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篇回忆了我的高中阶段正是整个国家经济大萧条时期,众多百姓挨饿受冻,我们班级的同学全是县城周边的公社,一刀切一律通学,不得住校,不得在学校食堂用餐,无奈只好在学校旁边租房居住,自炊度日。一晃快半个世纪过去了,毕业离校后师生很少见面,只是少许几个相互有些断断续续的联系。大家都已经退休,我向如今在县城定居的几个同学表示了相聚一次的愿望,后来以邱茂林为首的几个热心同学开始筹备,主要任务是寻找各位同学和老师的联系方法。经过一段时间的辛勤工作,所有同学和高中任课老师的下落基本查明,在南通定居的全体人员都表示一定参加,外地的部分同学有困难不能到场,但联系电话也已经提供。
2012年5月3日上午我直接从徐州汽车客运南站坐车到金沙时已经下午三点,在桃花源酒店与众多高中时的同学和部分老师见面。48年了,当年的小伙小姑娘如今全都变成了老头老太,如同梦境一般。猛一见面相互已经不能认知,但通过交谈,语言神色把我们拉回从前,恢复了小伙小姑娘时期的状态,觉得还是那样,没有变化。5月4日中午饭后大家在饭厅里进行畅谈,感受颇多。我这个门外汉也诗兴大发,写了长律《高中三题》表达自己的激荡的情感。欲知《高中三题》的背景,请重读第六篇的回忆。
高中三题
(一)
高中题名雀跃呼,俄顷心头满是愁。
县城周边众学子,远近不分统走读。
求学机会不可丢,学校旁边租间屋。
一日三餐要自爨,一周六天时担忧。
周六课完回家去,十八里地两腿走。
周日下午返回转,肩担粮草晃悠悠。
两稀一稠难做到,三餐常喝糊糊粥。
终年难尝鱼和肉,咸菜拌饭频缺油。
(二)
高二允许校内住,投粮进厨免自煮。
下课忙往食堂奔,饥肠辘辘如狼虎。
美女小伙饭具同,餐钵次釉实丑陋。
站着用餐无桌凳,两挖三扒即下肚。
下了晚课肚里空,热水壶里焐稀粥。
淡而无味抢手货,众多室友欲果腹。
营养不良皮包骨,不时饿肚难长肉。
正当发身长个时,父母师长也无助。
(三)
高一懵懂忙应付,作业完成即无忧。
高二稀少有抱负。不知大学在何处。
高三课余排话剧,高考大事一旁丢。
高校学长有来信,传阅羡慕心起伏。
文理分科临高考,行政班级仍保留。
十五侥幸进太学,四十不售留通州。[注]
古稀之际重相聚,浮云閲尽心宽舒。
英雄岂由高考定,各有千秋群英簇。
[注]:1964年高中毕业当年有15个学子被录取到高校
我是1964年7月高中毕业,8月底进入南京大学德语专业学习,学制五年,因为文化大革命,1969年没有能够毕业,而是拖到了1970年7月。大学同学大多在2000年到2007年全部退休了,快到2014年的时候,好多人都觉得应该到母校聚会,纪念入学50周年。众多同学从1970年离校后相互就没有见过面,一晃四十四年过去了,不知道老年的同学长成什么样了。但也有不少同学觉得没有必要搞这类活动,文化大革命撕裂了班级,同学间的仇恨难以抹平。我们64级德语班是历史上招生最多的一届,共64人,分成四个小班上课,正好16个女生,每个小班4人。在校期间有人遭遇牢狱之灾,有人受处分没有能及时分配。当然也有非常幸运的直接到空军部队,提升到厅局级;进入外交部的,当上了大使或总领事;直接分配进城的同学不多,也有顺风顺水的当上了省级机关的领导;大多数同学如同我们一样,下到偏僻农村,从中学老师干起。有几个同学在文革结束时落实政策转行到工厂担任翻译,也算是专业对口,获得了一时的荣耀,可惜这些同学最终属于企业退休,没有职称,待遇也不高。如果当时不落实政策,不要求对口,继续在中学任教,结局反而要好得多,真是人算不如天算。有一个同学喟叹说:没有想到的是,落实对口政策,自己从米箩跳到了糠箩。数位分配不理想的同学经过自己的努力奋斗获得了一定的成就,担任大学正教授或相当于正教授职务的共有五人,还有副教授和中学高级教师。整个班级的同学的退休金从副部级的每月一万好几千,到工人待遇只有两千多一点,真是天壤之别,因此想要大家齐心聚会到一起真不容易。
作为我们两口子来说,觉得那么多年很多人没有音讯,有的已经离开了人世,利用这个机会相互见上一面还是有必要的,要把过去一切的不愉快扔到脑后去,对于如今个人的状况也没必要进行比较,聚会应该有利于产生愉悦的心情。因此我们也就积极加入了筹备工作。我建立了一个QQ群,积极利用自己熟悉网络,掌握了一些电脑程序的优势,参加了寻找多年没有联系的同学的讯息的工作,最后也基本找全了,QQ群的成员增加了,好几个子女也参与其中,致使十分兴奋,写下了:
五律
作于QQ群开始热闹之际
四十九年前 弱冠进南园 姑娘梦境甜 小伙志向远
万恶文革瘟 罪孽极左鞭 邪风伺间隙 处处留伤痕
而今近黄昏 前焰勿再焚 忧抑应驱散 愉悦留心间。
虚拟学友群 交流情感真 拼搏人生路 知足辄心甘
2013年12月6日星期五
非常不幸的是,在寻找学友时发现又走了两个。到2014年聚会时为止,离世的人数达到了五个。到我写这篇回忆的2018年11月,又走了三个。
聚会前我们正在江西旅游,到了景德镇后看到细瓷茶杯甚是喜欢,决定给到会的每一个同学和老师定制一只作为纪念,上面烧上:“南京大学德文专业64级入校50年相聚纪念”“宋德富张美兰赠”,还乘兴草拟了一首五律:
朝夕念同窗
霄旦思貌容
礼轻情谊重
器微寸心红
5月16日我们按时到了南大南苑宾馆参加聚会,见面之时个个都十分激动,按照事先安排的流程进行:师生座谈、参观校园变迁、集体照相、聚餐、到仙林新校区等等。
但是我总是觉得经历过文革的某些同学,滋长了一些好斗的基因,无论在QQ群里,还是在后来的微信群里,为天下大事或鸡毛蒜皮的小事总要发生一些笔战,弄得很不愉快,因此后来部分同学到杭州、南通、苏州聚游我们都没有参加,他们想集体到徐州,要我们接待,我们也没有爽快允诺,只是欢迎个人或小团队来徐一游。由于退休待遇相差太大,我们是教授和副教授的待遇,还算幸运,小肚鸡肠者难免产生羡慕嫉妒恨,所以我们慢慢地就只是跟几个说得来的老同学有些来往了,群里也不发声冒泡了,以免找气。年龄越来越大,安度生活,平静度日,以获得健康身心为上策。
2018年11月13日 于徐州
校对于2019年1月7日徐州
上传于2023年8月11日徐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