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íng I.

①令狐,复姓。②古地名。在今山西临猗一带。参见II.lìng III.lǐng

令原之戚

língyuánzhīqī

指兄、弟去世。《诗经 小雅 常棣》:“脊令在原,兄弟急难,每有良朋,况也永叹。”宋·张世南《游宦纪闻 序》绍定改元,适有令原之戚,闭门谢客,因追思,捉笔纪录。

líng

①伶仃:孤独。②伶俐:聪明;灵活。③伶俜:孤独的样子。④旧时称以演戏为职业的人:优伶。名伶。伶官(古代乐官)。

伶便

língbiàn

灵便;敏捷。沈从文《一个农夫的故事》:“我身体伶便如猴子,强壮如狮子。”

伶变

língbiàn

机灵。《金瓶梅词话 第十四回:“因见春梅伶变,知是 西门庆 用过的丫鬟。”

伶仃

língdīng

孤独,孤苦,孤立,孤单,孤零。亦作“伶丁”。①孤独貌。②形容瘦弱或细长。㈢形容摇摆晃动的样子。《水浒传第二一回》宋江怕人不死,再复一刀,那颗头伶伶仃仃落在枕头上。

伶仃孤苦

língdīnggūkǔ

伶仃:孤独,没有依靠。孤单困苦,没有依靠。晋 李密《陈情表》:“伶仃孤苦,至于成立。”梁遇春《寄给一个失恋人的信(一)》:“两个伶仃孤苦的人何妨互相给点安慰呢!”

伶官

língguān

乐官。源自《诗·邶风·简兮序》:"卫之贤者,仕於伶官。"郑玄笺:"伶官,乐官也。伶氏世掌乐而善焉,故后世多号乐官为伶官。"伶,一本作"泠"。后以称供职宫廷的伶人。伶官指:宫中的戏曲演员。宋 欧阳修撰写有《五代史伶官传 序》《续资治通鉴 宋纪十七》大理评事陈舜封父隶教坊为伶官,坐事黥面流海岛。《续资治通鉴 宋纪三十七》帝(宋仁宗赵祯)谓辅臣曰:“(后)唐庄宗百战有天下,嬖用伶官以及祸,可叹也!”

伶俐

línglì

①机灵;灵活。聪明伶俐的人。宋 朱淑真《自责二首》:“添得情怀转萧索,始知伶俐不如痴。”②轻盈;轻巧。伶俐身材。③爽快;干脆。说话伶俐。④正当;清楚;干净。(用于否定形式)做了些不伶俐的勾当。《二刻拍案惊奇 卷十五》:“其夫半喜半疑;喜的是得银解救,全了三命;疑的是妇人家没志行,敢怕独自个一时喉极了,做下了些不伶俐的勾当,方得这项银子也不可知。”

伶俐乖巧

línglìguāiqiǎo

伶俐:机灵;乖巧:合人心意。形容人机警,让人满意。明 冯梦龙《喻世明言 蒋兴歌重会珍珠衫》:“却说蒋兴歌跟随父亲做客,走了几遍,学得伶俐乖巧,生意行中,百般都会。”

伶俜

língpīng

孤单,孤独。古乐府《孔雀东南飞》昼夜勤作息,伶俜萦苦辛。唐 杜甫《宿府》:“风尘荏苒音书绝,关塞萧条行路难。已忍伶俜十年事,强移栖息一枝安。”

伶人

língrén

具有身段本事凸出的演艺人员。古汉语里优和伶都是演员的意思。现在伶人或伶多指戏曲演员,有时中文里也会把外国传统戏剧演员称为"伶",如日本能剧、歌舞伎演员,西方歌剧演员等。《晋书 符坚载纪上》伶人王洛叩马谏曰:臣闻千金之子坐不垂堂,万乘之主行不履危。《资治通鉴 后梁纪五)王(晋王李存勖)或时须钱博及给赐伶人,而(张)承业靳之,钱不可得。宋 欧阳修《五代史伶官传序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六十三》帝(宋理宗)曰:“用伶人为郡守,非独轻亵名器,亦必为民害。”《续资治通鉴 元纪十六》伶人为大宗伯,何以示后世?

伶牙俐齿

língyálìchǐ

伶、俐:聪明、灵俐、乖巧。口齿灵活;说话利落。形容会说会道;灵活乖巧而善于应变。也作“俐齿伶牙。”这姑娘伶牙俐齿,谁也说不过她。元 吴昌龄《张天师》第三折:“你休那里便伶牙俐齿,讲三干四,说人好歹,讦人暧昧,损人行止。”

líng

①指“茯苓”。茯苓是寄生于松树根下的一种菌类植物。猪苓是枫树苓,生于枫根下的一种植物。二者均可入药。《聊斋志异 云萝公主》然砒、附,天下之至毒也,苟得其用,瞑眩大瘳,非参、苓所能及矣。②古书上说的一种植物。③古同“”,零落。

líng

形容玉碰击的声音:玲玲作响。玲玲盈耳。琅。玎。

línglóng

①金玉碰击声,如“和銮珑”。②形容器物细致精巧,如“小巧珑”。唐 白居易《长恨歌》:“楼阁玲瓏五云起,其中绰约多仙子。”唐 岑参《与高适薛据同登慈恩寺浮图》:“青槐夹驰道,宫馆何玲珑。”③形容人的灵活敏捷,如“八面珑”。此词现多形容为人处世手腕圆滑,面面俱到。④透明貌。玲珑,一作“聆胧”。聆胧:月光也。唐 李白《玉阶怨》:“却下水晶帘,玲珑望秋月。”

玲珑过梁línglóngguòliáng

《红楼梦 第五十九回》中提到的一种花篮样式说明其造型精巧,可能还带有装饰性,比如玉饰般的细节。“过梁”在建筑中指横梁,用于支撑结构。在花篮的语境中,它可能指花篮的提手部分,或者是花篮编织的一种特殊样式,使其结构更加稳固且美观。

玲珑剔透

línglóngtītòu

玲珑:灵巧精致。剔透:明彻透亮。形容器物的奇巧;精致;鲜明透亮。元 无名氏《百花亭》第二折:“惜玉怜香天生就,另一种可喜风流。淹润惯熟,玲珑剔透,软款温柔。”清 陈忱《水浒后传》第三十六回:走上冈子一看,有座天 ,直靠在海外,如建康燕子矶一样,玲珑剔透,文采可观。

玲珑透漏

línglóngtòulòu

解释见“玲珑剔透”。明·徐弘祖《徐霞客游记·滇游日记》:“石在亭前池中,高八尺,阔半之,玲珑透漏不瘦不肥,前后俱无斧凿痕,太湖之绝品也。”

líng

柃木,常绿灌木或小乔木。花小,白色,叶椭圆形或披针形,浆果球形。

líng

①用金属做成的响器,形式不一:铃铛。铃钹。铃铎。按铃。电铃。车铃。②像铃的东西:哑铃。棉铃。

铃杵

língchǔ

僧、道游方时手持的响器。《宋史·外国传六·天竺》:“至道二年八月,有天竺僧随舶至海岸,持帝鐘、铃杵、铜铃各一。”《水浒传第六一回》:“吴用手中摇着铃杵,口里念四句口号。”

铃铛

língdang

专指因受外力摇晃而发声的铃。球形或扁圆形,下部或中部开一条口,里面放金属丸或小石子。式样大小不一,有骡马系带的、儿童玩的或做服饰的。

铃铎

língduó

①金属响器名。大者为铃,小者为铎。作为警戒、教化、斋醮、奏乐之用。三国魏 嵇康《声无哀乐论》:“犹铃鐸警耳,钟鼓骇心。”《资治通鉴 梁纪四》浮图高九十丈,上刹复高十丈,每夜静,铃铎声闻十里。宋 洪迈《夷坚丁志·沅州秀才》:“俄闻铃鐸音,若数壮夫负巨水,欲上復下。”②挂于殿、阁、塔、观檐角的风铃。唐 玄奘《大唐西域记·摩揭陀国上》:“中门当涂,有三精舍,上置轮相,铃鐸虚悬。” 清 曹寅《十六日登虎丘作诗》:“葳蕤寒不锁,铃鐸夜微鸣。” 清 唐孙华《东林寺诗》:“我行山足下,了不闻铃鐸。”③铃铛。清 采蘅子《虫鸣漫录卷一》:“手摇铃鐸,唪诵不輟。”鲁迅《华盖集续编·一点比喻》:“山羊……脖子上还挂着一个小铃铎,作为智识阶级的徽章。”

铃阁

línggé

亦作“铃閤”。指翰林院以及将帅或州郡长官办事的地方。晋 干宝《搜神记 卷七》:“今狂花生枯木,又在铃阁之间,言威仪之富,荣华之盛,皆如狂花之发,不可久也。”《晋书·羊祜传》:“(羊祜)在军常轻裘缓带,身不披甲,铃閤之下,侍卫者不过十数人。”唐 韩翃《寄裴郓州 诗》:“官树阴阴铃阁暮,州人转忆白头翁。” 清 薛福成《庸盦笔记·史料二·劳文毅公善居危城》:“(文毅公)遂入城蒞总督任,终日闭铃阁,以示无事。”

铃下

língxià

①指侍卫、门卒或仆役。手下卫士。《三国志·魏志·吕布传》(吕)布於沛西南一里安屯,遣铃下请(纪)灵等,灵等亦请布共饮食。②太守的敬称。

líng

听:听。取。教(jiào)。唐 韦应物《郡斋雨中与诸文士燕集诗》:俯饮一杯酒,仰聆金玉章。“宋 苏轼《石钟山记至唐李渤始访其遗踪,得双石于潭上,扣而聆之,南声函胡,北音清越,桴止响腾,余韵徐歇。

聆教

língjiào

听受教益。常用于书札。清 颜光敏 辑《颜氏家藏尺牍·郝惟讷》:“曩获朝夕聆教,幸寡愆尤。”《红楼梦 第一○三回:“倘荷不弃,京寓甚近,学生当得供奉,得以朝夕聆教。”

聆听

 

língtīng

集中精力、认真地听。汉 杨雄《法言·五百》:聆听前世,清视在下,鉴莫近於斯矣。

聆音察理

língyīnchálǐ

听到声音就能明察事理。指善于分析。明 吴承恩《西游记》第十四回:“我老孙,颇有降龙伏虎的手段,翻江搅海的神通;见貌辨色,聆音察理。”包蕾《猪八戒学本领》要多思多想,一窍通,百窍通,聆音察理,随机应变。

líng

①白子:一种比蚊子小的小飞虫,喜吸人畜血液,能传染黑热病。②螟:见“”。

líng

圄:监狱。

囹圄

língyǔ

监狱。同“囹圉” 身陷囹圄。《礼记·月令》:“(仲春之月)命有司,省囹圄,去桎梏。”孔颖达疏:“囹,牢也;圄,止也,所以止出入,皆罪人所舍也。”《汉书·礼乐志》:“祸乱不作,囹圄空虚。”司马迁《报任少卿书》:“身非木石,独与法吏为伍,深幽囹圄之中,谁可告愬者。”西汉·贾谊《过秦论虚囹圄而免刑戮,去收孥污秽之罪,使各反其乡里。邹韬奋《揭穿妨害民主的几种论调》:“拘后则审讯无期,又不开释,致令久禁囹圄,呼吁无门。”《资治通鉴 汉纪九》至于成、康之隆,囹圄空虚四十余。《资治通鉴 汉纪十》公为正卿,上不能褒先帝之功业,下不能抑天下之邪心,安国富民,使囹圄空虚,何空取高皇帝约束纷更之为!《聊斋志异 姊妹易嫁》后店主人以人命逮系囹圄,公为力解释罪。

囹圄空虚

língyǔkōngxū

囹圄:监狱。监狱里没有在押的犯人,形容形容社会安定,政治清明时,犯罪的人很少。《管子·五铺》:“故善为政者,田畴垦而国邑实,朝廷闲而官府治,公法行而么曲止,仓廪食而囹圄空。”

líng

①清凉:风。泠泠(a.形容清凉;b.形容声音清越)。唐 柳宗元《钴鉧潭西小丘记枕席而卧,则清泠之状与目谋。参见“清泠”。②古同“零”,凋零。③姓。

泠风

língfēng

小风;和风。《庄子·齐物论》:“泠风则小和,飘风则大和。”成玄英疏:“泠,小风也。”《吕氏春秋·任地》:“子能使子之野尽为泠风乎?”高诱注:“泠风,和风,所以成穀也。”南朝宋 谢灵运《初往新安桐庐口诗》:“既及泠风善,又即秋水驶。”《新唐书·柳宗元传》:“蒸为清氛,疏为泠风。”

泠泠

línglíng

①形容清凉;冷清。白露泠泠。②本指流水声。借指清幽的声音。南朝梁 吴均《与朱元思书》: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唐 刘长卿《听弹琴》泠泠七弦上,静听松风寒。古调虽自爱,今人多不弹。

泠然

língrán

①轻妙貌。《庄子·逍遥游》:“夫列子御风而行,泠然善也。”郭象注:“泠然,轻妙之貌。”宋 陈师道《和和叟第课还自都下》:“青云直上马如龙,来往泠然若御风。” 清 赵执信《彭蠡湖诗》:“泠然乘风游,託身任毫毛。”②寒凉貌;清凉貌。《太平广记卷 八二》引 唐 薛用弱《集异记·李子牟》:“叟乃授之微弄,座客心骨泠然。”清 秋瑾《黄海舟中感怀诗之二》:“天风吹面泠然过,十万烟云眼底收。”③形容清越激扬的声音。《晋书·裴楷传》:“绰子遐,善言玄理,音辞清畅,泠然若琴瑟。”宋 沉括《梦溪笔谈·异事》:“(古镜)今扣之,其声泠然纤远。”赵光荣《里湖纪游诗之四》:“泠然时一鸣,故向人飞舞。”

泠汰

língtài

①听从放任。《庄子·天下》:“是故慎到弃知去己而缘不得已,泠汰於物以为道理。”郭象注:“泠汰,犹听放也。”锺泰《发微》:“听者听从之。放者放任之。”②沙汰,淘汰。章炳麟《代议然否论》:“为治固当循绳墨,无所用贤。且有劳者得超除,溺职者受罢黜,材者固无患其沉滞,虽下资亦自见泠汰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