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二篇回顾了我们去伦敦和夸克教授见面后决心将他大著进行简化浓缩,这就是厚积薄发,让想学点英语语法的中国读者能迅速读懂并掌握夸克语法较之传统英语语法的强大优势。 2012年7月25日终于把夸克巨作又快速读了一遍,并作了笔记,开始写作,到10月26日全稿完成,2013年5月8日修改校对完成,书名定为《全新大学英语语法》,5月9日发送到外研社(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5年6月3日,我们从维也纳回到北京后联系外研社的两个女编辑,并到她们办公室见面。后我又用全英语写作了《全新英语语法讲座》(Lecture on brand-new English grammar),于2017年8月也发到了外研社,并反复与出版社的两个女编辑进行沟通,可惜她们越来越冷淡,该事就此搁浅,确使我心灰意冷,估计未来只能无偿贡献给互联网让公众享用了。我这也是心甘情愿的,因为互联网催生了我的写作,我应该知恩图报。

除了进行《计算机专业英语教程》和《财经专业英语教程》的新版编辑以外,再想出版新的图书已经变得十分困难,因为整个图书市场遭遇电子出版物的持久强烈冲击变得非常不景气,中国矿大附近的数个书店全部垮塌关门了。     

      我不能再继续写作我的英语课题了,一直想自修国学,零零碎碎读了一些国学经典,写了一些博文,但没有系统,想做一个大一点的历史课题,决心阅读正史原著,提高自己的文言阅读速度。想先读司马迁的《史记》,后来发现北宋的司马光先生把从《史记》到北宋建立前的所有史书进行重点摘抄编写,产生了《资治通鉴》一书,从东周的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写起,到五代后周世宗显德六年(公元959年)征淮南停笔,涵盖16朝1362年的历史,高度概括了19史。读了《资治通鉴》就不需要读《史记》《汉书》到《新五代史》等19部史书了,因此从2014年9月20日开始读《资治通鉴》。2016年6月27日晚我们要动身去美前正巧全部读完,花费了一年九个月的时间。

      接下来就要寻找类似《资治通鉴》后续的书籍。清朝毕沅先生的二百二十卷的《续资治通鉴》正好无缝对接。其实此书实成于众人之手,梁启超对该书评价极高,认为“有毕《鉴》则各家续《鉴》皆可废也”。《续资治通鉴》与《资治通鉴》衔接,即起于宋太祖赵匡胤建隆元年(公元960年),下迄元顺帝,即元朝作为全国统一政权的最后一位皇帝至正二十八年(公元1368年),共四百一十一年,是一部比较完备的宋辽金元编年史,这又概括了宋史、辽史、金史和元史,读完《续资治通鉴》等于完成了23史了。《续资治通鉴》花费了我一年半的时间,我们2016年12月份从美国回来后,2017年的11月份完成了《大众简明中国通史》98篇的写作。从2017年11月开始读《明史》和《清史稿》直至2018年9月完毕。

 整个阅读过程本人采用的方法是:边阅读边拷贝黏贴电子笔记,读完一个阶段就开始依靠笔记写作,需要时复查原文。做到静下心来滤清脉络,不漏大事要事,呈现王朝兴替历程,浓墨重要人物,并关心最新考古发现,对史实进行更新;适当引用史书原文,便于读者向古代著名史学家学习语言;注重知识和趣味,对背离史实的野史演义和某些流行很广的文学作品中的故事进行必要的甄别;力求限制篇幅,每篇的平均长度不超过5000字,使大众敢于触碰。前后读了四本史书,相当于25史读完了。2018年9月25日星期二于美国芝加哥180篇的《大众简明中国通史》也随之完成,共经历时间四年整。

《大众简明中国通史》浓墨重彩的自然是各历史时期的政治军事人物,但也重视文化科技和非权力名人,每一个大的历史阶段写作完成后都要安排专门的篇幅叙述那个时代的思想家、文学家、科学家及其他们丰硕的文化成果。

阅读史书的时候我将接触到的字词和成语全部收录起来,按照汉语拼音顺序进行编排,在以后的阅读中还想将这个工作继续下去,这是一种帮助记忆便于自己查用的手段,或许未来对别人也能有所帮助。

《大众简明中国通史》在我的QQ空间里陆续发表,以便刺激我认真校对。这本史书出版希望同样渺茫无冀,我准备花费一些款子把不能出版的几本书,以及自己的回忆录《大树的情怀》请专业排版人员加工成电子书籍,献给网络,献给我的亲人和下辈。具体操作方法待时再定。

 

            2018年11月22日徐州

            校对于2019年1月7日徐州

            上传于2023年8月11日徐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