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ǎng

①数目,二。一般用于量词和“个、半、千、万、亿”前:两个黄鹂。两本书。②双方:两可。两边。两便(客套用语,彼此方便)。两旁。两侧。两袖清风。两败俱伤。③中国市制重量单位:十两(一市斤。旧制为十六两一市斤)。半斤八两(喻彼此一样,不相上下,含贬义)。④表示不定数目:两下子。两着儿(zhāor)。

两败俱伤

liǎngbàijùshāng

斗争双方都受到损伤,谁也没得到好处。《史记·张仪列传》:“有顷,两虎果斗,大者伤,小者死,庄子从伤者而刺之,一举果有双虎之功。”宋·汪应辰《文定集·答梁子铺》:“东汉之君子必欲与小人为敌,终于两败俱伤,而国随以亡。”宋 欧阳修《五代史宦官传序谋之而不可为,为之而不可成,至其甚,则俱伤而两败。清 李宝嘉《官场现形记 第四八回》:“倘若大人再要回护他三人,将来一定两败俱伤,於大人反为无益。”

两般三样

liǎngbānsānyàng

不一样,不一致。

两鬓如霜

liǎngbìnrúshuāng

两边的鬓发白如霜雪。宋·刘辰翁《西江月·新秋写兴》词:“不觉新凉似水,相思两鬓如霜。”

两部鼓吹

liǎngbùgǔchuī

鼓吹:古时仪仗乐队的器乐合奏。两部器乐合奏。特指蛙鸣。《南齐书·孔稚珪传》:“门庭之内,草莱不剪,中有蛙鸣,或问之曰:‘欲为陈蕃乎?’稚珪笑曰:‘我以此当两部鼓吹,何必期效仲举。’”茅盾《雨天杂写之三》:“别的且不说,有‘两部鼓吹’,胜况空前(就我个人的经验言)。”

两次三番

liǎngcìsānfān

多次,好几次。元 关汉卿《绯衣梦》第三折:“你看这个苍蝇两次三番落在这笔尖儿上。”《白雪遗音·马头调·长远计》到而今,两次三番添忧虑,终日昏迷。

两道三科

liǎngdàosānkē

说三道四,花言巧语。元·关汉卿《鲁斋郎》第四折:“谁听你两道三科,嚷似蜂窝,甜似蜜钵。”

两豆塞耳

liǎngdòusāiěr

比喻为局部的或暂时的现象所迷惑,不能认清全局或看到根本。他做事的时候非常专心,好象两豆塞耳,什么都听不见。《鹖冠子·天则》:“夫耳之主听,目之主明。一叶蔽目,不见太山;两豆塞耳,不闻雷霆。”

两端

liǎngduān

①指游移于两者之间的态度。《史记·魏公子列传》:“魏王恐,使人止晋鄙,留军壁鄴,名为救赵,实持两端以观望。”《晋书·王浚传》:“及赵王伦篡位,三王起义兵,浚拥众挟两端,遏絶檄书,使其境内士庶不得赴义。”《资治通鉴 齐纪九》会陈显达反,(裴)叔业遣司马辽东李元护将兵救建康,实持两端。《北史 本纪卷十北周武帝宇文邕》: “送款之后,犹持两端,是不信。”宋 无名氏《儒林公议卷下》:“世衡知城事,寨下属羌率持两端,向背不常。”清 魏源《圣武记 卷五》:“上以第巴始终反覆持两端,乃追还其使。”②两头,指正反、始终、上下方面。《论语 子罕》有鄙夫问于我,空空如也。我叩其两端而竭焉。③谓两个极端。《礼记·中庸》:“执其两端,用其中於民。”郑玄注:“两端,过与不及也。”

两耳塞豆

liǎng’ěrsāidòu

比喻为局部的或暂时的现象所迷惑,不能认清全局或看到根本。你不能两耳塞豆,被眼前的现象所迷惑。

两宫

liǎnggōng

代指太后和皇帝。西汉时期,两宫是指东宫、西宫,即汉长安城最大最主要的两个宫城--长乐宫与未央宫。进而代指这两个宫殿的主人--皇太后(或太皇太后)与皇帝。唐代以后,由于出现先朝皇后与皇帝生母并尊为太后的情况,至明代,这种情况达到顶峰,所以两宫多指两位太后。但也会指帝后之类。《续资治通鉴 宋纪六十二》愿深察其情,勿复听纳,远斥其人,勿置左右,使两宫之欢,一皆如旧。

两瞽相扶

liǎnggǔxiāngfú

两个瞎子互相搀扶。比喻彼此都得不到帮助。汉·韩婴《韩诗外传》卷五:“两瞽相扶,不伤墙木,不陷井穽,则其幸也。”

两关

liǎngguān

①玉门关和阳关的合称。《汉书·西域传序》:“其后驃骑将军击破匈奴右地,降浑邪、休屠王,遂空其地,始筑令居以西,初置酒泉郡,后稍发徙民充实之,分置武威、张掖、敦煌,列四郡,据两关焉。”②泛指西北边塞。《隋书·史祥传》:“昔岁劳公问罪河朔,贼尔日塞两关之路,据仓阻河,百姓胁从,人亦众矣。”明 袁宏道《感事诗》:“不见两关传露布,尚闻三殿未垂衣。”③指南口、北口。元 杨允孚《滦京杂咏之六》:“居庸千古翠屏环,飞骑将军驻两关。”

两观

liǎngguān

①宫门前两边的望楼。《左传·定公二年》:“夏五月壬辰,雉门及两观灾。”《汉书·董仲舒传》:“及至周室,设两观,乘大路,朱干玉戚,八佾陈於庭,而颂声兴。”晋 崔豹《古今注·都邑》:“闕,观也。古每门树两观於前,所以标表宫门也。其上可居,登之则可远观,故谓之观。” 唐 储光羲《贻刘高士别诗》:“壮哉丽百常,美矣崇两观。”②特指春秋鲁阙,孔子诛少正卯 之处。《孔子家语·始诛》:“於是朝政七日而诛乱政大夫少正卯,戮之于两观之下。”《旧唐书·李义府传》:“仲尼为鲁司寇七日,诛少正卯於两观之下;义方任御史旬有六日,不能去姦邪於双闕之前,实以为愧。”《资治通鉴 汉纪二十》自古明圣未有无诛而治者也,故舜有四放之罚,孔子有两观之诛,然后圣化可得而行也。③借指行刑正法之所。宋 李纲《上渊圣皇帝实封言事奏状》:“罪实比於四凶,诛宜行於两观。”

两河

liǎnghé

战国秦汉指的是黄河,唐安史之乱后,称河南、河北二道为两河,宋称河北、河东地区为两河。《吕氏春秋·有始》:"两河之间为冀州,晋也。" 唐 孔颖达《毛诗正义序》:"晋宋二萧之世,其道大行;齐魏两河之间,兹风不坠。"唐 韩愈《论捕贼行赏表》:"况今元济承宗尚未擒灭,两河之地太半未收。"宋 刘克庄《贺新郎·送陈真州子华词》:“两河萧瑟惟狐兔。问当年、祖生去后,有人来否。”《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于是黄潜善、汪伯彦共政,方决策奉帝(宋高宗赵构)如东南,无复经制两河之意。

两虎相斗

liǎnghǔxiāngdòu

比喻力量强大的双方相搏斗。西汉 刘向《战国策 秦策二》:“虎者,戾虫;人者,甘饵。今两虎诤人而斗,小者必死,大者必伤。”明 罗贯中《三国演义》第六十二回:今两虎相斗,必有一伤。须误了我大事。吾与你二人劝解,休得争论。

两淮

liǎnghuái

①宋熙宁后分淮南路为东、西二路,简称淮东淮西,后合称其地为"两淮"。《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三十四》彼(金)得地利,两淮之民悉为其用,则高邮、广陵岂足以捍其冲!②指今江苏省长江以北淮河南北的大部地区。③淮阴和淮安的合称。解放初有两淮市。④安徽省淮南市淮北市的合称。

两畿

liǎngjī

犹两京。《宋史·窦俨传》请改两畿诸县令及外州府五千户以上县令为县大夫,升为从五品下。《宋史·选举志四》两府判、司、两畿令,掌书记,支使,防御、团练判官,二选。《明史 卷十一 景帝》景泰三年七月丁丑,振两畿水灾州县,免税粮。明 沈德符《野获编·科场·两中乡试》若近日王国昌,亦两登两畿贤书,然先名胡正道,又老于公车以殁,未为异也。

两极分化

liǎngjífēnhuà

分成两个集中于相反极端的部分。毛泽东《关于农业合作化问题》:“这种情况如果让它发展下去,农村中向两极分化的现象必然一天一天地严重起来。”邓小平《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不存在根本矛盾》:“一条是公有制经济始终占主体地位,一条是发展经济要走共同富裕的道路,始终避免两极分化。”

两肩荷口liǎngjiānhékǒu犹言两个肩膀扛张嘴,比喻只会吃饭不会干事。
两脚居间liǎngjiǎojūjiān方言。犹言中间人。多指婚姻介绍人。

两脚书橱

liǎngjiǎoshūchú

指读书很多但不善于应用的人。《南史·陆澄传》:“澄当世称为硕学,读《易》三年不解文义,欲撰《宋书》竟不成。王俭戏之曰:‘陆公,书厨也。’”清·叶燮《原诗·内篇下》俗谚谓为两脚书橱,记诵我,多益为累,及伸纸落笔时,胸如乱丝。参见“有脚书橱”。

两脚野狐

liǎngjiǎoyěhú

比喻奸诈的人。《旧唐书·杨再思传》:“左补阙戴令言作《两脚野狐赋》以讥讽之,再思闻之怒。”

两京

liǎngjīng

两京,即两个京城的合称。其说有主要有四:a.东汉的两京指首都洛阳和西汉旧都长安而言,称东西两京。后遂有以两京为两汉的代称者。西晋亦如此。《晋书 愍帝纪》股肱非挑战之秋,刘(聪)石(勒)有滔天之势,疗饥中断,婴戈外绝,两京沦狄,再驾徂戎。b.唐高宗显庆二年(657)以后,合称京师长安和东都洛阳为两京。c.宋以东京开封府,西京河南府为两京。d.明自永乐以后,称京师顺天府与南京应天府为两京。

两肋插刀

liǎnglèichādāo

两边肋骨插上刀。表示不怕死;敢于赴汤蹈火。蒋子龙《乔厂长上任记》:“让老乔先撤,你为他两肋插刀顶上一阵。”高云览《小城春秋》第29章:为朋友两肋插刀,不算什么。

两两

liǎngliǎng

成双成对。两个人。史记·天官书:“魁下六星,两两相比者,名曰三能。”南朝陈 徐陵《为陈武帝作相时与北齐广陵城主书》:“既通宫闈,无容静默,两两相对,俱有损伤。”宋 梅尧臣《送石昌言舍人还蜀拜扫诗》:“舍人亦与泰阶近,两两联裾如雁行。”宋 张舜民《村居》:“夕阳牛背无人卧,带得寒鸦两两归。”宋 柳永《安公子词 远岸收残雨》:“停画桡、两两舟人语。道去程今夜,遥指前村烟树。”元 张可久《小梁州·郊行即事曲》:“小桥流水落红香,两两鸳鸯。”②犹言稀稀落落,有几个。宋 王安石《次韵王禹玉平戎庆捷》:“天子坐筹星两两,将军归佩印累累。”宋 苏轼《惠崇春江晚景/晓景二首》:“两两归鸿欲破群,依依还似北归人。”明 张五山《驻马听·秋游莫愁湖因过陈荩卿看菊曲》:“粧点秋光,黄叶丹枫飘两两;轻摇兰桨,沙鸥汀鷺起双双。”

两两三三

liǎngliǎngsānsān

①谓三两为群。②形容稀疏。南朝梁·任昉《述异记》上卷:“今冀州有乐名蚩尤戏,其民两两三三头戴牛角两相抵。”胡韫玉《哭唐守椩集放翁句》:“凄凉江夏秋风里,两两三三鬼火青。”

两马

liǎngmǎ

指国马与公马。国马,民间所出之马,供往来之用;公马,官家所给之马,供公家运输和军队使用。《孟子·尽心下》:“城门之轨,两马之力与?”赵岐注:“两马者,春秋外传曰:‘国马足以行关,公马足以称赋。’”朱熹集注:“此章文义本不可晓,旧説相承如此。”

两面二舌

liǎngmiànèrshé

比喻在两方面挑拔。宋 司马光《涑水家仪》:“凡女仆两面二舌、虚饰迭谗者逐之。”

两面三刀

liǎngmiànsāndāo

当面一套、背后一套;用两面派手法。比喻居心不良。元 李行道《灰阑记》第二折:“我是这郑州城里第一个贤慧的,倒说我两面三刀,我搬调你甚的来。”清 曹雪芹《红楼梦》第六十二回:你这“两面三刀”的东西,我不稀罕。

两岐

liǎngqí

分为两支;两个分岔。《后汉书·张堪传》(张堪)拜渔阳太守……乃於狐奴开稻田八千馀顷,劝民耕种,以致殷富。百姓歌曰:“桑无附枝,麦穗两岐。张君为政,乐不可支。”《宋史·王觌传》若悉考同异,深究嫌疑,则两歧遂分,党论滋炽。《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四十》民间传边事,多是两岐,为备虽不得已,要不可招敌人之疑。宋 陆游《雪作》诗:飞蝗扫地无遗种,瑞麦连云有两歧。

两情

liǎngqíng

①指双方的心思、责任心。《晋书·贺循传》:“今不明部分,使所在百姓与军家杂其徼备,两情俱堕,莫适任负,故所以徒有备名而不能为益者也。”②指双方的感情、情意。唐 权德舆《古离别》:“鸡鸣东方曙,夙驾临通逵。欲出强移步,欲留难致辞。两情不得已,念此留何为。”宋 秦观《鹊桥仙词》:“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警世通言·金明池吴清逢爱爱》:“那小员外与女儿两情厮投,好説得着。”

两全其美

liǎngquánqíměi

全:顾全;在全;美:美好;美满。做一件事圆满地照顾到两个方面;使两方面都得到好处。元 无名氏《连环计》第三折:“司徒,你若肯与了我呵,堪可两全其美也。”梁斌《红旗谱》十八:土霸打倒,穷苦人见青天。不是两全其美!

两手空空

liǎngshǒukōngkōng

两只手都没有一点东西。指没有一点钱或财产。清 袁枚《子不语》:“我客死于此,两手空空。”

例子 我知道你做公债,欠得一踏糊涂,差不多两手空空了。

两鼠斗穴

liǎngshǔdòuxué

比喻敌对双方在地势险狭的地方相遇,只有勇往直前的才能获胜。《史记 廉颇蔺相如列传》:“其道远险狭,譬之犹两鼠斗于穴中,将勇者胜。”

两袒

liǎngtǎn

袒露双肩,谓女子兼适两夫家。典出《太平御览》卷三八二引 汉 应劭《风俗通》:“齐有一女,二家求之。其家语其女曰:‘汝欲东家则左袒,欲西家则右袒。’其女两袒,父母问其故,对曰:‘愿东家食而西家息。’以东家富而丑,西家贫而美也。”清 和邦额《夜谭随录·段公子》:“二君富贵而韶艾,心非木石,能不两袒?第此非行乐地也,舍后有小楼,幽僻精洁,盍往彼一叙谈乎?”清 和邦额《夜谭随录·段公子》:“设当时妹即两袒,亦何负於李生?”参见“东食西宿”。

两头白面

liǎngtóubáimiàn

比喻表里不一,两方面讨好。元 康进之《李逵负荆》第二折:“则为你两头白面搬兴废,转背言词说是非。”明·兰陵笑笑生《金瓶梅》第86回:“金莲,你休呆里撒奸,两头白面。说长并道短,我手里使不的你巧语花言。”

两头和番

liǎngtóuhéfān

谓两面拨弄、搅和。明·兰陵笑笑生《金瓶梅》第75回:“单管两头和番,曲心矫肚,人面兽心。”

两头三面

liǎngtóusānmiàn

解释同“两头白面”。元·关汉卿《蝴蝶梦》第三折:“若是我,两三番,将他留恋,教人道后尧婆两头三面。”

两头三绪

liǎngtóusānxù

形容心意烦乱。元·白朴《墙头马上》第四折:“都则道百媚千娇,送的人四分五落,两头三绪。”

两相情愿

liǎngxiāngqíngyuàn

两方面都愿意。多指婚姻或交易。清·刘鹗《老残游记第十九回》事毕,其字号存酬劳银一百两,即归我支用。两相情愿,决无虚假。

两厢liǎngxiāng

正房两边的厢房。两旁站立两厢。《孽海花第三回》石径尽处,显出一座三间两厢的平屋,此时里面正灯烛辉煌,人声嘈杂。

两小无猜

liǎngxiǎowúcāi

男女小时候在一起玩耍,天真烂漫,没有猜疑,也形容男女从小感情好,纯真的感情。李白《长干行》:“妾发初覆额,折花门前剧,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同居长干里,两小无嫌猜。” 清·蒲松龄《江城》时皆八九岁,两小无猜,日共嬉戏。

两行

liǎngxíng

庄子谓不执着于是非的争论而保持事理的自然均衡为“两行”。《庄子·齐物论》:“是以圣人和之以是非而休乎天钧,是之谓两行。”郭象注:“任天下之是非。”②两者一起通行、流行。《毛诗·周南关雎诂训传》 唐 陆德明题注:“故训旧本多作故,今或作詁……案:詁、故皆是古义,所以两行。”③两者一起施行、实行。《新唐书·吕諲传》:“始在河西,悉知诸将能否,及为尹,奏取材者数十人总牙兵,故威惠两行。”

两袖清风

liǎngxiùqīngfēng

原指两袖迎风而起;飘飘扬扬的姿态。后比喻做官的时候;十分清廉;除衣袖中的清风之外;别无所有。现也指清贫;没有财产。也作“清风两袖”。 他一生为官两袖清风,深受群众爱戴。元 魏初《送杨季梅》诗:“父亲零落鬓如丝,两袖清风一束诗。”亦“清风两袖”。

两眼墨黑

liǎngyǎnmòhēi

比喻十分陌生。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 第36回》:“但他是初到省的人员,两眼墨黑,他不认得上司,上司也不认得他。”

两靥

liǎngyè

两边脸上的酒窝。靥是酒窝的意思。《红楼梦第三回》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

两叶掩目

liǎngyèyǎnmù

如同两片树叶遮住了眼睛。比喻受到蒙蔽而对事物分辨不清楚。北齐·刘昼《刘子新论·专学》:“夫两叶掩目,则冥然无睹;双珠填耳,必寂然无闻。”

两仪

liǎngyí

指天地。孔颖达疏:“不言天地而言两仪者,指其物体;下与四象(金、木、水、火)相对,故曰两仪,谓两体容仪也。”晋 刘琨《劝进表》:“伏惟陛下玄德通於神明,圣姿合於两仪。”元 王实甫西厢记第五本第三折:“当日三才始判,两仪初分;乾坤:清者为乾,浊者为坤,人在中间相混。”金一《文学上之美术观》:“仰观吐曜,俯察含章,高卑定位,故两仪生矣。”《解人颐》钱德苍序:茁两仪之未泄,树盖世之功勋。②指阴阳、男女。鲁迅《彷徨·高老夫子》:“蕊珠仙子 也不很赞成女学,以为淆乱两仪,非天曹所喜。”

两意三心

liǎngyìsānxīn

心里想这样又想那样。形容犹豫不决或意见不坚定。许地山《无法投递之邮件》:“似怕人知道我们曾相识,两意三心,把旧时的好话都撇在一边。”

两楹

liǎngyíng

房屋正厅当中的两根柱子。两楹之间是房屋正中所在,为举行重大仪式和重要活动的地方。《礼记·投壶》:“已拜受矢,进即两楹间。退反位,揖賔就筵。”刘向《九叹·愍命》:“戚宋万於两楹兮,废周邵於遐夷。” 唐 顾况《酬本部韦左司诗》:“况与二三子,列坐分两楹。”②《礼记·檀弓上》:“殷人殯於两楹之间。”后亦以“两楹”借指停放棺柩、举行祭奠之所。《公羊传·定公元年》:“正棺於两楹之间,然后即位。”晋 陆机《挽歌之一》:“舍爵两楹位,启殯进灵轜。”唐 李隆基《经邹鲁祭孔子而叹之》:叹凤嗟身否,伤麟怨道穷。今看两楹奠,当与梦时同。”宋 黄庭坚《司马文正公挽词之一》:“日者倾三接,天乎奠两楹。”③《礼记·檀弓上》:“予畴昔之夜,梦坐奠於两楹之间……予殆将死也。”因以“两楹”。表示人之将终。《北史·薛辩传》:“裕曰:‘近梦,恐有两楹之忧。’”④指预兆人即将亡故的梦。宋 范仲淹《祭吕相公文》:“两楹告兆,万乘兴哀。”

两造

liǎngzào

原告和被告双方都到“法庭”上来,都交纳一束代表“正直”的箭,然后“法官”才开始审理。如果有一方不来、或者不交箭,就说明他理亏不直,自认败诉。后来人们就把“两造”专指有关争讼的双方当事人。争讼的双方,原告和被告。《周礼·秋官·大司寇》:“以两造禁民讼。”郑注:“造,至也;使讼者两至。” 《聊斋志异 成仙》邑令为朝廷官,非势家官,纵有互争,亦须两造,何至如狗之随嗾者? 《聊斋志异 冤狱》无用全人,只须两造,笞杖立加,葛藤悉断。

两浙

liǎngzhè

地理上浙东与浙西的合称。钱塘江以南为浙东,以北为浙西。《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初,(宋高宗)命两浙提点刑狱公事周格、高士曈督捕杭寇,士曈,戚里子也,欲招安之。

两政

liǎngzhèng

宠臣擅朝政,权力不统一。《左传·桓公十八年》:“并后,匹嫡,两政,耦国,乱之本也。”杜预注:“臣擅命。”清 王引之《经义述闻·春秋左传上》:“两政者,宠臣之权与正卿相敌也。”

两制

liǎngzhì

唐、宋翰林学士受皇帝之命,起草诏令,称为内制;中书舍人与他官加知制诰衔者为中书门下撰拟诏令,称为外制。翰林学士与中书舍人合称两制。宋以后仍有两制习称,而诏令皆由翰林院起草,与唐、宋不同。《续资治通鉴 宋纪七十八》州县之政,废举得失,其责在监司。宜稍复祖宗故事,于三路各置都转运使,用两制臣僚充职以重其任。

liǎng I.

俩:见“”。II. 参见liǎ。

liǎng

裆dāng:古代指背心。坎肩儿、背心儿的古称,如“前行看后行,齐着铁裆。”铁裆:铁制的马甲。形似今之背心,前幅当胸,后幅当背。用作戎装。

liǎng

蛧蜽wǎngliǎng:魍魉。

liǎng

魍魉wǎng liǎng:也作蝄。古代传说中的山川精怪。现多用来比喻坏人。魉(liǎng):魑(chī)魅(mèi)魍魉