鸟鳥 | niǎo | 脊椎动物的一纲,温血卵生,全身有羽毛,后肢能行走,前肢变为翅,一般能飞:鸟类。候鸟。益鸟。鸟语花香。 |
鸟钞求饱 | niǎochāoqiúbǎo | 钞:强取,掠夺。如同飞鸟掠夺食物一样求饱腹。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刘陶传》:“群小竞起,进秉国之位,鹰扬天下,鸟钞求饱,吞肌及骨。” |
鸟道羊肠 | niǎodàoyángcháng | 狭险典折的山路。宋·释普济《五灯会元·睡龙溥禅师法嗣》:“世人休说行路难,鸟道羊肠咫尺间。”清·洪昇《长生殿·献饭》:“鸟道羊肠,春彩驮来驿路长,连山铃铎频摇响,看日近帝都旁。” |
鸟得弓藏 鸟尽弓藏 | niǎodégōngcáng | 飞鸟打光了;弹弓也就藏起来不用了。比喻事情成功之后;原来借助的力量就被一脚踢开或加以消灭。三国 曹丕《煌煌京洛行》:“淮阴五刑,鸟得弓藏;保身全名,独有子房。”清 陈忱《水浒后传》第二十二回:小弟从征方腊回来,苦劝我东人隐逸。明知有“鸟尽弓藏”之祸。 |
鸟焚鱼烂 | niǎofényúlàn | 《易·旅》:“鸟焚其巢,旅人先笑后号咷。”《公羊传·僖公十九年》:“其言梁亡何?自亡也。其自亡奈何?鱼烂而亡也。”后以“鸟焚鱼烂”谓因内乱而覆亡。《旧唐书·僖宗记》初则狐假鸱张,自谓骁雄莫敌;旋则鸟焚鱼烂,无非破败而终。 |
鸟伏兽穷 | niǎofúshòuqióng | 如飞鸟栖伏,野兽奔走无路。形容势竭力穷,处境困难。《梁书·元帝纪》:“贼景鸟伏兽穷,频击频挫,奸竭诈尽,深沟自固。” |
鸟覆危巢 | niǎofùwēicháo | 鸟巢因建于弱枝而倾覆。比喻处境极端危险。唐·李商隐《行次昭应县道上》诗:“鱼游沸鼎知无日,鸟覆危巢岂待风。” |
鸟革翚飞 | niǎogéhuīfēi | 革:鸟张翅;翚:羽毛五彩的野鸡。如同鸟儿张开双翼,野鸡展翅飞翔一般。旧时形容宫室华丽。《诗·小雅·斯干》:“如鸟斯革,如翚斯飞。”明·程登吉《幼学琼林》第三卷:“竹苞松茂谓制度之得宜;鸟革翚飞,谓创造之尽善。” |
鸟骇鼠窜 | niǎohàishǔcuàn | 形容惊恐逃窜。宋·曾巩《救灾议》:“彼知己负有司之禁,则必鸟骇鼠窜,窃弄锄梃于草茅之中,以扞游缴之吏。” |
鸟喙 | niǎohuì | 鸟嘴,或像鸟嘴的形貌。《史记 卷四十一 越王句践世家》:越王为人长颈鸟喙,可与共患难,不可与共乐。《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郭无为,安乐人。方颡鸟喙,杂学多闻,善谈辩。参见“乌喙”条。 |
鸟集鳞萃 | niǎojílíncuì | 鳞:鱼;萃:聚集。象鸟类或鱼类那样聚集在一起。形容聚集得很多。汉·张衡《西京赋》:“瓌货方至,鸟集鳞萃。” |
鸟迹虫丝 | niǎojìchóngsī | 比喻极易消失的事物。清·蒋士铨《临川梦·了梦》:“养娘真信人也,多劳,可怜他把鸟迹虫丝收护的牢。” |
鸟骇鼠窜 鸟惊鼠窜 | niǎohàishǔcuàn niǎojīngshǔcuàn | 形容惊恐逃窜。宋·曾巩《救灾议》:“彼知己负有司之禁,则必鸟骇鼠窜,窃弄锄梃于草茅之中,以扞游缴之吏。”《明史·艾万年传》:“贼衣食易尽,生理一绝,鸟惊鼠窜。” |
鸟惊鱼溃 鸟惊鱼散 | niǎojīngyúkuì niǎojīngyúsàn | 溃:溃散。象鸟惊飞,象鱼溃散而逃。形容军队因受惊扰而乱纷纷地四下溃散。日本鬼子被八路军打得鸟惊鱼溃了。《隋书 杨玄感传论》:“民为凋尽,徭戍无期,率土之心,鸟惊鱼溃。”《旧唐书·契宓何力传》:“贼非有城郭,逐水草以为生,若不袭其不虞,便恐鸟惊鱼散。”明·归有光《龙游翁氏宗谱序》:“人如鸟惊鱼散,岂知夫乡里族属之系哉!” |
鸟尽弓藏 | niǎojìngōngcáng | 飞鸟打光了;弹弓也就藏起来不用了。比喻事情成功之后;原来借助的力量就被一脚踢开或加以消灭。三国 曹丕《煌煌京洛行》:“淮阴五刑,鸟得弓藏;保身全名,独有子房。”清 陈忱《水浒后传》第二十二回:小弟从征方腊回来,苦劝我东人隐逸。明知有“鸟尽弓藏”之祸。 |
鸟举 | niǎojǔ | 鸟飞。比喻居无定处。《史记·韩长孺列传》:“今匈奴负戎马之足,怀禽兽之心,迁徙鸟举,难得而制也。”《汉书·主父偃传》:“夫匈奴无城郭之居,委积之守,迁徙鸟举,难得而制。” 宋 邵伯温《闻见前录 卷六》:“唯彼蕃戎,岂为敌对?迁徙鸟举,自古难得制之。”《资治通鉴 汉纪九》匈奴迁徙鸟举,难得而制 |
鸟哭猿啼 | niǎokūyuántí | 泛指禽兽悲鸣。形容悲凉的情景。唐·王维《能禅师碑》:“山崩川竭,鸟哭猿啼。” |
鸟吏鳖官 | niǎolìbiēguān | 远古少皞氏以鸟名官,谓之“鸟官”。天官有“鳖人”。此处泛指官吏。 清 蒲松龄《聊斋志异·于去恶》:“陶问:‘考帘官为何?’曰:‘此上帝慎重之意,无论鸟吏鳖官,皆考之。能文者以内帘用,不通者不得与焉。’”何垠注:“鸟吏鳖官,少昊金天氏以鸟纪官,天官有鳖人,皆借用。这里所说的“鸟”“鳖”,犹言屌、王八,实以粗话骂官场。 |
鸟面鹄形 | niǎomiànhúxíng | 形容由于饥饿而身体软弱,面容枯瘦。宋 司马光《资治通鉴 梁简文帝大宝元年》:“死者蔽野。富室无食,皆鸟面鹄形。”清·褚人获《隋唐演义》第44回:“可怜个个衣不蔽体,饿得鸟面鹄形。” |
鸟气 | niǎoqì | 粗话。犹怨气,闲气。《说岳全传第十三回》还要受他们什么鸟气!还要考什么武状元!《初刻拍案惊奇卷十一》:“胡阿虎打得皮开肉绽,拐呀拐的,走到自己房里来,恨恨的道:‘为甚的受这般鸟气。’”王西彦《夜宴三》:“而自己呢,却还在受一些不学无术的‘一二三的朋友’的鸟气。” |
鸟枪换炮 | niǎoqiānghuànpào | 形容情况或条件有很大的好转。清 文康《儿女英雄传》第36回:“那个气好比烟袋换吹筒,吹筒换鸟枪,鸟枪换炮,越吹越壮了。”老舍《歇夏》:“所谓鸟枪换炮者是也,只显出人类的愚蠢。” |
鸟穷则啄 | niǎoqióngzézhuó | 鸟陷于绝境就要反啄。比喻人走投无路就会冒险。《荀子·哀公》:“鸟穷则啄,兽穷则攫。” |
鸟雀 | niǎoquè | 泛指小鸟。《左传·文公十八年》:“见无礼於其君者,诛之,如鹰鸇之逐鸟雀也。”唐 刘长卿《送河南元判官赴河南句当苗税充百官俸钱诗》:“鸟雀空城在,榛芜旧路迁。”宋 周邦彦《苏幕遮 燎沉香》:“鸟雀呼晴,侵晓窥檐语。”鲁迅《朝花夕拾·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薄薄的雪,是不行的;总须积雪盖了地面一两天,鸟雀们久已无处觅食的时候才好。” |
鸟入樊笼 | niǎorùfánlóng | 樊笼:鸟笼,比喻不自由的境地。飞鸟进了笼子。比喻自投罗网,陷入困境。元 尚仲贤《单鞭夺槊》第三折:“恰便似鱼钻入丝网,鸟扑入樊笼。” |
鸟散鱼溃 | niǎosànyúkuì | 溃:溃散。象鸟惊飞,象鱼溃散而逃。形容军队因受惊扰而乱纷纷地四下溃散。《南史 宋武帝纪》:“番禺之功,俘级万数,左里之捷,鸟散鱼溃。” |
鸟声兽心 | niǎoshēngshòuxīn | 比喻言辞动听而心怀阴毒。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刘陶传》:“四方私言,云角等窃入京师,战视朝政,鸟声兽心,私共鸣呼。” |
鸟兽 | niǎoshòu | 飞禽和走兽的统称。《后汉书·张衡传》:“(候风地动仪)形似酒尊,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明·魏学洢《核舟记》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 |
鸟啼花落 | niǎotíhuāluò | 形容凄凉的情景。明·汪廷讷《种玉记·促晤》:“惜鸾帷,孤玉绦,几度凄凉。断肠的鸟啼花落,满目心伤。”清·佚名《说呼全传》第七回:良缘自有三生约,好把心猿意马收。且听岭南莺弄舌,鸟啼花落不知愁。 |
鸟啼花怨 | niǎotíhuāyuàn | 形容悲伤怨恨。明·徐复祚《红梨记·请成》:“今日呵,只落得鸟啼花怨。” |
鸟为食亡 | niǎowéishíwáng | 鸟儿为了吃食而死。比喻人为了名利而丧失生命。清·无名氏《官场维新记》第13回:“‘人为财死,鸟为食亡。’当时袁伯珍听得这些话,便要从此发一宗洋财。”高阳《胡雪岩全传·平步青云》中册:“打开天窗说亮话,人为财死,鸟为食亡,为来为去,为两个钱。” |
鸟语花香 | niǎoyǔhuāxiāng | 鸟儿叫,花儿飘香,形容春天的令人陶醉的景致。也说“花香鸟语”。 |
茑 | niǎo | 通称茶藨biāo子。落叶小灌木。茎稍带蔓生,叶掌状分裂,花白色微绿,果实为多汁浆果。 |
茑萝之附 | niǎoluózhīfù | 植物茑萝(一年生缠绕草本,夏季开红或白色花)或比喻亲密依附的关系。《诗经·小雅·頍弁》“茑与女萝,施于松柏”。之附:强化“攀附”的语义,常见于“枝附”“茑萝之附”等词。后用于比喻人际依附关系,《红楼梦第九十九回》想蒙不弃卑寒,希望茑萝之附。 |
袅嬝 | niǎo | 柔弱,缭绕:“不声如动吹,无风自袅枝”。袅袅(a.形容烟气或香气缭绕上腾的样子,如“炊烟袅袅”。宋 寇准《踏莎行 春暮》:“春色将阑,莺声渐老,红英落尽青梅小。画堂人静雨蒙蒙,屏山半掩余香袅。”b.形容细长柔美。参见“娉娉袅袅”。c.形容随风摆动的样子,如“垂柳袅袅”;d.形容微风吹拂;e.形容声音绵延不绝,如“余音袅袅”)。娇袅不胜。 |
袅袅/嬝嬝/嫋嫋 | niǎoniǎo | ①轻盈纤美。②摇曳貌;飘动貌。③微风吹拂貌。宋 苏轼《海棠》:“东风袅袅泛崇光,香雾空蒙月转廊。”宋 曾觌《水龙吟》:“听韶华半夜,江梅三弄,风袅袅、良宵永。”④缭绕貌,绵长不绝。袅战国楚 屈原《九歌 湘夫人》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宋 苏轼《前赤壁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⑤形容香气散发。⑥悠扬婉转。 |
袅袅娜娜 | niǎoniǎonuónuó | 形容女子体态轻盈柔美;同“袅袅亭亭”。明·施耐庵《水浒 第一百一回》:“那簇人歇下轿,养娘扶女子出了轿,径望艮岳门内,袅袅娜娜,妖妖娆娆走进去。”明·吴承恩《西游记 第六十回》:“正自没个消息,忽见松阴下,有一女子,手折了一枝香兰,袅袅娜娜而来。”那小娘子啭莺声、吐燕语道:‘主翁先行,贱妾随后。’明·凌濛初《初刻拍案惊奇 卷十八》只见袅袅娜娜走出房来,道了万福。 |
袅袅亭亭 嫋嫋亭亭 褭褭婷婷 | niǎoniǎotíngtíng | 形容女子体态轻盈柔美。元 张可久《折桂令 酒边分得卿字韵》曲:“风风韵韵,袅袅亭亭。”《二刻拍案惊奇卷三八》只见那轿里袅袅婷婷,走出一个娼妓来。清 陈裴之《香畹楼忆语》况兹袅袅亭亭,又何能当此煎迫哉。 |
袅袅悠悠 | 声音悠扬、绵长不绝,带有一种凄美的感觉。《红楼梦第七十六回》只听桂花阴里,呜呜咽咽,袅袅悠悠,又发出一缕笛音来,果真比先越发凄凉。大家都寂然而坐。夜静月明,且笛声悲怨,贾母年老带酒之人,听此声音,不免有触于心,禁不住堕下泪来。 | |
袅袅余音 | niǎoniǎoyúyīn | 袅袅:宛转悠扬。余音:不绝之音。形容音乐结束后悠扬悦耳的声音仍然绵延不绝,回响在耳边。同“余音袅袅”。清 魏秀仁《花月痕》第五十一回:“诸君听小子讲书,不必就散,尚有一回袅袅余音哩。”于明之《走在羊肠小道上》她已离去,但她那美妙的歌声仍然袅袅余音,不绝于耳。 |
袅娜 | niǎonuó | ①形容草或枝条细长柔软:柳丝袅娜。明· 李渔《闲情偶寄·种植部》无风亦呈袅娜之姿。②形容女子体态轻盈柔美:那女子形体袅娜,如随风飘去,腰肢袅娜,犹如杨柳轻盈。纤腰袅娜。袅娜纤巧。蹁跹袅娜。《聊斋志异 红玉》女袅娜如随风欲飘去,而操作过农家妇,虽严冬自苦,面手腻如脂。 |
袅娜娉婷 | niǎonuópīngtíng | 形容女子姿态美好的样子。亦借指美人。清 烟水散人《合浦珠》第三回:“这赵友梅年方二八,巧慧绝伦,言不尽袅娜娉婷,真乃是天姿国色。”清 吴璿《飞龙全传》第五回:匡胤定睛一看,好一个齐整人品:年纪不过十五六岁,生得唇红齿白,袅娜娉婷,宛然一个美貌女子,娇艳异常。 |
袅娜纤巧 | niǎonuóxiānqiǎo | 袅娜形容女子体态轻盈柔美;纤巧形容女子的身材小巧玲珑。唐·韩偓《袅娜》诗中有“袅娜腰肢淡薄妆,六朝宫样窄衣裳”。《红楼梦》贾母素知秦氏是个极妥当的人,生得袅娜纤巧,行事又温柔和平,乃重孙媳中第一个得意之人”。 |
嫋 | niǎo | 同“袅”。 |
嫋嫋 | niǎoniǎo | ①轻盈纤美貌。晋 左思《吴都赋》:“蔼蔼翠幄,嫋嫋素女。” ②摇曳貌;飘动貌。《玉台新咏·古乐府 皑如山上雪》:“竹竿何嫋嫋,鱼尾何蓰蓰。” ③吹拂貌。《楚辞·九歌·湘夫人》:“嫋嫋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④缭绕貌。宋 苏轼《浣溪沙》词:“雾帐吹笙香嫋嫋,霜庭按舞月娟娟。” 《聊斋志异 丐仙》余音嫋嫋,不啻绕梁。④形容香气散发。宋苏轼《赠杜介》诗:“松风吹菵露,翠湿香嫋嫋。” ⑥悠扬婉转。唐 张说《东都酺宴诗五》:“入云歌嫋嫋,向日妓丛丛。” |
嬲 | niǎo | ①纠缠,搅扰:“汝能为歌,吾辈即去,不复嬲。”②戏弄:“弟妹乘羊车,堂前走相嬲。”《花月痕第四五回》不想晚夕两口嬲一阵,一个是渺乎其小,一个是廓其有容。③得意:“这闺女穿了新衣裳,看把她嬲的!”在内蒙古、晋北方言指神气,象形字,一个女,有两男讨好,嬲! 参见“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