nièzǐ | ①庶子,非正妻所生之子。《墨子·节葬下》:“然后伯父、叔父、兄弟、孼子其。” 孙诒让间诂:“孼,庶子也。”《史记·淮南衡山列传》:“王有孽子不害,最长,王弗爱,王、王后、太子皆不以为子兄数。” 宋 岳珂《桯史·刘观堂读赦诗》:“后二年,和议成,秦檜惧当制者之不能説虏也,以孼子熺及其党程克俊补鼇。” 清 孔尚任《桃花扇·截矶》:“孽子含寃天惨淡,孤臣举义日光明。”②谓使其子遭灾难。《逸周书·王佩》:“殃毒在信疑,孽子在听内,化行在知和。” 朱右曾校释引卢文弨曰:“孽子,谓灾害其子。” |
孽子孤臣 | nièzǐgūchén | 被疏远、孤立的臣子与失宠的庶子。清 曹雪芹《红楼梦》第一二○回:“虽然事有前定,无可奈何,但孽子孤臣,义夫节妇,这不得已三字也不是一概委得的。” |
蘖櫱 | niè | 被砍去或倒下的树木再生的枝芽。《孟子·告子上》是其日夜之所息,雨露之所润,非无萌櫱之生焉,牛羊又从而牧之,是以若彼濯濯也。《文选·张衡·东京赋》寻木起于蘖栽。注:"斩而复生曰蘖。"王观国《学林》茶之佳品,芽蘖细微,不可多得。 |
枿蘖 | niè | 古同“蘖”(a.树木砍去后又长出的芽子,如“山无槎枿。”b.树木砍去后留下的树桩子,如“今洲上犹有陈根余枿。”)。《续资治通鉴 元纪九》行无几何,法禁稍宽,使监视者劲挺之气,不息而自敛,奸弊之萌,潜滋而复枿,风俗浇薄,苟免无耻。参见“枯枿朽株”。 |
涅 | niè | ①可做黑色染料的矶石:涅石。②涅槃:佛教指超脱生死的最高境界。后亦作僧人的代称。③以黑色染物,以墨涂物:涅字(在身上刺字涂墨)。涅面。涅齿。涅而不缁(喻品格高尚,不受外界污染)。《论语·阳货篇》子曰:“然,有是言也。不曰坚乎,磨而不磷;不曰白乎,涅而不缁。参见“坚白”。荀子《劝学篇第一》:白沙在涅,与之俱黑。《续资治通鉴 宋纪七十五》鄜路新旧蕃生、环庆路强人、诸路汉弓箭手、鄜路归明界保毅蕃户、弓箭手,皆涅于背。 |
涅而不渝 | nièérbùyú | 涅:黑泥;渝:改变。用涅染也染不黑。比喻品格高尚,不受恶劣环境的影响。唐·陈子昂《周故内供奉学士怀州河内县尉陈君硕人墓志铭》:“非淳人淑士,其谁能涅而不渝哉?” |
涅而不缁 | nièérbùzī | 涅:矿物名,古代用作黑色染料;缁:黑色。用涅染也染不黑。比喻品格高尚,不受恶劣环境的影响。先秦 孔子《论语 阳货》:“不曰坚乎,磨而不磷;不曰白乎,涅而不缁。”《晋书 刘曜载记》义孙可谓岁寒不凋,涅而不缁者矣。 |
涅槃 | nièpán | ①佛教语言,梵语的音译。正觉的境界,在此境界,贪、嗔、痴与以经验为根据的我亦已灭尽,达到寂静、安稳和常在。宋德富《简明中国通史故事第177篇》涅槃通常是指心的完全平静。由此,“断爱”、“止贪”、“寂灭”、“离苦”、“和平”、“宁静”、“清净”、“善”和“解脱”等等均是“涅槃”的同义词。②作为死亡的美称。 徐迟 《火中的凤凰》七:“这是一只火中的凤凰,一只新生的凤凰,它在大火之中涅槃,却又从灰烬里新生。” |
圼㘿 | niè | 白天的意思,特指太阳升起后到太阳下山前。 |
臬 | niè | ①箭靶子。②古代测日影的标杆。③标准,法式:圭臬。 ④船上用来支撑橹的小木桩,即力学上的支点,将摇橹的力往相反的方向作用于水而产生推进力。宋 沉括《梦溪笔谈·辩证一》:如人摇橹,臬为之碍故也。⑤古代主管一省司法的官员,如:臬司(官名。即元的肃政廉访司,掌管一路的司法刑狱和官吏考核的工作。后明、清的提刑按察司,也称臬司,俗称臬台或廉访);臬使(即按察使);臬府(即臬司。指肃政廉访使);臬宪(旧时对按察使的敬称。) |
臬司 | nièsī | 元代肃政廉访使司、明清提刑按察使司的别称。主管一省司法。也借称廉访使或按察使。《官场现形记第九回》总算做了半年扬州运司,八个月的湖北臬司,算没有同他来往,省得多少气恼,就是在藩司任上也好。 |
臬台 | niètái | 明清时按察使的别称,相当于如今省级司法长官。《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二七回》:“臬臺听了,颜色大变。”《糊涂世界卷六》:“臬台外面似乎有点风骨,其实糊涂得很。”《孽海花第三十回》只为那时招商局的总办便是顾肇廷,是雯青的至交,先本是台湾的臬台… |
镍 | niè | 金属元素,符号Ni(niccolum)。银白色,质坚韧,延展性强,有磁性,在常温中不跟空气中的氧起作用。用来制特种钢和其他合金、催化剂等,也用于电镀。 |
臲 | niè | 摇摇欲坠;不稳定。臲靰nièwù:不安定。 |
闑 | niè | 门橛(古代竖在大门中央的短木),在两扇门相交处。:“君入门,介拂闠。”②郭门。韩愈《进学解》“欂栌侏儒,椳闠楔,各得其宜” |
㟸 | niè | 《玉篇》:𡼗㟉,古亭名。一曰山名。本作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