驴驢 | lǘ | 哺乳动物,像马,比马小,能驮东西、拉车、耕田、供人骑乘:驴骡。驴皮胶(亦称“阿胶”)。驴皮影。驴唇不对马嘴。南宋 尤袤《全唐诗话》:“(唐昭宗时)相国郑綮,善诗。或曰:‘相国近为新诗否?’对曰:‘诗思在灞桥风雪中驴子上,此何以得之?”宋 陆游《剑门道中遇微雨诗》:“此身合是诗人未?细雨骑驴入剑门。” |
驴唇马嘴 | lǘchúnmǎzuǐ | 比喻说话写文章,前言不搭后语,前后矛盾。宋 释道原《景德传灯录 文偃禅师》:“若是一般掠虚汉,食人涎唾,记得一堆一担骨幢,到处逞驴唇马嘴。” |
驴驹媚 | lǘjūmèi | 传说中初生驴驹口中所含的肉状物。妇人带之增媚,故名。清 王士禛《池北偶谈·谈异四·驴驹媚》:"座客偶举唐小说《霍小玉传》中有驴驹媚,不知何物。按僧赞宁《物类相感志》云:凡驴驹初生未堕地,口中有一物如肉,名媚,妇人带之能媚。"亦省作"驴媚"。 |
驴媚 | lǘmèi | 参见“驴驹媚”。《续资治通鉴·宋哲宗绍圣三年》:"或谓不可处极典,曾布谕法官但当守法,且曰:'驴媚蛇雾,是未成否?'众皆瞿然。" |
驴鸣犬吠 | lǘmíngquǎnfèi | 如同驴叫狗咬一般。形容文字言语拙劣。唐 张鷟《朝野佥载》第六卷:“唯有韩陵山一片石堪共语,薛道衡、卢思道少解把笔,自余驴鸣狗吠,聒耳而已。” |
驴前马后 | lǘqiánmǎhòu | 官员出行时在跟随前后的衙役差卒。亦可指身份卑下,听人使唤的人。比喻一切受人支配。宋·释道元《景德传灯录》:“今时人例皆如此,只是认驴前马后,将为自己,佛法平沈此之是也。”元 高文秀《遇上皇 第二折》:小人是个驴前马后之人,怎敢认义那壁秀才也。 |
闾 | lǘ | ①古代二十五家为一闾。老家。《聊斋志异 汾州狐》但贺者在门,吊者即在闾,不能官也。②原指里巷的大门,后指人聚居处:倚闾而望。闾里。闾巷。闾左(秦代居于里门之左的贫苦百姓)。《史记 孝武本纪》石闾者,在泰山下阯南方,方士多言此仙人之闾也,故上亲禅焉。《资治通鉴 周纪四》陈举直言,杀之东闾。《宋书 卷九 后废帝纪》其有孝友闻族,义让光闾,或匿名屠钓,隐身耕牧,足以整厉浇风,扶益淳化者,凡厥一善,咸无遗逸。③ 汇聚:尾闾(水闾汇聚之处,泄水的处所)。 |
闾里 | lǘlǐ | ①里巷;平民聚居之处。《周礼·天官·小宰》:“听閭里以版图。” 贾公彦疏:“在六乡则二十五家为閭,在六遂则二十五家为里。閭里之中有争讼,则以户籍之版、土地之图听决之。”唐 韩愈《寄卢仝》诗:“水北山人得名声,去年去作幕下士。水南山人又继往,鞍马僕从寒閭里。” 宋 欧阳修《相州昼锦堂记》其丰功盛烈,所以铭彝鼎而被弦歌者,乃邦家之光,非闾里之荣也。宋 苏轼《方山子传》少时慕朱家、郭解为人,闾里之侠皆宗之。太平天囯 洪仁玕《诛妖檄文》:“不下三五年间,俱是开囯勋臣,那时分茅裂土,衣锦荣归,閭里辉煌,方不负大丈夫建功立业之志。”②借指平民。《史记·循吏列传》:“王必欲高车,臣请教閭里使高其梱。乘车者皆君子,君子不能数下车。”《战国策·齐策四》:“今夫士之高者,乃称匹夫,徒步而处农亩,下则鄙野、监门、閭里,士之贱也,亦甚矣!” 唐 韦应物《观田家》诗:“方惭不耕者,禄食出閭里。”《资治通鉴 汉纪八》岁时存问茂材,赏赐闾里。《资治通鉴 汉纪十六》然亦喜游侠,斗鸡走狗,以是具知闾里奸邪,吏治得失。③邻居。《庄子·至乐》:“吾使司命復生子形,为子骨肉肌肤,反子父母、妻子、閭里、知识,子欲之乎?” 宋苏轼《次韵完夫再赠之什某已卜居毗陵与完夫有庐里之约云》:“应容缓急烦閭里,桑柘聊同十亩闲。” 清 郑燮《送陈坤秀才入都》诗:“京师有僧介庵子,是尔滇南旧閭里。” |
闾姝 | lǘshū | 古代美女名。又名閭须。《战国策·魏策二》:“左白台而右閭须,南威之美也。”《战国策·楚策四》:“ 闾姝子子奢,莫之媒兮,嫫母力父,是之喜兮... |
闾巷 | lǘxiàng | 小的街道,即里巷。古时,二十五家为一闾,后来称居民的区域为闾里、闾巷。泛指乡里民间。借指平民。《史记·秦楚之际月表》然王迹之兴,起于闾巷,合从讨伐,轶于三代。《史记·游侠列传序》及若季次、原宪,闾巷人也,读书怀独行君子之德,义不苟合当世,当世亦笑之。《史记·韩信卢绾列传》陛下擢仆起闾巷,南面称孤,此仆之幸也。《三国志 魏书 武帝纪》及其得贤也,曾不出闾巷,岂幸相遇哉?《北史 本纪卷七北齐文帝高洋》至有闾巷庸猥,人无识知者,忽令召斩鄴下。唐 王维《桃源行》:“平明闾巷扫花开,薄暮渔樵乘水入。”宋 赵与时《宾退录 卷八》今妇人之拜不跪,则异于古所谓侠拜,江浙衣冠之家,尚通行之,闾巷则否。《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四十六》当唐之衰,钱镠以闾巷之雄,起主其地,自此不能独立,常朝事中国以为重。 |
闾阎 | lǘyán | 闾泛指门户;人家。中国古代以二十五家为闾。阎指里巷内外的门。后多借指里巷。泛指民间。借指平民。村落。《资治通鉴 汉纪十六》帝兴于闾阎,知民事之艰难。《资治通鉴 卷四十四》人主崩亡,闾阎之伍尚为盗贼,欲有所望,何况王邪!《资治通鉴 晋纪二十九》(慕容)隆曰:“今闾阎安业,民不思乱,(吴)柱等以诈谋惑愚夫,诱胁相聚,无能为也。”《资治通鉴 宋纪五》闾阎之间,讲诵相闻。《资治通鉴 陈纪十》隋主(杨坚)下诏曰:“陈叔宝据手掌之地,恣溪壑之欲(《隋书》中为“恣溪壑之险”),劫夺阎闾,资产俱竭,驱逼内外,劳役弗已…”《资治通鉴 唐纪十一》上(李世民)曰:“汉高祖与萧、曹、樊、灌皆起闾阎布衣,卿辈至今推仰,以为英贤,岂在世禄乎!”王勃《滕王阁序》:闾阎扑地,钟鸣鼎食之家。《资治通鉴 汉纪十四》江充,布衣之人,闾阎之隶臣耳。《资治通鉴 唐纪三十二》是时中国盛强,自安远门西尽唐境万二千里,闾阎相望,桑麻翳野,天下称富庶者无如陇右。《资治通鉴 唐纪六十五》有闾阎医工刘集因缘交通禁中,上(宣宗李忱)敕盐铁补场官。清 薛福成 《应诏陈言疏》:“以臣所见,閭阎十室九空,而百物昂贵,小民奔走拮据,艰於生计。”宋 司马光《涑水记闻》卷五:“皆言衣食于官久,不愿为农,又皆习弓刀,一旦散之閭阎,必皆为盗贼。”孙中山《军政府宣言》:“以卫国保种自任,战士不爱其命,闾阎不惜其力,则革命可成。” |
闾阎安堵 | lǘyánāndǔ | 指平民安居乐业。清 严复《论中国教化之退》:“行于其野,闾阎安堵,击壤以嬉,如是者民类治世。”严复《论中国教化之退》游衰世之国者,行于其野,闾阎安堵,击壤以嬉,如是者民类治世。 |
闾阎扑地 | lǘyánpūdì | 里巷遍地。形容房屋众多,市集繁华。 |
闾左 | lǘzuǒ | 居住于闾巷左侧的人民。一说秦时贫贱者居闾左,后因借指平民。《史记·陈涉世家》:“二世元年七月,发閭左适戍渔阳 。”司马贞索隐:“閭左谓居閭里之左也,秦时復除者居閭左。今力役凡在閭左尽发之也。又云,凡居以富强为右,贫弱为左。秦役戍多,富者役尽,兼取贫弱者也。”《汉书·食货志上》:“至於始皇,遂并天下,内兴功作,外攘夷狄,收泰半之赋,发閭左之戍。” 颜师古注:“应劭曰:‘秦时以适发之,名适戍。先发吏有过及赘壻、贾人,后以尝有市籍者发,又后以大父母、父母尝有市籍者。戍者曹辈尽,復入閭,取其左发之,未及取右而秦 亡。’閭,里门也。言居在里门之左者,一切发之。此閭左之释,应最得之。”唐 陈子昂《为乔补阙论突厥表》:“故长城未毕,而閭左之戍已为其患。” |
榈 | lǘ | 木名,紫红色,似紫檀,有花纹,性坚硬,可做器具或扇骨。亦称“花榈木”、“花梨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